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表面因遍布的巨型环形山以及岩石山脊而显得伤痕累累。这张ESA火星快车探测器拍摄的新照片就是一个例子,图中展示了火星南半球庞大的希腊盆地的边缘。
赫勒斯庞塔斯(Hellespontus)山脉的透视图。(图片版权:ESA/DLR/FU Berlin) 直径大约2300千米的希腊盆地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可见撞击地貌,覆盖的范围差一点相当于巴西的一半面积。 文中提供的照片是火星快车在2014年1月13日使用高分辨率立体照相机拍摄的,拍摄对象是向前景倾斜的希腊盆地的西边缘。 这一视角突出了赫勒斯庞塔斯山脉,这里是一片崎岖的山脉状地貌链,沿盆地边缘分布,在彩色主图、地形图以及3D图中就是图像上方崎岖的曲线状山脉。
赫勒斯庞塔斯山脉的周边环境。(图片版权:NASA MGS MOLA Science Team/Freie Universitaet Berlin) 这一地貌是庞大的希腊盆地本身形成过程最后一步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就是盆地侧壁,首先它是被盆地形成时超强的作用力向外推去,随后坍缩并向内晨曲,形成了观测到了阶梯状形态。 图中散布着若干座环形山,它们表现出了褶皱涟漪的特征。透视图前景中一座环形山的特写凸显了一个尤其有趣的例子,这里褶皱形成了大致同心的图样,结构中心存在逐渐缩小的弧形。 赫勒斯庞塔斯山脉的地形图。(图片版权:ESA/DLR/FU Berlin) 这类地貌叫做“同心环形山填充物”,据信与火星更加湿润的早期降雪与冰冻周期相关。 在此期间,雪花落下,覆盖了地表,随后沿山坡向下进入了环形山。进入环形山后,积雪被束缚在这里,很快就被地表尘土覆盖,然后被挤压形成了冰。 同心线的数量说明了这一过程进行过很多周期,这样的环形山可能在数十米厚的地表残片之下仍旧富含冰雪。
赫勒斯庞塔斯山脉。(图片版权:ESA/DLR/FU Berlin) 同时,图中最大的一座陨击环形山(彩色主图、地形图和3D图中的左上方)展示出了退化的分层环形山沉积物,其中有数座物质组成的“岛屿”,它们已经被强烈的风力侵蚀了。 图中这一区域以及别处可见环绕陨击结构以及赫勒斯庞塔斯山脉底部形成的沙丘,这进一步说明了风力在塑造这一地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从赫勒斯庞塔斯山脉引出的复杂峡谷,它们蜿蜒穿过了较为平坦的周边平原。
赫勒斯庞塔斯山脉的3D图。(图片版权:ESA/DLR/FU Berlin) 这一复杂的区域表明,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自然力留下了痕迹,从数十亿年前希腊盆地的形成,到数百万年中风力以及降雪导致的缓慢稳定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