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4907|回复: 3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复制链接]
005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11 00: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兰古国,曾经永远辉煌的文明,竟然一夜之间就消失了,那么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如何才能解开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楼兰古国,它所具有的传奇经历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神秘而悠远。从一个世纪以前它戏剧性地再现于世人面前,就吸引了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前往猎奇、探险,伴随着一个个令人兴奋的考古发现,一篇篇、一部部探讨和研究楼兰历史、地理、语言、人文等学术成果的不断面世,楼兰的经历越来越清晰地得以再现,这个历史古国的神秘面纱渐渐隐去,让所有关心楼兰、关注西域历史的人们重温了这座丝路古城经历的荒蛮、文明、辉煌和落寞。


这座古城是西方的冒险家首先发现的。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冒险家将目光投向了位于亚洲中部、沉寂了一千余年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同伴第二次来到这里探险,他们艰难地走到罗布泊北岸,准备在附近挖掘淡水,发现铲子丢了,随行的向导艾尔迪克返回去导找,半路遇到了大沙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狂风过后,一座泥塔、房屋组成的古城奇迹般的展现在眼前。

楼兰遗址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576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7



本文总结了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一、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人为原因
三、人类过度开发加速罗布泊消亡






无论楼兰留给了我们多少珍贵的遗迹,多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不可多得的美丽,那曾经水流清澈、水土肥美的可人绿洲,曾经令世代楼兰人眷恋的心灵家园,最终还是被无情的黄沙吞噬了。难道楼兰古城的消失真的是一个现代人不可推测的神秘力量所为?事实恰恰相反,从出土文物来分析这个问题,考古学家指出,这一问题应当和富有神秘色彩的罗布泊联系起来考察。



楼兰遗址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806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7




当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用一把铁锨发现了沉睡千年的楼兰古城,这个仅在汉代史书中有过记载的西域小国便重返世人的目光。它创造过什么样的辉煌?它又是怎么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烟中的呢?我们的探访队深入古城遗址,发现这里的每一幢建筑的遗址,出土的每一片竹简,以及每一座古墓,都蕴含着惊人的秘密……

从楼兰保护站出发前往探访古城遗址的时候,整个荒原还笼罩在一片黑夜之中。漫天的星群如同闪耀的钻石,密密麻麻地镶嵌在罗布泊的上空,这是荒原上最美的图案。我们驾驶着两辆越野车,一前一后行驶在罗布荒漠中。高低不平的路面,环顾四周,似乎前后左右都一样。越野车如同在没有任何坐标指引下航行的孤船,只有一条车辙印伸向遥遥的地平线,别无选择。

楼兰保护站距楼兰古城有40公里的路程,在其东北方向。天色见亮,荒原笼罩在一层淡蓝色的熹微的光中。这时,我在一座起伏的沙包上突然看到一个指示牌,司机吴师傅停下车,我得以在冷风中靠近沙包,看到了牌子上被风沙打磨得依稀可辨的字迹:楼兰古城。虽然这个牌子在偌大的荒原中显得微不足道,可是来往于楼兰古城的人,都要依靠它指引方向,缺少了它,后果不堪设想。


楼兰遗址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322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7




“东方庞贝城”

楼兰古国尚依稀

越野车从天还是灰暗色一直开到烈日当头,我们还没看到楼兰古城的影子。一个沙包连着一个沙包,通往楼兰的路还在荒漠中延伸。这条路是从前石油测线时由石油勘探车“尤尼莫克”压出来的,路面上有厚厚的一层虚土。车轮走在上面,立刻陷入虚土中,轮胎几乎被淹没。如果步行,则几乎看不到自己的脚。



另一辆越野车的年轻司机阿不力米提,第一次走这样艰险的路,他用步话机不停地问:“前面好路还有多久?”向导小杨则对着对讲机来了几句“日本腔”:“前面好路的没有,只有难走的路。”

在百年之间,大自然荒蛮的力量改变了罗布泊的面貌,千沟万壑的雅丹地貌壮观之极。流经楼兰古城的孔雀河已经干涸,只留下一条干河槽,沿岸百米之内,满眼都是枯死的芦苇和红柳灌木。在这样的路上待久了,大家都显得有些烦躁与不安。我不时问小杨:“楼兰到底在哪里?”突然,小杨面露微笑,指着前方说:“快看,楼兰佛塔!”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遥遥的荒原上果然有一座佛塔挺立风中,我看看表,40公里的直线距离,却走了将近6个小时。已经风化了的楼兰佛塔如同茫茫沙海中领航的灯塔。

当我们面对楼兰古城时,不禁怔住了:这座全世界瞩目的神秘古城,竟然是被简易的铁网架隔出来的,城里和城外都是一样的景致。古代的城墙残损不堪,入口处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小杨打开锁,推开铁门,如同推动一部厚重的历史。整个城池沉静之极,在这里,万物似乎已经屏住呼吸,凝神观望我们这些陌生的来访者。



楼兰古城曾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描述为“东方的庞贝”。庞贝是亚平宁半岛上的一座罗马古城,被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所覆盖,而眼前的楼兰古城却并未被风沙完全埋没。我们向古城中央进发,一条东西走向的干河床拦住了我们的脚步。河道大约有七八米宽,看不到桥的遗址,只有河流曾经冲刷堤岸的痕印,在河道中,我还捡到一枚白色的淡水螺壳。这条源自孔雀河的支流穿城而过,据考古学家推断,这是条人工修建的运河,这说明在建城之时,古楼兰人就懂得了引水修渠的技法。

在城中心的台地,一些密集的残存的墙垣和屋架建筑告诉我们,我们来到了当年的繁华场所。据考证,这里曾是楼兰人的王府和汉人的衙门——西域长史府故址,这里也曾出土了大量汉字书写的魏晋木简、文书以及佉卢文书。汉文文书是用木笔蘸墨写在木简上的隶书,字迹清晰。而佉卢文属于早已消亡的文字,无人能解。这种源于古代印度西北部的文字,公元3世纪流传到塔里木盆地并一度被广泛使用,后来神秘消失。



除了佛塔,楼兰古城中最显眼的建筑遗迹当属“三间房”,它因日本僧侣橘瑞超在此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而闻名于世。“三间房”也是城中目前最结实的建筑,虽然房顶和门已经不翼而飞,然而三面的墙壁依然还在。之前在若羌县城,我就曾与相关专家讨论过,他们认为“三间房”是西域长史府的组成部分,可能是府衙内存放机密文件与武器的库房:“很多说法认为它是府衙办公室,但三间房舍都呈长方形,无论面朝哪个方向,都安置不下一张办公桌。”

虽然西汉时期记载楼兰国有1.4万多人口,但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柱和低矮的芦苇墙来看,城中似乎住户并不多。如今,这些建筑房屋的底部多已被沙丘所掩埋。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来分析,专家们认为,当时的楼兰古城已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贵族、商人、僧侣、贫民,以及还有来往的商队、使者,雅利安人、塞族人、月氏人、安息人、匈奴人等来来往往,就是由这些人在楼兰古城中建构起自己的运行秩序的。



楼兰遗址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558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7



土垠码头遗址

通往楼兰的唯一水路


楼兰古城的沙土中没有一滴水,但水的痕迹却随处可见,尤其是那座蒸发了的水陆码头土垠,更是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无奈。


土垠遗址位于罗布泊北岸的台地上,曾经三面环水,北边通陆地,是汉代西域水陆码头及驿站所在地。沧海桑田,2000多年前的重要通商口岸,如今物是人非。土垠地处古孔雀河道旁,曾是西汉王朝最西边的水陆重镇,据称当时还有官兵屯守,争战时又是西域汉军的后方补给基地。现在这里却一片茫茫荒漠,只有几根残留的木桩和遗迹在风中孤独地矗立,依稀可辨的有仓库、衙署和士兵屯驻的遗址,遗址的西北还留有城门,内有仓储区、居住区和衙署区。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土垠呈现的应该是一幅绝美的边塞画面;罗布泊的清波展现在眼前,放眼望去,朵朵浪花伴着鸥鸣拍击码头。据历史资料显示,汉代的土垠是进入楼兰古城前的最后一道关口,这里水网密布,航运繁忙。西汉时期,进出楼兰的交通线有4条,土垠线是唯一的水路。驻守的军队除去仓储,主要的日常工作是迎送往来使者、官吏,为之提供食宿和车马。作为罗布泊的港口和楼兰古城的门户,土垠曾直接见证了楼兰古城的开发、发展、凋落和放弃的历史,见证了楼兰人生死存亡的蹉跎命运。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是土垠遗址的最早发现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西域考古事业的奠基者。1930年4月,黄文弼来到塔里木盆地,他的本意是想渡过孔雀河去楼兰古城考察,可是到达孔雀河边时,却发现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根本无法渡过,所以只能在孔雀河北岸进行考察——机缘巧合之下,他竟然发现了土垠遗址,并挖掘出70多枚西汉时期的书简,这些书简记载了土垠一度繁荣的交通史,由此可判定楼兰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具有极高的价值。

被称为“独行侠”的余纯顺告别世人的地方,也是在土垠遗址附近,他历时8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堪称中国最富有经验的探险家之一。1996年,欢送余纯顺出发的最后晚餐就在此地举行,这位豪气冲天的大侠不听劝阻,决意挑战6月的罗布泊,最终在骄阳和酷热中一去不复返。几天后,搜救人员在离土垠30公里处的一个半支的帐篷中发现了余纯顺的尸体,罗布泊就这样又平添了几分凄凉和悲壮……



楼兰遗址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908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7




楼兰古墓千古之谜

壁画中的西域人情


楼兰古墓群距楼兰保护站大约有10公里。在2002年4月前无人看守的时期里,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楼兰古墓有近千座被盗,很多珍贵文物失窃或遭到破坏,十分可惜,所以现在这里是保护站的重点巡视对象。

我们的车在一道沙梁前停了下来,向导小杨跳下车,从沙土中拖出一块破木板移开,木板扎满了锋利的钉子。见我不解的样子,他解释说,这些钉子专扎盗墓者的车胎,因为楼兰保护站的设施简陋,工作人员只得采用这样的原始办法。



继续向前,车行进的路段位于干河床上,河道两岸,一丛丛枯死的红柳枝在风中萧瑟地摇摆,当离那些墓地越来越近的时候,我倒有些惴惴不安了,生怕惊扰到这里的每一个游魂。原本是古楼兰人将自己的先祖秘密封存的圣地,如今却一再遭到盗墓贼骚扰。而望着那些高耸的台地,我更是不由得从心底发出疑问:这些墓葬为什么建造在如此之高的地方?



从外观上看,那些土铸成的台地就像一座座孤立的岛屿。车停在一座高大的台地之下,旁边立着一座黑色石碑——这是进入楼兰古墓群的标志,石碑上提示说,从新石器时代到魏晋时期,这里安葬着各时期的楼兰人,年代跨度有两千年之遥。为什么不同时代的楼兰人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归宿地?这里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

阳光将台地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上,显得扑朔迷离,好像是一部盗墓小说的序幕。台地旁边是一条干河道,大片枯死的芦苇倾斜地倒向一边——考古学家推测,很早以前这里四周都是水,只有这些台地露出水面,于是古人就划着独木舟将故人的尸体运到这里安葬,以祈求灵魂的安宁。那么,楼兰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先人葬在这水上墓地中呢?目前还没有答案。



若羌县楼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楼兰美女,就是在这里出土的。盗墓贼仓皇地将她从墓地中一铲一铲盗挖出来,所幸的是尸体保存完好,没有遭到破坏。也许是这具楼兰美女的形象存留得太完美了,在月黑风高夜,使得盗墓贼心虚害怕,他们只匆匆忙忙取了几件陪葬器物,遂又将墓穴回填。这楼兰美女不但头发、身体、服饰保存得完好无缺,就连长长的眼睫毛都一根不少,她头戴尖顶毡帽,上面插有羽毛装饰,高颧骨深眼窝,面庞端庄秀丽,经测定为雅利安人种,与考古学家穆舜英发现的铁板河楼兰美女属于同一时代。




楼兰古墓群留给世人最大的谜题,是关于尸体的。为什么处于同一地界的墓地,有的尸体保存完整,有的则白骨嶙峋?青铜时代的楼兰人究竟使用了什么高超的技术,使得自己的尸体历经千年不朽?斯文·赫定有个著名的猜想:关于楼兰古墓的探险与发现,一定有许多更深层的东西被忽略了。他曾自问:楼兰古城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特征,可是,罗布荒原为什么没有发现过一处汉人的墓葬呢?解释只能是:在西域的汉人死后一律“旅榇还乡”,安葬于故里了。然而从西域到中原路途遥远,全部归葬家乡亦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至今,对于这个古墓群的考古仍没有结案,那些谜题,只能留给后人来解答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壁画墓——当小杨窸窸窣窣地掏出钥匙,打开壁画墓的那一瞬间,一缕阳光射进幽暗的墓室,我看见散落的带漆的棺材板和白骨,以及墙上那在中国古代曾经是最顶尖的壁画艺术品:壁画中刻有金驼和银驼,有学者认为,它们象征着墓主人的地位、权力和财富。右边墙上绘了几幅人像,脸部模糊,但衣着华丽讲究,并排的5个人手持酒具,正在开怀畅饮,一片其乐融融的欢乐场景,其中一位红衫长官优雅地举着高脚杯,我猜想里面一定装着风靡西域的葡萄酒——相传那时候的楼兰附属国尼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让人快乐的葡萄酒。考古学家在楼兰古城东南处发现了两处类似现代的酒窖,说明在西汉时期,楼兰人已经有了酿造葡萄酒的工艺雏形。


楼兰遗址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870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7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最近,中科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考察队认为:据初步推断,随着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万年前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导致整个湖泊干涸。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一、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约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三大环境格局变化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几乎都很少到达这里。

  当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时,整个东亚西部都开始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在这期间,罗布泊开始从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时候,湖面急剧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成现在的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面较大的罗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还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据说从近来的遥感资料判断,孔雀河上游曾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这次滑坡整个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罗布泊的来水被断。现在的问题是还不知道这次滑坡的具体时间,它是否发生在罗布泊干涸之前还有待于研究。





  三、人类过度开发加速罗布泊消亡

  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在晚近期可以说越来越大。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

  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5号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树桩”说明,楼兰人当时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机,只好祈求生殖崇拜来保佑其子孙繁衍下去。但他们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树木,使当地已经恶化的环境雪上加霜。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我们解放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我们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这一点从近年来的黄河断流就可以得到印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来水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

  四、楼兰古城消失成为“旷世之憾”

  提起楼兰古城,人们都会想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他在1901年首次对外宣布楼兰古城的存在。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因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经过一年的准备,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随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着赫定的路线图找到楼兰遗址的,他们的发掘工作更彻底和细致,但同时也是破坏和掠夺性的。这些工作成了以后楼兰探险的重要地理依据。



  尽管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辉煌一时。据专家分析,楼兰遗迹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民宅,留存下来的还有几十间,并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有行政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而易见。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6-9-19 14: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兰不是一夜之间就没了么。。。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7-12-7 16: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西域中的明珠,究竟是不是因为干旱而灭亡或者迁徙了?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3-29 12: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兰古国,没传说的那么厉害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2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