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94|回复: 0

揭秘地震成因 如何面对地震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11-24 19:0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秘地震成因》
概述: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7.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8月四川松潘地区发生7.2级大地震之后,同省境内再次发生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这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北京、宁夏、云南、上海等十几个省区市均有震感。时隔三十二年之后,与松潘相距只有几百公里的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这仅仅是巧合吗?地震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它的成因又会是什么,当我们身处险情之时,如何才能化险为夷?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这几天世界上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四川地区,一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那就是汶川县,5月12号的14点28分,在这里发生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人被困在了废墟之中,救援清理工作还在进一步进行,那么要说此次地震波及的范围还真的不小,造成的损失也可以说是建国以来西部地区地震损失最大的一次了,而且呢,像北京、上海,甚至香港、台湾等地都有强烈,或者不同程度的震感,那么在离这个地方不远的松潘,32年前也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这两个地方相隔远发生大地震,这是不是也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些关于地震的信息呢?
地震就像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看似平静的地表之下,时刻隐藏着杀机。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我们这个地球分地壳、地幔和地核,那么地核、地壳和地幔的物质都在运动,那么特别是这个地幔在很多地方形成对流的结果带动地壳在运动。
地壳的运动,使地下深处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究竟来自于哪里?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地球的能量有几种,一种是地球的自转,一种是地球内部的这个辐射,这个核的物质热辐射,还有地球形成时候,储存的一些能量,这些能量每时每刻都会释放,那么它以不同的形式释放,有的是以地热的形式,有的是以火山的形式,那么其中有一小部分能量是以地震的形式来释放的。
经过地震监测,研究者发现地震的发生往往源自于地下的某一点,他们称它震源。地震就是从震源出来的,并在地球内部传播。离震源最近的一点叫做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人们把它叫做海啸。地震是地球上极其频繁的自然现象,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是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而已。只有当地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人才会有感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人能感觉就是说跟你和这个地震的关系,就是如果在震中区,地震就发生在你的脚下,那么一般的情况下,三级左右地震,人就有感觉。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就是地面的连续振动,这时人会明显地晃动起来。处于震中的人在出现大晃动之前,会觉得自己是在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播,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接着,横波就会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晃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这个你可以在那个池塘里仔细观察,放一个树叶,你这个波传过来之后,你就看那个树叶,它是一个上下的,但是你看整体的波是向四外传播的。
地震波的这种传播方式,直接导致了地震灾害的发生。地震的传播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即使不在震中,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人,很快就能感觉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因为P波S波都不一样。但是平均起来,在地表传播的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这个越往深处,就是走深部的介质它传播的速度越快。那么地表的就是大概是每秒几公里,每秒三五公里这个速度传播。
地震主要分为构造性地震、塌陷性地震和爆破性地震,但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震都是由地质构造变化引起的。经过对不同地震点的监测,专家们发现,地震的发生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即使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科学仪器,也很难清楚地了解它的规律,因为每次地震发生时,震源离地面都很远。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在地下十几公里深度,地表的这种变化已经不在它的考虑范围。地震是从地下深处传上来的,不是沿着地表走。我们沿着地表走的这种波叫做地震面波,一般的是要在100公里以外,才传播这种波,但是这种波很少产生这种很强的破坏作用,一般的我们还是考虑从震源直接辐射出来的波。
地震虽然是瞬间完成的,但是专家们并不是监测不到它,用有关的仪器就可以记录地球内部释放能量的大小和它目前所在的位置。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地震的震级我们基本上是按地面这个台站所记录的这个地面振动的幅度,按照我们一定的公式来推算,它震源处所释放的能量。然后折成一个标准,叫做震级来衡量它的大小。
根据震级大小,我们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类:震级小于3级的叫做弱震震级,这种地震人们往往感觉不出来。当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时,就叫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虽然能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就是中强震震级,这样级别的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的轻重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叫巨大地震。
2001年11月14日,在青藏高原昆仑山口以西的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8.1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引起了巨大的地表破裂,根当时的调查,地表破裂长度超过350公里,最大水平位移接近6米,这样大的地表破裂在有记载的地震中是罕见的。
除了震级之外,衡量地震危害程度大小的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地震烈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就和我们这个灯泡是一个道理,这个表示你灯泡它的这个瓦数的就是震级,表示你的照度就是照到你这个地方光有多亮,照度这个概念,相当于裂度,所以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表示它的大小,那么对于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远近的地方,因为它受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它的烈度也不一样,所以谈到它的危害一般要用两个东西来衡量,一般的来讲,越大的地震,它的这个产生的这个破坏的范围越广。
1976年8月16日,在四川省松潘地区发生级7.6级强地震。虽然它的震级很大,但是它的烈度并不高,因为这次对地面没有造成特别大的破坏。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我们中国,还有欧洲部分地区,印度部分地区整个这么一张大图,为什么要拿这张大图来说,就是要告诉大家汶川县所处在的一个非常特殊的这么一个地质环境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啊,其实给我们展示的是现代的这一个地区,它的大概一个样子,其实如果时间能往回倒的话,我们会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按亿年来做单位计算的话,这个地方成为是一大片海洋,从属于过去的古地中海,也叫特提斯海,当时印度板块还没过来,大陆漂移学说告诉我们,它是从非洲板块那儿断了之后,于是就漂过来了,漂过来之后,轰地一下就撞到了我们的欧亚板块之上,这绝对是一个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我们肉眼感知不到的,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实际上我们脚下的大陆并不是平稳的,它就像是随波逐流的船只一样,在水上飘来荡去,飘来荡去,就这样,印度板块一头就扎到了欧亚板块的底下,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态势,这个态势的结果是什么呢,那也就是我们的喜马拉雅山隆起,青藏高原出现,从此在中国和其它国家之间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亘古不变的大的山脉,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印度板块还在不断地挤压着欧亚板块,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多能量聚积起来,而这些能量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这样一释放的结果就会造成恶性大地震,我们说32年前在旁边的松潘地区发生的松潘大地震,那么是不是和32年之后的汶川地震我们能够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们同处在一个地震带上,所以这个地震才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
地球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从地表来看,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紧密相联的,然而,地层内部却存在很大的断层。这些断层是诱发地震的主要因素。全球共有两条大地震带,它们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尽管我国身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之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仍然使我国成为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从地震长期监测的平均角度来分析,大约两、三年里,我国就会发生一处七级以上的地震,一处发生数次到十次的六级地震,频繁的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那么千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一直在缓慢地隆升,原来青藏高原是相当于海平面那个水平,因为这个板块相互作用使得青藏高原持续隆升,这种隆升又不断地向东部扩展,那么使得我们国家这个内部绝大多数的地方都受到这两个板块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大大小小地块,就相当于两边挤了之后,我们一个完整的板块被挤成很多小的碎块。
被挤的碎块与碎块之间,又形成了新的断裂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我们这个断裂带大概有20几条,大型的断裂带,但是主要集中在我们国家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周缘,这样断裂带都是大规模的,比较强烈的,那么在我们这个国家的东部也有一些断裂带,也会发生强震,但是强震的频率比较低。所以说按照我们国家这个断裂带的分布跟它的活动性角度来讲,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强震都发生在西部。
从目前所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西部发生地震的次数明显高于东部,东部每平均发生一次地震,西部就得发生六次。一般人认为,地震是百害而无利的,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地震这样的自然现象,西部就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大山。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首先要理解山是怎么形成的,山就是由于地块受到挤压,而隆起生成的,那么一方面挤压使得这个隆起成山,另外这个挤压的后果使地下产生这个断裂。这个是孪生的一个关系。断裂的形成就是地震,地震就会产生断裂。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阿坝州境内,地处龙门山地震带之上。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相互挤压的过程中形成的。龙门山如今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而汶川县发生的7.8级地震,就是在这个东北走向的龙门山的三条断裂带上发生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十几次六级以上的地震。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七级以上的,这么强烈的地震。
松潘位于汶川的北面,三十二年前,这个里曾经发生过7.2级的大地震,这次汶川之所以会发生这么的大地震,与松潘地震有关吗,这会不会是地震的一种周期变化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从这个过去的研究的角度来讲,有的专家、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而且这种周期性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几年这种周期,那么大概是几百年,三百年左右这样一个活动的周期。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汶川地震地处龙门山地震带上,而松潘地震却属于另外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在同一个地震带上,但是,由于它们同处于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相交接的部位,所以这两个地方都容易发生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松潘地震是在这个我们现在的汶川地震的北面,那么基本上这个松潘地震震中所在的地区的人口密度要远低于这个成都盆地的西缘。所以当时的情况灾害要远比这个轻,另外,从震级的角度,就是能量的角度,那次地震远低于这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
可是地质构造差不多,又发生过相同震级的两个地方,地震产生后果为什么会不同呢?与松潘地震相比,汶川地震不仅强度大,而且波及面还很广,致使北京、上海、宁夏、青海等10多个省市都有震感。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这次地震为什么影响面这么广,一个是它地震本身比较大,就是那个地方四川这个地震发生的地震比较大,第二个是因为我们全国各地城市这个建设速度比较快,高层建筑比较多,那么这个高层建筑跟这个大地震远处产生的这个面波容易产生共振,人的感觉比较明显。
任何地震都不是地表一次单一的振动,它其实是一组地震,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地震的发生,伴随着有一系列的余震出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实际上就是你地下的这块介质破坏之后,它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才能逐渐地稳定下来,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错动,这个错动引起地面的就是所谓的余震。
对于地震研究者们来讲,虽然现在还无法清楚地知道地震的规律,但是并不表明他们对地震就束手无策。随着地震研究不断深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正在采用人工模拟地震的方法,跟踪监测地震发生过程中地球内部的变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去年10月份,我们在怀来这个地区放过一个50吨的爆破,那么产生了一个2.6级的地震,使得我们有能够把这个北京附近的结构初步地能探查有一些结果,那么将来我们可能会逐步地要把全国的地下结构搞清楚,结合地表的这些形迹再加上地下的结构这种状态,我们试图把一些破坏性的大地震的震源搞的更清楚,我们在依据这些结果把地面的建筑物设计的更加结实,这样的话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来避免大地震造成的这种大量的人员伤亡。
尽管前面的路还很艰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地震预防工作很快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大家对它很恐慌,以为我的附近也要发生地震,实际上这都是没有依据的,那么还是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学。
主持人:此次我们救援的难度之所以这么大,还是跟当地的一些具体原因有关系的,首先阿坝地区处在山区当中,整个汶川县城它的建设就是两山夹一河,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中间是闽江穿城而过,一年之前我们有摄制组到那里拍片子,好好的公路上开着开着突然山顶上崩落一块大石头,砸在眼前,应该说在这些地方啊,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而此次的地震真的是雪上加霜,很多原本松动并没有完全坍塌的岩石,就在这一刹那之间从山顶上滚落下来,阻塞了交通,砸毁了房屋,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也给我们救援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时此刻还有人被埋在废墟之中,我们的救援工作还在进一步地展开,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获救,希望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活依然会继续下去,我们的家园希望它会越来越美好。
《如何面对地震》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走近科学》。今天的《走近科学》采取了一个跟往常完全不同的形式,那就是我们把嘉宾请到演播室共同跟探讨一下,大家都再关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区此次的地震。那么此次地震,我们说它是7.8级,首先想请教一下北京市来到今天演播室的,北京市地震局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越王老师给我们解释一下,为我们会用里氏的一个级数来判地震的大小。
北京市地震局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越:对。地震一般我们分成9级地震。那么一般我们现在,像三级以上的,或者像3.5级以上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尤其像2级地震,这个是比较多的。
主持人:就是被称为无感地震的?
王越:对,那么比较大的,比如说4.5级以上,一般6级,就有感觉了,甚至房子、屋子,挂的东西有一些动感。那么6级以上就是破坏性地震了。这一次汶川是7.8级,也是比较严重的。
主持人:这个数值是非常惊人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地球上发生地震呢?
短片:地震是因为地壳由一些构造板块组成,漂浮在地下很深的炽热液体上,这些板块会因为液体的流动而慢慢移动,而这种移动是极其缓慢的,还没有我们指甲生长的速度快。但是这些移动的板快有时会发生互相碰撞,碰撞后有的版快在上,有的在下,这样就形成了高山丘陵。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震都发生在构造板块的交界处。有的板块碰撞后,由于运动方向不同彼此间发生摩擦,产生巨大的能量,经过几年甚至是几百年时间,当能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超出了摩擦的阻力,板块就会瞬间移动,在地表产生激烈的震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主持人:那么我们说能不能做到有一天,像这种地震,我们能够提前预知。
王越:这个恐怕还要一段时间。
主持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吗?
王越:应该是这样。原因是一个地震是自发性,另外就是地域很广,可能在这个地区也可能在那个地区。所以研究上还有很多困难,不过我们国家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营口地震咱们就预报成功了。紧接着1976年,唐山就没有预报出来了,好像网上我看到了,谣传什么时间会发生,什么地方可能出现什么地震呢。那么这种情况呢,肯定还是谣言,原因是什么呢?你从地震预报来说,如果把时间说得很准,震级说得很准,这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现在可能电视机前的朋友都在想,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你比如说像那天北京地区的很多人都有震感,不少朋友给我发短信,说地震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低血糖,或者是高血压犯了,因为感到晕。
王越:可能地震是很少发生的,那么唐山地震以后,现在已经是几十年了,三十多年了,那么人对于地震单位淡薄了。
主持人:对。
王越:所以减震,人随时也有这么一个简单意识,这很重要的。包括我电视看到,就是有的人,当时地震的时候,它的有一个动感,他就是没有意识到就是地震。
主持人:就是当有晃动感来的时候,他首先有一个接触的过程,我估计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镇定,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地震来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那么幸好呢,现在的科学技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体验的机会。
短片:
这里是北京消防总队的培训基地,位于大兴区。往日这里只有培训的时候才会有人来,近日这里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嘉宾:我们这个地震体验这种三轴传动装置,能够非常逼真体验地震发生时候的震动。
记者:观众朋友说,我现在再一个就是消防队为我们市民提供的模拟的这么一个装置。我现在坐在这个位置,就是亲身体验一下地震来了之后是什么感觉。
记者:亲身体验,亲身体验的感觉就是当地震来了之后,真的很恐惧。当时想逃生的时候腿都抬不起来。
记者:你什么感觉?
参观者:我感觉七几年那一次有一点儿晃,这一次感觉,比实际更厉害。
记者:如果地震来了的话,你知道怎么办吗?
参观者:好像不太知道,第一感觉就是跑,地震来了一个字就是跑。
记者:如果没有逃生,如果你压在底下了,等待救援人员来,这个时候你采取什么救助措施呢?
参观者:这个我到没有怎么考虑。
短片: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多万次地震,这些地震绝大部分是无感觉的,破坏性较轻的有几百次,强烈地震只有20次几次。就是这百万次的地震,累计起来的时间还不到1个小时。所以有人说,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只要几十秒钟就可以造成比其它自然天灾更大的损失。那么强烈地震会给我们带来那些的威胁呢?
主持人: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面对?
王越:实际感觉是上下运动,这个上下跳动,可能就是作为静震地区的一个最后警告了。
主持人:几秒钟?
王越:几秒钟,我听说过是12秒钟。
主持人:我听说过是12秒钟。
王越:这是一个约数,也有说到10秒,一般就是几秒钟样子。
主持人:尽可能在短的时间之内,把自己拯救出去。比如我们在操场,我们在体育馆,在广场这些场所下,是不是地震来了,我们根本不用担心。
王越:在这个大的广场,应该是比较好的。那么这个时候一般你人恐怕要爬下。因为你已经站不住,如果真的是大地震来的时候,你恐怕已经冲倒了,那么你就在地下,或者蹲下,或者爬下这么就过去了。
主持人:如果说我们在其他的一些场所,比如说电影院、歌剧院、比如公交车,比如地铁里头,我们应该怎么办?
王越:这时你稍微冷静一下,不要随同别人乱跑,这个常常发生的。恐怕一跑,大家都往门去冲了,那么可能不冲的人没有问题。原因是什么?大家挤到一起了,或者是门开不开了,这种情况也出现过。那么一般在这种时候,比如在电影院里头,一般都是椅子,你可以蹲下来,把头保护好。如果带着书包,把书包搁在头上,或者躲在椅子下面。赶紧跑到墙角,或者比较粗壮的柱子旁边,或者这个时候有柜子,就站在它旁边,蹲下来。
主持人:可是现在很多人是在大楼里办公?
王越:说这高层楼房,一个是不要慌张冲这个电梯。
主持人:电梯绝对不能坐?
王越:如果地震当中停电,你就很难救了。还有一个假如说人有一个仿防震的意识,你在搬进去之前,不仅是这个房子,包括你的家里在建筑之前,是不是注意一下哪几面墙是沉重墙,那么就是尽快在沉重墙和地板之间爬下来,保护住头部。
主持人:我们要么往这种长窄小空间跑,比如这个门框下面,比如厨房、厕所,再比如实在来不及,床底下、桌子底下。我们自己买的房子的构造要有比较清晰了解,是现浇减力墙的,还是砖混结构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自己今后遇到多法事件,能够采取一些真正的而且是好的正确措施。
王越:对。这个是比较重要。举一个离子,当时东北地区发生这么一个事件,就是一个饭店发生了一个火灾,其中有一个外国团队,就是火灾发生之后,就是不少人受了伤了,但是这个团队就没有受伤,而且很顺利的出去了。什么原因呢?他们平常有这种概念,有这种意识,所以他住进酒店进去之前,就要转一圈,什么地方是太平门,什么地方能够出去,所以火灾发生之后,他们能够顺利走的。
主持人:说实话,虽然我们一再提醒大家,恐怕就是包括我自己真的如果让我面对一场突如其来地震的时候,也会再瞬间慌了手脚,因为我们毕竟没有做到人人都去体验地震以及相关的一些模拟测试,所以说我们可能依然会在慌张当中,渡过一开始那惊心动魄的几十秒钟,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的时候,回过神来时候,也许我们已经被埋在废墟之中了,那么如果在埋在废墟之中,我们到底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挽救自己的生命呢?稍候我们再请其他的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下面的内容。
短片:
地震是我们目前挥之不去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和洪水、台风一样都是我们无法阻止的。然而地震却不像洪水台风那么有季节、有规律,通过科技手段监测它,并最大程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地震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让人措手不及,强烈地震更是如恶魔般在瞬间吞噬掉我们的生命和财产。那么一旦地震发生后,有人被困在废墟之中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呢?
主持人:也许到了真正大的地震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从空间,也就从我们的房间当中逃出去的机会,一旦我们回过神来,醒悟过来的时候,恐怕已经是我们自己被压在那个角落之中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就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伍骥,伍主任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伍骥:我想在自救方便两个目的,一,最大限度保全生命,第二尽可能减少残疾。因此当你意识有所恢复,当对你的环境有所触碰的时候,你必须使你镇静,镇静你才有思考。在就近的地方,找到一个通风口,也许泥土淹没了你,特别是你的呼吸道,这个时候你要做及时的清理。
主持人:因为有足够氮氧量的话,我们才能保证大脑思维的正常?假如说你有水可以饮用,有食物可以吃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这种机会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保住我们的体力,怎么减少我们水分的蒸发?
伍骥:对。这个说得非常对。所以刚才强调的原则方面,就是镇静,减少一些无畏的消耗,比如说大声的哭闹、呼叫,甚至没有前途的自救。当你的四肢遭受的挤压,骨折、外损以后,那么对你的四肢怎么处理,大出血的时候那么这时可以历月身边比较清洁的布类,哪怕就是衣服上撕掉一部分,包扎伤口也是一个有效的处理。但是防止四肢止血的时候,你一定要遵循下面的原则,就是时间。
主持人:过一阵子我们要松开一段?大概40分钟?
伍骥:对,上肢不超过一个小时,60分钟,下肢我们不超过90分钟。当你得到了一些营救和转移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跟下面的医生这个时候及时告诉我这个止血带上了多长时间了,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那可能就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肢体的坏死,因此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主持人:那除了这些我们还有别的注意的吗?
伍骥:从过去的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救护来讲,我们在救护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脊柱骨折,怀疑脊柱骨折的病人,或者是抢救过程当中,判断病人有没有脊柱的骨折,这个时候原则上你都要采取尽可能简易的平板、木板、塑料板搬运病人。那么脊柱很重要的功能不仅支撑身体,而且这里面保护和支持着我们重要的中枢神经。当一部分病人脊椎骨折以后,没有移位,这个时候神经功能是完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判断失误,导致我们自救方法的错误,错误的搬运,这个时候导致脊柱进一步移位,骨折以后,但它没有移位,但是你错误的自救和错误的搬运,导致骨折的移位以后,这个时候,位于椎管里面的中枢神经,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及时这个病人,生命得到挽救,也可能造成终生残疾
主持人:如果说我们很幸运被救援人员发现了,我们不要太过高兴,我们不要被外面的阳光感觉诱惑,自己拼命的爬出去,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静静等待别人来救援,这样给自己安定下心来,也给救援人员安定下心来。你哪儿疼,准确的告知救援人员你的位置,比如说我的腿,我怀疑我的腿骨折了,我现在感觉我的腿是被什么东西压着的,不要轻易挪动我,这个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告诉救援人员,可能我的哪些部位出现的问题,你们搬运我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伍骥:对。
主持人:而不是我们看到的电视当中,被困人员救出来以后,马上就冲上去,就搂抱着救他的人喜极而泣,也许那个时候,才真正是乐极生悲。
伍骥:或者在搬运之前,尽可能由专业人员初步判定这个人员的受伤的部位,那么再做出转运的方式,这样子才更加安全。
主持人:好,刚才吴主任跟我们谈了一下,在地震之后,假如我们发现自己被困在废墟之中,我们应该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那么幸存的人们将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去收拾这一片残局,如何重建自己的家园,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了,那么这个问题,又会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讲请另外的嘉宾给我们详细探讨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短片:
汶川地震,不仅牵动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也牵动全国人们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建成一个美好的新汶川。那么,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我们又将注意些什么呢?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我们请专家跟我们探讨相关的话题。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一位是空军总院感染控制科曹晋桂主任医师。曹主任您看,我们现在可能大家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尽快埋在废墟当中的人抢救出来。不过,作为一个传染病的专家,您可能想到是另外一个问题。
曹晋桂:应该讲,每次大灾之后,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疫情的变化。第一由于地震,我们的水源造成的破坏,污染。第二个,由于的地震,我们的食品被未然了,第三个主要是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蚊蝇滋生增多的,老鼠增殖速度比较快,其次我们的生活环境,粪便、污水,这些生存环境严重的恶化。
主持人:那么这个又怎么能够带来瘟疫呢?
曹晋桂:因为人的疾病的产生,跟我们自身条件有关。但是和周边的条件,更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地震的灾害,我们原有传染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再有就是我们现在很多疾病,比如灾后消化道疾病、祸乱、痢疾、伤寒,还有自然疫源的疾病,这些都是和周边的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都是相关的。
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怎么能够保证今后不出现大的疫情?
曹晋桂:这样我们作为灾区的情况,作为自身的防护来说,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就是做到饮水卫生,最好就是喝救援人员提供的瓶装水。如果没有瓶装水,没有这样的条件,怎么办?可以搞一些临时的水源。用碗里面装上漂白粉,然后用冷水进行溶解,变成糊状以后,再第二次加水,取上清倒入井中,用桶来搅动井中的水,沉淀一小时之后,然后再饮用。不要吃变质的或者是老鼠或者是其他动物污染过的事物,这个是第二点。第三点一定要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这个是最重要的。临时居住点的选择一定要在高处,要通风,要保证不要被媒介生物所叮咬。在建立临时厕所的时候,要保证这个排泄物不要污染水源,要远离水源,再有就是不让它渗透出来。最简易的办法就是挖一个坑儿,然后用防水的塑料布便在这个坑儿的四周,然后把四周扩出20公分出来,把粪便倒进去,或者是放在里面,然后满了以后,进行掩埋,然后让它发酵。这个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再有一点儿,就是对现有的灾区群众的传染病进行监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对我们所在生活区域内的传染病做到心中有数。
主持人:非常感谢曹主任的到来,其实这个也是跟我们提一个醒,那就是说,虽然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大震之后必有大疫,其实只要我们各种防护措施做到的话,这种问题也不会出现的。在这里还是要告诉大家一下,无论是我们被困的时候,还是在救援过程当中,还是在灾后重建的时刻,我们都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我们不仅要相信自己,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全国人民的支持,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在这儿的,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被困人员能够被我们的救援人员解救出来。好,非常感谢几位嘉宾的到来,也感谢收看《走近科学》,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6 18: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