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563|回复: 7

[科幻著作] 外星人防御计划:寻找外星人的历史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4-7-17 2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877年,这在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中都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年份。在中国,正值光绪三年,大清帝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中,新疆的少数民族闹起了独立,慈禧太后发兵先后收复了新疆的吐鲁番、阿克苏城等地。这一年的世界历史也显得非常平淡,找不出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事件。然而,这一年的8月份,对于寻找外星人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外星人防御计划:地外文明搜寻史话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将向您讲述人类探索外星文明150年的精彩历程。在这过去的150年中,我们经历过无数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人类只是在寻找外星人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小步,未来之路可能还有很长很长。但是已经跨出的这一小步却已经是跌宕起伏,充满着无数惊喜和失望了。中部则用严谨的逻辑来分析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带你深入了解著名的费米悖论。面对这个困扰了无数人的世纪难题,直到今天,科学家们仍争论不休。在本书的下部,我将与所有的读者分享我制定的外星人入侵防御计划,抛砖引玉,希望能激发读者们的想象力。



一、火星上的细线

  公元1877年,这在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中都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年份。在中国,正值光绪三年,大清帝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中,新疆的少数民族闹起了独立,慈禧太后发兵先后收复了新疆的吐鲁番、阿克苏城等地。这一年的世界历史也显得非常平淡,找不出什么值得一提的大事件。然而,这一年的8月份,对于寻找外星人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意大利的布雷拉天文台,42岁的天文学家夏帕雷利正兴奋地准备着晚上的天文观测,他为了这一天已经准备了两年多。在这个天气异常晴朗的夏夜,火星将和太阳、地球处于一条直线上,这就是所谓的“火星冲日”。而且这一天刚好又是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日子,这两个巧合就构成了“火星大冲”。这是平均每两年一次观测火星的最佳日子。夏帕雷利是一个火星迷,他执著地观测火星已经十多年了,这个被称为“战神”的红色星球让他如此着迷。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他经常有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夏帕雷利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觉得今天将会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望远镜技术在这几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折射式望远镜的技术已经日臻完美,口径也越来越大。夏帕雷利使用的这台80厘米口径的折射式望远镜制作精良,机械性能非常好,可以灵活、稳当地转动角度来补偿地球自转,从而可以长时间地稳定对准火星进行观测。这天晚上,火星大冲如约而至,夏帕雷利熟练地将望远镜对准了这颗迷人的红色星球。

  这天晚上的观测条件实在是空前的好,火星也十分明亮,在望远镜中呈现出一个清晰的暗红色圆斑。在火星的北极,有白色的极冠,非常显眼。在整个火星表面有着明显的明暗变化,对这些明暗区域,夏帕雷利已经细致地研究了很多年,并且绘制出了较为详尽的火星地图。他坚信那些暗区是火星上的湖泊和海洋,而亮区则是大陆。夏帕雷利给这些湖泊和大陆都起了生动的名字,他的目光缓缓地扫过太阳湖、塞壬海、亚马逊平原??这些地方他已经相当熟悉,他在继续寻找着未曾发现过的火星特征。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很久,夏帕雷利有点累了,他起身揉了揉微微发红的眼睛,又闭目休息了一会儿,但没过多久他又坚持爬上了天文台的观测椅。像这样的观测条件是很多年才能遇上一回的,他不想浪费任何一分钟。

  那个暗红色圆斑又出现在了夏帕雷利的眼中,还是那些熟悉的明暗区域和极冠。不过,等等,夏帕雷利突然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过的东西,那是什么,若隐若现的。他尽可能地睁大了眼睛,仔细地辨认。哦,没错,确实有一些细细的条纹连接着暗区和亮区,这是他以前从未发现的。这些条纹是如此之细,颜色是如此之暗,但是在今晚有利的观测条件下,终于让夏帕雷利看到了。夏帕雷利的神经一下子就绷紧了,他抑制住兴奋的心情,马上开始了绘制工作,生怕这些条纹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消失掉。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天空逐渐亮了起来,而火星则逐渐暗淡下去,条纹消失不见了。夏帕雷利起身走下了观测椅,激动地看着手里这张画满了线条的草图,他在想:这些线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夏帕雷利一直认为火星上的暗区是湖泊海洋,而亮区则是大陆,那么连接湖泊海洋和大陆的细细条纹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水道”(意大利语:canali)。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天文学界。夏帕雷利是当时天文学界的翘楚,他的任何发现都有着非常高的可信度。一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全世界,不过在传播的过程中,“水道”被传为了“运河”。一方面,有语言翻译的问题;另一方面,显然“运河”比“水道”更具备传播冲击力。

  没过多久,全世界的天文迷们都在说:火星上发现了运河!


外星人防御计划:寻找外星人的历史50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8203



二、与干旱斗争的“火星人” 


 夏帕雷利的这个发现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对火星着了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天文台都将望远镜对准了这颗可能存在火星人的红色星球。  在与意大利相邻的法国,同样有一位对火星痴迷了十多年的天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弗拉马利翁(后面简称为弗翁)。此时,年仅35岁的弗翁已经是法国天文学会的首任会长了,他手里正拿着自己亲手创办的《法国天文学会公报》,看着上面有关夏帕雷利发现火星运河的报道,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弗翁有点愤愤不平:夏帕雷利虽然比我年长了那么几岁,但是在对火星的热爱程度和研究深度上都比我要差,没想到这么重大的发现居然让他首先做出了。唉,既生瑜何生亮啊No,我绝不能就此服输,必须重新夺回火星研究界的第一把交椅!  有趣的是弗翁不仅是个天文学家,还是一个高产作家,他擅长创作科幻小说。他的科幻小说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最多的是描写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与死人的灵魂沟通,甚至是地球人与外星人的灵魂融合,在宇宙中不同的地方转世(参见他的小说Lumen)。没错,这就是西方的通灵术,在当时的西方,这是一门正经的学科,弗翁也是这个学科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中国虽然也有这门学科,但基本上是属于民间科学,研究者的公开身份多以算命先生和道士为主。  虽然,弗翁受到夏帕雷利的刺激很大,发愤图强的决心也很大,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他相当认真而又耐心地投入到了对火星的观测活动中。整整15年后,也就是到了1892年,弗翁已经50岁了,他已经成为享誉世界、著作等身的知名科学家。他的第一本关于火星的专著——《火星》,终于由他弟弟创办的弗拉马利翁出版社(即今天法国著名的弗拉马利翁出版集团)出版。在这本书中,弗翁把他多年的观测数据和自己独有的科幻作家的思维相结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火星世界的种种奇观。弗翁饱含深情地写道:“火星上的亮区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沙漠的中间是一个一个绿洲,这就是火星上的暗区。英勇不屈的火星人为了和干旱作斗争,修建了庞大的运河系统,从火星的两极引水灌溉他们的绿洲,这些运河就是在望远镜中若隐若现的细线。火星文明是一个比地球还要古老的文明,他们勤劳、善良,他们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明,总有一天,我们会和火星人携手共建美好的明天。”(怎么听着有点像CCTV的政论片)  由于弗翁在天文学界的崇高地位,《火星》这本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火星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介于学术专著和通俗读物之间,因而销量非常好,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远销海内外。弗翁在晚年还有些惊人的言论,他61岁的时候,在《纽约时报》撰文称火星人曾经尝试与地球人通讯,但是我们都错过了。同一年他又给《纳尔逊邮报》写信,声称当年(1907年)会有一个拖着7条彗尾的彗星袭击地球。到了1910年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弗翁又在《纽约时报》发表了更为惊人的言论,他说哈雷彗星的彗尾会扫过地球,彗尾中的气体含有剧毒,如果不做好防范,人类和所有的生物都将灭绝。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但大多数科学家都出来驳斥这个观点,一直到哈雷彗星的彗尾真的扫过地球的时候,所有人都安然无恙,弗翁的观点不攻自破。  对火星的研究就像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接力赛,先是从意大利的夏帕雷利开始,然后由法国的弗拉马利翁接棒,再下去,将会是谁接手呢?历史选择了一个住在美国波士顿的富二代,他的名字叫洛威尔。
三、洛威尔的《火星》  、


《火星》这本书让洛威尔着了迷,他对庞大的家族产业没有丝毫兴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火星的观测活动中。有钱人一出手就是不一样,洛威尔开始花巨资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造一个专用的天文台,并且购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到他40岁的时候,这个天文台建成了。洛威尔毅然放弃了城市中的舒适生活,来到了这个远离城市灯光、干燥荒凉的沙漠中,为了他的火星,一住就是15年。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测火星,为火星拍了数不清的照片,仔细地研究火星表面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不久,他出版了第一本专著,书名也叫《火星》。这本书用极为通俗的笔法写成,引人入胜。在书中,洛威尔展示了一系列他绘制的火星详图。在这些图中,被他标示出来的火星“运河”有500条之多,不但有运河,在运河的交汇处还有巨大的绿洲,这些绿洲上的“农作物”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人洛威尔的这本《火星》一经面世,风头立即盖过法国人的那本,一时间洛阳纸贵,引来粉丝无数,从民间到学界都把洛威尔奉为火星研究第一人。  但凡事没有绝对,第一位炮轰洛威尔的人出现了。他是洛威尔的美国同胞,著名的天文学家巴纳德先生。要说这个巴纳德,那也是大大的有名,他因为发现了木星的第五颗卫星而被推崇为有史以来目光最敏锐的天文学家。要知道木星的这第五颗卫星因为个头小,离木星又非常近,想要在望远镜中发现它确实需要超凡的毅力和视力。  巴纳德在公开场合炮轰洛威尔,他说:“我也对火星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仔细观察,但我怎么就看不到洛威尔说的那些运河呢?而且洛威尔这家伙画的火星图细致成那样,简直就是对我的视力的一种侮辱。我敢断言,洛威尔所谓的那些细线不过是他的错觉而已。哼,说错觉还算好听了,其实不过是他个人的幻觉而已。”巴纳德的这个言论一出,立即激怒了洛威尔。洛威尔也在公开场合讥讽巴纳德,他说:“听说有个叫巴纳德的家伙因为自己看不到火星上的运河就说是我幻想出来的。这简直可笑至极,巴纳德这个穷鬼自以为在他那如同儿童玩具般的望远镜里面看到的就是真相了,简直是笑话。我在亚利桑那州这个沙漠中的望远镜根本就不是巴纳德买得起的,而且这个养尊处优的家伙也吃不起我能吃的苦,他在城市中观察天空就像在污浊的下水道里面捡石子。光视力好有什么用啊。其实,我的视力也绝对不会比他的差。”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20: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世界之战

  洛威尔的书深深地吸引了一个英国人,他叫威尔斯。不过这个威尔斯仅仅是个科幻作家,而不是天文学家。他对实际观测火星没有兴趣,更不想去沙漠中吃苦,他只喜欢舒舒服服地待在自己的家里烤着壁炉看别人的专著。洛威尔的书给了威尔斯很大的灵感,他决心创作一部关于火星人的科幻小说。几个月以后,一部名为《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的科幻小说问世了。在这部小说中,威尔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火星人如何入侵地球,地球的军队如何不堪一击,最后火星人又是如何被地球上的微生物击败。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风靡全世界,并且被一再地改编为广播剧、电视、电影,最近一次我们都知道的改编是斯皮尔伯格大导演的作品《世界大战》,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笔者特别喜欢看这部影片,它和另外一部更早一点的描写人类痛打外星人的电影《独立日》构成了姊妹篇,分别从民间和官方的角度诠释了人类面对外星人入侵的故事。

  威尔斯也因为这部作品成了家喻户晓的火星“专家”,风头远远盖过那个在沙漠中吃了几十年苦头的洛威尔。

  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世人普遍相信火星人是存在的,但终究这个事情在当时的条件下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当时天文学家最强大的天文工具就是光学望远镜,哪怕是在世界上最大口径的望远镜中,火星也仅仅是个暗红色的光斑而已,甚至连到底有没有那些神秘的细线都无法确证。

  人类在寻找外星人道路上的下一个突破来自望远镜技术的革命。当时间走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种新型的望远镜被发明出来,它给整个天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也让寻找外星人的事业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望远镜的革命 


 光学望远镜的原理其实就是尽可能地把可见光通过各种透镜汇聚在一起成像,这样就可以让人类看到肉眼无法直接觉察的可见光。光学望远镜能看多远基本上取决于口径,口径越大收集到的光线越多,更多的光线汇聚起来,就能把更远的物体成像。随着人类对光的本质认识的飞跃,人们终于发现了光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而可见光只是处在一个特殊频段的电磁波而已,这个频段的电磁波可以被人类的肉眼所察觉。可见光频段之外的电磁波其实也是一种光,只不过是一种不可见光。不可见光也同样能够成像,只需要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做些处理就行了。我们在医院里面看到的各种X光片,就可以清晰地把皮肤下面的骨骼显示出来,X光就是一种不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  宇宙中的天体除了发出可见光以外,其实还发出大量的不可见光,也就是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通过探测这些电磁波,我们不但能够成像,还能够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一种叫做射电望远镜的新型望远镜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明出来了,它将给整个天文学研究带来革命的狂风暴雨。  与其说射电望远镜是一个望远镜,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超级收音机更为恰当。因为射电望远镜并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而是通过一个巨大的天线来收集各种频率的电磁波,从而进行分析,可以把电磁波转换成图像和声音两种让人类可以直观感受的形式。  电磁波还有个更通俗的叫法,那就是无线电。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无线电已经是一个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了。从电报到电台,无不都是无线电技术的实际应用。于是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我们人类能发明电报和广播,那么火星人也完全应该有理由发明这些东西。如果真是这样,说不定我们在地球上能收听到火星人的广播哩。  想象一下你拿着个收音机,在璀璨的星空下,细细地转动着频率转换旋钮,突然,一阵怪异的声音传入你的耳朵,你从来没在地球上听到过这种声音,你会兴奋地大叫起来,“噢,我的天,我收到了来自火星的广播!”这幅景象虽然听起来很诱人,可惜,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火星离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8400万千米,这是多远的一个距离呢,如果坐上当时跑得最快的火车(80千米/小时)昼夜不停地奔向火星,这趟旅程需要120年。如果火星人的无线电波能到达地球的话,那也一定衰减得非常非常微弱,哪怕是世界上最灵敏的收音机,想要收到火星人的电波,也好像是拿着放大镜去找水分子一样,绝无可能。但如果我们用的是一个有着巨大无比天线的射电望远镜,那就有可能捕捉到极其微弱的火星电波。
其实,射电望远镜并不十分复杂,看起来就跟大号的卫星电视接收器一样,原理也差不多。当我们把射电望远镜的镜面天线对准火星,就能接收到极其微弱的来自火星的无线电讯号。不但能接收讯号,也能给火星发电报,如果火星上真的有比地球还古老的文明的话,他们也应该具备收发电报的能力。这实实在在是一个能够和火星人取得联系的非常靠谱的方案。  射电望远镜被发明没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虽然全球都在打仗,但是技术进步的脚步却没有停滞。人类寻找外星人,尤其是火星人的热情并未因战争而消退,越来越多的射电望远镜天文台被建成,天文学家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寻找着火星电波的蛛丝马迹。非常遗憾的是,尽管射电望远镜的技术已经能足够分辨火星上一个普通的广播电台发出的电波,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始终没有收到任何一丝来自火星的电波。  火星文明的存在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至少大家不再相信火星上具有超过地球文明程度的火星人了。人类的目光逐渐从火星开始投向更遥远的宇宙,宇宙那么大,除了火星人,一定还会有其他的外星文明存在。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了,而人类的探测能力实在太弱小,当时的人们甚至连太阳系以外是否还有行星的存在都无法证明。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人们对外星人的热情开始消退,毕竟吃饱穿暖这件事情要来得重要得多。直到1947年,发生了两件惊人的事件,才再一次把全人类对外星人的热情激发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2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飞碟和罗斯威尔

  1947年6月24日,一个叫阿诺德的美国商人驾着自己的私人飞机,当他飞过华盛顿州的雷尼尔山上空时,他突然发现身边“嗖嗖嗖”的迅速飞过9个碟状的飞行物,瞬间就消失在视野里面。阿诺德当时异常兴奋,他对着无线电脱口而出:“I see flying saucer(我看见了飞碟)。”塔台上的工作人员一时莫名其妙,就问他你刚才说啥。阿诺德兴奋地跟塔台的工作人员描述了他看到的东西,他说那些飞碟至少有1600多千米的时速,简直快得疯了。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飞机大概也只能飞800千米的时速。从这次事件以后,“飞碟”这个词就不胫而走,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而且从此大多数人看到的不明飞行物都跟阿诺德的描述差不多,像个盘子。

  就在阿诺德声称看到飞碟之后才过了10天,1947年的7月4日,美国的一个叫做罗斯威尔的小镇附近的一个农场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大事,史称“罗斯威尔事件”。这件事情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为了全世界飞碟迷的圣地,以罗斯威尔事件为故事背景的科幻小说、影视更是长盛不衰,最出名的就是那部讲述地球人痛打外星人的美国大片《独立日》(笔者的最爱,看了不下五六遍)。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7月4日那天晚上,一场罕见的大雷雨朝罗斯威尔地区袭来,在电闪雷鸣中,农民布莱索听见一声巨响,这声巨响盖过了所有雷声,当时把布莱索吓坏了。第二天早上,风雨过后,他小心翼翼地出门查看,一幕惊人的景象展现在他的面前:农场上布满了金属碎片,有一架飞行器坠毁在这里。

  后面发生的故事就跟你能想象的美国大片差不多,消息传出去以后,一时间热闹非凡,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大批附近的居民前来看热闹。但是很快,美国军方出现了,他们开着直升机、装甲车,一大批荷枪实弹的军人把看热闹的人群都赶走了,并且封锁了整个地区。从此,真相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很快就有大批新闻记者赶到罗斯威尔,他们追着采访那些赶在军方到达之前就看过现场的人们。来的记者越来越多,很快记者的人数就超过了目击证人的人数,凡是目击过现场的人都成了香饽饽,尤其是那个农民布莱索,被一大群记者围着采访,罗斯威尔的农民们过足了当明星的瘾。最要命的是哪个人爆的料越猛,那个人就越受记者欢迎。在这种效应下,猛料就越来越多。其中最猛的爆料就是有个人声称看到了掉在地上的外星人尸体,这些外星人身材只有1米左右,大头,大眼,小嘴巴,全身穿着一种紧身衣。就在全美的新闻媒体都快达到狂热的时候,军方出来辟谣,说根本没有什么飞碟,只是一颗气象气球坠毁了,大家不要大惊小怪。但这时候,美国人早就不再相信军方的说法了,罗斯威尔事件继续被不断地演绎、传播,热潮十几年不衰。


阿诺德遇见9个飞碟的事件成了UFO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性事件。从那之后,海量的UFO目击报告涌现出来,似乎在一夜之间,地球上就已经充满了外星人,他们驾着飞碟在世界各地的上空呼啸而过。而罗斯威尔事件则真正地使外星人的研究热潮席卷全世界,此后很多年,寻找外星人存在的证据成了从民间团体到正经的学术机构的热门课题。  整个20世纪50年代,是外星人研究和讨论的黄金十年,一大批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都卷入到这股热潮中,用各自的方法热议这个话题。那年头,如果谁能首先找到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那么他将获得的声誉可能是得10个诺贝尔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天文学家们首当其冲,开始了暗中的竞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希望能够一鸣惊人。  此时,人们对火星人已经逐渐失去了热情,更多的天文学家把目光投向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天文学家们心里都清楚,要找到外星人,首先得找到一颗可以供外星人生存的行星。在太阳系内除了火星之外,其他行星的环境显然不适合智慧生命的发展,它们要么根本没有大气(比如水星),要么温度太高(金星的表面温度能达到500多度),要么就只是个巨大的气态星球(像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要么就冷得可以把任何气体都冻成雪花(冥王星)。所以,如果要寻找外星人,首先要找到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的证据才行。但是这个事情想想容易,做起来其实非常非常困难。
七、寻找系外行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就成为天文学上最令人着迷的一项观测活动。这个活动的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太阳系有那么多的行星,似乎由此可以推测出在别的恒星系①也应当有很多行星才对,而有行星的存在,才有外星生命发生的可能性,但问题是,证据在哪里呢?没有证据,哪怕逻辑上再正确,也没法拿到台面上来说。于是,整个学界乃至所有科普迷、天文迷都迫切地希望天文学家们能早日拿出系外行星存在的证据,谁要是第一个搞定这个事情,那这个人一定会引起轰动。  但我前面说过,以人类当时的天文望远镜技术,想要直接“看”到系外行星是几乎不可能的。你可能感到有点疑惑,真的有那么难吗?平常我们在一些科幻电影或者动画片里面似乎这很容易,满宇宙都是各种形状的天体,就算我们现在不能像星际迷航中一样开着宇宙飞船满宇宙观光,我们拿着望远镜在天上还看不到吗?是的,完全看不到,让我先来给你看张图片: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几颗恒星之一,很好认。我们在地面上用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对准它,拍摄出来的照片就像上图展示的那样。不过你千万不要认为天狼星实际上的形状就是像图上那样的一个大刺猬,这是由于地球大气扭曲了光线,就好像你从水下看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并且在天文摄影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曝光,地球又是在自转,因此拍出来的照片就成了这个样子。真实的情况是,你在那个刺猬状的光团上用针刺一下,刺出来的那个小洞差不多就是恒星的实际大小。而图片上箭头所指的那个小亮点你可能认为这不就是一颗行星嘛,看上去还真有点像,并且人们还发现他大概40年绕天狼星转一圈。其实呢,如果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就会发现,箭头所指的那个天体距离天狼星有好几个光年之遥,而且至少要发出像太阳一样亮的光芒,这只能说明它也是一颗恒星,并且是天狼星的一颗“伴星”,互相围绕着旋转。  如果在天狼星的边上有一颗自己不发光的行星,那么它在望远镜中的亮度必然还要再暗淡1万倍,这实在是太暗了。但真正致命的并不是行星太暗,真正悲摧的是它恰恰又在一颗很亮的恒星边上,它会完全隐没在天狼星散发出的那个刺猬状的光团中。所以,想要找到系外行星,靠直接观测是不太靠谱的,必须得想到一些“奇门招数”,从而间接观测到系外行星。
天文学家们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他们把这个方法称为“天体测量法”。要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我必须先要给大家普及一点基本的物理知识。当一颗行星绕着恒星公转的时候,粗略地看上去,就是恒星不动,行星绕着转。但如果我们精确一点计算,就会发现,恒星并不是完全不动的。实际上根据牛顿力学我们可以推算出,恒星和行星其实是围绕着他们的共同质量中心旋转,这个共同的质量中心被称为“质心”。但往往行星的质量相较恒星来说非常小,比如我们地球的质量只有太阳的1/33万,所以地日的质心位于太阳内部。因此,尽管摆动幅度非常之小,但从理论上来说,恒星是在“抖动”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观测到宇宙中的某颗恒星是在有规律地抖动,那除了有一颗行星在围绕着它旋转以外,找不出第二个合理的解释。  但这个事情绝对就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说说是容易的,真想要观察到恒星的抖动,那可真叫一个难。你要知道,我们的地球不但在自转,还在公转,也就是说我们放在地面上的望远镜相对于恒星来说,本身就是在不停地运动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观测到恒星的抖动有多难,我打个比方你就知道。儿童乐园里面的那种叫“咖啡杯”的游乐项目玩过吗?你坐在一个大“咖啡杯”里面,而这个咖啡杯又是放在一个大圆盘上,游戏启动后,整个大圆盘就会转动起来,不但大圆盘转动起来,咖啡杯本身也开始自转起来。在这个情况下,你的任务是坐在咖啡杯里面观察远在几千米外的一盏小小的灯泡发出的微弱灯光,并且要能够观测出这个小灯泡在1毫米内的轻微抖动。如果有人向你宣布他成功的观测到了这个小灯泡的抖动,我想恐怕你是不会那么轻易相信的吧。  但是,总会有人第一个吃螃蟹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晚期,第一个声称找到系外行星的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彼德·范,来自斯沃斯莫尔学院(一所位于美国费城附近的叫斯沃斯莫尔的小镇上的学校)。彼得声称发现了一颗绕着巴纳德星公转的行星,他说他看到了这颗恒星有规律的抖动,证明这颗恒星边上有一颗行星。但基于我前面阐述过的理由,相信彼得的人并不多,不过也没法证明他是错误的。直到今天,这件事也没个最终结论,大家基本上都认为不太靠谱。  虽然难度很高,但不管怎么说,天体测量法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它打开了天文学家们的思路,找到了间接观测行星的方法,并且奠定了以后寻找系外行星的各种方法的基础。这时候离人类真正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还有30多年的时间,这个话题我们要稍稍放一放,因为在这30多年中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事情值得一说。  要找到太阳系以外的智慧文明,我们首先就要找到太阳系以外行星存在的证据。这看起来像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逻辑,但是,真的必须这样吗?这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定式,想要打破很难。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打破,有一个叫做戴森的科学家率先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他把人类寻找外星人的视线带向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2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德雷克和奥兹玛计划

  美国人法兰克·德雷克一定是整个20世纪对寻找外星人活动最痴迷的一个人。据德雷克自己说,他8岁的时候就已经坚信外星人的存在了。他的父母都是基督徒,而外星人存在的想法是严重违背基督教教义的,所以他不敢对父母表达这个想法。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期间,德雷克听了一场由当时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俄裔美国人奥托·斯特鲁维(Otto Struve)的主题演讲。在这之后,这个21岁的小伙子就下了决心--为寻找外星人奋斗终生(他确实也为曾经吹过的牛皮奋斗了终生)。德雷克先是去哈佛大学深造,学习无线电天文学,然后去了美国国家无线电天文台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又加入了喷气推进实验室,可谓是十足的学院派。

  德雷克成名立万的时候年仅30岁。1960年,德雷克使用美国国家无线电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开始了他的第一个正式的地外文明搜寻计划。他给这个计划取名叫做“奥兹玛计划”,“奥兹玛”是童话故事《绿野仙踪》中奥兹王国女王的名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严肃科学家代表官方实施的外星人搜寻计划,具有非常伟大的开创性意义。但这仅仅是德雷克仗剑走江湖的第一次出手,在以后的风雨岁月中,他还有众多成名之战。

  德雷克当时唯一的武器仅仅是一台口径26米的射电望远镜,他要用这台望远镜监听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外星文明电波。但是这么一个小不点是无法做到对巡天进行扫描监听的,他必须把望远镜对准某一颗恒星,而且这颗恒星还不能离地球太远,否则信号太弱,望远镜的灵敏度不够。

  除了望远镜的灵敏度问题,在用射电望远镜搜寻外星人信号时还有个重大的选择题要做,那就是到底监听哪个频率。我们在用收音机找电台的时候,会89.1,89.2这样一个个频率找过去,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电台,不同的电台使用的是不同的频率,如果频率没有调准,那么收音机中只会传来噪音。在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生活的那个时代,人类就已经知道频率越高则能量衰减得越慢,这就意味着能传递得越远。显然,如果外星人也懂得发射电磁波的话,他们一定会选择比较高的频率。当然,如果频率太高也会导致信号太弱,所以频率在1000兆赫到10000兆赫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德雷克估计外星人必然也会选择这个范围内的电磁波频率来向宇宙中传递信息。这样的话麻烦就来了,要知道从1000兆赫到10000兆赫兹之间并不是只有9000种不同的频率,理论上是有无限多个频率,关键看精度。哪怕是以0.001兆赫为一个最小频率单位,这个范围内也有9000万种不同的频率,而相对于宇宙空间这个大尺度来说,0.001兆赫的这个精度其实并不高。


到底选择哪个频率监听外星人信号呢?这个问题曾经让德雷克大伤脑筋,只要频率稍稍有一点偏差,那么即便方向对得再准确,也会错过。但是,在德雷克之前的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个宇宙中有一个频率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波长为21厘米的1420.405兆赫,这就是被称为“21厘米线”的宇宙基准频率。为什么这个频率那么特殊呢?因为它是氢原子发射出来的电磁波频率(每种原子都会发射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个原理说起来就复杂了,读者们不必去深究,知道这个结论就是了),而氢是我们这个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元素,多到每100个原子中就有90多个是氢原子。因此,在宇宙中,21厘米波无处不在,如果外星人掌握了电磁波的知识的话,那么他们也一定会认为这个频率是一个特殊的频率。  于是,德雷克选择1420.405兆赫这个频率,把望远镜对准了距离地球11.9光年的鲸鱼座 星(这个希腊字母念作tao“桃”),监听了将近100个小时,但是一无所获。德雷克没有气馁,他把望远镜又对准了距离地球10.7光年的波江座 星(这个希腊字母念作“艾普西龙”),刚对准没多久,就监听到一个每秒8个脉冲的强无线电信号。德雷克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可是仅仅持续了几十秒钟,这个信号就神秘地消失了。德雷克怀着激动的心情继续监听着,等待着这个神秘信号再次出现。皇天不负有心人,10天后这个信号突然又出现了,这次德雷克抓住机会,对这个信号的各种参数做了详细的记录,但是很快这个信号又神秘地消失了。德雷克兴奋得都要疯掉了,但科学家毕竟是科学家,他还是很严谨的,于是他开始核实这个信号的来源,最后很遗憾地证实这两次信号都来自于天上飞过的飞机。  奥兹玛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失败让德雷克痛感一件强大的武器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游说有关单位,希望能尽快建造一台超级射电天文望远镜,而且要造就要造一台全世界最大的神器。在德雷克的大力推动下,美国启动了阿雷西博望远镜建造计划。这将是一个空前浩大的工程,让我们耐心等待3年,我们很快就要与其见面了。

奥兹玛计划仅仅是个开端。在苦练武功12年后,德雷克还将重新启动这一计划,好戏还在后头,这里暂且不表。  用宇宙中无处不在的21厘米氢波段来作为宇宙通讯的基准频率,这在逻辑上非常通,但凡事有利有弊,也恰恰是这个“无处不在”使得信号太容易被干扰。一束带着智慧文明信号的21厘米电磁波如果强度不够,就很容易淹没在宇宙背景噪音中,想要分离出来相当困难。因此,就有科学家建议不应该直接监听21厘米波段,因为外星人也知道这个波段容易被干扰,他们建议采用21厘米波段的某个倍数。科学家麦可维斯基首先建议这个频率最好是氢波段乘 ,或者乘2 、3 等,因为 这个数字很特殊,在数学上这是个“超越数”,这样的频率在自然中不可能以谐波的形式产生,只有可能是智慧文明所产生。并且,乘 以后的频率就不可能被21厘米波段或者任何它的谐波所干扰。这个观点被大多数天文学家认同,因此氢波段乘 在以后的地外文明搜寻计划中就成为最主要的搜索频率,本书一开头介绍的那部电影中的织女星人正是采用这个频率向地球发射了无线电波。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天文学家也建议不要错过所有氢波段的整数倍频率,这也很有可能是外星人采用的频率。  奥兹玛计划失败后,德雷克并没有太过沮丧,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这次失败仅仅是因为武器实在太烂而已。他在酝酿一次全世界的武林大会,要把全世界分散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力量集结起来,形成合力。
十、德雷克的外星人公式 


 奥兹玛计划失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全世界钟情于寻找外星人的科学家们在德雷克的号召下,齐聚于美国的西弗吉尼亚,人类历史上首次正式的地外文明搜寻大会召开。在那次会议上,德雷克正式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arch for Extra- 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简称“SETI”,他也成为了学术界公认的SETI计划的开创人。  在这次大会上,德雷克做了主题发言,抛出了著名的“德雷克公式”。这个公式是用来计算“可能与我们通讯的银河系内外星球智慧文明的数量”,简而言之,就是用来计算银河系中能够与我们联络的外星文明有多少的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很出名,你随便找一本讲寻找外星人的稍微靠谱一点的科普书籍,我保证一定会提到德雷克公式的。虽然笔者认为这个公式实际意义并不大,但作为一本聊外星人的饭后闲书,也是必须要介绍一下的:  N=R×Fp×Ne×Fl×Fi×Fc×L  N代表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通讯的文明数量  R代表银河内恒星形成的速率  Fp代表恒星有行星的可能性  Ne代表位于合适生态范围内的行星的平均数  Fl代表以上行星发展出生命的可能性  Fi代表演化出智慧生物的可能性  Fc代表该智慧生命能够进行通讯的可能性  L代表该智慧文明的预期寿命  可以说,德雷克的这个公式从逻辑上来说是相当严谨的,他只用了7个变量,就一环扣一环地推演出最终的结果。如果每个变量能确定,我们确实可以计算外星人的数量,但问题恰恰是这些变量的数值哪这么容易估算呢?
德雷克提出这个公式的年代离我们发现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还差30多年,我们的天文学观测水平和观测成果都还相当有限。所以,在德雷克所处的年代,这7个变量中恐怕只有一个R值(银河系内恒星形成的速率)马马虎虎能估计个大概出来,其他6个变量就只能完全靠拍脑袋来决定。  德雷克拍了下脑袋,算出来一个10万的数字,他坚信在地球文明毁灭之前,会有10万个外星文明与我们联络。  美国另外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也拍了下脑袋,他算出来的数字居然有100万之大。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出现后,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天文学家根据德雷克公式算出不同的结果。最近这几年,由于太阳系外类地行星发现的成果颇丰,所以N值被不断地放大。但无论如何,在出现第一次与外星人联络的事件之前,所有的计算仅仅是我们人类的估算,信的人信,不信的人仍然不信。  德雷克公式之所以能声名远播,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非常硬的逻辑:因为地球人的出现,可以证明宇宙中出现智慧文明的概率大于0,这一点是证据确凿的。那么,只要样本空间足够大,宇宙中智慧文明的数量就不会唯一,就会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大而增大。  德雷克公式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想,把一个原本无从下手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研究的变量,这些变量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把这些变量都研究出来,那么最终答案也就水落石出。  用这个思想,可以让你解决一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下面不妨你来试着用德雷克公式的思想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地球上有多少个异性适合做你的配偶?  自人类诞生以来曾经出现过多少个被饭噎死的人?  凤姐去美国能找到多少个男朋友?  请你练习一下把这些无从下手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研究的变量吧,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思维体操。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2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射电望远镜之最

  30多岁的德雷克此时已经练就了一身的武艺,但他却一直在寻觅一件称手的兵器。俗话说:“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德雷克精通射电天文学的理论,但如果没有一台威力强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那么不管有多好的理论都没用。

  那么,影响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天线,也就是那口“锅”的直径,直径越大则灵敏度越高。为了探测到从遥远的宇宙中发射过来的微弱电磁波,这只锅做多大都不嫌大。

  但有一个麻烦的问题是,由于受到材料本身的限制,这口锅做不了太大,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材料的自重就会把整个锅给压垮,无法维持住这种优美的弧形。于是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地上刨一个锅形的大坑,然后把金属材料贴在大坑的表面,这样就形成了一口巨大的固定在地面上的天线。用这个办法,理论上这口锅想造多大都可以,但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最省钱的方法是利用现成的近似锅形状的山谷,这样只要经过简单的挖掘处理,就可以方便地造出一口锅来。不过你也不要以为这样的地方很容易找。首先,这个山谷的外形必须得是天然的锅形,然后必须远离喧闹的城市,周围人烟越稀少越好,这样无线电干扰就最少,最好连手机信号也不能有。然后,这个地方的透水性必须要好,否则一下雨,积水要是渗漏不掉,这天线成了鱼池,就别谈什么搜寻外星人了。美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寻找一个这样的地方,费了好大的力气,最后还是在南美洲的波多黎各找到一个合适的山谷,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于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出钱把这个地方买下了,开始建造一口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德雷克正是这个计划的发起人之一。

  到了1963年,这台射电望远镜终于建成,它至今仍然是全球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达到305米,在足足有1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抛物面上贴了38万片纯铝制成的瓦片,取名叫“阿雷西博”。从卫星照片上看,阿雷西博就像一口无比巨大的铝锅。随后,美国人评选出了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排名首位的就是阿雷西博,不过这个评选是在登月之前,显然选得有点早,登月工程可比这个要牛多了。让我们来一睹它的尊容:

  是不是看上去有点眼熟呢?对的,007系列的《黄金眼》就是在这里拍的外景,如果你看过这部大片的话,对这里应该有点印象。除了《黄金眼》还有好几部电影在这里拍摄,包括本书一开始就提到的那部讲搜寻地外文明的影片《超时空接触》(Contact)。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一建成便稳居兵器谱头把交椅。直到40多年后,一群中国人向它发出了挑战,兵器谱的头把交椅将在阿雷西博落成的半个世纪之后落到后起的中国人手中。


从阿雷西博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建设这种超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关键问题还不是技术,而是要找到这样一个山谷,一旦找到一个这样合适的山谷,就可以节省巨大的成本。这时候,咱中国地方大而且多山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从1994年开始,我国就派出考察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个合适的山谷,我们也要建设超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整整找了12年,终于在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南州平塘县的一个叫做大窝凼(d ng)的地方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山谷。你听听这个名字“大窝凼”就像那么回事,凼就是水坑的意思。如果有个地方叫做“大锅谷”的话,估计会更合适。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地方长啥样:  这个地方被发现以后,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兴奋死了,因为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为建造射电天文望远镜订制的。于是在多个国家的关心和资助下,2007年8月28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获国家立项批准。目前FAST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2016年建成。当这台超级射电望远镜建成后,它将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接收面积足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比起阿雷西博,FAST的综合性能将提高大约10倍,估计至少能把这个世界第一的地位保持20至30年。让我们来看看它建成后的示意图:  我们期待着FAST能够顺利建成,让大窝凼成为全世界天文观测的圣地之一,这也是本书中为数不多的能让咱们中国人露露脸的地方。而建造FAST最重要的的目的之一就是搜寻外星文明发射的无线电波。  但是,这种超大型的射电望远镜却有着不能转动朝向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个频率和受建造施工限制的缺点。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20多年的时间,更新型的强大武器要在80年代才能诞生。在这20多年中,阿雷西博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剑”,大侠德雷克将用这天下第一剑干下两件轰动天下的大事。  此时的德雷克毕竟还只有30岁出头,他还需要再苦心修炼10年,才能重新启动奥兹玛计划。在德雷克练功的这10年中,发生了三件重要的事情是必须要记录下来的。
十二、“水手4号”的火星之旅  第一件事情让我们重新回到“火星人”这个话题上。虽然射电望远镜没能让我们捕捉到来自火星的电波,但此时的人类依然坚信火星人的存在,只是他们的科技可能尚未达到收发“电报”的程度。要真正揭开“火星人”之谜,就必须发射探测器造访火星。  此时的世界,正值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竞相投入巨资,以显示自己的科技实力。苏联人率先在1961年把加加林送入地球近地轨道,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太空人”。这件事非常重要,可能几万年后,人类史大事记中的第一条为“亚当夏娃走出伊甸园”,第二条就是“加加林迈入太空”。  苏联人又把目光投向了火星,发誓要赶在美国人前面把人造探测器扔上火星。1962年11月1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中,苏联的“火星1号”探测器发射升空,这是人类火星之旅的开端。“火星1号”将被发射进入火星环绕轨道,并对火星进行高空拍照,照片可以传回地球。“火星1号”还安装了先进的生命探测仪、磁场探测仪、辐射探测仪。几乎可以肯定,如果“火星1号”顺利进入火星轨道,那么“火星人”是否存在的谜题将被破解。  然而,“火星1号”升空后4个月,在飞到距离地球1亿千米左右的地方,突然与地球失去了联系,从此一头扎进茫茫太空中,杳无音讯。苏联人的火星探测计划严重受挫。  “火星1号”的失败让美国人舒了一口气,相比之下,美国人就显得比较稳重,他们的计划是先向距离地球最近的金星发射探测器,积累经验后再发射火星探测器。虽然在“火星1号”发射的4个多月前,美国人就发射了“水手1号”金星探测器,但发射仅仅5分钟后,就因为搭载它的阿特拉斯火箭故障而偏离轨道,美国空军果断地发射导弹摧毁了它。美国人紧接着就发射了“水手1号”的备份探测器“水手2号”。在“火星1号”传回失败消息的同时,“水手2号”却成功地近距离掠过金星,传回了大量关于金星的第一手资料。“水手2号”在掠过金星后,被金星的引力加速像一个链球一样“甩”向火星,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水手2号”无法准确进入火星环绕轨道,只能在飞行1年多后从火星的附近掠过。虽然这个距离不足以拍摄到火星地表的照片,但美国人离揭秘火星仅有一步之遥。  1964年11月,这是一个绝佳的探测火星的“窗口期”。美国人在3周内相继发射“水手3号”和“水手4号”两个互为备份的火星探测器,这是一个双保险。果然,“水手3号”因为火箭无法抛弃喷嘴整流片而失败,“水手4号”则成功踏上了飞向火星的征途。
经过七个半月的漫漫飞行,“水手4号”终于在次年的7月成功到达了火星,第一张近距离的火星照片被传回地球。困扰了人类一个多世纪的火星人之谜终于被揭开:火星是一个荒凉的戈壁滩世界,布满了陨石坑,虽然有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但火星的地表几乎就是“裸露”在严峻的太空中。这里没有运河,没有绿洲,没有农作物,更没有火星人。  “水手4号”让科学界欢呼,它是第一个成功造访火星的人类探测器。但它却让全世界的科幻作家捶胸顿足,从此以后,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没有办法再驾着飞碟从火星奔来,只得从遥远的多得多的其他恒星系飞来。因为距离的数量级变化,外星人飞临地球的技术难度也增加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科幻作家们不得不头疼地给恒星际航行寻找科学原理,其难度和成本也大大增加了。而且在这之前,科幻作品中地球人还有一个同为“太阳系人”的同胞“火星人”,我们和火星人可以并肩战斗,抵抗“外太阳系人”的入侵。之后,地球人只能孤独地代表太阳系文明与其他星系的文明接触了。
十三、“小绿人”信号 


 第二件事情是关于一个神秘的无线电信号。  1967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台建造的一台英国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落成。这台超级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采用了很多新型技术,它的接收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三个足球场那么大。这台望远镜的灵敏度非常高,可以探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  这台望远镜从1967年的7月份开始正式投入工作,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观测数据。但那个时候,要存储这些数据可不像今天那么方便,直接存在电脑硬盘中即可。那时只能用记录纸带来记录观测数据,这台望远镜每天打印出来的记录纸足足有七八米长。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教授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为了检测刚刚投入使用的这台超级射电望远镜是否运转正常,需要对数据记录做一些最基础的校验工作。这些基础工作很重要,但却非常繁琐,基本上属于体力活。休伊什教授叫来了他的一个研究生,24岁的乔丝琳·贝尔(Jocelyn Bell)小姐。教授指着一堆长达100多米的纸带对贝尔说:“从今天开始,你每天就帮我分析这些纸带上的记录,按照我教给你的校验方法,仔细过一遍,千万不要有什么遗漏。”  休伊什教授在很多年以后都会对自己的这次无心之举感到庆幸,他这次是选对人了。贝尔小姐是一个非常仔细认真的人,她不像我们读大学那会儿,对老板交代的工作能拖就拖,能赖掉就赖掉。贝尔小姐非常认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分析了纸带上的数据。到了10月的某一天,贝尔小姐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有一段几厘米长的记录引起了贝尔小姐的注意,这段记录表明似乎有一个神秘的信号源,每到子夜时分就会发生闪烁。而每天的子夜时分,射电望远镜正对着狐狸星座的上方,这个神秘的射电源出现的赤纬是23度,赤经约为19时20分。贝尔小姐立即将这个情况报给了老板休伊什。
教授对这个原因不明的信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针对这个区域作进一步的详细观测。两个人嘴上虽然都不说,但心里都在想着会不会真的是那件事的证据被找到了,如果是的话这绝对会成为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发现。到了11月28日,自动化记录笔在纸带上绘出了一连串脉冲曲线,每两个脉冲的间隔都等于1.337秒,这个奇怪的射电源发出的无线电脉冲波长是3.7米,并且脉冲间隔精确得令人不可思议。教授震惊了,在努力排除了一切人为干扰的可能性之后,他望着狐狸星座,想到了科幻小说中提到的称为“小绿人”的外星人。于是,这个神秘的信号被命名为“小绿人信号”。  休伊什教授最开始认为,这是居住在一颗行星上的外星人发出来的射电信号,这颗行星围绕着它的太阳公转,这个精确的公转周期引起了脉冲信号精确的周期性变化。但是教授很快否定了自己的这个浪漫想法,哪有一颗行星1.337秒就绕自己的太阳转一圈,那颗行星上的一年岂不是只有1.337秒,这简直太疯狂了。随着进一步的仔细观测,发现该脉冲宽度仅为16毫秒,那么发射出这种信号的天体的直径就小于3000千米。这正是当时的最新的恒星理论中预言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的尺度。  到了第二年,有着超常毅力的贝尔小姐在长长的记录纸带中又发现了4个同样性质的射电源,频率都是81兆赫,且间隔时间都非常短,只有几秒钟。这就更加排除了外星人的可能,你说哪有那么巧,这么多的外星人全都刚好用81兆赫的频率在宇宙中不同的地方不约而同地呼叫地球。  后来的精密测量表明,观测到的脉冲信号是由于该天体自转造成的。1968年2月,著名的英国科学刊物《自然》杂志报道了休伊什教授观测到来自天体的周期性脉冲射电辐射一事,并公布这一周期为短而精确的1.3373011秒。天文学家形象地将这一天体命名为“脉冲星”。虽然休伊什教授没有找到外星人的证据,但是他和贝尔小姐一起发现的脉冲星也足以让他们载入人类的天文学史册了。  后来人们确信,脉冲星就是快速自转的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在这样的天体环境里,当然不会有任何生命存在。但无论如何,脉冲星的发现都是现代天体演化研究的一个巨大进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2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