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49|回复: 0

焦耳:不要永动机 要科学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3-5-20 20: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姓名: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 简介: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曼彻斯特。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
  • 名言:Q=I^2*Rt(J)

  1818年12月24日,焦耳出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市一家啤酒厂主的家庭里,自幼焦耳就跟着父亲参加酿酒活动,没有进过学校。然而焦耳天资聪明,热爱读书,常常一边劳动一边认字,自学到不少知识。青年时期,在别人的介绍下,他幸运地认识了著名化学家道尔顿教授,道尔顿给予了焦耳悉心的教导,而焦耳则虚心的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4岁时,焦耳开始对通电导体放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把父亲的一间房子改成实验室,一有空便钻到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焦耳首先把电阻丝盘绕在玻璃管上,做成一个电热器。然后把电热器放入一个玻璃瓶中,瓶中装有已知质量的水。给电热器通电并开始计时,用鸟羽毛轻轻搅动水,使水温度均匀。从插在水中的温度计,可随时观察到水温的变化。同时用电流计测出电流的大小。焦耳把这种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大量数据使焦耳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焦耳:不要永动机 要科学74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6695
焦耳在做实验

  焦耳把这一实验规律写成论文《关于金属导体和电池在电解时放出的热》,并于1841年发表在英国《哲学杂志》上。然而,论文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在一些学者们看来,电与热的关系不能那么简单,况且焦耳只是一个酿酒师,又没有大学文凭。一年后,俄国彼德堡科学院院士楞次也做了电与热的实验,并得到与焦耳完全一致的结果。焦耳的论文才得到重视,后来人们把这个定律叫做焦耳定律。

  外界的冷落与赞美都没有影响焦耳对真理的追求,他仍继续着自己的实验工作。在完成电流热效应的研究之后,焦耳又进行了功与热量的转化实验。焦耳认为,自然界的能量是不能消灭的,消耗了机械能,总能得到相应的热能。因此,做功和传递热量之间一定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那么1卡的热量相当于多少功呢?焦耳想用实验找到这一关系。为此,他精心设计了量热器,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从1843年起在近40年当中,焦耳做了400多次实验,终于得出了比较精确的热功当量值1卡=4.15焦耳。这一数值与今天公认的热功当量值1卡=4.18焦耳比较起来虽然小了些,但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却是件了不起的事。焦耳的热功当量值曾保持了30年没有变化,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焦耳:不要永动机 要科学56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6695
焦耳

  焦耳准确地测定热功当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客观真理。这一定律的确定,在理论上,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它使我们在扑朔迷离、千姿百态的物理现象中,不再无所适从,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焦耳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也走过弯路。他年轻的时候,正是“永动机热”席卷欧洲的时代,许多人钻进了永动机的迷宫,妄想制造出一种不消耗能量永远做功的机器。焦耳也是个“永动机迷”,曾经狂热地追求过永动机,几乎消磨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他通宵达旦地冥思苦索、设计方案、制作机件,但是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失败引起了焦耳的深思,为什么乍一看设计上几乎无懈可击的机器,做出来却总是一堆废物?焦耳没有象有些人那样,明明进入了迷宫,还以为走进了科学的殿堂,碰了壁也不回头。他吸取教训,迷途知返,毅然退出了幻想的迷宫,转向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探求隐藏在失败背后的科学真谛。经过勤奋实践,他终于找到了热功当量,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个定律好比一块路标,插在寻找永动机的十字路口,警告迷途人:此路不通!据说焦耳还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地告诫那些仍旧迷恋永动机的人说:“不要永动机,要科学!”
  1889年10月11日,焦耳因病去世,为了纪念这位物理学家的伟大业绩,物理学将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6 08: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