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401|回复: 0

欧美教育与中国式教育对比之下的悲剧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0-12-26 15: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美的发现式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希望
    一、英国小学生发表大论文的背后——丢下书本寓教于乐
     新华网  伦敦2010年12月22日电(记者黄堃)  英国一群小学生创造了一项科研“传奇”。他们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实验观察,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学通讯》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据称,这是国际学术刊物第一次正式发表主要由小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学术刊物是教授和博士们发表研究成果的地方,小学生们能做什么?
    但在英国德文郡的布莱克沃顿小学,校长戴夫·斯特拉德威克放心地让学生们丢下书本,花大把时间观察大黄蜂,最终就产生了这样的成果。
    校长戴夫·斯特拉德威克说,灌输式教育只会教给学生已有的知识,但在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等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要找到某项具体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在社会环境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从小培养孩子观察和探索规律的能力。因此在他领导的小学里,大部分课程都是让孩子自行发明相关的益智游戏,培养他们创造规则、观察变化、发现规律的能力。
    这篇论文由来自英国德文郡布莱克沃顿小学的25名8岁至10岁的小学生完成,伦敦大学学院的博·洛托博士为他们提供了科学指导。
    “据我们所知,这是高质量学术刊物首次发表小学生的论文”,英国皇家学会的发言人告诉新华社记者。皇家学会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久负盛名的科学组织,其主办的《生物学通讯》属于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学术刊物,而这篇小学生论文通过了该刊正常的同行评议审稿程序。
    小学生们观察了大黄蜂在实验装置中觅食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实验充满了乐趣,就像是和大黄蜂之间玩的一场游戏。他们为“游戏”设置了规则,只有在具备某些颜色组合模式的“花朵”上才有糖水,然后观察大黄蜂能否识破这一点。
    洛托说,他只是帮助培育大黄蜂和提供实验器材,“整个实验都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提出了大黄蜂能否判断颜色模式的问题,并自己记录数据和寻找答案。
    孩子们最终发现,大黄蜂的确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模式的能力。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却为昆虫视觉辨识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美国纽约大学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两位专家在同期杂志上撰写评论文章说,这些小学生的确发现了大人们以前也不知道的事情。
    布莱克沃顿小学校长戴夫·斯特拉德威克接受新华社记者黄堃采访时说,与论文相比,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学校能让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真正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说,有的孩子已经觉得科学是件“很不错的事”,希望能够继续干下去。
    作为这些小学生科学指导的伦敦大学学院博·洛托博士则在这篇论文的引言中指出,现在科学课上做的各种实验,基本都是按照规程操作,论证前人的研究结论,其结果早在预料之中。真正的科学探索是无法预料结果的,重点在于探索过程本身,学校不能只灌输给学生已有的知识,而应该激励他们做真正的探索未知的实验。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乐趣,其本质与人类玩耍的天性是一致的,很容易做到寓教于乐。布莱克沃顿小学的学生们就在论文中写到,观察大黄蜂是一场游戏,我们设定规则,看它们能否解开谜题。这种乐趣对于大科学家来说也是一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就以此著称,他曾以“会飞的青蛙”获得“搞笑诺贝尔奖”,并曾表示“做科研的时候既能够玩耍,又能够领工资,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而这样做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掌握结果。探索未知本就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对此有充分的准备,这也是最终成果的代价。海姆曾表示,他用来“玩耍”的实验有99%都不成功,但荣获诺贝尔奖的成果石墨烯却正出自那1%的实验中。 欧美教育与中国式教育对比之下的悲剧4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732

    二、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启动创新夏季计划支持奥巴马提出的创新教育行动
    为有力地支持总统奥巴马2010年6月提出的 “创新教育”(Educate To Innovate)行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0年7月启动了“创新夏季”(Summer Of Innovation)计划。





    NASA地位特殊,使命崇高,以其雄厚科技实力为依托实施的“创新夏季”计划,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参与。在2010年的整个夏季假期,NASA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与联邦、州和当地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高校教师开展合作,为参与该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计划,既有涉及各学术领域的知识讲座和课程,也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竞赛,更邀请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NASA众多的任务和项目中,与专家一道开展科研开发和实际操作。同时,该计划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假期结束重返校园后,NASA仍会为那些投身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继续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NASA相信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素养和能力进而显著提高教学水平,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欧美教育与中国式教育对比之下的悲剧329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732
     2010年6月,由总统奥巴马发起的“创新教育”行动,旨在增强美国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其提出的背景是近年来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等知识的兴趣不断减弱,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成绩显著下降,长此下去,将对美国保持世界科技领先优势,维持其科技经济头号强国的国家战略产生巨大威胁。“创新教育”行动集全国之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媒体宣传、电视节目、社区活动、互动游戏、趣味课程等各种方式吸引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大量培养下一代顶尖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和发明家打下坚实基础。


[/url]
    如何继承和改进社会评价颇佳的布什教育政策,并且有新的创意和成就,对奥巴马新政府来说不仅是发展机遇而且还是艰巨任务。从就职前后奥巴马提出的教育新政及其言论看,有如下特征:
    一是继承和改进布什成功的教育政策。《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的具体实施方法还是以学力测验和竞争为主,无非就是落伍学校和教师的淘汰、学力测验、公开学校成绩、择校、教师评价、绩效工资等以竞争元素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途径,奥巴马想系统矫正这些做法。他认为,布什的教育改革目标不错,但问题很多,症结在于不进行行政与财政支持,只讲教师与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导致效果不佳。政府不改善、不提供支持条件,只依赖于对教师与学校“追逼式”的制约将造成教育的低效或无效,导致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数学、科学教师在几年内纷纷逃离学校与教学现场。因此,可以说奥巴马教育新政的亮点在于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奥巴马强调,对“课程中心”和“匹配型授课”的评价并不能采用有些亚洲国家那样的“打分”和“排序”方式,而应更加贴近学生的具体状况,选择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更不是简单、机械的学力测验。
    二是大学无偿教育。一方面,提高奖学金上限,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免费上大学的计划。另一方面,以联邦政府管辖的直贷(DL)为主,减少政府作担保的民营金融机构学费贷款(FFEl)。
    三是“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要求受资助的大学生每年必须从事100小时的无偿社区服务,达到此要求的学生家庭可享有4000美元的退税优惠政策,这相当于公立大学2/3的学费和社区学院全额学费。
    四是扶持特许学校经费倍增计划与教师绩效工资计划。这个颇具社会争议的奥巴马教育改革政策共有两点:第一,将使联邦政府对各州特许学校的拨款增加1倍;第二,将支持对教师实行与实绩挂钩的绩效工资计划。
    美国第44届总统大选是在经济危机严重和教育议题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能从奥巴马有限的言论中觉察到他对教育充满激情的信念和决心,并找到促使和制约其教育政策形成的各种因素,由此逐步推测美国教育的走向。正如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所说的:“我们将改革中小学以及大专院校,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而且我们都将会做到。”
    2009年3月10日,奥巴马在全国拉美裔商会发表讲话说,美国不能再承受等待,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美国人最值得中国人学习借鉴的就是美国人强烈的危机意识,而中国人则乐于浮夸,张卫民评注。尽管美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资源,但学生成绩下降、教育体系岌岌可危、教师质量不高,无法与其他国家竞争。教育改革计划将贯穿“从摇篮到职业生涯”,确保所有美国人接受全面教育,在变化莫测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敦促美国各州采取更加严格的教育标准,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并扩大和重新制定联邦学生援助项目。奥巴马还特别对学生们说,无论学校怎样创新,也无论教师教学如何有效,如果学生自身不对自己的教育负责,美国就不能取得成功。而对自己负责则意味着要按时上课,课堂上要注意力集中,要在有必要的时候及时寻求额外辅导,并远离麻烦。奥巴马还强调,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应考虑辍学,辍学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放弃,更是对国家的放弃,这已不再是一种选择。
   奥巴马说:美国要在几年内出现一个不同的景象。“到2016年,40%的新就业机会都将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先进的教育或培训经历才可胜任。”奥巴马对公众保证,他会结束毫无意义的党派指责,并确保新的投资带来新的改革,其具体承诺都已在经济刺激方案和财政预算案中有所体现。奥巴马还提出了五大教育改革方向:投资诸如“启智计划”等儿童早期教育方案;鼓励采用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评估体系,以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招聘、准备、奖励杰出教师,打造具有优秀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支持特许学校、推进校历改革和课程结构改革,促进学校创新和追求卓越;为每个美国人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技术培训。


      三、德国全社会致力于让中小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人们常说“小孩有很强的求知欲”,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已日益成为世界性教育问题。《环球时报》记者请教一些德国大学教授:为什么德国教育如此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十分简单:兴趣决定孩子未来的能力。只有喜欢、热爱学习,孩子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感到痛苦,就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没有兴趣,只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育失败。  
    1、德国学校营造温馨气氛  在德国,很多幼儿园、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并不比中国大城市的学校好,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也没想象的高。记者参观过德国汉诺威的一所小学,它有8个班、2名校长、12名教师、250名学生。一走进德国学校,迎面就能感受到轻松随意的氛围。几乎所有学校只要打开校门,孩子们就可以冲上山坡或树林,与大自然亲近。走进教室,墙壁上通常琳琅满目,有各式布置,展示孩子的"成就"。桌子摆放得十分随意,墙边是高低不一的架子和柜子,很有家庭氛围,很温馨。在这里,孩子们学得轻松自在。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坐着、趴着、躺着,甚至走出教室。柏林一所小学的学生安娜对记者说,在德国小学,网络、笔记本电脑、博客等都被用在教学当中,这让她感到很有趣。
  据记者了解,德国各州的教育制度不一样,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特色。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还将教材多样化,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教材。但德国小学有几项共同的重要任务: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照顾儿童的特点和生活状况;唤起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增强学生乐趣等。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学校把偏科严重的学生组织成特殊辅导班,在积极鼓励孩子天分发挥的同时,采取措施积极纠正他们的偏科行为。

   2、教学生活化、活动化
  德国学校通常采取"合作、体验、探究、自主"的教学模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首先是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孩子觉得好奇、好玩,充分发挥好动天性,突出教学趣味。比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拟定的主题表演某个问题情景。教师一般用互动形式教学,比如让运动员给孩子上自行车练习课,结伴作业或小组作业等。
  其次,强调教学的生活性,融合学科知识于一体。学习领域涉及的事情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像德国一所小学教孩子蔬菜知识。教师带学生去田野、蔬菜农场,参观农具房、温室等,品尝蔬菜,并把蔬菜带回家食用。第二天上课时,老师把蔬菜带来,通过"帮助蔬菜姑娘找名字"的方式上科普课,以开蔬菜超市做买卖的方式上数学课,用蔬菜造句上语文课。最后的作业则是每人挑一颗蔬菜回家画下来,,并写认识蔬菜过程中的感受。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德国学校允许孩子用彩笔做作业,允许孩子课本上“记记画画”,没有家庭作业,没有太多的规定。德国学校的考试很随意,孩子可以选择笔试,也可以选择做报告。比如地理课,每个学生凭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国家,再去图书馆查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报告,然后给全班做一个讲座,把自己所写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一年级小学生也上“大学”
  德国还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校外。记者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群群孩子,他们大多是去博物馆。德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比如柏林一些科学博物馆,为了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相机,还当场把拍下的照片印在T恤衫上作为奖励。
  承担培养孩子兴趣义务的还有德国的图书馆、研究所、银行等各机构。德国各地的图书馆都将“读书从娃娃抓起”贯彻得十分彻底,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德国一些地区的婴儿出生后就能得到当地图书馆赠送的阅读礼包,其中包括一本经得住啃咬的图书玩具、提供0岁至10岁儿童最佳阅读和语言信息的阅读测量尺、阅读建议及父母必知。幼儿满2岁进行常规体验时,还能得到第二本图书。
  目前,德国有120多所儿童大学,在儿童大学注册的小学生达到百万以上。儿童大学面向8岁到12岁的儿童,授课老师都是大学各系的知名教授,开学期间每周上一次课,由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教授用浅显的语言向儿童大学生讲解天文、地理、哲学等知识。比如,“为什么人类不该克隆人”等话题。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离不开父母。德国父母教育孩子采取的是松紧结合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定计划决定学什么。父母对孩子的计划进行一些约束,添上一些条款,比如每天按时回家、先做功课、学习时不得分神等。慢慢地,孩子就会感觉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觉得自己有能力和信心实现目标,这就激发了自发学习的主动性。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父母也要会渲染,比如在家中挂满孩子的图画,让他产生成就感。


    四、对于论文造假泛滥,外国学术期刊不怕出丑自打耳光,国外论文撤销率猛增10倍
    2010年11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称:当全球科研论文如滚雪球般不断累加,各大学术期刊却不得不面对“自打耳光”的尴尬——近20年,全球论文撤销率猛增了10倍!撤销论文是“一场痛苦的补救”。
  论文被撤销——企图蒙混过关、发表不实论文的投机取巧的“论文作者”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由于结论无法重演而被期刊弃用,曾经的影响力犹如昙花一现。然而,近年来的论文撤销案例让人们更多感受到一种羞耻:被撤的文章并非方法或结论有误,而是实验太过完美,那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压根是不存在的造假之物。
  对比2009年只有1篇论文被撤的情况,2010年的《自然》杂志目前已撤销了4篇论文,可谓“不同寻常”。追溯过去十年,《自然》论文撤销数量平均一年两篇。据汤森·路透公司调查,2008年,全球有大约140万篇文章发表,其中有95篇被撤销,与1990年相比,文章发表量增加了1倍,被撤文章比例增加了10倍。
  《自然》在社论中认为,除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期刊和学术界对学术不端的逐渐重视、论文造假检测技术的提升,以及期刊撤销文章的主动性,从客观上导致了论文撤销数量的大增。同时,实验室领导人员在实验具体细节上管理难度的增加,也使得研究人员对造假心存侥幸。
  社论特别提及,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学术环境中,由于合作研究中的数据核查难度较大,合作者往往需要承担很大风险。无论如何,那些恪守职责、勤奋、勇于发现并改正错误的科学家是最值得学习和敬佩的;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认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url=http://www.ce.cn/xwzx/kj/201011/05/t20101105_21946259.shtml]


    五、中国学术期刊利欲熏心、一心挣钱、疏于审查,中国造假论文总能蒙混过关
    光明网2005年12月20日消息  在2005年11月进行的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评委会发现亳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师申报材料有论文造假嫌疑。经核查,这所学校自2003年至2005年共有12名教师为评副教授,通过中间人花钱买论文造假。
  花钱买论文试图在职称评审时蒙混过关
  据安徽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吴金辉介绍,今年全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历史、教育学科组评审专家对亳州师专教师申报材料中的一篇论文产生了怀疑,通过上网检索等方式几经查询证实是假的。随后,其他学科组发现,这所学校的方某某等6名教师申报副教授的材料中有15篇论文彻头彻尾盗用了他人成果。其造假手段雷同,都是将国内正规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某篇论文页面撕掉,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需要的名字重新印刷成看似相同的页面,再把刊物重新制作、装帧。这些期刊样本被放进申报材料中试图蒙混过关。
  事情发生后,安徽省教育厅派出调查组前往亳州师专调查,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2003年,这所学校3名教师为申报副教授,往某些期刊寄去版面费和自己写的文章,但发出来的文章不是自己的,他们乐得将错就错,在申报时使用了这些假论文,并顺利通过评审。2004年,又有3名教师效仿并通过。今年的6名教师更大胆,写都不写,就直接花钱买现成的论文。
  吴金辉说:“12名教师中有8人是党员,5人是学校中层干部,他们的行为影响恶劣。如果今年没有被发现,今后这所学校肯定还会出现类似情况。”
  论文贩子是论文造假源头,一掷千金的论文买家的大量渴求是论文造假的根源,学术期刊编辑部疯狂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国垃圾论文的泛滥推波助澜。
  据调查,亳州师专的假论文绝大部分是从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聂继红那里买的,每篇假论文以1500元至2000元左右的价格成交。教师们一般先与聂继红通过电话联系,谈好价钱和购买篇数,寄钱后等几个月,聂就会把“登”有假论文的期刊寄给老师。
  经过聂继红的“改头换面”,浙江大学张丽华发表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秦观赋论与诗词创作》变成代某的“作品”,临沂师范学院李红婷发表在《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的《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价值取向》成了方某某的“文章”……
  据了解,今年9月前,聂继红在中国煤炭教育学会、东部教育网络煤炭科学院信息所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社兼副主编,期间,亳州师专教师张某某因投稿和他有了接触,为评副教授,曾寄出3000元钱给聂继红,聂伪造了3篇论文,分别登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上。张某某后来向同事介绍了这个买论文的渠道。
  吴金辉介绍,亳州师专调查组赴中国矿大调查取证时发现,聂继红卖论文事件已引起中国矿大校方的重视。同时,调查组建议亳州师专整理有关材料,向公安部门报告,追究聂继红的法律责任。
    在聂继红之前,安徽省教育厅还曾发现一家全国知名的医学期刊居然一期出了7个样本,登了大量创收论文。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说,对这样的刊物如不依法严管,就会纵容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学术产品。
    现在期刊、学报社收版面费是很正常的事,少则三四百元,多则千元以上,即使是“质量较好”的论文也得掏钱刊登。
  “教学任务重”不是造假理由
    有一个大学“教学骨干”说,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没时间写论文,更别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了。而职称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收入,不评不行,只好怀着侥幸心理买论文。
  有大学教师提议不要把论文作为必要的职称条件,建议评审组专家以教学水平为重,采取听教师上课,让学生评价教师等办法进行评审。
  参与此次评审工作的中国科技大学胡河宁教授说,作为教师,教学是第一位的,但对于高校教师,一定要有科研项目和成果,教学任务重、水平有限、论文难发确实是现在高校教师面临的难题,但这绝不能成为买假论文作弊、进行学术造假的理由。亳州师专12名教师为了职称“饥不择食”,严重伤害了学术道德,沾污了高校这块学术圣地。
  胡河宁认为,高校学风浮躁,做学问不踏实,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职称或荣誉的现象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果放任教师素质、道德低下,培养优秀人才只能成为奢望。因此,评判教师水平既要看其业务能力,还要考察其道德素养,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奖惩,尽量杜绝或减少学术造假行为的发生。
  让造假之风远离高校
  高校本应是一块探求真知的净土,然而近年来,由于急功近利,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被一些人弃而远之,有的竟然弄虚作假获取名利,失去了学者起码的道德。
  除亳州师专外,安徽省教育厅近年来还查出皖南医学院、池州师范学院的两位副教授把别人发表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滁州电大一位副教授把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公开发表等。2000年前每年发现的造假、掺水者一般只有两三例,而近几年来有增多趋势。
  各个级别的职称、奖励和荣誉都要经过评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也须经编审。为何有人能通过造假不劳而获?把学术造假比作“癌症”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除了用道德建设提倡科学精神外,从操作层面来讲,使评审硬起来,更加科学、严格,也是防治学术“癌症”的一剂良方。“癌细胞”如不及时切除就会扩散,肌体就会腐烂,这种现象不遏制也会毁掉学术界。
朱清时院士还建议建立评委责任追究制,避免有人做顺水人情、敷衍塞责。对于评职称、报荣誉的要件之一的论文,要增设答辩程序,杜绝滥竽充数。

欧美教育与中国式教育对比之下的悲剧67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732

    六、中国教育的悲哀与希望
    除了冰山一角的这例典型的论文造假案例和方舟子博士揭露的学术造假案例因为“点儿背”被发现之外,冰山之下的成万上兆的造假垃圾论文尚未被发现和追究,有的学校即使发现也不追究,因为者会牵涉本校的名誉、论文数量排名、教授数量排名等等硬指标。
    鉴于此,没有时间打假的外国科学家干脆不去相信和引用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
    于是,在中国期刊发表论文仅仅成了晋升职称的敲门砖和用于骗取国家每年数千亿元科研经费的金钥匙。
    根据英才教育学的法则:“学生高不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也不过跟先生一样。”(详见《圣经·路加福音》第六章第24节),现在,不合格的英才用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大学教授的职位,而滥竽充数的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超不过他们,于是这些名不副实的真教授误国人之子弟,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果,这就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内在原因之一。这就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悲哀。
   鉴于一些专家教授已经习惯于把国库的金元(国家每年数千亿元科研经费)当作唐僧肉、并成为国家的蛀虫,国家科技与教育权威部门应当对造假分子痛下很手,一旦曝光,立即开除公职,解聘造假分子并列入全国联网的黑名单,让投机钻营的能人们后悔一辈子,彻底澄清教育科研队伍,不让那些不学无术、造假有方的能人既悠闲地占着职位不出真成果并且毫不犹豫地误人子弟,只有让善于钻营的能人腾出职位才能让真正有才华的人员竞聘教授职位。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树立正气、正本清源,才能使中国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金光大道。倘若如此,中国的教育与科研事业就能拥有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3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