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710|回复: 0
收起左侧

美国宇航局NASA将研制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7-30 1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发的未来空间发射系统(SLS)近日完成了火箭分系统的联合审查,确认了整个运载火箭的系统要求。目前,未来空间发射系统已经进入初始设计阶段。对于美国未来航天发射而言,未来空间发射系统将担负起猎户座宇宙飞船和其他载荷的发射任务,并为人类探索近地轨道之外的宇宙空间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载工具。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重型运载火箭项目的发展进行了技术论证、性能、成本以及设计进度要求等,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此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技术专家小组审查委员会,以评估运载火箭规格、预算以及研制时间表。未来空间发射系统正在由概念开发转向初步设计阶段。

美国宇航局NASA将研制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780 / 作者:UFO中文网 / 帖子ID:14900
近地轨道载荷达70吨级的运载火箭

  图中显示的是艺术家绘制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近地轨道载荷达到了70吨,项目管理由位于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负责,主要用于发射猎户座多功能宇宙飞船,携带宇航员进入近地轨道之外的宇宙空间,使得人类可以抵达比以往更远的地方进行探索。任务还可以支持探索小行星、月球、火星以及其他深空项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在2017年进行未来空间发射系统火箭的无人试验飞行。

美国宇航局NASA将研制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340 / 作者:UFO中文网 / 帖子ID:14900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发的未来空间发射系统(SLS)运载火箭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华盛顿总部人类探索和空间任务执行的理事会的负责人威廉葛斯坦迈亚(William Gerstenmaier)介绍:“新研制的未来空间发射系统重型运载火箭将使得未来宇航员可以超出当前的探索限制,抵达更遥远的小行星、火星以及它的两颗卫星,还有太阳系中更遥远的探索目标。”目前对未来空间发射系统的深入评估可以确认运载火箭的基本设计概念,允许研究小组开展更详细的工程设计。
  专家小组论证也确认了未来空间发射系统与猎户座多功能宇宙飞船的结构以及一体化,由位于休斯敦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翰逊空间中心负责,而地面系统的研发和操作管理、以及发射设施由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肯尼迪航天中心负责。

美国宇航局NASA将研制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280 / 作者:UFO中文网 / 帖子ID:14900
近地轨道载荷达130吨级的运载火箭

  图中显示的是艺术家绘制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0吨级的未来空间发射系统重型运载火箭,分解式图解显示了火箭整体设计有不同模块构成,70吨级和130吨级的运载火箭项目都由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复杂管理,该级别的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质量较大的载荷,或成为未来最大的火箭,可将大质量轨道舱或者载荷送往近地轨道之外的宇宙空间中,也可以用于支持对小行星、火星以及其他深空项目的探索。

美国宇航局NASA将研制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320 / 作者:UFO中文网 / 帖子ID:14900
电脑模拟绘制的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升空情景

  根据未来空间发射系统的项目主任托德·梅尔(Todd May)介绍:“目前进行的未来空间发射系统的评审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该计划而言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我们一直借鉴以往经验对该系列运载火箭进行设计,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就达到了项目发挥的关键点。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严格遵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设定的协议和设计标准,工程小组正致力于为美国宇航局提供下一代的重型运载火箭。

美国宇航局NASA将研制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959 / 作者:UFO中文网 / 帖子ID:14900
未来空间发射系统运载火箭将超越土星五号重型火箭与航天飞机

  按照未来空间发射系统原计划,目前抵达这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在项目开始后的十个月之内,整个团队研发的宗旨是提供一种安全的、可负担得起,相对较低成本并且可持续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下一个项目里程碑在明天进行的初步设计审查。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计划,未来空间发射系统中近地轨道有效载荷为70吨级的运载火箭将在2017年进行首次无人试飞,随后未来空间发射系统的发展,将打造出一款三级重型运载火箭,起飞重量可达到3000吨左右,近地轨道载荷130吨的重型运载火箭可执行近地轨道之外的宇航任务,支持深空探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16 0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