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束缚和壁垒,是人类内在的驱动力,是对权威的挑战、对垄断的突破和对自由的渴望。 科技的进步,更是对这种渴望的诠释。 科技的变革会打破平衡,也会加剧不平衡。 一、能源危机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 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要素之一(物质、信息、能源),是社会存在并运转的基础,也一直是人类追求甚至掠夺的对象。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化石燃料作为工业的基础,更成为各方势力角逐操控的焦点,并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 根据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类似的,聪明而悲观的团体罗马俱乐部曾经很早做出预测,这一时间将在20世界末到来。笔者也曾对化石能源的枯竭产生焦虑,所以当时关注并收集了很多资料。据资料显示,发现石油数量数据造假(如下图)。
上图来源wiki百科:“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产国的说法,年年新发现的石油矿床能够几乎完全代替所出产的石油:储藏量一直很稳定,没有起伏。例如,如果没有有新的发现,沙特阿拉伯每年出产300亿桶,储藏量也应该跟着减少(除非这些国家没有把过去出产的石油从所宣称的储藏量扣掉)。”即使没有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也可以看出端倪来:这些数字不但懒得改,而且在同一年份(1988)集体发生大跃进!这样内涵的图表和数据还有很多,不再逐一罗列了。 有人猜测可能是中东国家为了吸引投资、增强话语权而杜撰数据,也有人猜测更大的意图也许在于防止恐慌扩散,或顺利构建世界秩序。但是化石能源耗尽的时刻总会到来,人类终将面对“谁有活下去的权利”这一哲学难题的残酷考验。这样的情景很尴尬:当摇篮里其中的一个婴儿,刚开始向外太空深处探索的手臂时,却发现奶粉吃完了,那么这个婴儿的策略是什么?其他婴儿又将如何博弈? 遇到这样的问题,先不要着急问未来怎么办,而是要看以前是怎么解决的。 早在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当时人们夜间的照明仍然依靠鲸鱼油。随着需求的增加,鲸鱼数量急剧减少,价格急剧攀升,瞬间引起“能源危机”;然后有足够动力寻找替代品的人又发明了煤油灯;但是没过多久,19世纪60年代就发现了石油。于是,鲸鱼油“能源危机”解除,昙花一现的煤油灯也光荣走进了博物馆和清末的中国。 与纯粹的未来科技展望不同,我们应该更注重新旧能源更替的连续性和实用性。毕竟新能源的出现不是从清醒状态切换到梦境时候会经过断片:2050年就像是头顶的利剑,虽然高悬但并不遥远。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枯竭令人焦虑,日本对核电扭曲的追捧尤其能反应出对能源短缺的恐慌,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能源列表中又出现了页岩气。
(图片来源Reuters) 页岩气是蕴藏于页岩层中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美国已成为最早发现、研究、勘探和开发页岩气的国家,并成为世界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国。受美国页岩气成功开发影响,全球页岩气勘探开发呈快速发展态势。而在地球另一面的一些国家,由于能源是被利益集团垄断的,别说商业化页岩气,连研究动力都略显不足,更别指望低廉的价格了。同是做为国家战略的能源,为什么有些国家可以开放给私人公司,而有些国家却收归国有,并且民众的购买价格(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远远高于私有化国家的价格。纵使是全世界页岩气储量最多的国家又能如何?以现在的消耗速度能维持300年又如何?我们究竟有什么高贵而冷艳的资本对帝国主义国家“呵呵”? 刚才愤青上身,现在说点相对轻松的话题。 页岩气技术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新能源革命,因为它仍然是消耗型能源,但页岩气的开采技术至少为新能源的商业化争取了时间,也令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受到窒息。
无论未来的能源来源是什么(太阳能、第N代核能技术),新能源最终要转化成电能。也就是说要在旧能源耗尽前,若要使社会在新旧能源交替时平稳过渡,让新能源真正投入商业化,就必须保证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比旧能源的低,或至少持平。否则新能源产业就像成年人扶着一个只会爬行婴儿,若放手(放弃补贴)会立即跌倒。那么,我们的选择是让这个婴儿继续自己爬行,还是选择扶持直到可以自己走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中电光伏遭纳斯达克警告”(5月9日),“李克强促使中欧光伏谈判取得成功”(8月5日)和“中电光伏重新在纳斯达克上市”(8月1日)等相关信息,自己思考。 除了足够低的成本,新能源可能还要承载未来探索外太空的任务:从地球到地外,显然目前的火箭技术成本太高;而要在建立地外中转站或基地,就必须满足随处(随时)可获取——从地球运输太不现实。 新能源必须安全,廉价,清洁,易得。于是,核能和前边提到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为目前可选能源。至于其他形式的新能源,已经有很多充满想象力的文章描述了,在这里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更愿意多探讨新能源变革的影响。 我记得高中时学习有机化学的情景,老师要我们以石油为基础,制作有机物的关系图。笔者虽然学艺不精,但是依稀记得这些衍生物涉及的产业包括:能源、航空、日化、橡胶、化肥、农药….人类社会依赖化石能源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化石能源一旦枯竭,建立在其之上的一切产业链将受到灾难性冲击。 能源危机,不仅是旧能源枯竭带来的危机,还有给旧能源基础上的产业和社会秩序带来的颠覆性危机。所以在化石能源,包括页岩气在内的能源消耗完之前,全世界必须完成当代社会在这些旧能源基础之上的构建。这是触及根基的手术。 这样的进步是人类被迫做出的选择。就像在《科技的未来》上篇中提到的机器人革命会取代大量低端劳动力一样,新能源革命同样具有创造力和破坏力,但数量级也许大千倍万倍。它终将打破目前的形势:国际政治格局,世界经济中心,板结的利益集团,暴利的旧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烧脑的问题也许经济学家和国务院的童鞋在思考,但笔者更倾向于让科技公司解决。 二、人口结构 关于人的未来,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及时,更多的是科技改造人的方式,和对人意识实现的途径,而这里更多的是科技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上文中的社会结构包含人口结构,而人口结构又包括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等。这里谈一下未来科技对素质结构的影响。 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笔者把体力劳动分为一次性体力劳动和重复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分为重复性脑力劳动和创造性脑力劳动。 人们一直在说,科技进步的过程就是人类双手解放的过程。这一解放的过程从体力劳动开始。从前的科技革命是帮助人类劳动,而最近的科技革命(叫科技革命是否合适)则是将彻底取代人类低端劳动,而最近机器取代低端劳动力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而在2011年这还只是一个趋势而已(详情搜索制造业回流美国)!
虽然短期内会造成局部地区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失业,产业被迫升级,但长期的未来人口素质一定会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聪明,人口数量与素质很可能将会出现纺锤形的结构。 接下来的问题是,从事底层脑力劳动的人和从事高层脑力劳动的人智力差距会变小吗? 或者让我们把问题说的更清楚一点—— “财富结构也会和智力结构重合吗”?笔者认为,财富的多少是复杂函数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只是一个重要变量而已。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财富结构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直到结构模型达到下一次动态平衡。 敏感的人一定会对智力差距产生焦虑。认为富裕阶层的群体在拥有更多财富的基础上,有改进大脑的资本,然后让改造大脑的技术成为超级富豪们的专属,从而继续拉大与普通人的智力差距和收入差距。延续“一代穷代代穷”、“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 同样的,很多科幻小说也发出类似的焦虑,比如刘慈欣的作品《赡养人类》。文章中提到当贫富开始分化严重,高等教育这根打通上下级阶层的管道被堵塞,逐渐成为精英子女的特权,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变得相互隔绝。而且一项可以把大脑改造的完美无比的技术的飞跃,使 “完成超等教育的人的智力比普通人高出一个层次,他们与未接受超等教育的人之间的智力差异,就像后者与狗之间的差异一样大”。接着自然而然地“富人和穷人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就像穷人和狗不是同一个物种一样,穷 人不再是人了。” 然后“那个维持社会财富平衡、限制穷人数量的因素不存在了。即使狗的数量远多于人,他们也无力制造社会不稳定,只能制造一些需要费神去解决的麻烦。随便杀狗是要受惩罚的,但与杀人毕竟不一样,特别是当狂犬病危及到人的安全时,把狗杀光也是可以的。对穷人的同情,关键在于一个同字,当双方相同的物种基础不存在时,同情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人类的第二次进化,第一次与猿分开来,靠的是自然选择;这一次与穷人分开来,靠的是另一条同样神圣的法则: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然后“二八法则”成为“一九法则”,最后星球上只剩一个永恒存在的人。 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科技会爆发会繁荣,但是突然间发生打破进步连续性的“临界态越级”(借用生物学的“突变”概念),基本上不太可能。这种可能性仅存在于地球文明和高等级的地外文明接触。因为“超等教育”这样的颠覆性技术是交叉科学,要有非常多的前置科学研究做铺垫。 如果前置科学的突破是学术性的,那会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科学家(团队)不甘寂寞啊!要得各种诺贝尔奖金啊! 如果前置科学的突破是实践性的,则会引起行业竞争。(真正实践性的进步,是在工业界,而不是不计成本、倾全国之力、耗费全国资源、政府想计划就能计划出来的。)我们把这一过程模拟一下:当某个公司形成某项技术优势时,一定会投入市场以获取前期投入的回报,就是说这样的技术很难被封锁起来。就算技术被封锁起来与世隔绝,这个公司如何能保证其他公司没有在研发类似的技术?市场这块大肥肉谁都想先来一口,谁都争先恐后。事实上的确如此!同领域的其他公司会拥有同样的技术,不过时间早晚!它们不会允许让这种优势逐渐拉大同行业公司之间的距离。如果真的拉大了距离,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垄断法也不会袖手旁观。 也许我们对以下情景会很熟悉:当钟表、电报漂洋过海刚到大清的时候,人们总认为这种洋玩意只有皇宫贵族能使用;当手机、电脑刚到中国时,以为只有政府和沿海富人买得起…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低端技术没必要封锁,高端技术封锁不住。这是技术扩散的特质。 科技的进步,是探索、开发和延展,是扁平化。世界变得更智慧,不是某几个点变得更智慧,而是整体更加智慧。这种只有少数人能负担的高成本,只有前期才会出现。越发展实现的成本越低,越能平民化。 回到大脑改造的话题,如果未来真的要植入芯片,就一定会遇到现在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隐私。 本章扩展阅读: 1、Human Brain Project wins major EU funding 2、刘慈欣《赡养人类》 三、隐私与大数据隐私从来不是一个冷僻的话题。 想必读者对斯诺登事件还记忆犹新:在NSA (美国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的爱德华·斯诺登,2013年5月20日借病假从夏威夷飞抵香港,后将秘密文件披露给英国《卫报》。这些秘密文件锁披露的内容,就是美国棱镜计划(PRISM)。 引wiki百科“…PRISM计划能够对实时通信和既存数据进行深度的监听。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爆料后,全世界开始发起对安全和隐私的激辩。 其实,历史上各国也有类似棱镜的监视计划,美国不是第一个有监控项目的国家,但为什么本次反响异常强烈?是因为在有监视项目的国家里,美国把科技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很不走运被曝光了吗?笔者认为,原因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在大数据时代。 以前人们对隐私概念和隐私的保护,只在于物理概念的私人空间(家等)。如果想侵犯你的个人隐私,则需要跟踪、安装间谍设备等;到了互联网初期,想知道一个人在做什么,计算机高手需要亲自入侵电脑,并且安装各种监控、嗅探、记录工具,才算是爬上侵犯隐私的门槛,而且掌握一个人的全部生活数据和个人行为偏好,需要很长时间——如果这个人有黑客感兴趣的东西的话。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美国政府一般不会采用上边高成本的方式,而会令NSA在网络节点复制数据包、或向大公司索取数据库,将其储存在数据仓库,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持续不断的分析挖掘,从海量数据中迅速找出目标对象,从记录中分析并预测目标行为,先发制人。 用一个模型模拟一下,“你”是某个潜在的恐怖分子,“老大哥”是老鹰政府: 首先,你通过IE或chrome浏览了境外网站,“老大哥”的监控系统分析你所访问的境外网站(根服务器分配的IP地址)的归属地是联盟国家,还是敌对国家。如果是敌对国家,标记!——老大哥根本不需要(通过派人调查)知道你在境外网站上具体做了什么,更不用知道境外语言是什么。但如果境外网站满屏都是“الهجوم”(攻击)“هدف”(目标)和“النسر”(老鹰)你就要留神了。 然后,你给几个人打了几个电话,“老大哥”通过verizon提供的数据记录了通话人,通话号码,号码归属地,通话时间,通话时长,通话频率,然后自动检索档案库,查找通话人背景,分析贵圈子可能的倾向,而不用知道你们的谈话内容。 接着,你发了几封邮件——“老大哥”立即收集邮件信息:收件人邮箱域名,邮件地址命名规则(反应个人爱好、素质和文化背景),标题等。 然后,你在Amazon买了锤子,胶带,遥控玩具——“老大哥”看你没有什么正经工作,还购买潜在危险品,出汗中… 隔了几天,你又到射击场刷了信用卡,去便利店买化学品刷信用卡,去枪支贩卖店也刷了信用卡——“老大哥”越看越紧张。因为“老大哥”推测,你可能收到“组织”的消息,购买必备工具去执行命令。而且通过关联分析,你通话的人也买了类似的工具,而且这些工具在数据库列表中大部分属于危险等级。并且你们几个人刷卡买了去华盛顿的机票,还是同一天的…“老大哥”感觉你可以接受治疗了。 最后,你们准备去华盛顿上访的时候,“老大哥”先发制人,你们全部被截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计划滴水不漏,行动无懈可击,怎么能被抓到? 这一切的分析都是监控系统自动从海量数据中主动匹配、提取、标记,然后自动提示监控人员(斯诺登在夏威夷只是玩玩电脑,抽抽烟喝喝茶),最后上报执行部门。(实际上,NSA的工作比这要复杂的多。) 俨然一副上帝视角! 笔者想到很久以前乔治奥威尔小说拍成的电影《1984》,金凯利主演的《楚门的世界》,还有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少数派报告》。 《1984》描绘了一个的极权主义社会,思想清洗,领袖崇拜,仇恨国外,无处不在的监控;《楚门世界》中,外边虚假世界的人把主角楚门(Truman)关到一个全封闭的满是摄像头的世界,来观察真实的楚门的生活;《少数派报告》则描绘了一个用高端技术预防犯罪的未来世界:共有三个“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乔恩突然发现自己已是昔日同事的抓捕对象。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能证明自己清白的那份少数派报告…… 这些思想都非常有预见性,对科技进步对隐私的侵犯发出担忧。 从电影中的摄像头、“少数派报告”,到现实中的棱镜计划,说了这么多,笔者只想通过隐私事件体现出大数据的威力。 大数据有三个特征:海量数据(Volume)、速度快(Velocity)、多样性(Variety)。这些数据组成信息,从信息中可以发现知识,从知识中可以总结规律,从规律中可以预测未来。所以前几篇提出的一个概念“世界变得越来越聪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是由这些数据分析而来。 PRISM项目,从游说,立法,立项…到建立科学家团队,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流分流,向联邦法院申请索取大公司数据(一次都没有驳回!),数据库拷贝,数据挖掘和分析…NGA做的一切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预测未来!很多恐怖袭击的夭折,正是大数据分析指导的结果。 模拟案例中提到的发件人、收件人、发信时间、标题等(不包含邮件具体内容,或通话交谈内容)就是元数据。 元数据就是描述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这些元数据也正是唯一的用途!有元数据的基础,分析数据就会有效果,世界就可以变得更智慧。就好像一个智慧的人,首先要有足够多的脑细胞,然后神经突出建立联结,从而进行联想、创造,继而聪明地处理问题。 实际上,大数据可以应用到任何领域:治安管理,医疗方案,经济分析,金融、物流、人脑活动模拟,社交网络等等。(图片友情提示:强迫症与密集恐惧症患者主动绕道) 如果把整个地球看做是一个人的大脑的话,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智能大脑发育的过程:几个脑细胞,开始了缓慢的分裂,随着时间轴的进度加速,脑细胞数量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经过漫长的分裂和进化,突然大脑撑破冰冷的盔甲,产生第一次剧烈增长,它升级成为蒸汽大脑——布满了精密的齿轮、杠杆和阀门,充斥着机油的味道,涂抹着煤炭的颜色;紧接着第二次升级,则布满了半导体,晶体管,液压轴承,偶尔溢出汽油,电线烧焦发出刺鼻的气味,电路板短路时飞溅噼啪的电火花,紫色的电流在缝隙间游走;而第三次进化,则变得更加智能:元数据(结构化的大数据)是成熟的脑细胞,存储设备(数据库)是记忆力,硬件网络是神经突触,互联网是生物电脉冲,还有超级计算机,纳米合成材料…大脑上蓝色的微光忽明忽暗地闪烁。 硬件和软件经过一代代进化,知识储备已经变得充足,传输带宽已经成熟,各种技能已经就绪,现在只差一件事情——思考。 一旦开始思考,就会建立神经联结,就会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而且不断进行学习和探索,直到解决最低成本途径。 这次思考,不会再让上帝发笑。 一个曾经灯光昏暗的“大脑”,即将变得明亮起来! (科幻星系/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