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49|回复: 0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4-11-29 18: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作者:李 冉(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悟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全面激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生机活力,使之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迫切要求

知识体系是以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学术、话语等形态呈现出来的精神产品集群,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核心理念及其价值诉求。人类历史上凡是影响深远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放在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待。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不断拓展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场域。只有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逐步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由王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彰显现代化道路的“自我主张”“自我主导”,既需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规划、战略,也需要在学术创新层面构建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叙事、历史叙事、世界叙事、文明叙事,把思想力量和学术力量汇聚起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内容,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表征,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指向。无论是中国特色还是中国自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不做盲从各种教条、只知寻章摘句的“书呆子”,也不做照搬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的“应声虫”,而是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式、思想体系、核心力量。

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向体系化学理化,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系统架构,是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其中一条就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此,要把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关键抓手,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而繁荣发展。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信与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当前,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迎来了最好的时期,在核心内容、方法路径、实践依归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更加清晰明确,积淀了更加充足的自信和底气。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最大增量”。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而是以主干内容内嵌于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中。用好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这必将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两个结合”是“最大法宝”。“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方法遵循。一方面,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鲜明标注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阐释其中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知识智慧、理性思辨,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深厚基础。坚持“两个结合”,坚守“魂脉”和“根脉”,是我们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各民族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而始终保持主体性的定力来源。

人民群众是“最大底气”。为了谁、依靠谁,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自主知识体系不是高高在上的玄奥义理,也不是脱离现实的清谈话术,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才能增强自身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亿万人民的智慧、力量、探索、创造加在一起,是任何力量都比不过的,将源源不断地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新鲜经验、创新灵感,并更好地反哺人民、服务群众、造福社会。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牢牢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自主不是自发。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有方向、有原则的,自主知识体系本身讲求“自主性”“主体性”“原创性”,如果缺少核心力量的坚强领导,是难以构建出来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保证。在原则立场上,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动力保障上,我们党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一切知识、科研、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在战略路径上,我们党统筹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建设,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促进各方面优秀人才团结奋斗,凝聚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生力量。可以说,党的领导直接关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前进方向、发展面貌、规模力度、最终成效。

立足实际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扎根于本国的土壤,紧贴着自己的实践。观照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其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有待深入研究阐释。观照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观照是为了回应,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准确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出的新考题,更为鲜明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统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合理借鉴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辐射带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科研体系等协同发展,形成理论知识研究阐释、宣传教育、转化应用的大集成大格局。由此,学科体系要“强筋健骨”,统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各类支撑性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冷门学科建设,使学科设置更有针对性、更加紧密联系社会发展,使学科交叉集群效应、圈层效应更加突出。学术体系要“固本培元”,完善学术理论体系、研究组织体系、平台支撑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等,以中国学术打造“学术中国”。话语体系要“有声有色”,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教材体系是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效的集中凝结、具体呈现,要着力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地位,一体推进教材领域的内容创新、形态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9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2 14: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