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126|回复: 0
收起左侧

十年磨一剑“罗塞塔号”追星之路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4-11-16 10: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塞塔号是如何成功“追星”的?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是欧洲空间局组织的无人太空船计划,2004年3月2日格林威治时间7:17发射,研究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2014年9月15日欧空局宣布,已经为探测器选定着陆点“J点”位于彗星“头部”。2014年11月12日,“菲莱”号登陆器以时速3.5公里的速度,耗时7小时缓缓登陆,降落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表面。

经过10年“追逐”,欧洲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12日向目标彗星的彗核发射着陆器“菲莱”,以便更直接地探索彗星。
      只是,经欧航局证实,着陆后的“菲莱”并未按计划牢牢固定在彗核表面,为日后取样工作设置了不少障碍。
      尽管“菲莱”前途未卜,欧航局还是为之振奋,因为它是人类首个成功着陆彗核表面并传回数据的探测器。
      着陆未如预期
      “追星使者”“罗塞塔”2004年发射,耗资约10亿美元。一些媒体把“罗塞塔”的探测任务形容为“一场赌博”,耗资不少、旅程坎坷。
      今年8月6日,它终于抵达了目标彗星“67P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本月12日,“罗塞塔”向67P的彗核发射“菲莱”则标志着探索逐步深入。
      “菲莱”没有推进器,离开“母体”“罗塞塔”后以每小时3 .5公里的速度做自由落体运动,耗时7个小时才抵达了彗核。由于从地面控制中心发送的指令至少需要28分钟才能抵达“罗塞塔”,“菲莱”登陆彗核的过程完全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完成。
      欧航局分管“菲莱”登陆任务的负责人斯特凡·乌拉梅茨在登陆完成几小时后告诉媒体记者:“或许今天我们不止登陆了一次,而是两次。”
      欧航局说明,按计划,“菲莱”着陆后,两个类似鱼叉的触手应该牢牢抓住彗核冰面,从而固定自身。但这一过程没有如期完成,“菲莱”可能着陆在一处较软的表面或者轻轻弹起、又落了下来。
      乌拉梅茨说:“但愿,‘菲莱’能留在(彗核)表面,让我们能继续科学探索。”
      担心飘回太空
      “菲莱”重100公斤,大小如同一台电冰箱,携带了10个科学仪器。它的预定任务之一是钻入彗核表面,取样研究彗核中的同位素和复杂碳分子。

     近日,由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释放的“菲莱”着陆器,成功登陆67P彗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让探测器在彗星上登陆。此刻,67p彗星距离地球5亿千米,正以6.5万千米的时速飞向太阳,如此的远距离、高速度,我们禁不住要问,罗塞塔号当初是咋追上它的?


  这架由欧洲太空总署 ESA 发射的飞船是 Horizon 2000 计划的一部分,从 1986 年就开始筹备。由于预算限制,美国 NASA 放弃了发射彗星探测器的计划,ESA 的罗塞塔号也几经波折,直到 2004 年才升空。
  在长达 10 年的追逐,经过三次地球、一次火星的引力助推后,罗塞塔号搭载的菲莱探测器才成功降落在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上。这块由岩石、冰和灰尘组成的球体不过四公里宽,飞行速度近 6.5 万公里每小时。


  这一切都很美,但被彗星新闻刷屏的你大概会好奇,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登陆彗星?
  飞船和探测器之所以被命名为罗塞塔和菲莱,是源自一个隐喻:菲莱岛的石碑解谜了古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ESA 希望飞船和探测器能为人类解答关于彗星、太阳系的疑问。
  “彗星就像是太阳系的时间胶囊。” NASA 的博客这么写到。彗星实际上是星球和行星形成过程中的碎片。它在地球形成的早期经常造访,不少彗星和小行星冲击使得地球表面变得滚烫、不适宜生存。这一时期结束后,地球上的生命才发展起来——大约距今 38 亿年前。
  地球在这些曾经造访过的彗星上留下痕迹,通过分析近地物体的成分我们能知道当时的气候环境差异,从而回答那个永恒的疑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罗塞塔号负责探测的 67P 卫星虽然不曾到访地球,但它仍然可能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最初组成我们星球的岩石是干燥的,彗星很可能带来了地球上最初的水,也带来了生命的基础。


  如果你还需要一个关注太空的理由,那么可以去读 NASA 的这封公开信,《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尽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的东西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我相信,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今年底,日本将会发射 Hayabusa–2 采集 1999JU3 小行星样本,预计于 2018 年到达。
  连续多年遭受预算削减的 NASA 在 Twitter 上祝贺了 ESA 的成就,也酸酸地邀功“罗塞塔号上有三个设备是我们的!”。不过它也打算在 2016 年启动 OSIRIS-Rex 项目,发送探测器至 1999 RQ36 小行星并采集样本。在更远的将来,NASA 的小行星转向计划(ARM)将尝试捕捉一颗小行星,并把它重新转向。
  这个项目的成果将直接帮助人类登陆火星。


  太空探测项目经历了美俄军备大赛、人类首次登月、1980 年代太空潮之后,无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年的低谷。有太多理论开始解释我们为何对宇宙着迷,进化心理学、政治宣传需要、军事目的……
  今年初上映的科普纪录片《Cosmos:时空奥德赛》让人再次记起一个简单的,热爱宇宙的理由:
  “我们的整个宇宙从一个比原子更小的点中诞生。空间在太空之火中诞生,为宇宙的膨胀揭开序幕,诞下所有能量、所有我们今天认识事物。
  越过那条疆界,就是那部分离我们太过遥远的宇宙。宇宙诞生的 138 亿年历史中,还没有足够时间让来自宇宙另一头的光旅行到我们这儿。”
  太空,人类最后的疆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2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