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是拥有板块构造的唯一一颗行星
科学家认为,地球由7个重要“地壳”板块构成,它们每年向不同方向移动4英寸(10.16厘米)。从理论上来说,当板块相互撞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山脉;它们彼此分离就会形成峡谷。另外,它们还能造成地震和火山。不过好消息是,所有这些地质运动都有助于碳循环和补给,让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继续下去。因为碳是我们存在的基本成分。
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理论是一种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Wilson,1965)。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板块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裂谷与转换断层带。该理论对地质地理学以及生物学影响很大。不同大陆上地层、矿产、动植物分布,只有通过板块构造的理论才能够解释。
关于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人们有很多解释。但首先这个驱动力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能产生足够大的力;2,必须合乎物理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3,符合根据地球物理观测得出的地球内部性质;4,驱动力所产生的效应要与现代岩石圈的性状和动态相一致,也就是说能圆满解说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驱动力就是地幔对流,虽然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除了地幔对流以外,人们还提出了俯冲板块动力拖拉机制、顺坡下滑机制等。这些说明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让人怀疑的地方。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地幔对流模式中软流圈是主动的,岩石圈是被动的;其他几种模式中软流圈是被动的,岩石圈是主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