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4656|回复: 22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

  [复制链接]
010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5-1-5 17: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自网友的博客,原文:来自星星的他们,由于文章太长,我主动阉割了些,并分帖了。

本文介绍了很多有关史前文明的资料。


之前写下过“苏美尔人创世传说”一文,被很多网友甚至UFO博客广为流传,为了撇清我作为一个独立的纯天文和UFO爱好者与当下的任何民运组织、宗教组织以及邪教组织不具有丝毫联系,特在此发文解释当年为何写下NIBIRU星人可能来自天狼星恒星系统的说法。


我对所谓NIBIRU行星的一些浅薄个人看法源于猎奇的爱好,因为比较喜欢苏美尔人的创世传说,个人比较倾向于人类文明被外来更高等文明推动这一假设。
首先,因为神奇的"尼尼微常数",尼尼微常数是在古代苏美尔人居住过的埃及库云底亚克山的山洞里发现的,它是一道计算题70连续7次乘以60的积,即195955200000000。在计算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也只能计算出5位数,可见距今3000多年历史的苏美尔人已是个智力相当发达的民族。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就是一个位数为15位的数字,即195955200000000。

尼尼微常数与天文学
苏美尔人拥有十分丰富而高度发达的天文知识,他们绘制的星系形状与现代人所画的几乎完全一样;所掌握的月球自转周期与现代人凭借精密仪器观察所得的结果只差0.4秒;其所确定的一个阳历日为 8640O秒,也与今日相同(24×60×60)。尼尼微常数恰恰等于2268000000个86400秒,约为620多万年。现代天文学知识揭示:地球两极轴心的位置每天都在移动,每隔26000年左右,即9450000天,它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种天文现象叫“岁差”。对此,3000多年前智慧的苏美尔人就已有了“岁差”这个概念,2268000000天正好为240个岁差。
现代人惊奇地发现,太阳系内各行星、卫星以及某些彗星的公转期、会合期都是尼尼微常数的约数。用尼尼微常数与太阳系各行星的会合次数相除,不仅可以除尽,而且所得这些行星的公转期与今天的基本相同:水星88天,金星 225天,火星678天,木星4333天,土星10759天,天王星30684天,海王星60189天,冥王星90967天。一个回归年相当于365.2422个阳历日,如果用2268000000天除以此数,便得出6249578个回归年。再用2268000000天除以这个回归年数,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211天,与我们今天所用的365.242199这个更精确的数字相比,得知其年误差率是0.000012天,即 l.0367秒。我们又知道,回归年平均每天缩短0.000016秒,所以用年误差1.0368秒除此数,便推算出了这个尼尼微常数是在64800年前问世的。这无疑说人类早在6万多年前就已相当发达,掌握了太阳系的诸多秘密,就拿1930年我们才发现的冥王星来说,6万多年前人类竟早已知道了这颗星。因为尼尼微常数 2268000000天正好是冥王星公转周期90720天的25000倍,岁差的240倍。


这个揭示了太阳系秘密的神奇数字真是苏美尔人的杰作吗?它究竟是何时的产物?对此,美国宇航局核心科学家【美国宇航局(NASA)空间技术专家、阿波罗登月计划通信系统主管、阿波罗号宇宙飞船项目设计师】莫瑞斯·查特兰(Maurice Chatelain)认为苏美尔人所揭示的这个常数和外星人有关。他在离开NASA后,突然著述Our Cosmic Ancestors(《美国宇航局核心科学家承认(副标题: 远古外星人改变了人类基因和文明》)向全世界公布他所知的所有外星人证据。8位NASA宇航员站出来,用亲身经历为他作证,揭开一场你意想不到的早期人类进化史。

其二 ,是苏美尔人的神话被发现于泥板书中。

类的创造
目前已被发现在两块完全一样的刻写板上描述了人类创造的作品:一块是在我们大学博物馆的尼普尔刻写板,另一块在卢浮宫,这块是从一位古董商那里获得的。……目前手边关于苏美尔人类创造的概念在公元前第三千纪期间。
最早获知的人类创造的构想是那些希伯来与巴比伦的资料,前者是在《创世纪》里叙述过,后者是在巴比伦的“创世史诗”的部分叙述。在《圣经》故事中,或者至少通过它的译本之一,人成形于泥土被创造是为了统治各种动物。在巴比伦神话中,人类从更为棘手的众神中的一个的血液中被创造出来,那些神由于某种目的被杀,他被创造出来最初是为了给众神服役,让他们从获得面包的必须工作中解脱,通过我们的苏美尔诗歌,比希伯来与巴比伦的译本早了一千多年,如《圣经》的译本一样人类是泥土所造,然而他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神从维持生计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就如巴比伦的译本。
全诗从众神获取他们的面包的诸多难题开始描述,尤其是如预期的那样,在女性神灵形成之后,众神开始抱怨,除了水神恩基,作为苏美尔的智慧之神,可能被期待着给他们带来帮助,但是他却陷入酣睡,充耳不闻众神的难题。因此他的母亲,原始之海,“生了所有神明的母亲”,将众神的眼泪带到恩基面前,说:
“我的儿子啊,从你的床上起来,从你的……劳作是英明的,
造出众神的仆役,他们可以制造他们的……”
恩基思考着这件事,引来了一群“仁慈高贵的创造者”,并对他的母亲原始之海纳穆说:

“我的母亲啊,你提名的那些生物,它存在着,
粘合它……众神的,
搀合了深渊上的泥土之心,

仁慈高贵的创造者将泥土加厚,
你,你要为存在者带来四肢,
宁玛赫(地母神)会在你之上工作,
在你工作时(生育女神们)会站在你身边,
我的母亲啊,你给(那新生的)注定命运,
宁玛赫会粘合它……众神的,
……作为人……
下面几行损坏,如果能重新找到,它的内容会增色不少,接着诗描述着恩基为众神筹备了一次盛宴,无疑是为了庆祝人的创造。这次盛宴中恩基与宁玛赫喝了大量的酒,变得有些兴奋,宁玛赫取来了深渊上的某些泥土,造出六种不同类型的个体,恩基随后注定他们的命运并赐予他们面包吃,只有最末两种类型的特征是可理解的,那就是不育的女人与无男女之分别或阉人类型,几行写道:
那……她(宁玛赫)做出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
恩基看着那不能生育的女人,
注定她的命运,命定她住进那“女人屋”,
那……她(宁玛赫)做出一个既无男性器官,也无女性器官的人,
恩基看着他,既无男性器官,也无女性器官,
到国王面前站立,如他命中注定。
在宁玛赫创造出六种类型的人后,恩基决定亲自作某些创造,他进行的方式无法弄清,但无论他是怎样做的,产生的创造物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它身体虚弱无力,精神衰弱,现在恩基渴望宁玛赫帮助这凄凉的创造物,因此他对她说出了如下的话:
“你的手所造之人,我已注定命运,
已赐予他面包吃,
你要为我的手所造之人注定命运,
你要赐予他面包吃。”
宁玛赫极尽仁慈地对待所造之人,但是毫无用处。她对他说话,但是他不回答,她给他面包吃,但他无法伸手去拿。他既不能坐也不能站,也不会屈膝。接着是恩基与宁玛赫长篇对谈,但是刻写板在这里损坏严重,无法辨识出内容的含义。最后宁玛赫似乎因为恩基造的那生病的,无生气的创造物对他发出了诅咒,恩基似乎接受了那个诅咒作为他应得的惩罚。
除了上述的创造诗,人类被造的意图在神话“牛与谷物”的序言中有详尽的叙述,接叙如下:在天神阿努恩纳启出生后,在牛神拉哈尔与谷物女神阿什南的造物之前,既不存在牛也不存在谷物,因此众神“不懂得”吃面包也不会穿衣物,于是牛神拉哈尔与谷物女神阿什南在天国的创作室中被创造出来,但是众神仍未获救,就在那时人“被赐予呼吸”,为了羊栏的福利与众神的“美好的事物”,序言如下写道:
“在天地之山上后,
安(天神)使得安努恩那启(他的追随者)诞生,
由于阿什南之名(谷物女神)没有诞生,没有成形,
由于乌忒图(植物女神)没有成形,
由于没有给乌图建立忒墨诺斯,
没有母羊与羊羔出产,
没有山羊与小山羊出产,
那母羊生不出两只羊羔,
那山羊生不出三只小山羊,

由于阿什南之名,那聪慧者,与拉哈尔(牛神),
阿努恩纳启,伟大的众神,无从得知,
那……三十天……谷物不存于世,
那……四十天……谷物不存于世,
那细小的谷物,山脉之谷物,单纯活着的造物之谷物不存于世;

由于乌忒图没有诞生,由于那(植物的)王冠没有升起,
由于那主……没有诞生,
由于苏穆甘,那平原之神,没有出现,
象人类那样最先形成,
他们(安努恩那启)不会吃面包,
不会穿衣裳,
他们象绵羊一样吃着植物,
在壕沟里喝着水。

在那些天,在众神的创作室,
在他们的屋子杜尔库格里,拉哈尔与阿什南成形,
拉哈尔与阿什南出产,
杜尔库格的安努恩那启的吃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在他们洁净的羊栏里取奶……美妙的事情,
杜尔库格的安努恩那启的饮品,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为了美好的事物在他们洁净的羊栏里,
人类被赐予了呼吸。



大洪水




自从闪族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刻写板的发现与解读后,我们知道希伯来拟订者《圣经》中的大洪水故事并不是最初的故事,到目前为止过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巴比伦自己的大洪水神话,是以苏美尔的为原型。……
诗的第一部分论及人类与动物的创造及大洪水前创立的五个城市:埃利都,巴德提比拉,拉剌克,西帕,与舒鲁帕克。由于某些原因——涉及到的这段完全被损坏了——洪水受天命彻底摧毁人类,但至少一些神似乎后悔这个决定,很可能是水神恩基谋划拯救人类。他告知与《圣经》诺亚极为相似的苏美尔的兹乌苏德拉,一位虔诚畏神者,人类的国王,恩基告知他众神可怕的决定,并忠告他造一艘巨大的船拯救自己,造船的细节被损坏了,我们的文章继续它中间描述大洪水那段:
所有的暴风,极其猛烈,作为攻袭者之一,
大洪水肆掠着大地表面,
七个日夜之后,
大洪水已在土地上肆掠,
巨大的船在巨大的水上往来颠簸,
乌图前来,他在天地上散发出光辉,
兹乌苏德拉打开大船的一扇窗子,
兹乌苏德拉,那王,
拜伏在乌图面前,
那王宰杀了一头牛,屠宰了一只羊。
接下来很长一段损坏了,我们的文章再一次变得明晰,它描述着兹乌苏德拉的永恒:
兹乌苏德拉,那王,
拜伏在安与恩利尔之前,
他们给他象神一样的生命,
他们给他象神一样永恒的气息。
在那些天,兹乌苏德拉,那王,
保护者之名……与人类,
在交错的山脉中,在迪尔蒙的山脉,太阳升起之地,

他们(安与恩利尔)使之居住。
其余的诗已损坏。


苏美尔人石板中描绘的太阳系天体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88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苏美尔人石板中描绘的太阳系天体


亚述人描绘神降临人间的情景-翅膀意味着从天而降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69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亚述人描绘神降临人间的情景-翅膀意味着从天而降


图案中描绘了神创造人类的过程,苏美尔人对DNA形状的一知半解只能用两条蛇来描绘其形态,古老却真实!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941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图案中描绘了神创造人类的过程,苏美尔人对DNA形状的一知半解只能用两条蛇来描绘其形态,古老却真实!


坟墓里的图案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45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坟墓里发现的图案(在上面的中间部分可以看到飞船模型)
作为早期的坟墓图案描绘出死者将由中间的物体升入天堂,苏美尔人的坟墓年代久远可能保留着对升入天国或者神来人间的真实情况,因此使用类似外形像火箭的物体来表述天国之路而不是后来古埃及壁画中通过冥府之船,年代越接近远古对保留早期的真实情况更加清晰,越往后世越失真,乃至到中世纪后的欧洲宗教学院派仅仅是形而上学的争辩连基本的哲学思辨也少得可怜。


古代飞行器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81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在土耳其发现的的类似宇宙飞船模型的遗物和现代宇宙飞船对比图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5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这是续2000年后亚述人对神的描述,可以发现虽然还能保留翅膀来解释从天而降却已经没有最早的人类脸部,完全是动物的头像,时间的流逝让人类对神的真实原型越来越模糊,乃至只能将神和鹰的形象靠拢才能理解飞行。到近古后神被描绘成了无法解释和理解的存在翅膀和人脸都已经舍去,不再追求真实的型只追求意识理解中的意如果说这是人类理解的升华和一神论的统一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失真和无知的自负!


古埃及墓画中虽然没有翅膀的神,却还留有类似火箭造型的让死者升天的途径。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8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古埃及墓画中虽然没有翅膀的神,却还留有类似火箭造型的让死者升天的途径。


5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土著民的石窟壁画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8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5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土著民的石窟壁画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3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5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土著民的石窟壁画


揭示外星人与红发巨人开战的甲骨文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99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揭示外星人与红发巨人开战的甲骨文 一场可怕的战争。研究者在中国和西伯利亚出土的甲骨文里面,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信息,再结合当地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研究者得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想法:从天而降的外星人入侵中国北方,并把中国人和野兽当成奴隶!


愤怒的“神”侵略手无寸铁的古代人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30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愤怒的“神”侵略手无寸铁的古代人


铁盘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26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发生在公元前30世纪。那段时期发生的事情,没法用甲骨文来记录,但是学者在一块有3000年历史的石刻上发现,外星侵略者可能仍然没有离去。 中国的南海之滨——广东发现的。石刻是远古战争之谜的一部分,同样描述了古代中国人被迫卷入的这场星际战争。根据这些古代文物对这场战争的记载,入侵者与现代外星人的描述竟是惊人相似:高,纤瘦,一旦长时间离开飞船则必须带着头盔(呼吸罩),头盔上有两到三根类似竹笋的东西。(天线) 外星人抵达后,当地人被迫为外星人工作,沦为外星人的奴隶。 苏美尔人的神话里神来到地球后创造人类就是为了获得大量的劳动力。最终红发巨人和奴隶们战胜了入侵者获得了胜利。红发巨人的木乃伊在美国多次被发现同样是事实,口中两排牙齿的结构完全不同于人类。

       其实上述的一切都只是在解读一些远古的信息,毕竟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对比当今人类对自身DNA的解读后得出现代人的祖先却是源于25-27W年前,而且是突然出现,现归结于基因突变。不能完全排除外界干涉人类DNA的可能性。而且人类自身DNA存在着4000多种缺陷不同于地球上任何一种其他生物。那如何将上述的信息与天文挂钩呢?请看接下来的分析。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别是1%,要弥补这个进化差异如果是依赖达尔文进化论的模型进行计算那黑猩猩还要进化至少4500W年。也就是说在4500W年前必须出现黑猩猩然后不断进化才有现在的人类。但是最古老的松鼠类灵长目物种化石是5500W年,从该灵长目生物与黑猩猩间的DNA跨度远超过1%,参考老鼠与人类的DNA差别约10%。所以就当今的资料看自然进化论似乎在时间上还不足够。从神话中得知神依靠自身的DNA和地球上当时的类人猿结合通过长久的实验才最后创造出无生殖能力的早期样品(亚当夏娃),之后被另一个神反复修改最后拥有了自我繁殖能力也就是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物种。那么间接来看神于当时地球上类人猿的DNA差距至少是1%否则怎么能依靠自身来修改那之间的差距呢!也就是说神比当时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种多进化了至少4500w年之久,因为人类出现于27W年的时间对于4500W年来说近乎是被忽略的零头!那么神在来地球之前从自然进化的角度看其自身,用地球生物进化理论去衡量还是需要一个21亿年的进化历程。自然进化的稳定环境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恒星系统来提供,由此我们可以间接的推导出神所处的进化环境依然需要一个类似太阳系的古老恒星系统。其次,在神话中也提到了神因为自身母恒星的异常变化不得不开始星际旅行来搜集黄金原料以建造巨大的设施保护原来居住的行星免受恒星剧烈变化的侵扰,而且神并不是随意就能够离开自身所在的星系必须在特定的星体位置间用飞船做漫长的航行来到地球。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射窗口的局限性问题,可能性有两个:1、所在星系并非类似太阳系的单恒星系统,复杂的多恒星系统极度扰乱空间飞行的发射窗口时间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精确的计算航行线路。 2、神所在的星系距离太阳系并不遥远,但是由于自身行星是一个围绕多恒星系统做大角度椭圆型轨道运行的行星,因此综合飞行线路计算得出在相对离太阳系比较近离母恒星比较远的远日点发射最节省时间和燃料。

那怎样的行星运行轨道能类似上述的分析呢?


开普勒16系统,开普勒16A是黄色恒星,开普勒16B是橘红色恒星,开普勒16b是紫色行星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24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开普勒16系统,开普勒16A是黄色恒星,开普勒16B是橘红色恒星,开普勒16b是紫色行星

开普勒16b(Kepler-16b)是一个环绕食双星的太阳系外行星,体积相当于土星。其组成成分可能是岩石和气体各半。这是首个确认的环联星运转行星,公转周期229日。 该行星是由NASA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科学家发现到该行星通过联星系统的其中一颗恒星前方,使其光度降低,但另一颗恒星光度却未降低的情况,因而发现了它。更进一步来说,该行星的凌日状况允许科学家以极高精确度计算开普勒16系统中天体质量。发现该行星团队的主持人,任职于加州山景城SETI中心的劳伦斯·多伊,形容其精确度是“我相信这是太阳系外测量精度最高的”(I believe this is the best-measured planet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例如该恒星半径的误差值只有0.3%,直到2011年9月都是比其他系外行星误差少。
开普勒16b是相当特殊的系统,因为该行星的轨道位于联星系形成行星的轨道下限之内。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萨拉·西格(Sara Seager)表示,在联星系统中要有行星存在,行星轨道半径必须是两颗星距离的七倍以上才能形成稳定系统;但开普勒16b的轨道半径只有该推测距离的一半。该行星因为其表面温度大约在-100到-70 °C之间,可能不适合生命生存。
从地球上观察,开普勒16b最快将在2014年对其中一颗恒星不产生凌日现象,而在2018年对另一颗较亮恒星也不发生凌日;之后直到2042年都无法以凌日法观察它。

就当今的天文成就而言只有类似上述的恒星系统能够解释神所存在的世界。
已被发现的环联星运转行星 恒星系统行星质量下限(木星质量)半长轴天文单位)轨道周期(年)发现年份PSR B1620-26b
2.5231002003 HD 202206c2.442.553.792005狮子座DPb6.28 ± 0.588.623.82009巨蛇座NNc6.91 ± 0.545.38 ± 0.2015.50 ± 0.452010
巨蛇座NNd2.28 ± 0.383.39 ± 0.107.75 ± 0.352010室女座DTc8.5 ± 2.51168330812010开普勒16b0.333 ± 0.0160.7048 ± 0.00110.6266 ± 0.00012011室女座NYb2.3 ± 0.33.37.92011雕具座RRb4.2 ± 0.45.3 ± 0.611.92012开普勒34b0.220 ± 0.00111.0896 ± 0.00090.7908 ± 0.00022012开普勒35b0.127 ± 0.020.603 ± 0.0010.3600 ± 0.12012开普勒38b0.380.4644 ± 0.00820.2892012开普勒47b未知0.2956 ± 0.00470.1362012开普勒47c未知0.989 ± 0.0160.832012开普勒64PH10.11 ± 0.30.634 ± 0.0110.3792012ROXs 42Bb10±41402013金牛座FWb10±43302013开普勒413b0.210.35530.1812014

可以看出现在发现的各个此类行星最大的轨道半径可以达到330AU ,公转周期也将会非常的巨大,参考太阳系的塞德娜矮行星周期达到了11400年之久。


近日点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59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赛德娜的公转轨道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比较赛德娜拥有非常接近椭圆的公转轨道,它的近日点及远日点

估计分别约为76天文单位及937天文单位,是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天体中近日点距离太阳最遥远的一个。但是塞德娜的远日点与光年相比远未达到可以参考的级别,937AU相比一光年来说简直是近在咫尺,一光年约等于60000AU的距离。如果是很近的星系出发来太阳系相信对于光年飞行的文明而言这点远日点的优惠几乎可以被忽略。那只能寻找更远日点的星球模型来参考,我唯一能找到的就是现在还未被证实的存在——太阳的伴星(也许本来就不存在),但是我就假设它的存在来证明猜测的可行性。


X行星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7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参考15000AU远日点的堤喀(X行星,也未被证实存在)就可以体会到黑暗伴星更遥远的运行轨道了。

黑暗伴星,是一颗科学家为了解释地球的周期性大灭绝原因而假设可能存在的一颗非常暗淡的褐矮星或红矮星,其近日点为一光年,远日点则为三光年,距离太阳95,000个天文单位,是太阳的伴星。 现时尚未有证据证明其存在。光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在伴星附近存在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如果上面的智慧生命要去一个领近的恒星系在远日点发射飞船简直可以完美的享受宇宙福利了。从远日点出发到天狼星如果位置在同一个方向上简直省去了3光年的路程啊!

天狼星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37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拍摄到的天狼星A和天狼星B,白矮星天狼星B位于左下方。


    从星际旅行的角度看对于3光年距离如此看重的文明存在于太阳系周围10光年范围内的恒星系是比较合理的,再远的话就没有太明显的优势了。而且从生命演化的角度看需要一个古老的恒星系统,从恒星突变的角度看还需要一个至少双星系统的结构。 从临近恒星列表看只有天狼星系统是符合上述要求的,8.6光年的距离也是符合10光年以内标准的。
从1894年起,人们观测到了天狼星系统里一些明显的轨道不规则性,因此大家认为它还有第三颗很小的伴星,虽然此假设未被证实。数据指出,第二颗伴星围绕天狼星A的公转周期为6年,其质量只有0.06倍太阳质量。它比白矮星天狼星B要暗5到10级,因此很难被观测到。最近的观测数据虽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但有可能是因为其太接近天狼星A,以致于观测不到。1920年代发现的“第三颗恒星”似乎只不过是一颗背景天体。




       多贡人是西非马里地区的一个种族,他们对天狼星有望远镜未出现的时代中不可能得知的天文知识。依据马塞尔·格里奥尔的著作《与 Ogotemmêli的对谈》和《苍白的狐狸》记载,他们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之前就知道天狼星和它的伴星间存在50年的公转周期,也提到环绕天狼星A和天狼星B的第三颗恒星。
从天狼星双星演化的角度看年龄不足太阳系的一半,因为从观测到的天狼星A中金属含量分析与太阳接近,因此科学家推测其双星系统年龄只有2.3亿年,但是如果出现第三颗褐矮星乃至红矮星可能存在的因素看,围绕天狼星C的行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命演化,也符合大周期轨道行星的特点。



       德国天文学家沃尔夫德·西洛瑟(Wolfhard Schlosser)和沃纳·伯格曼(Werner Bergmann)于1985年拿出了一件8世纪的伦巴第手稿,其中包含De cursu stellarum ratio的圣葛利格里游记。这份拉丁文的文稿教导读者如何从星辰的位置确定夜祷的时刻,并且描述天狼星是呈现弥散的红色。作者据此提出天狼星B当时是颗红巨星的说法 。但是其他的天文学家认为圣葛利格里所描述的应该是大角星。天文学家已经推翻用天狼星A或天狼星B恒星演化的可能性来解释顔色争议的理论,因为几千年的演化时间太短,并且天文学家从星云的分析中并没有发现发生过这种演化过程的迹象。与至今还未发现的第三颗星的交互作用也是天文学家提出的可能性之一。


    天狼星A的质量约是太阳的2.1倍。天文学家利用光学干涉仪量度出它的半径,估计角直径为5.936±0.016mas。它的恒星自转速度较慢,每秒为16公里,因此星体未明显成为扁球形。织女一和天狼星B的体积相近,但自转速度更快(每秒274公里),所以它的赤道地区向外隆起。



     天体模型指出天狼星A形成于一次分子云坍塌,到了1千万年后,其能源产生已经完全由核聚变提供。它的核心为对流层,并利用碳氮氧循环制造能量。天文学家预测天狼星A会在形成后10亿年(109)内用尽储存在核心的氢,此时它会经历红巨星阶段,然后再温和变成一颗白矮星。天狼星A的光谱显示出很深的金属线,表示一些重于氦的元素增加(如铁)。与太阳相较之下,天狼星A大气层里相对于氢含量的铁含量为0。5,也等于100.5,意思是说大气层中的铁含量是太阳的316%。因为不太可能整颗恒星都富有金属元素,所以这些金属元素其实可能是悬浮在表面的一层薄对流层上。天狼星B的质量几乎于太阳的质量相当,是已知质量最大的白矮星之一。它的质量差不多有平均的0.5至0.6太阳质量的两倍,但是这么多物质被压缩成为地球般大。天狼星B目前的表面温度为25,200 K。但是由于内部已经没有能量生成,剩余的热量会以辐射的形态放射出去,天狼星B终究会逐渐冷却,需时超过2亿年。


     一颗恒星要经过主序星和红巨星阶段才会成为白矮星。天狼星B成为白矮星时的年龄比它现在的年龄小一半多一点,约为1亿2千万年前。还是一颗主序星时,它估计有5个太阳质量大,而且是一颗B型星(约为B4-5)天狼星B是红巨星的时候,可能增加伴星天狼星A的金属量。天狼星B最初由碳及氧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是形成天狼星B的已死亡恒星里的氦核聚变产生的。这些元素被更轻的元素覆盖,并根据质量来分层,因为天狼星B有着高表面重力。因此,天狼星B的外层大气层几乎为纯氢,宇宙中最轻的元素,光谱中也找不到任何其它元素。
    此双星系统约有200到300万年老,并且一开始是由两颗蓝色的亮星组成。更高质量的天狼星B耗尽了能源,成为一颗红巨星,然后又渐渐削去外层,约在120万年前坍塌成为今天的白矮星状态。



      光从现在观测天狼星A和B的资料分析看,天狼星系统没有数十亿年的稳定期更没有让单细胞生物进化出星际文明至少21亿年的时间,但是从天狼星C可能存在的假设推理,一个红矮星系统有足够100亿年的稳定周期来培育生命。



    对于天狼星系统如果是三合星系统的假设成立,(三合星是指三颗恒星组成的聚星系统,这三颗恒星以引力互相维系,很多时光度相差很大。)现时物理学上还未有准确方法去计算三合星体系的引力关系。但是考虑到一个极端的三合星存在生命行星的模型,当一个行星距离三合星系统的引力圈足够遥远的情况下看,对于三恒星的引力作用近似看做一个固定的引力点,因此存在遥远行星围绕紧密三合星系统运行的可能性,再考虑到行星上生命进化需要足够合适的光照,三合星系统对于遥远行星的红外辐射影响又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太阳系内,一个既要足够光照又要远日点可能达到光年级别的行星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考虑到天狼星A现今的表面温度达到了10000摄氏度,比太阳亮26倍,天狼星B在1.2亿年前是一个5倍于现今太阳质量的红巨星,而一个恒星要经历到红巨星阶段必须是经历了数十亿年时间的主序星阶段演化。有此可见,天狼星系统有可能曾经经历过数十亿年乃至百亿年的稳定演化期,也有足够的辐射强度去支持一个远日点可能达到光年级别的行星上的生命演化过程,而相对地球的大气层密度和引力作用即使将地球假设在那样的远日点运行轨道上仍然很难保存足够的辐射温度来维持生命演化,但是如果行星的质量增加同时拥有足够浓密的大气层类似于流浪行星生命演化一样的经历,将具有进化出高智慧生物的可能性。


    再看神话中的线索,神来地球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自己所在星系的恒星出现问题,继续在太空中寻找制造类似反射镜一类的原材料,需要通过星际飞行来搜集原料说明需要的数量之大,可见制造该设备耗费的庞大和紧急程度。可以推测这样规模的灾难是类似地球末日级别,而且任务的艰巨性将是搏命式的赌博。再看神话中神来到地球开始开采矿藏到后来经历几十万年的实验来制造类人的廉价劳动力,可以看出从神发现灾难的来临到制造出人类经历了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的时间,从天狼星B在120W年前坍塌演化成白矮星的线索分析也是符合时间点的,从分析天狼星系统的双星物质转换过程对该星系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影响看那次天文事件对行星的确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双星系统质量转换,红巨星坍塌形成白矮星都会向宇宙中抛射巨量的物质对临近行星的伤害将是彻底的毁灭性打击。




再从神话中提及以及后世人类的远古文明中国王到奴隶都会在死后被制成木乃伊通向天国获得永生的习俗来看,以其说木乃伊是一个宗教仪式不如说是对最早模仿神跨越远距离星际飞行采取长期低温休眠的象征性表达。神话中的神外形高大,身高数米,通过长期的低温休眠跨越遥远的星辰来到地球(当前科技研究表明进化出高等智慧的水生生物更适合远距离星际飞行,因为水生生物具有有利休眠和温度调节代谢减缓的天生优势,甚至爬行类具有冬眠的身理特点,在液体环境中抗载荷与抗宇航中辐射的能力更强大),寿命更是长的令人类无法理解,还能通过基因工程来改变和创造物种。说明神具有先进的生物技术,对自身的改造远远超越当前的地球科技,但是宇航技术相对于生物技术而言却是很低级。因为低温休眠来实现远距离宇航,意味着需要的时间及时相对于生命长达几千岁的神也感到枯燥,前面的分析指出神可能来自距离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系,如果通过远日点来实现来地球的宇航,整个单航程可能只有5.6-7.6光年(如果行星所在的位置离天狼星恒星系统很近将完全被双星物质交换事件中的恒星抛射物质所摧毁,这个力量不是靠什么黄金打造的反射镜能阻挡的,所以行星和恒星距离必须达到光年级别才能至少在物理上避免了被直接毁灭的可能性,但是为了保持生命繁衍的辐射强度可能需要一个保卫母星的类似戴森球的装置来尽可能的锁住合理分配辐射能量才能继续保证生命的存在。




    即使是当今的人类利用核脉冲甚至类似阿凡达电影中的飞船也仅仅需要数十至上百年就能到达地球,说明神所依赖的飞船可能比人类现在正在努力的宇航技术还差最多持平而已,更不可能使用类似修改重力维度做空间翘曲飞行的超空间发动机技术了。神话中提及的神发现地球和太阳系是在飞行过程中的偶然机会,并不是一开始就目标锁定地球直飞而来,有此看出神当年对只有10光年不到的太阳系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存在观测技术上的盲点,这个从人类当今不断发现遥远至数百光年的类地行星比较而言确实很原始。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神当年所代表的文明是一个自我封闭发展至巅峰而对外部世界缺乏足够探索的星际文明,从宇航能力上说属于原始的星际飞行能力,从生物技术上说是一个比较高等的文明,间接的证明了一个假说就是三合星系统(聚星系统)中的智慧生物要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相对于单恒星系统的文明而言难上千万倍,因为一个智慧的文明对天文的理解必须从最基本的天文观测入手通过不断的观测和整理天空中星球的运行规律来证明和推理出各种定律,类似地球文明中的牛顿三定律和相对论都是以数千年的天文观测为基本点入手,但是聚星系统的文明要面对毫无规律的行星运行规律,需要更长时间的整理和协调各种早期理论,具体需要多久才能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就当今地球文明的经验而言只能说简直无法想象。就现在人类的天文知识对于协调三合星系统的引力规律还只能是无法理解,其数据之庞大其难度之高可能只有当年的神才知道其先人的漫长经历。如果上述远日点和浓密大气层行星的说法成立那么神所处的故乡很可能在发射飞行器进入太空前难以看到星空,这样的天文观测客观环境也间接的证明了前面那个宇航技术落后,需要超长时间去理解天文知识那种困境的客观因素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的客观环境影响,才有先前那种神话中神其实是一个生物技术发达,宇航技术原始(也正因为宇航技术的原始才那么在乎发射窗口时机),一个自我封闭发展的星际文明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实在10光年的范围内还有一个更近的聚星系统就是离地球4.23光年的半人马座星系,但是这个星系首先从诞生到现今从最新的数据看还只是一个存在于3亿年左右的年轻星系,其二在半人马座星系内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低,首先年轻的星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化出高等文明,该星系当今只观测到类似行星盘的物质结构仍未观测到类地行星,其实还处于恒星系的演化早期。因此被排除在外。



    多贡人是西非马里地区的一个种族,他们对天狼星有望远镜未出现的时代中不可能得知的天文知识。依据马塞尔·格里奥尔的著作《与 Ogotemmêli的对谈》和《苍白的狐狸》记载,他们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之前就知道天狼星和它的伴星间存在50年的公转周期,也提到环绕天狼星A和天狼星B的第三颗恒星。罗伯特·坦普尔(Robert K. G. Temple)在1976年的著作《神秘的天狼星》中,认为他们知道木星伽利略卫星和土星环的知识。这是争论和猜测的主题,1978年的《怀疑和察问者》文章认为这是文化污染的结果。最近这种污染被认为是人种学者所造成的,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解释太过单纯了。吉恩洛奇对古利欧文件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获致相同的论断,特别是围绕着西基(Sigui)的节日。天狼星C存在的可能性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排除掉。





    多贡人的神话传说体系内容非常庞大而且复杂。在近现代的几个世纪,这个部落虽然受殖民主义者的影响,也接触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但却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此受到了许多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由于没有文字所以只能依靠部族长老代代口传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等来传承。多贡族的神话中有着令人无法想像的天文学理论,他们所谓的神圣知识是指天上星球的相关知识。内容主要是:
1、天空中有一颗用人类肉眼观察不到的重要小星球,叫“波托罗”。
2、波托罗每隔50年绕行天空中最亮的母星(注:天狼星A)一周。
3、波托罗绕行的轨道呈椭圆形,母星则位于椭圆一边的焦点上。
4、波托罗是由一种白色的重金属所组成的,地球上并不存在这些成分。
5、波托罗的母星周围还有一颗“第三星”环绕,这个“第三星”比“波托罗”重四倍,轨道面积也较大,叫“恩美雅”,同样也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恩美雅也有一颗住有生物的星球“拿托罗”环绕。
6、“拿托罗”上住有一种水陆两栖生物“诺母”,这个外星生物曾造访地球,并传授高度文明给人类。


波托罗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53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多贡族的传说中曾提到了一颗叫做“波托罗”的星球,“波”是一种细小的谷物,
“托罗”是星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颗细小如谷的星球。
“波托罗”是围绕天狼星运动的,它是黑暗的、质密的、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多贡族人又称它是天狼星的“黑暗的伙伴”。
然而,他们又说这颗星球是白色的,所以,“小、重、白”是他们总结的天狼伴星的特征。事实证明,多贡人口头流传了400多年的传说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生活在非洲山洞里的多贡人显然没有高科技的天文观测仪器,那么,他们是怎样早于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这颗天狼伴星的呢?
在多贡族的神话传说与考古遗迹,如木雕品、针织品与墓书中都记载着“波托罗”的运转轨迹是椭圆形而非圆形,而且母星位于其焦点上,符合现代天文学与几何学的原理,这实在无法想像。
多贡族人也知天文历法的运用,他们把祭坛、大石、洞穴、藏身处等装置,比拟成太阳、月亮、金星等,并随季节不同的位置制作历法,来从事祭祀及农作。
他们认为月球是地球上一次末日时生命的避难所和殉难地,因此称之为“渴死般的血迹”。
而且他们知道土星的光环、木星有四颗卫星等,更知道在宇宙间,恒定不动的恒星以及绕其它星球运转的行星、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等构成一幅巨大的宇宙行星图——银河系。

另外,多贡族人还知道天狼星B大约50年就会绕天狼星A(母星)公转一周。为何多贡族对这颗看不到的星,所绕行轨道的时间会这么清楚?
而且每绕两圈,也就是100年时,就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呢? 在多贡族中,每100年所举办的、最神圣的“西布依仪式”便是此庆典。
多贡族人还描述了天狼星B的特性,“波托罗星是颗白色的星球,是万物的起源,也是宇宙中最小、最重的星球,它由比铁要稍微明亮的金属所构成。由于非常重,即使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联合起来也无法握住它,其重量相当于太阳系所有铁的数目(注:太阳的98%)。
天狼星B(多贡族的波托罗星),最大特征是直径与地球差不多,而质量则近似太阳,所以其密度是水的13万倍,铁的1万6千倍,此种超高密度的物质,在地球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当然,它的单位质量也是宇宙中最大的。



多贡人画的诺姆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94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多贡人画的诺姆(Nommo),它是将文明带来地球的英雄。从两只眼睛的位置可以推测,这是一张平面图,那么它的尾巴就应该是上下摆动(如同一只海豚)而不是如鱼类一般左右摆动。水线被描绘得很明显,暗示诺姆是呼吸空气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7: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空梯

   让太空电梯的入口像空间站一样漂浮在距地面大概159公里处的低轨道,然后使用空天飞机来与地球间接送旅客,这就像是科幻片中的宇宙空港。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3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00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这样一来既免去了建设连接地球“锚点”的麻烦,同时159公里的高度对于空天飞机来说也十分容易达到,所以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最终,人们将搭乘太空电梯中的“高速梭”前往距地面4.2万公里的近地轨道。
据测算,尽管建设太空电梯将耗费巨额资金,但建成后,该设施将会把人们前往近地轨道的运送成本降低40%,适于开启长期商业运营。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2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519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太空电梯的建造将使火箭作为人类往返太空与地球之间的运载工具变得不再实用,但火箭仍有其使用价值,太空电梯只能够用来供人类做短途的空间旅行,对于探索火星和更远的外太空来说,火箭推进设备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由于太空电梯可以大规模的运送人员和物资,可以产生规模效应,使得把1磅重量的物体送入太空中的成本由原先的10000到40000美远降低到100美元,这样将物体送入太空的成本只是目前各种运载工具开销的“零头”,因此,一旦太空电梯问世,届时太空旅行也许将真正进入大众时代,而拥有太空电梯的国家则能比竞争对手抢占更大的“空天”优势。爱德华大胆地预言说,“未来,有可能造出10部这样的电梯,也有可能造出延伸到月亮和火星的巨型电梯?”总之,“造出第一部太空电梯的国家可能在未来100年拥有整个太空。”

由此可以看出创世之神要制造一个可以提供自己往返于母星的飞船能量源和地面能量能耗的太阳镜,建造太空梯是不二之选。

一个太阳镜连接太空梯的话,最佳的位置自然是选择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而纵观地球仪,只有大西洋的中西部,太平洋中部和印度洋中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太空梯的基座从安全角度考虑选择浮动式相对更能应对轨道的变化和调整。目前纳米碳管还只是毫米级制品,距实用差距甚远;向3万多公里外的太空发射各种电梯建设材料花费巨大;这种“太空电梯”一旦因严重事故而崩塌,空中和地面的损失也将十分惊人。基座要承受巨大的拉升力与上千公里的天梯重量,其面积必定十分庞大。一旦天梯坍塌对基座本身或者固定式基座所在的岛屿乃至大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周围必定引起海啸。而为了便于建造天梯,用于建造的原材料势必会寻找最近距离的大陆和岛屿开采制造。从传说里亚特兰提斯生产各种贵金属和拥有丰富的资源来看,远古时代亚特兰提斯,穆大陆等可能存在的地方极有可能是由于创世之神为了方便建造天梯才开始将最初的人类祖先齐聚几处,由此才有了万年前某些大陆文明的兴起。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样由于天梯和太阳镜的坍塌,文明也几乎同时被毁灭。
    太阳镜可以调节地球局部的气温,很可能在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在局部制造了适合人类和神灵生活的气候环境。通过气温的调节改变了冰川的面积,由此影响了地轴角度。因为有证据表明近十几万年来,地球经历的短暂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了4次之多,这在更古老地层的地质考察里从未出现过。一个稳定了几亿年的地月系结构模型是很难解释如此频繁的气候变化,同时也排除了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极有可能上述的假设成立了。太阳镜的毁灭造成了局部气温无法得到人为的调节,冰盖发生剧变后导致地球倾角的微弱变化与海平面的上升足以产生扼杀远古文明的大洪水等地质灾难。太阳镜的面积巨大足以覆盖某地夜晚的月光,让瑶族祖先以为天上曾经没有月亮,而头顶的那片太阳镜被认为了“天”,当“天”塌的时候正好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月亮开始出现。

创世之神的能源

    前面所推测的太阳镜很可能被当作过能量的主要来源,从亚特兰提斯的传说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其拥有的“磁欧石”是整个文明的能量之源。磁欧石一词原自欧洲远古时代流传至今、一个关于亚特兰帝斯的神话传说。柏拉图曾在书中写到亚特兰蒂斯的首都波塞迪亚是由磁欧石来供应能量,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宇宙能源转变为能量。它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但科学家也在一直试图研发相关的科学成果,磁欧石技术是目前现代人类尚未完全掌握的一种项术。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39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89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太阳镜也就是巨型太空太阳能发电站能够通过搜集阳光后聚焦成激光,最后通过微波传送的方式传回地面。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0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太空太阳能电站拥有巨型的发射镜阵列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94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太阳能电站首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以微波的形式输送到地球,地面站的天线阵列将接收传输回的微波‘这些微波最终将变成电力输入电网。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68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由于没有大气层阻挡,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的效率要比地面高五倍以上。日本希望建设的太空太阳能电站装机容量高达1000兆瓦,相当于一座中型核电站。投产后,利用太空太阳能电站生产一度电的成本约为8日元,只是现有发电成本的六分之一左右。

太空太阳能电站——是人类获取能源的主要方向
  在军事领域,太阳能对军用航天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应用卫星为主的航天系统在通信、导航定位、预警、军事气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战争中更将成为决定胜负的举足轻重的因素。然而,这些担负军事任务的航天器(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航天器)不可须臾离开电能来维持其正常工作。由于航天器本身自带的电池迟早要耗尽,因此太阳能就成为航天器得以正常工作的不可缺少的能源。美国国家安全太空办公室(NSSO)则对太空太阳能的军事用途感兴趣。太空发电站传输回地球的微波束较为集中,因此如果给战场上的士兵配发接收天线,他们就能随时用微波对设备充电。另外,太空太阳能也能为边远地区的军事基地提供便利。而在这些地区,传统供电方式每度电的成本在1美元以上。
  在宇宙空间,太阳光线不会被大气减弱,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十分稳定。因而在静止轨道上建设的太阳能电站,一年有99%的时间是白天,其利用效率比在地面上要高出6~15倍。再有太空太阳能电站的发电系统相对来说比地面简单,而且在无重量、高真空的宇宙环境中,对设备构件的强度要求也不太高。
  随着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紧迫,向太空要能源愈发迫切。美国五角大楼在2007年10月的报告中则明确指出,和“向下钻取能源”一样,“向上钻取能源”的工作必须立即着手开始。

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开发太空太阳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外太空进行试验发电的国家有美、日、法、德、俄和乌克兰等,其中大多采用微波传送方式,只有德国采用激光传送。而今,欧洲国家在非洲留尼汪岛建造的一座10万千瓦试验型微波输电装置,已于2003年向当地村庄送电;而日本拟于2020年建造试验型太空太阳能发电站SPS2000,其2050年结束试验进入规模运行,该项目已排入日本航天计划。
  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想法最初在1968年由美国麻省里特咨询公司的工程师彼特·格拉泽提出。虽然太空发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有望一举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短缺问题,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初步研究后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其建设成本高得惊人。即使在今天,仅将一颗这样的太阳能卫星送进太空就需要1万亿美元,而在太空建发电站至少需要十几颗这样的卫星。高昂的成本,让人类不得不望而却步。
  虽然在太空建设发电站的计划暂时搁置,但人类探索太空太阳能的脚步却从未停止。美国太空太阳能专家约翰·曼金斯说,近年来太阳能领域的三大技术突破可使太阳能卫星的大小和成本降到可接受的水平,现在曼金斯的可控能源技术公司则是太空太阳能领域研发的领头羊。
  首先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如今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了4倍,因此所需的电池板的面积可大大缩小。其次,微波传送技术也大大提高,利用固定装置就能使微波光束实现精确指向,而不再需要旋转天线。因此可以用体积小、组装简便的模块天线替代原来1公里长的天线。最后,机器人可以替代宇航员在太空中完成组装工作。2007年10月,美国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太空办公室(NSSO)悄然推出一份研究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在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建造一颗能将10兆瓦太阳能传回地球的试验卫星,并为下一步私人参与开发此技术提供经济激励。这就是被称为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研究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与国家能源部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最近将在太空组装,不久将开始向地面供电。根据美国科学家预测,到2025年,美国有可能在太空建造100座太阳能电站,将会满足美国全国30%的电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已展开太空太阳能相关研究。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与日本经产省共同资助1200万美元的太空太阳能十年计划也即将结束第一阶段的研究。日本采取的激光传输,利用静止轨道上的反射镜将收集到的太阳光转换为激光,再传输到地面。由于激光与太阳光不同,不易发散,因此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而在地面,日本科学家准备使用光电转换装置将接收到的激光转换为电力,直接用来分解海水制造氢气。在微波传输方面,日本科学家希望将位于静止轨道上的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电力转换为微波传输到地面,在地面再将接收到的微波重新转换为电力。为了使微波能更高效地在大气中传输,他们准备使用不受云、雨等气象条件影响的频宽带,目前备选的有专门用于产业、科学和医疗领域的2.45GHz带和5.8GHz带。
  “这项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化石燃料的枯竭和全球变暖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这个项目的负责人JAXA高级任务研究中心的铃木拓明如是说。今后他们的研究重点将放在寻找可以高效地将阳光转换为激光的材料方面,目前最有可能被选用的是一种添加了钕和铬的钇铝石榴石晶体。
  据称,在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初步建成后,将采取微波和激光两种方式共同进行传输,微波系统包括薄膜集光镜、太阳能电池板、微波传送天线等设备,长度有数公里,重量至少1万吨。而激光系统至少需要在太空中设置100个,以形成阵列,总重达500吨,长度10公里。此外,在地面上还需要设置长度至少2公里的微波接收天线。日本计划在2030年之前把太阳能发电卫星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上,通过这些卫星每年将100万千瓦(相当于一所大型核能发电站的发电量)的能量传输到地球。
  日本的计划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除了技术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费用问题。建造这样规模的设施据估计至少需要几百亿美元。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太空太阳能发电的费用也会降低,争取可将每度电的价格限制在7日元(约合0.448元人民币)。如果真能达到这个目标,太空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将与目前用其他方式发电的费用相当,确实非常经济,颇具吸引力。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41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在太空建造发电站的想法最早是1968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一个叫做阿瑟D•李特的咨询公司的工程师彼特•格拉塞提出来的。他认为我们可以利用轨道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然后将它们转变为微波发射回地球。格拉塞设想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大概要占用50平方公里的面积,每个电池板要产能几千兆瓦。届时,成百的宇航员将在太空居住,他们像建筑工人一样劳作,组装、维护有一半曼哈顿岛面积的结构。
  在格拉塞的设计中,在太阳能电池板朝向太阳的时候,1公里长的微波天线把能量束射回地球。地面的接收天线也庞大无比,甚至造价更为昂贵,占地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如果这一特大项目得以实现,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将太阳能电池板放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发电效率相当于它在地面平均水平的20倍,这种太空装置不会因为大气吸收、昼夜循环和云层覆盖而遭受损失。在36000公里高的同步轨道,即使其下面的地球阴云密布,面对太阳的卫星,其每一平方米也都几乎能连续地接收到1360瓦的太阳能。
  根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高级使命研究中心主任森政弘的说法,这种效率意味着即便考虑到建造这个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一个太空基础的太阳能发电站还是能比在地球上占用同样面积的太阳能电站多产能6倍。
    由上述的资料分析看得出,亚特兰提斯的能源中心接受宇宙中看不见的光很有可能是通过微波形式从太阳镜上传回地球的能量。而制造如此浩瀚工程的人自然极有可能是创世之神。为什么需要如此巨大的能源呢?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28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电影阿凡达中的母舰出于恒星际飞行的需要,由一个强大的激光源来给激光帆进行前期的加速,所涉及到的激光强度和持续照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21世纪人类地球文明所能提供的能量极限。只能依靠太阳近乎无限的能量才能满足恒星际飞船的需要。同时巨大的太阳镜阵列也能为地面文明提供能源,同时所输出的光照能够改变地球当时的大气环流可以说是再造天地的超级工程。





太阳帆飞船与激光帆飞船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8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太阳帆飞船与激光帆飞船     
由于激光束发散性更小,电能利用率更高。为此,罗伯特·福瓦特以激光束来代替微波束,设计飞船由3个体积庞大的同轴环组成,外层为加速级,中间为交会级,内层为返回级。飞船上的帆用铝膜制成,重约1吨。将激光束聚集到菲涅耳透镜上,透镜设置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铝膜薄帆能反射82%的光能。
计算表明,65千兆瓦的激光束,可使飞船获得4%的地球重力加速度,连续加速3年,飞船可达到11%的光速,约40年可到达比邻星。
如果将激光的功率增大到43000×10^12瓦,可使飞船获得1/3的地球重力加速度,16年能飞行0.4光年的距离,速度达到50%的光速。以如此快的速度飞行,20年可到达距地球10.8光年的E.E星系。如果让飞船的外层加速级移位,让激光束反射到中间层的交会级上,由于作用力相反,经1.6年的减速,就可以在沿途遇到的行星上着陆,或低速飞行进行考察。如果飞船的内层返回级分离出来,再将飞船的中间层交会级的反射面朝向太阳,飞船会加速返回地球,来回时间约51年。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物理学家罗伯特·福沃德(Robert Forward)就提出使用从星际风帆进行星际航行的思路:从地球发射能量束击中宇宙飞船上的巨型帆面,从而推动飞船前进。福沃德甚至描述了如何使用激光束产生的“反推力”在星际飞船抵达另一个恒星系统前进行减速制动。此前设想的巨型微波发射器并不具备激光发射器那样的精度,但前者打造的成本更加便宜。詹姆斯·本福德正在实验室中使用微波发射器进行能量驾束基本特征的测试,结果显示宇宙飞船携带一种外观如锥形的能量接受帆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宇宙飞船的巨大帆面、探测器都需要用极为轻质的材料打造,目前可以使用的航天材料有碳纳米管、石墨烯和铍材料等。这些材料打造的轻质能量接受帆面能承受住来自强能量束的照射产生的近2000华氏度高温,这就要求打造帆面的材料具有极佳的反射率,不吸收太多的光子。打造定向能量束发射器需要大量的资金,并建立起巨大的传输天。詹姆斯·本福德估计一艘恒星际宇宙飞船发射系统仅携带一个大小为重型卡车的载荷就需要180万亿美元,每个任务成本将高达5000千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能量帆恒星际宇宙飞船的发射系统主体部分位于地球(轨道附近),因此若出现故障是可以维修和维护,前端宇宙飞船只需要携带接受能量的帆面。毕竟当宇宙飞船飞抵诸如半人马座α星时出现故障将得不到任何修复。该技术可以容许恒星际飞行过程中犯错,失败的探测器很容易在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

詹姆斯·本福德认为可以先行进行微波定向能量束的测试,该技术可以在太阳系行星系统内执行各种任务,可将需要发射的有效载荷在数个小时的时间内加速到每小时100万英里,并在进入火星轨道时快速减速制动,因此该技术投放到太阳系内行星系统的快速运输中,不到两周就能抵达火星。对于更遥远的星际任务,比如飞往一光年外的存在大量彗星群的奥尔特云,本福德估计该任务需要两英里直径的天线,功率达24千兆瓦,成本约1440亿美元。

携带的有效载荷为150磅,在经过五个小时的能量束加速后,探测器的速度将提高至每小时4万英里。真正的恒星际宇宙飞船需能在40年内以十分之一的光速航行至半人马座α星,如果纳米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宇宙飞船的有效载荷将会达到数吨。科学家也设想一种输出功率为300太瓦、直径60英里的天线,虽然可以使探测器得到迅速加速,但消耗的能量将是目前全球电力日消耗量的20倍,探测器将产生50个G的加速度。



    这个假设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个人多年来的困惑!史前文明似乎只在几个特定的大洋岛屿上产生,并没有像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那样慢慢全球化波及。根据传说中的描述来判断,当时文明只狭隘的存在于几个被淹没的大陆上,这个现象严重违背了文明发展规律。只有联系两篇文章里的推断,才能够比较合理的解答这个疑团。
    创世之神来到地球以某种猿人和自身的DNA为模板来改造人类,为了开发地球的资源,通过DNA改造给予了人类祖先智慧。产生了考古学上所谓的人类始祖“智人”,而智人早期全部聚集在非洲的南部地区,所谓的M168G人群就是现在考古遗传学中所描述的人类最早族群。

根据现代人线粒体DNA描绘的迁移路线图,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人类都可追溯到东非地区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55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根据现代人线粒体DNA描绘的迁移路线图,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人类都可追溯到东非地区

    具体到中国人起源问题,目前当然也存在两种看法的争论,一种是“北京猿人说”,一种是“非洲夏娃说”。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化石最早于1920年出土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共发掘出头盖骨6个,面骨6块,下颚骨15块,牙齿157颗,头骨碎片12块,肱骨3段,肢骨7段,胫骨1段,锁骨1根,经古人类学家的研究,它们分属于40个个体。研究周口店遗址地层,发现北京猿人最早生活于距今70万年,最晚生活于距今23万年前。长期以来,在中国发现的各期人类化石,如云南元谋猿人和陕西蓝田猿人化石与北京猿人化石具有相似特点:颜面部比较扁平,鼻梁不高,眼眶呈长方形,都有铲形门齿。因此,很多学者力主中国人起源于中国境内的同一个人种,并以“北京猿人”名之。
    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所的吴新智院士细心比较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骨骼特征,发现70%的中国人在头骨上有3个特征和北京猿人是一致的。所以他依旧觉得北京猿人可能是中国人的祖先。但他的学生刘武去非洲考察时,却发现有30%的东非人在这3个头骨特征上也和北京猿人相一致。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查阅中国现有化石的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前至4万年前,没有任何人类化石出土。经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 分子生物学家认为,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的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没有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人类群体遗传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通过对涵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近一万个男性的Y染色体进行检测,结果在所有的样本Y染色体上都发现了一个突变位点M168G,而这个突变位点大约在不早于7.9万年前产生于非洲,是一部分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复旦大学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金力教授说: “我们采取了排除法的研究方式,希望能在大范围的中国人群样本中寻找到没有M168G遗传标记的人,但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一例,我们认为这是目前支持‘中国人非洲起源说’最强有力的证据]。”
    根据传说可以看出,创世之神改造人类的目的就是为了地球矿藏的开发,南非地区直到现代依然具有丰富的各种贵金属矿藏和铀矿,气候温润适合一年四季劳作。由此,可以发现传说中的事件与科学的推论相比较具有非常强的吻合度。同时,近年还在南非境内靠近M168G人群的地区发现了10万年前的城市遗迹,更加坚定了上述的推论。

    接下来所要分析的就只剩下,为什么太阳镜会被摧毁,神创造的远古地球文明会被毁灭。其实,从苏美尔人的神话里可以看出众神对人类的态度并非统一,人类在神的庇护下成就了旷古的文明,同时也仅仅是唯命是从的奴仆。
    从中国最古老的神话里就能发现共工大神怒毁不周山的故事起因就是与祝融大神之间的战乱,神之间由于对下界人类所拥护和支持观点的不满,用最惨烈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在古人口中说成了“由于人类对神的不敬和自身堕落,神决定毁灭人类。”

要提供恒星际飞行的能耗需要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太空电站来制造激光照射飞船的激光帆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261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要提供恒星际飞行的能耗需要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太空电站来制造激光照射飞船的激光帆

    再次回到瑶族先人早年只见天穹不见月亮的说法中,从人类祖先比较集中生活在非洲中南部这个不争的事实来分析其实很容易回答。巨大的太阳镜阵列很可能遮蔽到某个特定地区的上空,而太阳镜又必须一直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人类的视界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最远也只能看见周围40公里的物体,由此不难解释生活在太阳镜阵列下的瑶族先人从来不增看见过月球直到崩塌后才看见了被失控的太阳镜照射过的月球,火红的大山就是月球被激光照射后表面发生熔融的现象。而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先进的人类文明则是用于管理通往太阳镜的太空梯的所在地,他们可以使用太阳镜产生的能源,拥有先进的材料加工和金属提炼技术同时可能担负一定的维护太阳镜的职责。以确保神灵能够通过太阳镜的能量为往返于数光年间隔的恒星际飞船提供持久的能量传输。瑶族先人的故事并非广泛出现于地球其他地区的传说中,除了北美印第安人也有相似的传说,伟大的酋长舍身造月后才有了月亮。毕竟太阳镜所影响的目测范围是有限度的,不难解释为什么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地区出现了3-5万年前的壁画石刻里具有“月相图”的情况。所以说月球在当时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某些地区的人w无法看到而已。
    太阳镜的毁灭,太空梯也就是通天塔的倒塌,直接影响了天梯地面基座周围。倒塌的庞然大物瞬间摧毁了基座周围的设施,引发了天崩地裂的局部地震,而失控的太阳镜在照射月球后最终因为没有了平衡点开始坠向地面,巨大的物理结构在大气层里解体,分散的燃烧物在地面上看去如同漫天的星辰坠毁于天际。燃烧的月亮,陨落的星辰,局部的地震和海啸开始影响原本就在依靠太阳镜所维持的远古地球的气候,冰川再次融化。冰盖对地轴倾角的变化具有微弱的影响,就是那点影响也足以造成海平面不可逆转的变化,基座周围的发达文明被淹没,留下的只有偏远地区的人类传说。

    在南非祖鲁人的传说里,神创造人类是为了与猿人战斗,当战星升起的时候人类与猿人的战斗开始了。而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解读的石刻恰恰相反,人类与巨大的猿人一起赶走了试图奴役他们的神灵,头戴奇怪帽子的人来自于天空。真正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我们所处的海洋和大陆实际一直在变化之中。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发生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地球就出现了冰河期。离现在最近的那次冰河时代开始于200万年以前,在2万年前达到最寒冷的极点。大量的水以冰的形式存在,冰雪覆盖了北半球。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得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海洋海峡在1万年以前都是陆地,比如英吉利海峡、日本海峡、台湾海峡、白令海峡、琼州海峡,在冰河期它们都是陆地;不列颠岛、日本、台湾、海南岛、美洲都与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浅海海床变高变干,狭窄的海域变得更狭窄,一些海峡变成旱地峡谷。
100多米对海洋的平均深度,以及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比例来说,这种局部冰河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就人类文明的扩展而言,它的作用却非常巨大。在那个史前时期,人类行走的唯一依靠就是他的双腿,造船和航海的技术还处在婴儿期。因此海平面的暂时下降为人类移居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按照世界人类学主流观点,大约15万年前,在东部非洲就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这些来自非洲的现代人最先到达地中海沿岸,然后有一部分经东南亚进入中国。最早从非洲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在5万年前沿着印度洋海岸线一路扩散,逐步占领了南亚和东亚的陆地及岛屿,并可能穿过白令陆桥(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白令海峡平均深度仅50米左右,只要海平面稍有下降,就可使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至少在大约公元前6000年之际,人类就已经到达火地岛和澳大利亚。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得多,但他们的扩散速度更快,他们只用了不到1万年就到达东南亚。
3万年前的中国大陆几乎被积雪常年覆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少数棕色人活动。在距今1万年前的冰川世纪即将结束时,陆地冰原开始融化,一支黄色人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最终到达黄河中上游的盆地和河套地区。他们被称之为先羌,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黄种人的部落逐渐强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其中一支黄种人一直向东行进到肥沃的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依靠黄土地带的农业文明,这个群体开始以农耕为生,这就是中华人或者汉人。一部分中华人出潼关东进,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和苗瑶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齐人和楚人。在渭河流域的中华人磨砺成骁勇善战的秦人,依靠关中沃土和法家精神最终统一中国。在语言、文字到货币、计量单位等文化层面上,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中国使汉族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文化认同再加上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汉族作为一个族群再没有出现分化。与中华人同源的另一支被称为藏缅语族的族群从黄河流域向西南迁徙,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和土家等民族。
距今1万年前,南亚的一支黄种人沿着海岸线分化为澳泰族群和百越民族。澳泰语系扩散到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几乎所有岛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波利尼西亚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早的马达加斯加人、夏威夷人、新西兰人、澳大利亚人、复活节岛人和台湾人都属于一个大的人类种族,即波利尼西亚人。还有一支黄种人北上形成阿尔泰语系的先民,他们分3路扩散:向西分化成蒙古和突厥,向东进入朝鲜和日本,向北穿越过白令路桥(海峡)进入美洲大陆。白令陆桥在冰河期可能宽达1500多公里,生活在北方高寒地带的原始人是很容易越过的。根据最新发现,11000年前的美洲已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大陆,包括南亚人、东亚人、甚至欧洲人,最早到达美洲的极有可能是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在1万年前,亚洲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巴厘这些岛屿之间的浅海都还是干燥的陆地。亚洲大陆边缘比现在的位置要往东往南延伸1000多公里。
可以说,这场巨大的分化和迁移活动与地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地表气候正在变暖,持续200多万年的“冰河期”正在结束,世界进入春暖花开的“暖期”。温暖的气候使缺乏御寒之物的史前人类开始向不再寒冷的北方迁移。
地表变暖使覆盖北半球的冰原融化,引起了海水上涨和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陆地都被海水淹没,一些原先属于大陆的地方被新出现的海峡隔离为岛屿。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沟通的白令路桥也被海水淹没,成为白令海峡,从此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就彻底隔绝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暖季不仅使海平面上升了高达100多米,而且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
大洪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从这场大洪水拉开序幕。在人类各个不同的民族中,大洪水都历史的开始。几乎所有民族的上古传说是“大洪水”,而且内容惊人的相似。无论波斯、印度、希腊和北欧,或者古代玛雅、美拉尼西亚乃至北极附近的狩猎民族,都有一个“世界末日”的大洪水传说。
《梵蒂冈城国古抄本》中记载:“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圣经》以创世纪开篇:“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就后悔造人在地上。耶和华说,我要将所有的人和走兽,并昆虫和天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此事发生在2月17日。洪水泛滥在地上。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除义人诺亚一家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诺亚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以后,搁浅在高山上。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诺亚连续放了3次鸽子,等第3次鸽子衔回橄榄枝后,说明洪水已经退去。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诺亚方舟(Noah's Ark)的故事在《旧约圣经》和《希伯来圣经》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有类似记载。2010年,一支科考队按《圣经》记载,在土耳其亚拉腊山海拔4000米处发现了诺亚方舟遗迹。通过碳元素鉴定,这个遗迹可远溯4800年前,这与《圣经》和《古兰经》中所说的诺亚方舟年代完全吻合。方舟搁浅在海拔4000米处,可见洪水的可怕。
玛雅圣书记载:“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公元前350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书中记载:“那情形非常恐怖,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啸,大家都在拼命地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一个古代墨西哥文献中有这样的文字:“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印第安基奇埃族的古文献中说:“大洪水来了,天地变得一片漆黑,还有黑色的雨,不停的下。人们拼命的跑……但还是被灭绝了。”
在世界现存史料中,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它由从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在它的记载中,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加拿大东部阿萨巴斯克人的洪水传说是这样的:
覆盖大地的雪毯融化了,变成滚滚洪水,洪水不断上涨,最后连最高的山地也被淹没了 。一个印第安老人预见到了这场灾难,在雪刚开始融化时就对部落中的人说:“我们造一个大独木舟来拯救自己吧。”人们都觉得好笑:“假如真的洪水来了,我们可以跑到山上去,洪水是不会淹没山顶的。”但他们错了,水真的淹没了山顶,他们都被淹死了,一个人都没有活下来。洪水也毁灭了所有动物。这场洪水的到来就是世界的末日。只有那个预见了洪水的白发老人艾特西活了下来,他不仅造好了船,而且将每种动物各选一对带上船。他们在船上呆了很长时间,到处漂泊,食物越来越少,但一直没有看到陆地,洪水毫无消退的迹象……
中国
中国关于这场史前大洪水的记载更加数不胜数,比如《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蛐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更详细的记述: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发生在人类文明史以前的那次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实际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海啸,其洪峰的高度大约为1000多米。世界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基本上被洪水淹没。人类遭受了一次真正的灭顶之灾,绝大多数人丧生在洪水中。现在中国最发达的,也就是海拔在1100米以下的地区,当时全部被洪水淹没。孟子说的“水逆行”,就是说海水倒灌。洪水消退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藏匿着历史密码的甲骨文中,“昔”字的下面用三条曲线代表水,上面的圆圈代表太阳,在太阳底下是大洪水。中国也称神州,《说文解字》说:“水中可居者曰州”。作为象形字,“州”字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代表高出水面的土地。
中国汉语是非常古老的,“沧海桑田”4字就包含了中国人关于历史的无数想象,而大洪水就是它的出处。
在大洪水时代,地球上的远古文明,包括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次大陆,中国长江流域、黄河下游、东南沿海、东北三江平原、成都平原,以及南美洲墨西哥湾等地的文明古国,全部遭到灭顶之灾。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有逃脱洪水灭顶之灾的佩斯巴斯巴达;哥伦比亚神话中,在地球上挖洞才免遭被淹死的波希加;古希腊传说中,亚特兰蒂斯国沉入海底。有人推测,位于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明就毁灭于这场大洪水。位于关中盆地的古中华人在大洪水中得以幸存,他们最后成为东方文明的火种。在《山海经》中,有一个“精卫填海”的传说,这其实是一个隐喻,它提醒人们海洋曾经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宋代沈括在太行山上发现大量的螺蚌甲壳和卵石堆积层,认为“此乃昔时之海滨”。
人们一般将文字记录的往事叫做历史,文字诞生之前的传说时代被称为史前。传统上,一般将传说时代的中国分为伏羲、神农和轩辕三个时期,历史学家董作宾将黄帝时代推定为公元前2674年,神农时代约为公元前3204年,伏羲时代为前4754年。
对素有历史传统的中国来说,《山海经》是一部伟大的史前史。司马迁认为《山海经》不可信,“《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西汉刘秀则对山海经坚信不疑,“其事质明有信”;他在写给皇帝的《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唐虞即尧舜时代,《山海经》对1万年前传说时代至3000年前文字时代、古中华的人类学起源有明确的记载:早先天地混沌未开,人类尚未出现。盘古开天地,接着是火时代的燧人氏;之后是无怀氏,再之后是游牧时代的伏羲氏;接下来使母系氏族的女娲;女娲之后是发明农耕时代的神农氏。神农氏一般指的是太阳神炎帝,传说炎帝与黄帝是同一时期,甚至说他们是兄弟,被奉为中国人的共同始祖。
《山海经》的最后指出,“中国”兴起于这场大洪水之后。虽然鲁迅将《山海经》归为“上古之巫书”,但《山海经》无疑是上古中华先民认知世界的最早记录,其范围远远超越了现在中国本土。“海内”部分东达“会稽”,北达“凶奴”、“东胡”,西达“天毒”(即天竺,今印度),东为“朝鲜”与“倭”。其《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甚至已经囊括今日美洲,即《海外东经》记载的“黑齿国”。《汉书•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说:“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而《海外东经》中已经记载了当时的环球测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根据夸父逐日的记载,没有国家概念的史前人类应当已经进行了全球陆地测量。
在距今万年以前的大洪水时代,中国这块东亚大陆完全不同于今天。当时古渭河与古黄河并不相通,中间隔成着豫西山地。渭河从六盘山发源,流入关中盆地。因为潼关完全围合,当时的关中盆地实际是一个巨大的关中湖。当时的黄河是一条海沟,今天的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都被浸没在海水之下。黄河水从桑干河流进大海。在冰河期导致的海水低落时,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是连接起来的;而在冰河结束后的海水高涨时,泰山是东部唯一一个海岛。狩猎采集时代的“古中华人”就分布在桑干河和秦岭等这几块山地中。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天水之名就来自于古老的“天河注水”传说。天水地处两河流域(黄河长江),伏羲时代就从这里开始,影响直至周秦。
大洪水在欧亚大陆产生了横贯东西的“冲积平原”。大洪水结束之后,山海经时代的人类从山地走向肥沃的冲积平原。伴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的黎明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建起村落,用火烧熟食物烧制陶器,并开始驯养动物。这些劫后余生的新人类被汪洋的海水分割在不同的陆地上,有的陆地很大,形成连绵不断的大陆;有的陆地很小,形成孤零零的小岛。诺亚方舟的隐喻,只是一个关于上帝对人类的怜悯和拯救,并不表示上帝希望人们去靠近大海。冰河时代结束了,海洋时代终于到来,孤独的人类彼此孤立地生活在或大或小的陆地上或岛屿上。



作者:
乔治•德沃斯基
译者:
Onion
我们来造颗戴森球吧。用巨大的太阳能板阵列包围太阳,人类几乎就能够利用太阳输出的全部能量,从而跃升为卡尔达肖夫Ⅱ级文明 。

用戴森球利用太阳的全部能量。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88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用戴森球利用太阳的全部能量。

戴森球在巨幅增加我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提供给我们多到不知该如何使用的能量。考虑到地球资源开始逐渐耗尽,以及能量和生存空间需求的一再增长,建造戴森球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似乎功在千秋。
你说难以置信?应该是我们遥远后代应该考虑的事儿?
再想想吧: 我们离建成戴森球这个目标的距离,要比想象中更近。 事实上,我们很可能在25到50年之内开始展开这项计划,并在几十年之后取得第一阶段的成果。没错,就是这样。
现在,在我告诉你们这件事该如何去做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戴森球”是什么。



卡尔达肖夫指数是一种用来量度文明的指标,在1964年,由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抽象地说,卡尔达肖夫Ⅰ级文明可以驾驭行星级别的能量,Ⅱ级文明可以驾驭恒星级别的能量,Ⅲ级文明可以驾驭星系级别的能量。


戴森球、戴森云和戴森泡
戴森球,也被称为戴森壳,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弗里曼•戴森想象出来的一种结构。1959年他发表了一篇两页纸的论文,题为《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寻》,在文章中他描述了一种高级文明利用其母恒星全部辐射能量的方法。正如戴森构想的那样,这种假设中的巨型结构大到可以容下行星轨道,由围绕恒星的壳状太阳能收集器(或太空殖民地)组成。在这个模型中,所有(或者至少是大量)的能量会到达收集表面并被利用。他推测技术文明要长期生存并满足不断攀升的能量需求,这种结构将是必要的手段。
无需解释,以这种方式汲取的能量多到令人难以置信。根据探测工程专家安德斯•桑德伯格的说法,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直径一个天文单位的戴森球将具有至少2.72x 10 17平方千米的表面积,这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6亿倍。太阳的能量输出功率大约是4 x 1026 瓦,其中的大多数可用来做有用功。

太阳能收集器组成的戴森云。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211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太阳能收集器组成的戴森云。

我应该指出,这种意义上的戴森球也许和你认为的不同。科幻小说总是把它描绘成一颗环绕太阳的坚固壳体,通常还具有可以住人的内表面。这样一种结构从物理学上讲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它需要非常巨大的抗张强度,而且容易受到大幅飘移的影响。
戴森最初的想法只是假定恒星周围有足够的太阳能收集器来吸收光能,而没有说它们会形成连续的壳体。相反,这层“壳体”是由在独立轨道运行的结构组成,厚约一百万公里,由1x 10 5 个物体组成。因此,一颗“戴森球”可能由多种不同布局的太阳能收集器组成。在 戴森云 模型中,将会有无数太阳能板位于不同的轨道上。大家基本认可这就是最佳的构造方案。另一种可能正确的想法是 戴森泡 模型,其中的太阳能板也扮演太阳帆的角色,它们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在引力和太阳风的推力间取得平衡。
为了达到这次讨论的目的,我建议我们应该建造戴森云(有时被称作I型戴森球),它由大量绕日运行且密集排布的独立结构组成。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戴森云结构可以逐步建成,而且各部件之间和部件与地球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无线传输形式传递能量。



巨型结构
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进行人类史上最大的结构工程呢?
前面已经指出,戴森云可以渐次建造,实际上我们也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而主要的挑战则来自于我们所需的先进材料(这是我们现在所不具有的,但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出来),以及在太空中采矿和建造太阳能板的自主机器人。
现在,假设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五年左右时间克服这些困难——这不是痴人说梦——那么我们如何开始修建戴森球呢?
牛津大学物理学家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已经为这个目标设计出一套精妙绝伦而又异常简单的方案——他宣称这个方案需要的几乎全是人类已掌握的技术。阿姆斯特朗的方案有五个主要的建设阶段,如果使用循环进行的方式,将产生递增的效果,甚至是指数级递增的建设速度,从而使整个工程在几十年内完成。
由五个基本步骤组成的建设周期是这样的:
1、获得能量
2、在水星采矿
3、将原料送入轨道
4、制造太阳能收集器
5、汲取能量
这个想法不是要把整个戴森云一次建成,而是利用循环方式逐步建设。我们只需建造戴森球的一小部分,来为整个工程的其余工作提供所需的能量。所以,建设效率将随着工程的进展而提高。“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进行。”阿姆斯特朗说。这只不过是材料和自动化的问题。
没错,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我们要从水星矿藏中获得原材料。 实际上,我们很可能要把整颗行星拆解,戴森球所需的材料是巨量的——多到如果我们真想完全包围太阳,我们将要拆解的不仅仅是水星,还有金星、某些带外行星和任何附近的小行星。

从水星矿藏中获得原材料。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2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从水星矿藏中获得原材料。

为什么要先开采水星?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说法,我们需要一个靠近太阳的便利材料来源,而且我们所需的元素它基本拥有,水星的质量是3.3x 10 23 千克,这其中一半多一点儿的质量都是可以利用的,主要是用作有效建设材料的铁和氧。那么,一旦把这些矿藏全部采集并运入太空,生产出太阳能收集器,水星1.7 x 10 23 千克的有用质量将转化为一张245克/平方米的平面。第一阶段的这块戴森云将被放在水星附近的轨道上,它将提供比较大的反射平面用来获取能量。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阿姆斯特朗所倚仗的是五个基本但相当稳妥的假设。他假设:首先,移动并放置获能材料将花去10年时间;第二,真正可以利用的水星质量是51.9%;第三,十分之一的功率用于将原材料移出水星(其余的用来打破化学键和采矿);第四,我们将获得太阳能板三分之一的功率输出;最后,第一部分戴森球将只有1平方千米的表面。
接下来,事情就会变得更有趣:建设能力从此将呈指数级别增长。
因此,阿姆斯特朗建议我们将整个工程拆分成他所谓的“十年计划”。基本上,我们应该用第一个十年建造第一组阵列,然后利用这团初始戴森云提供的能量,助力工程余下的工作。按照这样的时间计划,水星大约将在第四个十年周期的时候被完全拆解。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四十年里创造出由水星一半以上质量组成的戴森云!假如我们愿意继续下去,只要再花大约一年时间便可以拆解金星。
假如不停下建设的脚步,直到包围整个太阳,我们最终会拥有3.8 x 10 26 瓦特的能量。



戴森体

我们建造的戴森球规模。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42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我们建造的戴森球规模。

一旦第一阶段(也就是水星阶段)的建造完成,我们可以把产出的能量用作其他用途,比如超大规模计算,建造大型恒星际探索引擎,或者继续建造和维护戴森球。
有趣的是,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表明第一阶段完成后所获得的能量足够我们使用了。但是其他的学者,比如桑德伯格,建议我们应该继续前进。不过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不得不拆解更多的行星。根据桑德伯格的主张,太阳系的内层和外层空间都蕴含着足够的有用资源,足以建造半径一个天文单位(大约42千克/平方米)的各种形式戴森球。显然,如果我们希望真正跃升为II型卡尔达肖夫文明,这将是必经之路。
那么为什么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呢?因为,很有可能我们对于计算能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很难预测后奇点文明或后生物文明将如何利用如此巨大的计算能力,应该是类似祖先模拟,甚至在宇宙中创建虚拟宇宙这方面的用途吧。另外,一个高等文明也许就是想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出真实的个人经历(出于一种功利主义需求)。无论如何,数字生存将出现在我们的将来,那么计算能力必定成为我们最宝贵和最渴求的资源。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构造一组小型阵列还是环绕整个太阳的结构组合,建造一颗戴森球的想法不应该再交由科幻小说或到我们憧憬中的遥远未来去实现。类似其他的风险投资工程,比如太空电梯或火星地球化,我们应该认真地考虑把这个工程也列入近期的太空探险工作计划。
考虑到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和我们不断增长的生存空间与资源需求,我们也许别无选择。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7: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前,一个寻找外恒星系行星的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该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从理论上来看,环绕半人马座α星运行的行星不仅是“可以有”,而是“应该有”。
首先先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半人马α星其实是双星系统中的一颗,这个双星系统中的一颗恒星和太阳很类似(半人马α-A),另一颗则温度稍微低一些(半人马α-B)。而第三颗恒星,也就是比邻星,在一个非常远的距离上环绕这个双星系统运行。
半人马α 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相距只有4.3光年,也就是大约 40万亿公里(24万亿英里)。正是因为它距离我们很近,所以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提到了这颗恒星。
在双星系统中演化出一颗行星需要恰当的时机,因为行星演化阶段需要过渡的盘状物质结构很容易被另一颗恒星的引力所干扰。天文学家贾维尔· 盖德斯(Javiera Guedes) 和格雷格·拉弗林 (Gerg Laughlin)所在的一个研究小组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以期得出在半人马α双星系统中演化出行星的实例。他们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在设定了各种有细微差别的参数之后(比如物质盘的密度,组成成分等等),让计算机程序一遍遍模拟在特定条件下星际演化的结果。
得出的结果十分引人注目。每次模拟的结果,最终都会演化出一颗环绕半人马α-B运转的类地固态行星,而且其条件适合人类生存。甚至有好几次演化出的行星,其运行轨道距恒星的距离恰好可以让行星表面出现液态水。
在地球上要观测到那个位置的行星很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能。事实上,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仅足够,论文的联合作者黛布拉·费雪 (Debra Fisher) 已经著手展开寻找这个行星的工作。很可能我们在几年之内就会发现那颗行星。
对天文学家来说,很难说清楚这意味著什么,但我觉得无论如何这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首先,这表明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就有行星。其次,这颗行星和地球很相似……天啊。当然,目前这些还都只存在于理论上,没必要对此太大惊小怪。


大约12800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将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区拖入了一段气候严寒而又干旱的时期。这场剧烈的气候变化,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与更新世巨型动物群(Pleistocene megafauna,如剑齿虎和乳齿象)的灭绝,以及由此带来的史前人类族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时间上恰好吻合。
由于证据有限,对于是什么事件引发了这一时期的出现,有好几种理论仍在僵持不下,比如北美洲冰盖的一场崩塌、一座大型火山的喷发,或者太阳耀斑的一次爆发。
不过最近,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分析了原有的及新发现的证据。他们得出结论认定,彗星或者小行星造成的一场天体撞击事件,是能够解释新仙女木时期开始时所有异常现象的唯一靠谱假说。
这些研究者来自6个国家的21所大学,他们相信揭开新仙女木大严寒之谜的关键,就存在于纳米级别的微观钻石之中。这些微钻石散布于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这一占地达到500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被称为新仙女木边界(YDB)地区。
微观纳米级钻石、熔融的玻璃、碳球粒和其他高温形成的物质,在YDB地区距地表仅有数米的薄薄一个地层中普遍大量存在。由于这些物质形成于温度超过2200℃的高温环境,它们在距离地表如此之近的地层中广泛存在这一事实便暗示,它们很可能是在一场天地大冲撞事件中产生的。
除了证明这些证据支持天体冲撞假说以外,这项研究还提供了证据,排除了其他解释YDB纳米级钻石如何形成的假说,比如山火、火山或者流星雨。
这一发现于9月11日发表在《地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Geology)上。

承接来自星星的他们继续推理神话与科学的关系

    上一文中所讲述的关于创世之神以大洪水毁灭地面人类的传说经过2012年玛雅预言和亚特兰提斯毁灭等相关畅销书在近年的广泛传播,绝大部分人都有所了解。其实,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科学将神话与现实的可能性串联起来最后呈现一个宏伟的人类起源史。

    那么我就先从大洪水说起,大洪水的传说源自柏拉图的描述亚特兰提斯毁灭和各国古老的神话,在圣经和中国的女娲补天里也有详细涉及,不予过多描述。从现代的地质勘探里其实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撑12000年前大洪水的理论依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许结论并非如此。

证据1: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938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南极发现金字塔结构巨型建筑物

    瑞典一支探险队声称,他们在南极洲发现了一座热带城市废墟。这座城市的建筑大部分为积雪所覆盖,隐藏在冰川后面,有的摩天大厦直插云霄,形状像金字塔,也有的是圆柱体形,墙壁薄而坚固,没有加上绝缘体。
  科学家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这座城市是在约3万年前建造的。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居住区。这些建筑物最大的特征是没有门,入口呈马蹄形,高约6米。科学家由此推测,这些特殊建筑物居民约3.6米到 4.2米高。
探险队之所以发现这座古城,是靠了去年夏天一次地震。那次地震震裂了南极西部的一条大冰川,探险队员们才发现隐藏在冰川后面的这座城市。现在,他们运送推冰器材到现场,继续推开冰雪发掘,已发掘了40多亩面积的市区。估计还需要多年才能发掘整个废墟。探险队长拉逊说,这是首次发现的人类曾在南极洲生活的遗址。

    法国一个病毒学家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第三种超大型病毒。这种史前病毒已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冻土层中封存了3万多年。

  3月4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马赛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发表了一份公报,宣告其科研团队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楚科奇自治区采集到一份冻土样本,并在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巨型病毒,命名为“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该病毒直径超过0.5微米,长1.5微米,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是目前人类已知的第三种超大型病毒。此前,科学家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发现了拟菌病毒和潘多拉病毒。

  公报表示,这些封存在3万多年前冻土层中的病毒可以存活,且仍具有感染性。这就意味着,永冻层如果因为气候变暖和北极地区的工业开发而融化,有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带来风险。此外,法国科研人员还解释说,一些被公认已经消灭了的病毒,例如繁殖过程与“阔口罐病毒”相类似的天花病毒日后仍有可能再次复活。

证据2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0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被称作“天然之城”的与那国岛半个世纪前,在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Yonaguni)南端,潜水员们在海底潜水时发现了人造建筑物的遗迹,包含被珊瑚覆盖的方形结构物、巨大带棱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楼梯及拱门状的建筑等。这可说是一座像是祭坛之类的古城遗迹,其范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40米,最高处约达26米。
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海底遗迹中带有平整、呈直角的阶梯建筑与那国岛海底遗迹中筑有阶梯的巨大平台。
一九八六年,当地的潜水员将这座海底城命名为「海底遗迹潜水观光区」,经过报导之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后琉球大学成立「海底考古调查队」开始长达八年的调查,包含在石桓岛东南至东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陆续发现各种石砌建筑、柱穴、人头雕像、拱门、石器及几何图形的海龟雕塑等。另外还发现「+」、「V」等形状的线刻文字,与一个直径76公分长的牛只形状的石头雕刻。
处往下看,遗迹的四周围有市街、农地,最大的一处遗迹全长100米、高25米,由巨大的岩石所筑成。据琉球大学「海底考古调查队」以计算机合成方式绘制的立体图显示,该遗迹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会祭拜的神庙。神殿北面有二个半圆形的柱穴,考古学家认为是举行仪式前沐浴之处,而神殿东方有拱形城门,城门附近有两块重叠巨石,上方留有长方形人工雕孔,据推测应为经过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巨石构成的遗址的立体图



此外也在与那国岛东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发现高达数米的人头雕像,其五官及脸孔清晰可辨。稍后在附近的「石碑岩」巨石上,发现了一些无法解读的类似文字的雕刻痕迹。
与那国岛海底高达数米的人头雕像长度超过十米的「石碑岩」上面发现无法解读的,类似文字的雕刻痕迹。
琉球大学地质地球科学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1999年9月接受访问时,表示遗迹以目测即可清楚的辨识是由人工完成的组合。各种证据都显示遗迹的确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阶梯呈直角状的平坦接面,石块上圆形的孔穴极似以石柱插入后遗留的痕迹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发现,更证实与那国岛南方的海底遗迹,确实是人类文明的遗址。
美国波士顿大学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潜水考察遗迹后表示,这一系列由一米高的石块组成的巨大台阶,是一种阶梯式金字塔。但他从未发现有什么过程可以产生这样锋利的阶梯断面。伦敦大学的考古学家摩尔(Jim Mower)说如果这个遗址确实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平。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石井辉秋(Teruaki Ishii)助理教授指出,这个海域所在的陆地露出地面的时间,至少是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的事。



匪夷所思的海底金字塔




除了与那国岛南部之外,在与那国岛最西端的西崎海域也有重大的发现。1990年潜水人员在西崎海域海底,发现了一个以岩石堆砌的庞大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型结构宽183米、高27.43米,由长方形的巨石构成,总共有五层。而大金字塔附近还发现几座小的石墩,形状类似于大金字塔,是由石板拼成阶梯状的袖珍金字塔,宽约10米、高2米。
参与研究的地质学家判断这个建筑是人工产品,并非自然产物,否则应该有经过腐蚀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是完全没有找到这样的石块碎片。此外金字塔周围有类似街道环绕的遗迹,也显示这不是大自然产生的。美国波士顿大学地质学者潜水考察后也表示,这一系列由1米高的石块组成的巨大台阶,是一种阶梯式金字塔。虽然可以假设石块破裂后经由水的自然腐蚀可以产生这样的结构,但他从未发现什么过程可以产生这样锋利的阶梯断面。伦敦大学的考古学家则表示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准。



海底古城墙



据台湾古籍《澎湖县志》中的描述,从虎井高处俯视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绵延的城墙,当时文人称之为「虎井澄渊」。1982年,国内资深潜水人谢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确的位置,引起考古人士的关切。
这座古墙遗址呈十字形形状,以指北针测量呈90度,为不偏不倚的南北、东西走向。主体为玄武岩构成,表面长满海草,东西向总长约160米、南北向总长约180米,城墙厚度上端约1.5米,底部约2.5米,有些部分被侵蚀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墙的岩石块接缝极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圆盘形的构造物,外墙直径约20米,内墙则约15米。
有学者认为古城墙只是桶盘、虎井特殊柱状玄武岩节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据地质学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墙,应该是全部连续的,若是人造的话会有中断处;另外若城墙很直,长度又很长,人造的可能性极高。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堆成沉城城墙的玄武岩,每块岩石大小相当一致、角度垂直、石头缝隙间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墙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标准。
中、日人员潜水探勘后,说明海底古城墙石块堆砌的方式,明显与玄武岩自然节理不同,应为人工堆砌。「虎井古城墙方位正好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表现出人造建筑讲究方位的特色」;另外搭建城墙的一块块大石头,表面很平滑,接缝处平整的程度「可以将刀子插入」,因此城墙为人造工事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汉卡克并表示,当今的人类文明历史有一个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这个主流的模式却无法解释这些持续大量出现的考古发现,为何共同有着「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实上,人类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现代历史还无法告诉我们的,而这些失落的线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沉城一样埋在海底,深藏人类文明兴衰的秘密。
除了虎井留有未知的人类文明的遗迹外,2002年中华水下考古学会(当时为筹备会)召集人谢新曦宣布,他与一群摄影、历史、文化等十多名专业人士在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学系副教授田文敏协助下,利用水下声纳扫瞄辅助,于东吉屿西北水深25至30米处发现一处百米长古石墙。这处古石墙平均高度1米、宽度50厘米,呈东西走向。依声纳扫描数据显示,同样的石墙有四到五道,墙面的小凹洞中还夹杂着小卵石。由墙面外形及周遭海床分析,应该是人为堆砌的石墙。



古城遗址




2001年,印度国家海洋科技研究所的海洋学者,在印度西部外海坎贝湾(Gulf of Cambay)进行检测水质污染程度研究时,意外在水下120英尺处,发现两座距今至少9500年的古城遗址,科学家认为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能因此大幅改写。
这两座遗址位于印度西部古杰拉特(Gujarat)外海40公里处,从其地质结构推断,古城为范围广达9公里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包括一座防御碉堡,以及一处和现代奥运比赛规格游泳池大小差不多的公共浴池。经过对其中发掘到的陶器、木雕、骨骼及骷髅的残片进行初步测试,推定其中两件残片的年代为公元前七千五百年。另外从遗址中还发掘出类似建材的物品。出土古物中有一片布满铭刻的大石板,正由学者研究其铭刻是否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书写形式。
有些专家认为,这项发现对文明历史需要大幅修正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古文明十多年的汉卡克到遗址实地考察,他说,从声纳扫描显示的古城基础来看,其建筑可能有三层楼高,围墙长达400英尺,而且有高度的几何特性。
英国杜兰大学的考古学者堪耐特说,如果印度的新发现属实,过去的文明历史理论需要全盘检讨。



双翼栈桥
1958年,美国动物学家范伦坦博士(Dr J. Manson Valentine)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进行海底观测研究时,意外发现群岛附近的海底有一些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呈特殊的几何图形,也有的为笔直线条绵延数海哩。1968年,范伦坦博士在巴哈马群岛的北比密尼群岛附近海域又发现巨大的丁字形结构石墙,长达450米,并有两个分支与主墙形成直角,并且石墙是由每块超过1立方米的巨大石块所砌成。随后更发现结构更复杂的平台、道路及类似码头的建筑结构,还有一座双翼的栈桥,整个建筑遗址呈现出类似港口的分布。

水下城市
据2001年12月7日BBC报导,加拿大ADC探测公司在古巴西海岸作业时,利用复杂的声纳设备,在水下650米深处,发现了一座可能被大海淹没几千年的古代城市遗址。
探勘人员是在2000年第一次发现了这座水下城市。当时,他们使用的扫描设备扫描出了一些具有对称排列的石头结构,很像一个城市的规划。
7月时研究人员带着先进的能进行摄影的水下探测装备重新来到这一地点。水下摄影得到的图像证实了这一海域的确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平滑石头群。从外表看来,这些石头像是经过切割的花岗岩,呈现金字塔状及环状等造型。
古巴著名的地理学家埃特雷迪(Manuel Iturralde)随后也加入了这项工程,并在哈瓦那的一个国际会议上介绍他的发现。虽然未提到消失的城市与古文明,但他说:“还没有一个解释可以说清楚那些建造物,我们必须时时准备接受一些料想不到的东西,接受那些不是在现有框架中的东西、或是现有知识无法告诉我们的东西。”这也就是这次调查的另一个挑战。

百慕达海域
此外,欧洲科学家在著名的百慕达三角洲海底探测时,也发现百慕达海底耸立着一座无人知晓的巨型金字塔,金字塔边长300米、高200米。塔上有两个明显为人工建造的巨洞,海水急速从这两个巨洞流过,形成巨大旋涡,使四周一带水域波涛汹涌,海面雾气腾腾。而要推算这座海底金字塔建造的时间相当困难,但已知这一带陆地沉入海底的时间至少在数万年前。

泥沙之城
被称为“泥沙之城”的埃及赫拉克利翁古城和东坎诺帕斯古城。
在埃及北海岸尼罗河入海口,那里曾经存在两大闻名于世的古城,它们以繁华富有和规模宏大而著称。它们分别是赫拉克利翁古城和东坎诺帕斯古城。如今,它们都已被淹没于海水之中。
公元前大约500年左右,赫拉克利翁和东坎诺帕斯曾经是埃及繁华的贸易中心,是希腊船舶沿着尼罗河进入埃及的重要咽喉要道。此外,它们还是重要的宗教中心,那里的神殿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朝圣。一直到21世纪,我们所知道的这些都来自于一些古代文字的记载。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五世纪时所著的一本书中描述,这两座城市似乎是爱琴海上的两个岛屿。
根据这些线索,法国考古学家弗兰克-高迪奥开始在尼罗河三角洲以西数公里外的阿布齐尔海湾进行搜寻。然而,直到2000年前他在阿布齐尔海湾仍是一无所获。2000年,高迪奥宣称他在7米深的海水中发现了两处遗址,包括残墙、倒塌的庙宇、栏杆和雕塑等。第一处遗址大概位于距离现在海岸线1。6公里处。在随后的挖掘中,高迪奥的考古团队还发现了公元前600年的钱币、护身符和珠宝首饰等。考古学家从一块石板上的文字中了解到,这座城市名称为赫拉克利翁。石板上刻着当时的税务法令,最后签署者为奈科坦尼布一世。奈科坦尼布一世曾经是公元前380年到362年间的埃及统治者。考古团队还确认了两座庙宇,庙宇里分别供奉着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利斯和埃及主神阿门。就在就在赫拉克利斯神庙北方,潜水者还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青铜器可能主要用于祭祀。第二处遗址发现于数公里之外,考古学家认定它为东坎诺帕斯古城遗址。
两座古城由运河和灌溉渠以及现已经不存在的一条尼罗河支流相连。两座城市均建在河岸边的泥沙地上,没有任何固定的支撑和桩基。每当尼罗河洪水泛滥之时,地基就会不断下沉,洪水也渐渐把古城淹没于水下。

古村落
被称作“农业生产革命遗址”的以色列亚特利特雅姆古村落
在以色列海法附近的地中海海域中,距离岸边大约一公里的位置,那里沉没着一个古老的村庄。这座古老的村庄如今在水下保持完好,大量的象鼻虫躲在村庄的粮仓中,人类的骨架平静地躺在各自的坟墓里,一个神秘的怪石圈仍然站立在那儿,就像当初刚刚被竖立时一样。
这个水下村庄就是亚特利特雅姆古村落。亚特利特雅姆古村落大约存在于公元前7000年前,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沉没定居点。那里没有规划完整的街道,因此考古学家将其定位为村庄,而不是城镇。不过在这个古村落中,人们居住的是大型石头房屋,房屋中有铺砌的地板,家中有庭院、有壁炉,还有存储设施。
这个水下村落被淹没了长达9000年时间,直到1984年以色列海洋考古学家埃胡德-加利利首次发现它。从1984年起,加利利每年冬天都会潜入水下对这个村落进行考察。通过该村落,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利利解释说,“从该村落遗址看,当时的人们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从动物的遗骨看,亚特利特雅姆村民不仅仅会捕猎野生动物,同时还会畜养绵羊、山羊、猪、狗和牛等家畜。在农业方面,他们还会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亚麻等。在渔业方面,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鱼钩,而且从鱼骨分析可以看出,他们还会存储鱼类并进行交易。他们不仅仅会使用鱼钩钓鱼,还会潜入水中捕捞。因此,考古学家在对一些坟墓中男性骨骼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男性村民都由于长期在冰冷的水中潜水而使耳部受损。
在村落中,最奇怪的事物就是那个由7块600多公斤重的巨石组成的圆圈。加利利认为,“这个石圈和英国的巨石阵有些相似,但规模较小。”在圆圈中间,有一个淡水喷泉。在附近一些石板上有一个个水杯状的标记。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怪石圈可能是用于求水仪式。
加利利认为,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后,海平面仍在继续升高。亚特利特雅姆村落最终被海水所侵蚀并淹没,村民被迫放弃他们的家园。

证据3

   在中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却看不见月亮,那时的夜空漆黑如墨,每当夜晚降临,大地上就被恐惧笼罩,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躲进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它不圆不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放射着毒热的光芒。
但是从最古老是生物化石研究中可以发现 月球在10亿年前离地球依然有35万公里的距离。
    简单来说,由于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液态的海水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潮汐现象,大量海水在地球上靠近和远离月球的两侧向上拱起。再加上地球自转速度远大于月球公转速度,受到月球引力作用而拱起的海水会在地球自转的带动下偏向月球运行的前方。这部分海水产生的对月球的引力,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上有一个微小的分量。正是这个分量,导致月球逐渐获得能量,从而逐渐远离地球。同样道理,被月球潮汐带动的海水也一直在拖慢地球的自转速度,因此地球上一天的长度正在越来越长。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36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那么,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有多少呢?由于阿波罗登月时,宇航员在月面上架设了激光反射装置,因此现在的天文学家能够非常精确并且方便地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1994年,Dickey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目前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是每年3.82±0.07厘米。如果假设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始终保持在这个数值,那么10亿年间地月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加大约38200千米。而今天的地月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00千米,因此在这个简单假设之下,距今10亿年前地月距离大约是今天的90%,但仍然有346200千米。

或许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过去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就跟现在一样呢?确实,这一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观测中,都是得不到保证的。因为地球上海洋的状态一直在不断变化(板块飘移神马的……),因此由海洋潮汐导致的月球远离自然也应该不断变化才对。但是,我们是不可能跑回到10亿年前去看月亮离地球有多远的。不过不要紧,科学家已经在地层中找到了一些证据。地层中有些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会受到海洋中潮汐的影响,因此对这些所谓的“潮汐韵律层”(tidal rhythmite)进行仔细分析之后,科学家可以推测出很久以前的潮汐周期。Williams在1990年对不同年代的沉积物进行分析后发现,距今6.5亿年前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是每年1.95±0.29厘米,而距今25亿年前到距今6.5亿年前,月球远离地球的平均速度是每年1.27厘米。1997年,Williams又对同一组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显示距今6.5亿年前至今,月球远离地球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16厘米。请注意,这些数字都要小于目前每年3.82±0.07厘米的数值!因此,实际上,10亿年前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要比之前我们算出来的346200千米更远。1996年,Sonett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他们通过研究多个地区的沉积物得出结论:距今9亿年前的元古宙晚期,地球上的一天只有大约18个小时,当时的一年长达481天。那么,当时的月亮距离地球有多远呢?我没有查到确切的数据出处,但有一个数据称,距今9亿年前月亮要比现在近21250英里,也就是大约342000千米——换句话说,当时的地月距离大约是35万千米。


在科学的数据面前相信月球的成因大可不必认为是万年前贸然来到地球附近,由此可断定月球数十亿年前就存在于35万公里外的地球附近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是否是瑶族的先人在撒谎呢?我觉的他们也并没有撒谎。而是古人因为认知的局限无法正确的描述,同时今人因为猎奇的心态以讹传讹的误读。
    在20世纪60年代之初,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阿尔泰山一个古老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批描绘远古动物、羽人和手掌印的岩画,其中特别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月相图。由于岩画的位置在新生代第四季冲击层之下,因而断定这是几万年前属晚期智人的作品。十分可贵的是,这组连环月相图,由五个画面组成,即峨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排列整齐有序。最令人惊叹的是,其中的满月,不仅仅画一个大圆来表月面,而还在月面的南端,靠近月球南极的左下方,用赭红色准确地画出七条呈辐射散开出去的线条。经科学家的观察认定,这七条射线,实际上代表月面环形山中发出的巨大辐射。我们现在通过高倍电子望远镜观察满月时,就能看到月面星罗棋布的环形山,都有向外四射形成的辐射状的光亮条纹,宽达几千米,长度可延伸到离辐射中心几千米的远处。这些光条纹,天文学家称为辐射纹,也叫光脉。①月相是远古观象计“月”的起点。
  新疆远古岩画,属晚期智人“河套人”文化的分布区域。这晚期智人“月相图”的作品,是我国及世界天文科学和岩画艺术的前导。瞧,在“月相图”岩画中出现的赭红色“手掌印”,以及阿尔泰山6处共12座洞穴岩画中多见的“手掌印”,手掌五指修长如光脉,就是受“月相光脉图”形状启发的象征性作画,在原始人“相似律”和“天人合一”的巫术思维中,这是一种月相图“人格化”的造意,它显赫在一万多年前巳绝迹的远古动物和羽人图腾的画面,代表着羽人先祖“天神化”的主体意识,体现出与天文科学结合为“天人和谐”的理念萌芽,从而导源出再现羽人图腾及其宗教、生活的岩画历史,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值得追溯的是,创造“月相光脉图”天文科学的羽人及其科学展现的遗迹,何处可寻呢?
  令人惊叹的,早在约3万至1万年前左右,由中国流迁到美洲的印第安羽人的岩画,以及他们模拟“古月相光脉图”而物化的定居聚落、古城和金字塔等,也大都选址在群山环绕的峡谷中,并向四周开掘出放射线状的条条大路。瞧,他们的后裔阿拉萨基部族,建筑在新墨西哥西北方高山查科大峡谷的古城镇,在距今1000多年前,是美洲史上最辉煌最成熟的文明中心。查科峡谷长24公里,宽1.6公里,峡谷中列布着13座用方石砌成的村落城堡,每个村落房屋多达700多间,并有呈D型建筑的高五层占地3英亩的城堡,城堡中心,便是一座称为“基瓦”的模拟“月相光脉图”的半地穴圆型房屋,最大的直径19米,深4.5米,不设门道,从屋顶“天窗”出入,这就是族人观象祭天的圣所②。屋内壁画绘有日月、手掌印、羽蛇和羽人图腾的画像。她们还特别以自已的驻地为“月相”的中心,向四周开拓出七条呈放射线状的大路,每条大路宽达9米,路面坚硬,从崎岖的地段上笔直开展起来,遇到溪谷就筑起堤道,碰到峭壁就在岩石上凿开宽大的阶梯,大路旁还设有代表星座或称“神龛”的石砌圆堆③。看来这种建造模式,无疑是对新疆岩画“月相光脉图”模拟物化的遗迹。
    由上述证据足以击碎瑶族人关于月球万年前来到地球附近的传说,同时也能粉碎月球是外星人飞船的说法。
    既然瑶族先人没有撒谎,而月球又存在于地球附近亿万年之久况且相隔35万公里以上,海底的远古遗迹确实存在,综上所述如何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呢?
    答案就是创世之神经营地球数十万年,开创了辉煌的远古文明和人类先祖,同时通过黄金的开采和搜集打造了一个存在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超级“太阳炮”用于获得巨大的太阳能为地面的文明和自己往返于母星的飞船提供能源,但是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引发了爆炸甚至是战争,通过“太阳炮”上所采集的巨大能源对月球正面都造成了毁灭性的攻击,使得月面产生大规模的熔融现象,在太阳炮消散于地球附近后所展露的月球正面正好处于熔融状态由此瑶族先人看到了火红的石头。而天塌一方女娲补天的事件正好与“太阳炮”爆炸坠毁于地面所对应。补天之前共工撞柱怒毁不周山极有可能是摧毁了连接太阳炮,通过拉格朗日平衡点与地面相连的太空梯。

太阳炮

德军“疯狂”的科学家们计划在轨道上安装反射镜,烧毁敌方城市。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4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德军“疯狂”的科学家们计划在轨道上安装反射镜,烧毁敌方城市。

    众所周知,利用放大镜可以在阳光下聚焦取火,被“集中”后的太阳光聚焦在一个小点上,然后将纸张等材料加热到燃点。早在1945年,《生活》杂志就披露德军技术人员可能在制造一种终极武器,把反射镜面部署在轨道上,可在轨道上聚焦太阳光并将光束指向目标城市。

“太阳炮”实际上是一面巨型轨道反射镜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88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太阳炮”实际上是一面巨型轨道反射镜

    “太阳炮”的构思最早出自著名的火箭专家赫尔曼•奥伯特,曾在佩内明德参与了V-2火箭的研制工作,当时奥伯特提出建造巨型轨道反射镜面的目的是为市民提供阳光,特别是光照缺乏的地方,经过研究后奥伯特认为建造这样一个巨型反射镜需要15年的时间,耗资大约为300万马克,如果这面反射镜被用于军事目的,那将是典型的“终极武器”。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67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德国火箭科学家Hermann Oberth就曾想出制造一个太空凹面镜的想法,通过聚焦太阳光,制造一个炙热的原点来进行军事打击。直到1957年他还相信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能够成为现实。他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学生们反射阳光干扰老师上课用的镜子。只不过这个镜子要大得多。不过那时的生活周刊只能通过想象来推测这个“太阳炮”的建造方法。一开始这个巨大的凹面镜在地球上完成建造,分批次发送到太空组装。组装完成之后直径大约有一英里(约为1.6公里)。镜子将在地球同步轨道运作。这面镜子将是一个载人空间站,留下一个9米宽的洞给补给飞船停泊,有一个无土栽培的花园供给氧气,通过太阳能获取电力。整个巨大的碟子都会镜面化,以免太阳光对里面居住的人造成伤害。但根据Oberth自绘的插图来看,要制造一个这样的镜子,需要发射一个无人驾驶的火箭,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通过旋转来伸展六根缆线。接下来让宇航员像蜘蛛一样织好这个90英里(14.5公里)宽的蛛网,蛛网中嵌入可调节的金属钠薄片,来控制光线的方向。

生活周刊的编辑们对这个概念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个如果要创造一个焦点,那么光线必须来源于一个焦点,太阳在空中看上去像一个圆盘,那么投射到地面上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圆环,因此在3100英里的高度,镜面只能往地面投射一个直径四十英里的光圈。

Oberth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如果这个太空凹面镜的直径再增长一倍,那么能反射的光线就增强了4倍,那么到地面上的温度可以达到200摄氏度。

美国海军提出大胆计划:从太空向地面传输能量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正在考虑的利用反射镜集中阳光的一个概念,一颗卫星把能量输送给位于轨道里的接收器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27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这种升级组件设计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它把“三明治”结构展开,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Z字形结构。这有助于热更有效地发生辐射,因此该组件能接收到强度更高的阳光,但它并不会因此升温太高。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36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保罗-贾菲博士蹲在定制的真空室前,手拿一个他为空间太阳能发电设计的组件,这个真空室是用来检测该组件的

  新浪科技讯据国外媒体24日报道,美国高层公布了一项从太空向地球传输能量的未来计划。他们认为,一大批空间太阳能组件可把太阳能发送到地球上。这个激进方案可用来为军事设施,甚至大城市供电。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飞船工程师保罗-贾菲博士已经制成两种可以用来捕获并传送太阳能的组件,并已进行过试验。该方案采用的是一种“三明治”组件,它把所有电子元件都塞在2个正方形面板之间。上面的一块是光电板,可吸收阳光。夹在中间的一个电子系统会把太阳能转变成无线电射频,而位于下方的天线可把能量传输给地面目标。这些组件将由机器人在太空组装在一起,形成一颗直径1公里的功能强大的卫星。
  第二种设计方案(一种“升级”组件)修改了“三明治”设计,它将两个面板打开,让它接触更多阳光,而自身温度不会升得太高,因此这使它变得更有效。即使是美国海军自己,也承认该计划听起来很像是科幻情节。贾菲说:“在没有尝试以前,很难说这是不是胡说八道!把沉重的东西送入太空需要支付高昂费用。”
  因此,找到一种能够确保组件较轻的方法,是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三明治”组件比以前制造的任何此类东西的效率高4倍。他还有用来解决温度过高问题的新颖方法,即采用“升级”组件。这种升级组件设计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它把“三明治”结构展开,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Z字形结构。这有助于热更有效地发生辐射,因此该组件能接收到强度更高的阳光,但它并不会因此升温太高。贾菲称,与以前为空间太阳能发电制造的“三明治”组件相比,海军研究实验室的设计的效率是它们的4倍。“我们的一个关键性、前所未有的贡献,已经在像空间的环境下进行了试验。”
  使用另一个机构的专用真空室费用很高昂,因此贾菲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真空室。他说:“它是用借来的碎片一点点拼凑起来的。”空间太阳能发电的一个主要反对意见,是借助天线让集中在一起的能量束穿越地球大气层的想法。但是我们已经借助无线电射频和微波输送数量更少一些的能量。贾菲说:“人们可能不会把无线电波与携带能量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通讯系统,例如广播设、电视或者是手机。他们并不认为无线电波竟能携带大量非常有用的能量。”
  有些方法可以减轻这种担忧。首先,天线只向一个特殊接收器发送能量。其次,与雷达所需的密度更高的能量相比,借助微波发送能量或许引起人们反感的可能性更小一些。第三,低频发送能量,增加天线和接收器的尺寸,但需减小能量的密集度。
  贾菲说:“这项计划最关键的所在是规模。”他设想了一个直径1公里的组件阵列。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已经组装在一起的卫星。它的长度比一个美式橄榄球场还长一些,贾菲正在谈论的这个组件阵列的跨度将会是它的9倍。这些组件将会被分开发射升空,然后由机器人在太空把它们组装在一起。海军研究实验室空间机器人集团已经推进了这项研究工作。贾菲说:“关于这项研究,另一个亟待完善的领域是用来反射和把阳光集中到组件上的系统。”
  该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已经提议采用类似技术,但并不是把它部署到太空里,而是把它送到大气层里一个很高的地方。“你将无法24小时获取能量,但是你已经置身在云端之上,因此拥有更长的白天,这是因为你距离地平线更远。”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7: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多贡族的传说,其族人高度的天文常识乃是住在拿托罗星上的鱼人所教导的。“鱼人住在鱼的国度里,也可称他们为‘水的支配者’、‘导师’、‘领导者’等。
他们住在‘净土’,而我们住在‘秽土’。他们从‘净土’搭‘回转船’而来。
那一天叫做‘鱼之日’。
鱼人的‘船’着陆时,在干旱的地上会卷起旋风。‘船’在干硬的地面徐徐滑行。最初是红色的,最后转为白色。”(与推测中的原始飞行技术很符合)
所谓“回转船”大概是指飞碟之类的太空船。
而多贡族所谓的鱼人—出现,“十月星”便出现,鱼人离开,它也跟着消失”,
很可能指的是载运登陆船(飞碟)的母船!(但绝对不是飞碟,至少在当时不会是超空间飞行的宇宙飞船,因为多贡人描述是由红色变为白色,这就意味着飞船在穿越大气层是经历了高速度的空气摩擦,红色意味着温度很高最后飞船降落后冷却为白色,完全与当前地球飞船的降落过程一致,并不是非线性的空间翘曲飞行技术。)

从多贡族的传说中可知,“诺母神”是从天狼星系来到地球的智慧生物,它们来到地球就是为了将一些天文学知识传授给人类。
它们是乘坐飞行器来到地球的,飞行器盘旋下降,发出巨大的响声并掀起大风,降落后在地面上划出了深深的印痕。
至今,多贡人还保存着一张画,内容就是诺母乘坐着拖着火焰的巨大飞船,从天而降的场景。在多贡人的舞蹈中,也还保留着有关诺母的传说。

多贡人有四种历法,分别以太阳、月亮、天狼星和金星为依据;
他们认为,宇宙的核心就是天狼伴星,
它是神所创造的第一颗星;他们早就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土星上有光环,木星有四个主要卫星。
那么诺母很可能就是一种高智商的外星生物,它们拥有高于人类的智慧,对浩渺宇宙的了解显然也要多于人类。从它们的口中,多贡人很早就知道了天狼伴星的轨道周期为50年(实际正确数字为50.04±0.9年),其本身绕自转轴自转(这也是事实),
他们甚至还在沙土上准确地画出了天狼伴星绕天狼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与天文学的准确绘图极为相似。多贡人说,天狼星系中还有第三颗星,叫做“恩美雅”,古老的多贡族传说使人们似乎已经默认了这颗星球的存在。

除了鱼人和高超的天文知识外,多贡族还提出了末日预言。
他们的祖先传下这样的祖训:
地球人必须与鱼人们和平相处,否则地球将会由科技比地球人先进许多的人主导。




大概这就是多贡人和天狼星人接触后,对鱼人的绘画,上面辐射状的线条似乎是天线。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60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大概这就是多贡人和天狼星人接触后,对鱼人的绘画,上面辐射状的线条似乎是天线。

两条延伸的线表示的是天狼星B相对于天狼星A的轨迹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97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两条延伸的线表示的是天狼星B相对于天狼星A的轨迹。左边的图来自多贡人的岩画,右边的是罗伯特.坦普根据计算画出的


从多贡人的传说看,虽然个人对天狼星未知第三恒星——天狼星C的推测存在错误,但是远日点大周期行星的假设是完全符合推测与传说相一致。如果多贡人的传说是真实的,那么天狼星聚星系统的轨道运行规律是个极大的难题,将极大的颠覆人类天文学界先前对天狼星C质量和大小的推测,因为个人学识浅薄先前对聚星引力点假设为一点是错误的,限于当前人类对聚星引力系统的空白表现也只能暂时作罢!但拿托罗在传说中的存在似乎也间接证明先前一系列推理中存在的合理性。

以上全文就是自己当年认为苏美尔人传说中的神来自天狼星的所有推理,可能存在不合乎逻辑的地方但这些纯属个人看法,令他人见笑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补充内容:
通过各种远古传说的内容很容易发现所谓的神可能仅仅是一种外星智慧生物,而神的形象极有可能是水生生物的样子,人类对地球其他物种需要进化出高智慧文明的可能性也做过一些合理的分析和推论,由此作为基准点来间接的考虑神所在的世界到底是何种样子也未尝不可!为了解读神存在的世界,更是对人类文明进化的反思。事实上人类应该接受更多的假设,而不是仅仅从解放上肢和使用等离子体——火焰来作为一个种族走向高度智慧的起点,其实那样的归类并不是终极的解释仅仅是人本原则下的局限性推论。
哪些地球物种最有潜力建立技术文明?


本文所述物种文明提升的假想科技树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848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本文所述物种文明提升的假想科技树

“技术的进步必然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不可能从海滩边捧起一把沙子,然后摇身一变就成了硅芯片。我们用粗糙的工具制造较好的工具,然后再用它们制造更精密的工具,依次类推。每一次小的改进都是全过程中的一小步,而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人类文学存在一个幻想类型:被各类重要发明家和科学家附体的主角回到过去,利用脑中的知识在古代构建出现代的技术文明,从而一统天下以及做一些其它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一幻想类型充分证明了人类的无知:已知的全部物质文明都是靴襻式发展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上。即使如莱昂纳多•达•芬奇这样的疑似时间旅行者+历史涂改者,其超越时代的发明不过略微增加了羊皮纸和墨水的消耗量而已。提出的知识突跃论,笔者认为在没有工业基础且没有外来物质干预的情况下无法成立。即便如此,后人类智能生物发展出物质文明的可能性是值得探讨的。本报告将讨论这些生物自发或接受非物质性引导而产生类人物质文明的可能性。

蚂蚁/蜜蜂/其它社会化昆虫:大块头才有大好处


蚂蚁/蜜蜂/其它社会化昆虫:大块头才有大好处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2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人类科幻小说中,社会化昆虫是呼声极高的后人类文明候选者,主要原因是数量优势,不需要农业即可抵达物质文明的人口标准。然而,之所以昆虫数量巨大,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小体型,而小体型限制了诸多文明的先决条件,例如火。可燃物高温下挥发成气体同时燃烧,形成火焰。为了在自然环境下形成可自持的火焰,必须让温度时刻保持在燃料的燃点和沸点之上。火焰的产热来自于气体燃烧,其产热量和火焰体积成正比;但是散热量却和火焰的表面积成正比。按照平方-立方律,越小的火焰其相对表面积越大,散热也就越快,越难自我维持。事实上,地球上的自然野火直径最小也要半米到一米,凡比此更小的火焰全部是人工制品的火,如蜡烛、火柴和打火机。很难想象一只身长一厘米的蚂蚁能够燃起直径一米的大火,何况控制火势。而现有的蚁群通讯实在太慢,还达不到完全协调。可能出路:“长大”作为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案,实际上相当困难,要解决呼吸系统和身体支撑等种种问题;细节可参见《不想长大》和《昆虫怪兽能称霸地球吗?》两篇报告。合成高效生物燃料、维持小尺度的火焰,也是可行的思路。
假想文明科技树:
路线A:
先进生物学:对生物体直接改造,所需的知识是全方面的。为此必须有细胞、分子、发育、神经等诸多领域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 高阶发育改造:欲进行肉眼可见的重大改造,最后的实现手段必然落在发育机制上。理解基因作用只能算熟悉了脚本,把握发育机制才是真正握住了生命的魔术棒。
→ 接合附肢:多个体联合。昆虫的附肢是功能最多样、发育最灵活的部分,转职为接合器应该最易。
→ 并行式神经网络:多个个体相连之后神经系统必须兼容。并行式网络可能是最高效的发挥该系统作用的方式。
→ …… → 拼接生命体:当单一个体能够在生理上统一行动、思维上形成统一观点后,就可以称为新型生命了。思想存在于整体之中,每一个单独个体都是不必需的零件。
→ 火:”他又驯服了火,像一匹野兽 在人的凝视下嬉戏着,凶猛而美丽;……“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珀西•雪莱
→ …… → 技术文明
路线B:
(上接高阶发育改造)→ 动力呼吸系统和高效循环系统:昆虫自带的气管系统大半依靠扩散,而循环系统也不携氧,这样的简单体系不能维持更大的身材;必须向脊椎动物学习。
→ 内骨骼:外骨骼要生长必须蜕皮,而蜕皮期间没有保护没有支撑,太大了会把自己压垮。内骨骼是陆生动物大体型必经之路。
→ …… → 巨蚁突变体:当满足了各种物理和生理前提后,”长大“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生理变化终于可以成为现实。
→ 火 → …… → 技术文明
路线C:
(上接高阶发育改造)→ 可控生物燃料:如果生物体能够合成高效的还原剂并且在释放前阻断其和空气的接触,那么就可以免受自然火焰大小的制约了。代价是巨大的能耗。
→ 高效农业与食品加工:人类使用木材和化石燃料是在使用自然界储备的能量,而生物燃料则是在消耗自己,没有农产品的支持,经不住这样烧。
→ 火 → …… → 技术文明

海豚/其它高智能海洋哺乳类:若无普罗米修斯


海豚/其它高智能海洋哺乳类:若无普罗米修斯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46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由于海水沸点的限制,如果说掌握火对蚂蚁来说困难重重,那对海洋生物就完全不可能;除非它们登陆,那就又走上灵长类文明的路线,此处不复提及。
之所以重点讨论火的问题,是因为地球环境下文明起步阶段,除了火没有其它手段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高温;而高温是最广泛、最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按照《赛博坦漫游指南》的定义,物质文明是“能够使物质世界发生各种可控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文明,而所有化学反应都要求分子的能量达到反应所需的水平;火是满足此要求的最简单、最通用的途径;海洋环境下没有火,也就没有熟食,没有火法冶金,没有铜器铁器陶器,更不会有化工、机器、枪炮。水虽为地球生命摇篮,但停留在摇篮里极大可能会一事无成。
诚然,地球生物不需要火,它们巧妙地利用酶催化,绕过了对高温的需求。但酶过于娇气、过于单一,而且只适合对水溶液下的反应催化,因为酶要发挥作用必须接触反应物。一块石灰石经火烧就可快速炼成生石灰,因为火的热量可以轻易传入岩石内部;但即使存在碳酸钙分解酶,也只能从石头表面开始一层一层分解,速度太慢。因此海豚若要建立基于酶的工业,固体加工是绕不开的困局;可能需要酶提供初级工具,然后利用它们制造次级工具。至于不依赖固体的物质文明,迄今为止尚未在宇宙中发现,笔者也无法想象其存在。

假想文明科技树:
先进量子化学:高温是促成化学反应发生的通用暴力手段,而没有高温,我们就必须对各种化学反应的分子机理达到极其深刻的理解程度。
→ 酶工程设计:了解反应的分子机理,并能够针对不同反应的底物分子形态设计出相应的酶形状,这是全部酶工业的基础。
→ 任意酶生物全合成:现存生物体只能合成那些基因里规定好的酶,而且需要相应的分子伴侣的辅助。酶反应要想工业化,必须突破这一限制。
→ 酶催化湿法金属冶炼:用溶剂将矿石溶解,提取其有效成分,再分离出来。反应条件通常不利于酶保持活性,但并非不可能。
→ 基本金属加工:“赫克托耳手持十一肘的长矛走上战场;黄金圆环固定的青铜矛尖在他身前闪耀。” ——《伊利亚特》,荷马
→ …… → 技术文明

电鳗/其它带电鱼类:电气朋克


电鳗/其它带电鱼类:电气朋克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28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现代地球文明正在逐渐脱离对火的依赖,假如基础的酶工程能够像海豚路线那样提供最初的物质基础,那么可以想象一个完全由电力运作的物质文明;电解湿法冶金也可以部分绕开对火的需求。然而,电气文明对导体的依赖极端强烈。水环境因为导电,促成了可放电物种的演化;但也正因其带电,使得裸线毫无用处,交变电流也会因海水的感生电流而无法使用。这必将对水生电力文明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另外,已知的大功率高效直流变压手段都是通过暂时转化为方波交流电而完成的,而直流发电机大多也是把发出的交流变成直流,因此在水下无法使用,可能需要建立水上发电站和变压站。
电鳗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缺乏多群体型社会。社会是文明的必备前提,已知任何个体的单一智能都不足以支撑文明出现。而若社会只存在一个群体,其中的冲突又不足以促成语言的成熟——已知的所有原始语言都至少曾经在两个以上的部落中通用,部落间的谈判、斗争、欺诈与合作是复杂语言成分的主要来源;相反部落内部的合作(如打猎)通常只需要简单的手势和眼神即可完成。电鳗距离该标准过远,在社会学上有较大难度。
假想文明科技树:

并行路线1:
高分子生物化学:已知最高效的水下绝缘材料都是基于高分子有机化学的。但在工业基础建立之前,此类产品只能由生物体自行合成。
→ 防水绝缘导线:在基础金属冶炼的基础上易于制造导线,配合绝缘层即可建立水下电网的物质基础。
→ 应用海洋地质学:和陆地不同,海洋属沉积环境,有大量松散沉积物堆积,多数情况下并不适合固定建筑物,需要大量地质学实践寻找较稳定的海底表面。
→ 海底高架工程学:在海洋地质学的基础上,有可能建造突出至水面以上的永久性建筑,需要克服水上防腐蚀、抗洋流稳定性等诸多问题。
→ 直流电网:“这是事实,抑或仅是我的梦境——电流把物质世界变成了一条伟大的神经,于瞬息之间让震颤跨越千里?” ——《七角楼阁》,纳撒尼尔•霍桑
→ …… → 技术文明
并行路线2:
基础沟通电信号:个体间交流早在细菌时代即已出现,但这些基于化学分子的交流大多十分初级。复杂的电信号有可能成为容量更大的信息载体。
→ 合作博弈论:群体生活意味着合作,合作就埋下了背叛的种子。必须有一种促成合作、惩罚背叛的机制来维持群体的稳定。
→ 结构化语言:大部分生物都有沟通方式,但只有极少数能够格称为“语言”——有结构,有语法,能无限扩展、组合、生成。其它方式不过是含义的简单拼接。
→ 高级社会组织形式:“整体大于其局部之和。”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 …… → 技术文明

AI/其它寄生智慧:化思想为力量


微生物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37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软件体在广义上属于寄生生命,因为它们的存在依赖于其它物种提供物质化基础。在它们演化到真正可自我持续之前,不应称之为成熟的物质文明。因此,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宿主来源,对它们是独有的挑战。
预计中人类的毁灭将导致绝大部分现有工业基础连带毁灭/瘫痪,并在几个世纪内彻底失效沦为废铁,因此其它智能很难以此为基础重建文明。但倘若有AI残存或者短时间内入侵,那么有可能接管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鉴于此已将此类工厂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所幸在于,不信任AI的人类往往在生产线中安装了必须进行物理操作的环节,AI必须设法操控机器人通过这一物理环节才能持续发展。但较大的可能是残余工业不足以重建,这时最佳方法是软件体自我生物化,转而控制现有的生命;寄生生物则可以直接从此步开始。单纯传染容易因为偶然因素失控,模仿地球病毒、将信息注入生物体自身DNA更为可靠。寄生后文明路径可归入之前讨论的几种场景,此处不再赘述。
对寄生体而言,依赖其他物种毕竟增大了自身的风险,因此最终需要使宿主的生产形成工业化。通过克隆批量供应、同时抹除宿主本身差异,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假想文明科技树:
软件体 → 先进脑科学:有人说,如果大脑简单到可以被理解的话,我们将愚蠢到无法理解它的程度。然而,认识自己从来都是一个靴襻过程,是踩着自己的肩膀往上爬。
→ 神经回路蚀刻:认识世界只是第一步,改造世界才是终极目的,才能为智能生命带来自由。
→ 病毒编码技术:世界是一个算法,无论是电路电子的流淌还是有机分子的振动,都只是算法的表现形式而已。
→ 高阶免疫学:寄生物和宿主的对抗是这世界上最古老、最漫长、最五花八门也最有创造力的战争。
→ 反转录DNA注入:战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方,而是使自己存活。将自己的DNA注入对方,有如通过战争得到盟友——让对方无法再以毁灭自己为目的。
→ …… → 现代材料与精密仪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象征,而任何社会形态都需要相应的生产力基础作为支持。
→ 工业化克隆流水线:许多曾经的艺术被先进的科技和知识变成了工业化的、批量实现的技术。克隆也必将如此。
→ 傀儡-主人社会:”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会采取各种方法,让他的臣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需要他的政府,这样臣民们就将对他永远忠诚。“——《君主论》,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 技术文明
总结

从智能到物质文明是一步巨大的跨越,众多不可预料情况的存在使得文明成功出现的概率极低。然而必须考虑到,一旦某个文明走上正路,绝大多数时候都将经历爆炸式发展,其巨大风险我们不可能忽视。

不同的世界必定会产生不同进化过程和规律的智慧文明,引用上文仅仅是想表述一个观点:即使类似天狼星C附近的一个古老行星也有可能催生出一个灿烂的星际文明 ,不同于地球人类的经历也有可能进化出智慧文明。

模拟人类进化历程的乌贼文明:
物种能形成文明需要智力,而智力的代价非常昂贵。你可能不知道,尽管科学家都认为我们大脑无与伦比的高效,但其能耗仍达到全身的20%,而且要花上十几年来发育、学习生存技能,这对于其他物种来说都是极低效的。不要低估大脑就那么一点体积所需要的代价,所有能存活的物种,个体构造就像是精密设计的,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发达大脑需要增强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以保证运动过程也有充足的供氧;大脑的发育需要很多的蛋白质和能量,由此又增加了消化系统的复杂性;这些连锁反应都会让其它物种进化智力得不偿失。所以文明发展最关键的一环是这个物种的生存强烈依赖智力,使其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越来越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越来越长的成长周期。
一个物种能脱颖而出,首先成为一个星球的文明,需要有这些因素:
(1)这个物种生存环境十分复杂,但能量丰富,如此才有智力的必要性和基础。
(2)这个物种是群居动物,如此才有信息传递的需要。
(3)这个物种有在个体间传达信息的生理条件。例如人类同时具有发声系统和听觉系统,如此其神经系统就会进化出语言能力,进而加强群体优势。
(4)这个物种有生理条件可以发挥智力。例如人类祖先学会双脚站立,双手可以使用工具,如果没有这个生理基础,很高代价换取的智力将无用武之地。

但获得这些因素可能更多是偶然性。例如我们祖先的站立技能远早于智力的进化,站立和智力的进化没有太大联系,站立是个偶然。当一个物种具备了这些条件,便会尝到了智力发达的甜头,于是马上将其优势发扬光大。人类的祖先大脑不比其它灵长类大多少,全是人类出现这200万年间演化出来的。这种情况很常有,例如鸟类的祖先偶然获得滑翔的技能,于是渐渐将飞行优势发扬光大;哺乳类祖先偶然获得哺乳能力,有助物种提高复杂性,于是复杂性得到飞跃,并进化出支持更复杂个体的胎生机制(这同时也证明复杂生命也是偶然)。鸟类的飞行能力、哺乳类的复杂趋势,出现是偶然,但一旦出现就几乎不会再走回头路,而文明需要的智力也是这样。人类学会用工具捕猎动物,大大丰富了进一步进化大脑所需要的食物(能量);学会用火煮食,增加能量之余又减轻了消化系统负担,从消化系统节省的能量可分给大脑;学会了语言,个体间可以配合、传授经验,大大增强了对其它物种的生存优势,从而有更安全的生存环境和更长的发育时间——智力的进化就是这样连锁反应。当达到文明所需要的标准,就会在很短时间出现文明。人类文明从奴隶社会开始算的话,只有数千年历史,相比200万年的人类历史只是个零头,而200万年相比灵长类6500万年历史也是个零头。
以上讨论基于:
考古学支持:人类的大脑是在250万年前开始急剧进化的。
对“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的语言学习研究表明,真正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除了人类外的动物,个体间任何交流行为都与人类基于抽象思维的语言有本质区别,它们无法理解语法,无法计算哪怕是最简单的加法。 另外,如果别的星球上也有生命,未必能在其恒星死亡前进化出文明——人类很幸运,来得很迟但总算赶上了,因为诞生时地球生命已经存在了三十几亿年,而再过8亿年地球已不适合多细胞生命生存。所以不但生命是偶然的,连文明都是偶然的。也许某个星球的文明是水生生命,那他们会问为什么陆生生命没发展出文明。不过,似乎水里有很多不利条件,难以支持发展出复杂的神经系统。例如水里氧气少、获取氧气困难,而复杂神经系统的运作需要很多氧气来支持(我们身体上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就是大脑,缺氧4分钟就会死亡,远少于其它器官),你看哺乳类回到海里仍然是呼吸空气的。还有水中无法生火煮食,煮食对蛋白质摄入非常有利(大大减少消化系统的开销),而神经系统发育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宇宙某处一个全是海洋的的星球上(水球?)进化出了高等级的生命和文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
首先,高等物种需要“手”,有手才能使用工具和进行交流,进化来源可能是2种:一是由鳍进化,二是由触手进化。触手柔软、便于掌握,地球上有些海贼都有用触手砸贝壳的能力,所以水星人的手很可能是触手!
其次,触手又要游泳又要使用工具,像人类一样双手双脚肯定不够用,水星人应该有裙摆一样的多条触手用来游泳,4条以上触手进化为只当“手”用, 使用火来获取能量的问题。就像楼上网友说的一样,有可能某天某只“聪明”的乌贼人在海底火山处发现了一些被烫熟的鱼类的尸体,于是就捡起来吃,一吃就惊呼“哇靠也太好吃了吧!”,于是就经常到火山周围来找熟鱼吃,到后来自己抓到了小鱼,也带到火山附近烤熟了再吃= =再后来这条聪明乌贼的后代都学会了这招,而且吃熟食让自己体质大大增强,一代一代遗传下面,让这群乌贼的DNA好过了其他吃冷食的乌贼在不停的抓小鱼来烤火山的过程中,某些乌贼的触手大而灵活,可以抓到更多的鱼,被遗传下来;有些乌贼自己皮肤比较硬,耐火性比较好,不会在烤鱼的时候把自己也烤成章鱼小丸子,也被遗传下来,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终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命体:(乌)贼人!
乌贼人的具有灵活的触手,可以抓鱼穿竹签吃烧烤;有耐火耐腐蚀的皮肤,所以比较黑;一群一群的贼人集体行动,甚至敢抓一些大鱼拖回深海用火山烤熟了吃……体质增强,大量的能量涌向大脑,终于有一天:
贼人甲问贼人乙:咦,好奇怪,为什么我们会烤鱼呢?
贼人乙问贼人甲:好奇怪,为什么我们会说话了呢?
总之,在不停的群居烤鱼过程中,通过触手或者是鱼泡泡,让贼人拥有了“语言”的能力!他们通过跳舞来召集同伴,通过尖叫来预示危险,通过触手来指明鱼群的方向……种族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好,能力越来越强……
后来就和我们人类一样了,某只贼人觉得住石头缝不舒服,既然自己的手这么灵活,就搬了一些石头自己搭了一个“家”,在水下重力比较轻,所以不靠工具就可以搭建很多宫殿!于是海底初级文明就产生了!!一群贼人住在自己搭建的宫殿里(一般是围绕着海底火山口搭建),对火山的崇拜无疑像我们人类对于太阳,有一些巫医,不,乌医,专门负责祈祷大海多送一些火山给他们,火山爆发了把宫殿毁了这归罪于老天爷的惩罚…………
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乌贼人水生文明就这样诞生了!

有些生存环境和我们大不一样的物种,如果发展处智慧型文明,必然是和我们截然不同的,其中作为支柱的科技会不同,导致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都会不同。甚至可能互相都认不出那是一种文明。例如,那里面提到如果电鳗发展了文明,它们可能很早就懂得利用生物电来感知世界,利用各种自然界的电势效应,但几乎永远都不会有火。它们可能比发明语言更早地懂得制造电池,甚至它们的语言可能是基于电场变化的,而不是声波传递。它们的文字可能并不浮现于固体表面,而是基于电池的电势储存设备。所以当我们发现它们的文明遗迹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文字,看不到用火的迹象,也看不到建筑。我们凭什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一个文明呢?也许它们看到我们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感叹,一个落后的,聋哑的,丑陋的种族,在地面上占据了大幅的空间,并且破坏了很多自然电势资源,却没有一点文明迹象。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我将会不断的去努力和学习,每当仰望星辰之际都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感慨于宇宙的苍茫,决定未来的不是你我而是你我现在的选择,有限的个体生命去丈量宇宙的浩瀚未免太过悲壮,但是一个生命必须具有一颗勇敢的心才能拂去自身的无知去感受无限精彩的未知。每个人都可以是神,每个人都可以迈向神明!

变化的历史不变的心,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相信!!!题外话:

飞船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723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以下的内容纯属个人分析,从传说中看神来自于遥远的星球,从科技的角度看待已知的资料可以得出神登陆地球的飞行器依靠惯性飞行,在地球轨道附近停留有更大型的母舰一类飞行器,所谓十字星NIBIRU可能仅是外星人的巨型母舰。(多贡族所谓的鱼人—出现,“十月星”便出现,鱼人离开,它也跟着消失”)而从神来到地球目的看似乎是被逼无奈,迫切需要足够的资源来拯救自己的星球。从登陆地球的神数量看仅仅数十位,当然肯定带有高效率的采掘勘探机器,但是绝对不属于星际移民一类的规模,从神制造人类当廉价劳动力这个说法分析即使要克服几万年的时光也不惜血本去制造,可见其需求的迫切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制造人类之前出现过负责挖掘的神集体反叛或者罢工,难以忍受地下挖掘的恶劣环境和长时间的跨星际工作。这个事件是促发人类起源的关键,以现在的眼光看原始人的挖掘规模和效率是极其底下的,但是神还是决定用人类来替代自己的工作足见其开采规模之小。从上述内容看,所谓的神在开采地球资源的能力上是无法与当今地球人自我开发的规模相比较,毕竟是跨星际的资源采集恐怕从能耗的角度看获得的资源根本不足以支付飞船来去的能源消耗,完全是无奈的选择!
再从如今地球文明的很多星际旅行的方案看,同时结合多贡人的传说,能在地面上看到十月星的存在恐怕母舰的体积不会太小,毕竟需要飞那么远的距离从生物所必须的生活和生存以及需要携带的燃料和登陆设备等一系列装备的角度分析,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和自足体系才能完成恒星际飞行。从人类肉眼在夜晚要看到月球上的物体的最小线性度为130.56KM的大小分析,如果母舰长期停留在与地面相对静止,固定在赤道上空。顺行的圆形轨道,距地面高度为35786千米,那其大小也需要至少13KM。可见其规模之大但是也算合情合理!因为其科技水平并不是现在人类所努力的超空间发动机为基础,而是类似人类发射的宇宙飞船依靠线性加速在星际间做长期飞行的,那就需要自身携带数量惊人的工质燃料来完成加速和临近太阳系的逆向减速甚至还要加倍来携带返程燃料,因此需要一个巨大的物理结构来支持。要对如此巨大的飞船做加速就以当今的人类物理水平去理解,需要极其巨大的能耗,所以利用天体的轨道来获得窗口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如此巨大的飞船要加速到光速1%个人没有计算过,但是参考人类的戴达罗斯计划中的飞船其体积和重量还不足母舰的1/10甚至只有1/100,加速到光速15%所需要的能耗几乎要耗尽人类的核武库而且还是单航程不载人的星际飞行。如果考虑到内置生态系统和返程燃料其制造的难度和规模将是21世纪人类文明完全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母舰即使做到了跨星际飞行,其速度可能仅仅是光速的百分之一,因为对于线性飞行的星际飞船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当消耗巨大的能量尽可能的加速后在减速过程中同样需要几乎以加速一样巨量的能耗,这个问题的权衡是个极为头疼的计算,因此为了取得两者间的平衡神不得不做出最优化的选择。所以即使母舰能飞的更快,神的科技在单航程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为了减速和返程的燃料保障不得不做好相对缓速和长期的飞行以保证其能够安全返回!因此,从上述的分析中看神为了应对长期的飞行不得不选择生物的休眠技术,这个可以参考阿凡达电影里的人类星际飞行模式。在阿凡达中人类飞船

也达到了3KM的规模,去4.24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是利用太阳系中的人造激光脉冲来加速飞船,只携带减速和返程的燃料以尽可能的减小飞船体积,即使如此飞船还是十分的巨大,当然在阿凡达星球上已经有人类建造的基地和设施飞船大部分只携带人类和飞行工具等必需品,如果是单次飞行携带前期各次的设备恐怕飞船要增加10倍的体积而且飞行速度不是75%的光速可能只有数十分之一光速了。人类的休眠期也不是6年可能需要上百年了!
从神话中可以得知神来地球的时间间隔近乎以千年计,也可以间接的来佐证上述的分析。来去飞行都不容易,中途需要几百上千年的时光,这个星际飞行的工程恐怕对哪种智能生物都是大规模的极限挑战,没事情飞来飞去不考虑成本的事情恐怕只有电影里才有。我们假设下如果需要单程1000年的时间飞完6光年的路程,那飞船的平均速度是光速的0.006倍=1800KM/S,这样的速度对于跨星际飞行来说很漫长但是对比人类现在飞行器而言简直是快如闪电。如果神脑子发热死命的加速到光速的90%,估计即使到了太阳系附近也没办法利用逆向加速停下来,只能成为一个永远飞行的星际流浪物了,考虑到返程燃料那飞船要造多大要携带多少工质啊?有那本事干脆把母星来个加速飞行直接到太阳系过新生活吧!而且从发射母舰时候必须考虑一个窗口时间,考虑到大周期行星的公转轨道达到光年级别那母舰从出发到达母星还必须要精确的计算母星在星系中的位置以便节省燃料否则难免出现母舰在家门口苦追母星的悲剧!
由此可见神来趟地球是很费事的工作,不得已为之!离开后完成任务鬼才想再来跟一群愚蠢的土著打招呼啊!恐怕神制造大洪水来销毁这些被制造的苦力后在返程途中发誓再也不会回来这个边远的苦逼星球了。因此NIBIRU的传说3600年降临地球附近一说只是一群猴子自以为是的想法仅仅是根据远古的记忆来描述,2012年的预言不过是个低等文明口中的笑话,其中的恐惧也好兴奋也罢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期待,人类当神是了不起的大能者,神当地球是发誓永远不会再来的垃圾场而已!
你还信神吗?你信它,它信谁呢?它当你是白痴啊!(因为神不算人故使用“它”来表述)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7: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在上一篇“自星星的他们”中推测出的天狼星系统外,其实在太阳系附近的恒星有数十甚至数百之多。在太阳系漫长的历史中还不乏周期性靠近过的恒星。

一个太阳系周围几十光年内的天体分布,大小表征亮度,人为缩小了差异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678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一个太阳系周围几十光年内的天体分布,大小表征亮度,人为缩小了差异(不然简直没法看,有些恒星比太阳暗的多,甚至不发出可见光)

由于条件所限仅有以下资料:

     730万年前,大陵五距离太阳9.8光年,视星等达到-2.5等,是现在的天狼星亮度的260%。由于大陵五三颗星总质量是太阳的5.8倍,所以虽然距离远,但是还是造成了奥尔特云的轻微扰动。


    未来还有一颗比大陵五对太阳系影响更显著的恒星,Gliese710。是前后1000万年内对太阳系造成最大影响的恒星,万有引力影响是大陵五的10倍,更加可怕的是Gliese710将穿过奥尔特云,与大陵五的远距引力影响根本是两个层级。届时,Gliese 710会像保龄球一样将奥尔特云的物体打飞,从而有可能造成第二次“后期重轰炸”。Gliese710 是位于巨蛇座尾部的一颗恒星,视星等9.69等,光谱类型为K7Vk。这意味着它是一颗以核心的氢进行热核融合做为能量来源的主序星 (尾码的k显示光谱中有星际物质吸收的谱线)。这颗恒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60% ,而估计半径是太阳半径的67%。它可能是一颗光度在9.65-9.69之间的疑似变星。这颗恒星目前至地球的距离是63.8光年(19.6秒差距),但是依据过去和现在依巴谷卫星的资料指出,以它的自行和径向速度,它将在140万年后接近太阳至很近的距离或许少于一光年。在最接近的时候,它的光度将达到1等星的亮度,如同心宿二一样的亮。在目前的距离上,Gliese710的自行非常小,这意味着它几乎是直接朝向着我们的是线方向移动着,可以与牧夫座的大角星比较。


    博贝列夫(Bobylev)在2010年的计算指出,若考滤奥尔特云是包围着太阳的球体,半长轴和半短轴分别是100,000和80,000天文单位,Gliese710将有86%的机会从奥尔特云经过。Gliese710最接近的距离很难精确的计算,因为他非常敏感的取决于目前的位置和速度。博贝列夫估计它会在际离太阳0.311 ± 0.167秒差距(1.01± 0.54光年)的距离内经过;这颗恒星甚至还有1/10,000的机会进入对柯伊伯带有显著影响的距离内(d < 1,000 AU)。

    Wolf424是一个由两颗红矮星组成的联星系统,距离太阳大约14.2光年,它目前的位置在室女座的东次将 (室女座 ε) 星和东次相 (室女座 δ)星之间。Wolf 424 系统的轨道半长轴是4.1天文单位,离心率是0.28,轨道周期16.2年,视星等是12.5等。Wolf424 A是主序带上低温的红矮星,质量大约是0.14太阳质量,半径是0.17太阳半径,是在太阳附近15光年内最暗的天体之一。它的伴星,Wolf424 B也是主序带上低温的红矮星,质量大约是0.13太阳质量,半径是0.14太阳半径。它也是一颗闪光星,变星的标示是室女座 FL,可能正经历如同太阳黑子的活动。由于它接近太阳和快速的朝向太阳运动,Wolf424在21世纪已经比过去增加了2%的亮度,估计在7700年后,它将接近太阳至离太阳最近的1光年距离上,并成为最靠近太阳的恒星。两颗星的总质量是0.27太阳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会穿过奥尔特云。

2万年前到8万年后距地球最近的几颗恒星的距离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3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2万年前到8万年后距地球最近的几颗恒星的距离

    由上图可看出,太阳系与附近恒星的距离一直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在今后5万年内至少有三个恒星会运动到太阳系附近4光年以内的距离。他们分别是巴纳德星,罗斯248,半人马座3星系统,格利斯445四个恒星系统。但是从恒星质量的角度考虑上述四个恒星系统里只有半人马座α星系统将对太阳系构成相对较大的影响,其余三恒星的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14.4%-33%不等,难以在3光年以外的距离上对太阳系造成有效的摄动。

半人马α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之一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61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半人马α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之一,它的光辉闪耀在这幅南半球星空风景照的左面。半人马α距离我们仅4.3光年,主要由两颗和太阳大小相似的恒星组成,但是实际上还拥有第三个成员,那就是小得多也冷得多 ,名气却十分响亮的比邻星,它已经位于视场之外。[1] 离太阳第二近的恒星。它实际上是一个双星。它的两颗子星A和B每80.1年互相绕转一周。半人马座αA的质量稍大于太阳质量,半人马座αB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90%。这个双星离我们太阳系只有1.33秒差距。
    半人马座α星,是一个三合星系统,其中的一颗恒星是全天空第四亮的恒星。其中两颗恒星为双星系统,肉眼无法分辨开来。半人马座α星A与半人马座α星B是一对双星,距离太阳为4.24光年。第3个成员半马座α星C是一颗红矮星,也称为比邻星,比邻星通常被认为这个恒星系的一部分,距离太阳只有4.22光年,是已知最接近太阳的一颗恒星。
    半人马座α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只有4.24光年(约277,600天文单位)。比邻星为一颗红矮星,距离半人马座α星A与半人马座α星B大约是13,000天文单位(约0.211光年)。比邻星可能以一个50万年或更久的圆形轨道来公转,也可能是以双曲线的轨道来运转,这有可能导致比邻星将在几百万年后离开这个恒星系。因为比邻星与半人马座α星A及半人马座α星B在宇宙中大约以相同的轨道来运行,就像是一个恒星系统一样。因此比邻星被称为半人马座α星C。





半人马座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17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半马人座α星的三合星系统中最大的成员是半人马座α星A。它是一颗G2V型的主序星,发出黄白色的光芒,在亮度与体积上都稍微超过太阳。第二大的成员则是半人马座α星B。它是一颗K1V型的主序星,发出橘黄色的光芒,亮度与直径都略逊於太阳。这两颗恒星互相绕转的轨道偏心率为0.52,彼此相距最近为11.2天文单位,最远则达到35.6天文单位,周期将近80年。它们的质量总和刚好超过太阳的2倍,年龄大约在50至60亿年之间。

     半人马座C——比邻星为一颗红矮星,距离半人马座α星A与半人马座α星B大约是13,000天文单位(约0.21光年或南门二与太阳之间距离的1/20)。比邻星可能以一个50万年至200万年或更久远的圆形轨道来公转,也可能是以双曲线的轨道来运转,这有可能导致比邻星将在几百万年后离开这个恒星系。因此比邻星有时被称为半人马座α星C。
比邻星与半人马座α星A及半人马座α星B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并不全然是意外所造成的,因为它们在宇宙中大约以相同的轨道来运行,就像是一个恒星系统一样。

行星组成模式显示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50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行星组成模式显示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92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088
    行星组成模式显示,类地行星可以在接近半人马座α星A与半人马座α星B的位置来形成,但是类似木星与土星的类木行星则因为双星的重力影响而无法形成。假定恒星类型、年龄与轨道稳定度相同的话,半人马座α星被认为最有可能拥有一个适合外星生命存在的行星。
然而有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如果半人马座α星拥有任何类地行星的话,因为缺乏类木行星的存在,它们也可能会是干燥的。目前认为木星与土星这样的类木行星对于彗星进入内太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也提供内部的行星水的来源。然而如果半人马座α星B对于半人马座α星A扮演的角色类似类木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关系的话,这可能不是个问题。这两颗恒星的恒星光谱适合潜在的行星来孕育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1 00: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