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712|回复: 0

丝绸之路见证中西天文学交流史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2 23: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美女 于 2015-1-2 23:13 编辑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十二星座”初入中国

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天文”一词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我们现在认为的是以数理科学存在的“天文学”。在前科学革命的时代,天文学一直是作为一门包含了宇宙观、自然观、历史观,真真切切影响着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学问而存在着。



星图

丝绸之路见证中西天文学交流史168 / 作者:我不是美女 / 帖子ID:19060




就中国而言,上述天文观影响弥漫了整个中古时代,其余音一直到20世纪亦未完全消散。而在古典意义的“天文”概念中,既包括了我们现在所惯常以为的数理天文学——历算的部分,也包含了不少神秘学的内容。在以前的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刻意剔除古典天文中神秘学成分的倾向。然而在最近三十余年的研究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天文学史家的关注。一方面不仅仅因为许多天学知识正是凭借着“占星术”之类的外壳而流传于欧亚大陆的,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观察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唐朝人有不少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着迷于昂贵的舶来品和外来的想象之中,游方僧和术士们为了种种目的所兜售的“星命”之学在此时颇有市场。譬如,现在在娱乐新闻中经常提到的“十二星座”,有不少人以为是近百年来的新兴产物。但事实上,自隋唐起,从普通的民众到当时的士人阶层,都曾经对如斯的星命之说津津乐道,有关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狮子宫”、“蟹宫”这样的翻译,在《大方等大集经》《康遵批命课》等文献中就出现了。并且,这种风气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直到南宋,当时的方术家和士人对这种说法仍然是比较熟悉的。韩愈曾经在《三星行》中称自己的命宫为摩羯宫,这一点在数百年后,引起了苏轼的共鸣。另外,在上世纪发掘的宣化辽墓中,也绘有相当完整的十二宫图案。



国外专家献策献力



谈到严肃的天文技术交流的层面,可以举出不少长期居留在唐帝国,来自中亚及南亚的天文学家。6~10世纪之中,唐代最高的天文机构——太史局(因各代沿革名目屡有变迁,如武后时改称为浑天监,此处不赘),一直掌有修撰历法、考订天象的职责。而在这300年中,考察曾担任过太史局长官——太史监的人物,有不少都是外来的天文历算家。

瞿昙悉达这位“外国专家”来自由印度入唐的瞿昙(Gautama)家族,其家族自唐初开始就一直负责为唐王朝修订历法。瞿昙悉达本人曾经翻译过《九执历》,这部历法在一些具体的算法上,与时代相近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相比更为精确。而瞿昙悉达的父亲和儿子也曾经担任过太史监,由于其家族长久地主持唐代官方天文工作,时人给他们的美称为“瞿昙监”。




历代交流往来不绝



而在唐之后的宋代,由于政府历来将制历的权力视作其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民间私习天文者受到了更为严格的管控和惩罚(但属于星命之类的街头占卜家则不在控制的范围之内)。也正是因此,在有的时候,天文知识的外传远远比传入要困难得多。

在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这种状态发生了一些改变。值得一提的是郭守敬所制造的赤道浑仪,以赤道为坐标系,这一发明从中国输出到阿拉伯,而很可能是在阿拉伯的影响下,欧洲人开始注意到赤道浑仪这一重要的发明。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很有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影响,使得第谷在十六世纪放弃希腊-伊朗的坐标体系,转而采用中国人所常用的坐标体系。

仔细思考天文学传播的轨迹,似乎在前现代的欧亚大陆,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有时并不如我们现在所想象得那般困难。在很多时候,人的观念与信仰对文明传播的影响,远远比其他外界的因素要重要得多。丝绸之路的繁荣不衰证实了这是出于人类生活的需要、生产的需要……事实证明,历史上人们为自己铸造的精神堡垒,有时还不如高山、巨浸、戈壁、沙漠等地理障碍之易于打破。

天文

丝绸之路见证中西天文学交流史692 / 作者:我不是美女 / 帖子ID:19060




敦煌星图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最早编纂出系统的星图。在所有早期星图中,最令人惊讶的一张是敦煌星图。敦煌星图的绘制方法十分先进,它是现代星图的鼻祖。一些研究者认为,敦煌星图采用了令人惊讶的墨卡托(Mercator)投影法,今天我们可以在地图和星图册中轻易地找到这种熟悉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1596年被发明的,然而那已经是在敦煌星图产生几百年之后的事。


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敦煌经卷中发现的一幅古星图。为世界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而又较古老的一幅。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图。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

敦煌经卷的画法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置沿黄、赤道带分十二段,先把紫微垣以南诸星用类
敦煌星图似墨卡托圆筒投影的方法画出,再将紫微垣画在以并极为中心的圆形平面投影上。全图按圆圈、黑点和圆圈涂黄三种方式绘出一千三百五十多颗星。


敦煌星图

丝绸之路见证中西天文学交流史464 / 作者:我不是美女 / 帖子ID:19060




这一星图为一纸卷,长3.94米,宽0.244米,被斯坦因带到英国,但起初并未引起注意,1950年代初为李约瑟和陈世骧首先发现并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加以介绍。此图册有手绘十二时角星图各一幅,北极区星图一幅,展示了从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另有云气图25幅,附占文,星图后还画有一电神。传统的星图的画法是画成一围绕北极的圆图,但如此则离北极较远处变形较大。本图将北极附近(约相当于赤纬50-90度)单独成图,距北极较远处则分成十二幅(称为横图),这也是现代星图册的做法。李约瑟及席泽宗都强调其绘制方法类似墨卡托(Mercator)圆柱投影法,但远早于后者。(但我发现这一点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如薄树人、陈美东等认为此图上并无坐标线,因此不宜过度推崇其科学价值,见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p.391,科学出版社2003)。本文作者使用大英博物馆提供的高精度扫描图象,用两种圆柱投影法(纯圆柱法和墨卡托圆柱法)拟合其十二横图中可辨认的亮星的位置,用两种方位投影法(等距离投影和透视投影)拟合极区星图,他们确认这些星图的确不是随意画的,星的位置误差在1.5度到4度间,分别采用了圆柱和方位投影法,但具体方法是纯圆柱还是墨卡托,是等距还是透视则不明显。不过,我个人觉得他们的统计分析并不是太有说服力,我还是更倾向于薄、陈等人的观点,此图在画法上是有创新,但恐怕未必使用了定量化的投影方法。


星图,是恒星观测的一种形象记录,它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星图是不同于传统地理图集或者天体照片,也就是说,星图是把夜空中持久的特征精确描述或绘制,例如恒星、恒星组成的星座、银河系、星云、星团和其它河外星系的绘图集亦即是“星星的地图”。
14世纪以前的星图,只有中国保存下来。三国时代,吴国陈卓在公元270年左右将甘德、石申、巫咸三家所观测的恒星,用不同方式绘在同一图上,有星1,464颗。此星图虽已失传,但从绢制敦煌星图上可知其大概。苏州石刻天文图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观测结果刻制的。《新仪象法要》中所载星图绘制于1088年,但所依据的观测结果与苏州石刻天文图相同。
西方古典星图起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主要是具有美术性质的希腊天图,所表现的只是星座的形象示意图,而不是星辰本身。早期较著名的古典星图是由中世纪的僧侣Geruvigus于公元1000年前后绘制的,它由哈利父子收集,现存于大英博物馆。Geruvigus星图风格古朴,与后期的古典星图相比显得粗糙了一些,但它对于以后的星图画家的影响却很大,从很多图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1569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G.Mercator)创立墨卡托投影法,为地图投影方法中影响最大的,广泛用于编制航海图和航空图等。
望远镜发明以后,欧洲较早的星图是赫维留所编《天文图志》(1657~1690年)中的54幅星图。赫维留的星图经弗兰斯提德重新修订,于1725年再版,绘有2,866颗星。1863年出版的《波恩星图》是早期著名的星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7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