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397|回复: 0

面对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人类该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3-10-10 22: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气候异常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冰河世纪的威胁 严重的温室效应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让恐龙全面灭绝;如果新冰河世纪来临,人类会在哪里?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化石燃料驱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同时也深刻改变着地球面貌。“桑迪”级别的飓风引发洪水将越来越频繁,对世界各地沿海城市造成的破坏也会越来越严重。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该如何保护城市?

电影《后天》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 ...

面对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人类该何去何从744 / 作者:UFO中文网 / 帖子ID:17675


海水凶猛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过去一个世纪里,人类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效应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超过1华氏度(约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约8英寸(约20厘米)。即便我们从明天起停止燃烧化石燃料,现有的温室气体仍将在未来数百年里令地球温度持续上升。

全球变暖从两个方面影响海平面上升。一是海水遇热膨胀,目前上升的海水中有三分之一源于此;二是冰雪融化,眼下主要是高山上的冰川,但未来更大的威胁来自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原。

6年前,气候变化政府间论坛(IPCC)发表报告,预言至本世纪末海平面最多上升23英寸(约58厘米)。报告显然忽略了冰原迅速融入海洋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对这一物理过程知之甚少。

今年秋,IPCC将发表新报告,关于海平面的预测较之前将有所升高,但对于冰原的研究,科学界仍存在分歧。目前气候学家的预计是,自1992年以来,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加起来,每年约减少2000亿吨冰。许多人认为,至2100年,海平面至少比现在上升3英尺(约91厘米)。这些数据令人震惊,但仍可能过于保守。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科学家拉得利·霍顿说:“过去几年里,我们发现格陵兰岛和南极洲西部区域的冰原在加速融化。如果这一情况持续,我们担心,至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英尺(约182厘米),而不是2到3英尺。”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去年举行的一个专家论坛认为,至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6.6英尺(约2米)。

海水上升的最大威胁来自南极洲西部的斯韦特冰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4年前对该地区做了一系列飞行勘测,利用穿冰雷达测量海底地形。他们发现,一条高约610米的海底山脉挡住了斯韦特冰川,减缓了冰川滑向海洋的速度。海水上升将使更多海水渗入山脊和冰川之间,最终导致两者分离。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大量冰川将如脱锚之船流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3米,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真正担心的地方之一,它涉及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冰裂物理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冰河学专家理查德·阿莱说。

即便不发生可怕的灾难,海滨城市仍然面临双重威胁:海水上升将逐渐淹没低洼地区;暴风巨浪将蔓延到更广泛区域,造成更多破坏。这些威胁不会消失,只会更糟。至本世纪末,像“桑迪”这样百年一遇的飓风可能每十年就光顾一回。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按海平面上升半米的保守数据,至2070年,全世界港口城市中约1.5亿人口将面临洪水威胁,财产损失将达3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9%。

保卫纽约

如何应对上述挑战?纽约州立大学物理海洋学家马尔科姆·鲍曼这些年来一直积极倡议沿纽约港修建港口屏障。他说,去年10月的“桑迪”飓风暴露了纽约在飓风和洪水面前的脆弱,43人在灾害中遇难,其中35人死于溺水,总损失高达190亿美元。

在鲍曼看来,这些损失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的城市建有设计合理的防洪屏障,并在屏障两端的低洼区域用沙丘加固,就不会遭遇如此重大的破坏。”

鲍曼设想建造两座屏障。一座在斯洛格斯奈克,阻挡长岛湾的巨浪涌入东河;另一座沿纽约城南部海港,从桑迪胡克到洛克威半岛,绵延5英里。屏障上面修建6车道的环城收费公路及连接纽瓦克和肯尼迪机场的轻轨。

他预计,仅南部屏障就可能耗资100亿到150亿美元。要做成这件事,恐怕得先花5年时间讨论研究,再花10年时间说服政界获得支持。可到那时,纽约城可能已再次遭遇灾难。“我们必须马上开始规划,否则就是在抵押未来,”他说。

另一个保卫纽约的办法是“恢复旧貌”。景观建筑师凯特·奥尔夫摊开一张19世纪纽约地图,指着布鲁克林海岸一圈小岛说:“这些群岛保护着雷德胡克小区,那里曾经还有一串沙洲,连接着桑迪胡克和康尼岛。”

由于港口建设、垃圾填埋和房地产开发等原因,这些岛屿和浅滩早已消失。奥尔夫建议恢复部分旧貌,尤其是桑迪胡克-康尼岛链,用泄水闸连接起来,风暴来临时关闭闸门,形成一道生态屏障。

屏障后面,在整个港口区域,用石头、绳索和木桩建造几十座人造礁,其中养殖牡蛎等贝类。海水上升时,这些人造礁会随之上升,从而起到缓冲风浪的作用,而贝类等滤食动物也有助于清洁海港。“纽约港25%区域曾是牡蛎的栖息之地,”奥尔夫说。

她认为,相对于传统屏障,她的“牡蛎建筑”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即便“桑迪”飓风永不再来,纽约港至少也有了一个“清洁器”,让港湾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具有活力。

今年6月,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制定了一项金额高达195亿美元的抵御海水上升计划,包括建设防洪堤、区域风浪屏障、沙丘、牡蛎礁等200多种措施。但他没有采纳港口屏障建议,因为“沿海港建造大型屏障既不现实,也负担不起”,而且,大多数时候屏障处于开放状态,对于海水的缓慢上升,它无能为力。

重塑荷兰

一场灾难不仅可能改变一座城市的政策,也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1953年1月31日夜晚,风暴袭击荷兰南部省份泽兰,堤坝被冲毁,1836人遇难,接近泽兰一半人口。

灾难之后,荷兰启动一项规模巨大的筑坝防洪项目,取名“三角洲工程”,历时40多年,耗资60多亿美元。其中一个重要工程是27年前完工的“东斯凯尔特屏障”,长5英里,用于保护泽兰。最新一个工程是完成于1997年的一座可移动屏障,用于保护鹿特丹港及其150万居民。

荷兰的主要海滨屏障依据世界上最严格标准建造,能抵御万年一遇的风暴(美国的标准是百年一遇)。眼下,荷兰政府正考虑是否提升防御水平,以应对海水上升的威胁。这对这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荷兰26%国土低于海平面。

荷兰有长达1万英里的防洪堤坝,但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因为这些堤坝完全融入周围环境,让人难以察觉。在鹿特丹这座平坦的城市里,如果你发现自己走在一条坡路上,这可能就是一道堤坝;一条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也可能是一道堤坝。

今年2月,鹿特丹市“气候证明”项目经理阿瑙德·莫勒纳尔带领美国《国家地理》记者参观了市内几个“隐秘”的防洪工程:一处地下车库,可蓄积1万立方米雨水;一条含双层人行道的马路,底层人行道可用来蓄水;还有默兹河畔的浮阁,看上去像一座座透明圆顶帐篷,约三层楼高,彼此相连,用塑料建造,重量为玻璃的百分之一。

这些浮阁可用于开会和布展,但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城市漂浮建筑的广泛前景。预计到2040年,鹿特丹将有1200户人家漂浮在港湾。浮阁设计师巴特·娄芬说:“这些建筑不仅对鹿特丹意义重大,对世界许多城市都很重要。”

他说,2040年的房子不必都是圆顶,他这么设计只是为了增加一些未来色彩。“水上造屋并不新鲜,但在潮起潮落的海港大规模建造水上社区却是创新。我们不是与海水抗争,而是与之和平相处。”

在荷兰流传这样一句玩笑话:“上帝创造了世界,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这个国家围海造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千年。如今,他们正在进行最新的适应性沙滩保护计划——“沙子引擎”。

海岸形态学家詹·米尔德介绍说,离岸海床沉积着数百英尺厚的沙子,它们来自河流冲积、冰川撤退和北海洋流。但自冰河时代以来,海水不断上升,海浪无法搅动海底沙子,使得海岸失去一层天然保护,逐渐遭受侵蚀。

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将离岸沙子挖出来,直接倾倒在正遭侵蚀的沙滩上。这一行动必须长年累月地进行,否则沙子还会被冲走。米尔德及其同事则建议政府尝试另一种战略:建造一个钩形沙质半岛,面积约250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样,未来20年里,利用海风、海浪和海潮的合力,重塑并延伸现有的沙滩。

这个工程始于两年前,目前进展顺利,曾经空旷的海滨开始出现成片的小沙丘。“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工程,”米尔德说,“如果发现海水加速上升,我们可以增加沙量。调整沙量远比重建整个防洪堤坝要容易得多。”

对于荷兰的防洪未来,米尔德很有信心。“在这里,海潮受制于月亮、风力和我们,”他说,“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无法掌控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适应。”

相关链接:2050年纽约等城市或变“汪洋”


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到2050年,美国迈阿密、纽约、新奥尔良、坦帕-圣彼得斯堡和波士顿可能成为频繁遭受海岸洪灾的高危城市。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19日报道,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刊登研究调查报告,预测到2050年,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全球每年也将花费1万亿美元弥补海岸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该研究调查了全球136个海滨城市,列出了2050年全球20个最可能遭受海岸洪灾的高危城市。它们大多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其中5个美国城市、5个印度城市以及4个中国城市。中国广州、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入列高危城市前三名。在美国,迈阿密市位居高危城市之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4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