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815|回复: 0

宇宙物质形成的真相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2-7-9 2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是无中生有的
  宇宙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也没有也就是0
  后来就分裂成+1跟-1
  随着分裂的加深,最后就形成了正宇宙,跟负宇宙
  在正宇宙里, 经过几亿亿亿年,形成了类似于太阳系这样的东西
  又在某行星上形成了单细胞生命
  这些单细胞生命经过14亿进化成多细胞生命
  经过14000亿年进化成低级哺乳类
  再经过14000亿亿年进化成灵长类
  再经过140000亿亿亿年进化成人类
  这个人类经过几亿年发明了宇宙创造器
  创造了我们这个宇宙
  所以他们说我们宇宙起始于大爆炸,其实不对
  是宇宙创造器在制造宇宙的进程, 从0开始铺展宇宙
  所以会看到奇点,其实是宇宙创造器喷发点
  最后, 正宇宙里的人类,在地球上散播自己宇宙里的基因种子,由这些种子进化成今天地球上的物种。
  同时,大家看到宇宙里有N多的星系,其实那些星系都是虚构的,根本就不存在
  等出了几个星系以后,大家就会发现, 就已经是宇宙的边缘了, 其它星系不过是宇宙创造器模拟出来的虚像而已。


(构成物质质量之和-新形成物质质量)*C^2这个 。形成能可以理解为是A物质行成了B物质但是B物质的量子结构决定了B物质只能含有多少份的量子能。多余的能量不属于B物质,由于B物质已经把能量的载体全部占据了,剩余的质量(已经不是物质了),只剩下没有载体的能量了。然后以光能的形式扩散到空间中。如果B物质形成时有一部分是从空间中借的,那这个形成反应对空间的影响就是降温。形成能为负,表示不够。

我以为自然界里的能量有两种存在形态__即势能,也就是粒子结构能,包括场;动能,也就是离子的动态,包括波;再就是粒子本身了,而离子本身是质量,质量和能量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粒子内部结构和相对位置的变化,将粒子本身内涵的潜在的势能转化为其构成"片段"(即次级粒子)的动能.

    进一步讲,我认为一切存在皆是能.物质本身就是其本身的运动及其内能的有机结合.


宇宙物质形成的真相44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4582
据国外媒体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初步破解了宇宙诞生初期恒星的形成奥秘,“暗物质”是当时恒星形成的最关键性因素。

  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宇宙学家们表示,“暗物质”的特性是早期恒星形成的要害所在,这种奇特的物质是宇宙万物质量的最主要成份。宇宙中早期的结构形成与暗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虽然人们对这种物质的特性还不甚了解,但是它们的的确确存在于宇宙之间。科学家们于70多年前就发现了暗物质,却一直未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此次发现使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确定暗物质的特性,并且有望在今天的银河系中发现最早形成的恒星。宇宙大爆炸后,整个宇宙非常“平静流畅”,只有物质密度中有一些小小的涟漪。由于重力不断作用于其间包含的暗物质,这些涟漪逐渐变大,并最终将气体吸入其间,从而在宇宙大爆炸后1亿年左右形成最初的恒星。

  英国杜伦大学计算宇宙学学院的研究小组采用了尖端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所谓“冷”和“暖”的暗物质科学模型,对这些早期恒星的形成进行研究。根据计算机模型显示,如果其成份是移动缓慢的“冷暗物质”粒子,则早期恒星的形成非常孤立,一次只形成一个大质量恒星。相反,如果是由移动迅速的“暖暗物质”形成的,则许多大小不同的恒星会同时形成,爆发而成细长的丝状物。梁高博士说:“这些丝状物长约9000光年,约是目前银河系大小的1/4。明亮的星爆可能可以照亮整个黑暗的宇宙,那将相当壮观。”与暗物质是完全冷却且不产生辐射的假设不同,研究小组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一种暗物质的温暖形式,这些暗物质同时还能够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在此前提下,这些高温暗物质并不会形成团状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它们会伸展为长达几千光年的丝状结构,其质量相当于数百万个太阳的质量。

  冷物质形成的恒星质量非常大,而恒星越大,其生命则越短,因此这些恒星无法存活至今。然而,暖暗物质模型表明它们形成的是低质量恒星及稍大质量恒星,对此,科学家们表示低质量恒星是可以存活至今的。此次研究为科学家们走近暗物质所进行的观察研究铺平了道路。汤姆-典恩斯说:“天文学家们通常要问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今这些早期恒星的后代在哪里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如果它们是由暖暗物质形成的,那么我们的星系中就有可能至今还暗藏着一些原始的恒星。”在这整个过程中,这些暗物质将吸引足够的原始氢气和氦气,从而点亮最初的恒星。它甚至为形成支撑所有大型星系的特大质量的黑洞埋下了种子。

  杜伦大学天文学家约翰-彼尔斯表示,恒星主要形成于分子云的环境中,近30多年的观测研究使得天文学家对小质量恒星的形成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小质量恒星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而形成,至于大质量恒星,其形成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大质量恒星也可能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来形成,但也不排除在星团中通过中小质量恒星聚合而成的因素。大质量恒星形成与致密电离氢区成协较好,而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分子云环境中,既有大质量恒星也有小质量恒星形成。天文学家们未来观测和研究的重点将主要放在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星团环境中的恒星形成过程。(

  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宇宙学家们表示,“暗物质”的特性是早期恒星形成的要害所在,这种奇特的物质是宇宙万物质量的最主要成份。宇宙中早期的结构形成与暗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虽然人们对这种物质的特性还不甚了解,但是它们的的确确存在于宇宙之间。科学家们于70多年前就发现了暗物质,却一直未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此次发现使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确定暗物质的特性,并且有望在今天的银河系中发现最早形成的恒星。宇宙大爆炸后,整个宇宙非常“平静流畅”,只有物质密度中有一些小小的涟漪。由于重力不断作用于其间包含的暗物质,这些涟漪逐渐变大,并最终将气体吸入其间,从而在宇宙大爆炸后1亿年左右形成最初的恒星。

  英国杜伦大学计算宇宙学学院的研究小组采用了尖端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所谓“冷”和“暖”的暗物质科学模型,对这些早期恒星的形成进行研究。根据计算机模型显示,如果其成份是移动缓慢的“冷暗物质”粒子,则早期恒星的形成非常孤立,一次只形成一个大质量恒星。相反,如果是由移动迅速的“暖暗物质”形成的,则许多大小不同的恒星会同时形成,爆发而成细长的丝状物。梁高博士说:“这些丝状物长约9000光年,约是目前银河系大小的1/4。明亮的星爆可能可以照亮整个黑暗的宇宙,那将相当壮观。”与暗物质是完全冷却且不产生辐射的假设不同,研究小组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一种暗物质的温暖形式,这些暗物质同时还能够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在此前提下,这些高温暗物质并不会形成团状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它们会伸展为长达几千光年的丝状结构,其质量相当于数百万个太阳的质量。

  冷物质形成的恒星质量非常大,而恒星越大,其生命则越短,因此这些恒星无法存活至今。然而,暖暗物质模型表明它们形成的是低质量恒星及稍大质量恒星,对此,科学家们表示低质量恒星是可以存活至今的。此次研究为科学家们走近暗物质所进行的观察研究铺平了道路。汤姆-典恩斯说:“天文学家们通常要问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今这些早期恒星的后代在哪里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如果它们是由暖暗物质形成的,那么我们的星系中就有可能至今还暗藏着一些原始的恒星。”在这整个过程中,这些暗物质将吸引足够的原始氢气和氦气,从而点亮最初的恒星。它甚至为形成支撑所有大型星系的特大质量的黑洞埋下了种子。

  杜伦大学天文学家约翰-彼尔斯表示,恒星主要形成于分子云的环境中,近30多年的观测研究使得天文学家对小质量恒星的形成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小质量恒星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而形成,至于大质量恒星,其形成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大质量恒星也可能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来形成,但也不排除在星团中通过中小质量恒星聚合而成的因素。大质量恒星形成与致密电离氢区成协较好,而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分子云环境中,既有大质量恒星也有小质量恒星形成。天文学家们未来观测和研究的重点将主要放在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星团环境中的恒星形成过程。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个神秘的原始行星盘消失事件,该恒星周围的尘埃盘在少于两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减少和消失事件。剩余的尘埃颗粒很可能是由两颗岩质行星相互碰撞而产生,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揭示类似地球这样的岩质行星形成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被发现周围原始行星盘消失的恒星编号为TYC 8241 2652 1,科学家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该恒星周围正在形成一些行星。
宇宙物质形成的真相28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4582


TYC 8241 2652 1恒星周围原始物质离奇消失
  TYC 8241 2652 1恒星与太阳较为相似,距离地球大约450光年,位于人马座方向上,在它的周围被“温暖”的原始尘埃盘所包围,发出非常明亮的光芒,其亮等相当于太阳内侧轨道上的水星。但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在2008年时,科学家通过位于智利观测能力强大的陆基红外天文望远镜发现了该恒星周围出现不寻常的变化。到了2010年,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广域红外空间望远镜对该恒星世界进行观测时发现:原始尘埃盘却不翼而飞。
  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Ben Zuckerman)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儿发生了何种不寻常的事件呢?这一发现却使得有些科学家怀疑地球的诞生过程,或许并不是诞生于原始尘埃盘中。在对TYC 8241 2652 1恒星进行详细观测时发现,岩质行星的形成过程似乎不像是从微小的尘埃颗粒开始,而后逐渐地增大。在岩质行星诞生过程中,轨道上将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各种“颠簸”、摆动的情况。
  之前出现在TYC 8241 2652 1恒星周围的尘埃颗粒很可能来自两颗由于相撞而同归于尽的岩质行星,但天文学家们并没有发现在该恒星周围存在行星的证据,因此没人知道在这片神秘的尘埃云中发生了什么事件。对此,其中一种解释理论认为尘埃盘的消失源于轨道上的气体发生了摩擦,减缓了尘埃颗粒的轨道速度并最终在引力的作用下坠入恒星。而另一种解释认为绕轨运行的尘埃颗粒不断地发生碰撞,体积越来越小,最终无法维持自身的轨道位置被推出了该系统。
  不论这片尘埃云中发生了,这一切都显得太快了。根据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天文学家玛格丽特(Margaret Moerchen)介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该恒星周围发生的事件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进行着,超出了我们当前的理解,并影响着我们对该恒星周围世界演化的预测。”天文学家们计划继续对该恒星进行观测,以发现是否还有新的尘埃盘形成。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认为TYC 8241 2652 1恒星周围将来会形成新的行星,因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科学家们观测到这颗恒星在不断地汲取原始物质,将来应该会恢复正常,只不过现在出现了一点儿故障。最有可能的情况则是在以后的观测中,我们发现了另一颗处于原始形成状态的行星位于其轨道上,与第一次发现尘埃颗粒的位置相似,这儿可能一处新的尘埃盘物质来源地。
  据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天文学家卡尔·梅利斯(Carl Melis)介绍:“此时我们能做的便是继续对TYC 8241 2652 1恒星进行观测,看看那儿到底会发生何种事件。”如果后续观测发现了不寻常的变化,将有利于对当前该恒星周围发生的神秘事件进行尝试性的解释,即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TYC 8241 2652 1恒星周围不会发生某种改变,我们也会从中发现一些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1 14: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