|
在宏观世界中,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其中绝大多数的质量都集中在太阳上,各大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而在微观世界中,原子是一个以原子核为中心的微观系统,其中绝大多数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运行。
太阳系和原子这种相似的结构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正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即使是在可观测宇宙中,太阳系也渺小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如果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太阳系会不会就是一个原子?其中太阳是原子核,行星是电子?
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假设似乎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毕竟太阳系的结构和原子如此相似,但以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基本力和电荷
宇宙中存在四大基本力,即引力、电磁力以及强、弱相互作用力,其中强、弱相互作用力只存在于原子核的层面上。
在太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是引力,太阳系的各大行星都是在引力作用下围绕着太阳运行,而在原子的内部,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电磁力,引力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太小了)。
除此之外,如果太阳系真的是一个原子,那么太阳这个“原子核”就应该只带正电荷,而作为“电子”的各大行星则应该只带负电荷,很明显,太阳系中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质量
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电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它们的质量全部都是一样的(早在20世纪,物理学家就已经准确地测量出了电子的质量为9.10956 x 10^-31千克)。
也就是说,如果太阳系是一个原子,那么太阳系中的各大行星的质量也应该是一样的。但我们都知道,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质量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例如质量最大的行星(木星),其质量大约为太阳的千分之一,质量最小的行星(水星),其质量却只有太阳的大约600万分之一,而地球的质量又大约为太阳的33万分之一。
三、能量
太阳一直在持续不断地释放出光和热,其能量来自于太阳核心的核聚变反应,而原子核却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在没有外来粒子干扰的情况下,原子核只能通过衰变的形式来释放能量,并且这种能量的释放是不可持续的。
顺便讲一下,原子核在衰变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释放出电子或者反电子,也就是说,如果太阳是原子核并且也会发生衰变的话,那么它就有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行星或者“反行星”……
四、运动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以为原子内的电子运动也像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一样,这被称为“行星模型”,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这种模型被否定了。
实际上,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其运动是随机的、不确定的(这也是微观世界中的普遍现象),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电子在下一个时间点会出现在哪里,而只能知道它在某个特定位置上出现的概率有多大。
因此科学家通常用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来描述电子在原子内的运动状态,这看上去就好像原子核笼罩在一片云状结构之中,这种结构就被形象地称为“电子云”。
在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运动却是可以确定的,它们有条不紊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其运动状态并不会像“电子云”那样将太阳笼罩在其中。
事实上,我们随时都可以根据各大行星现在的运动状态,去预测它们在下一个时间点会出现在哪里,而在观测数据足够的情况下,我们甚至还可以精确地预测到日食、月食等特殊的现象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
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太阳和原子核,还是行星与电子,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说,即使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太阳系也不会是一个原子。
<hr>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