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报道:想要与外星文明取得联系,第一步就是走出太阳系,貌似按照常规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旅行者号都飞了几十年了,还刚到太阳系边缘呢? 人类想去最近的星系,得多少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我们只能在宇宙飞船上过几辈子了! 超光速貌似一个不错的办法,虽然即使能够达到光速,去仙女座也需要XX年,最少给了我们人类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 更何况,我们说的是超光速,说不定就直接时空穿越了,进入时光隧道,一瞬间,就到了外星了!好吧,别做梦了。
【图片版权:来自牧夫天文】
1 早期的地外文明探索 外星文明探索简称为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它已成为地球人类的重大研究课题。我们知道,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Copernicus, 1473-1543)于1543年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指出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作圆周运动。这一理论被普遍接受后,人们认识到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绝非宇宙的中心。那么,在类似的演化条件下,宇宙中某些地方也可能有智慧生命存在;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 1571-1630)即持这种观点。……1979年,I.Asimov推测银河系中可居住行星多达6.4亿个,因此即使只有万分之一行星有高级生命,数量也非常可观。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则估计,宇宙中约有1023个恒星,而银河系中约有2×1011个恒星系统。银河系中的2000亿颗恒星中大约有10% 拥有巨大的、很容易发现的行星;看起来很有可能其余恒星中的大多数周围也有行星存在。这些行星中一定会有类似地球的星体。事实上,地球上的智者早就对“外星智慧生命是否存在”的问题表示关心了。1820年,德国著名数学家F.Gauss提出,可在西伯利亚的森林里找出一片直角三角形的空地,然后在三角形里种上麦子,以三角形的每条边为底边种上一片正方形的松树,这就组成了勾股定理(Pythagoras定理)的证明图,如果有 外星人路过地球附近,看到这个巨大的数学图形,便知道这里有智慧生物居住了。 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使用现代仪器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0年4月8日,美国人Frank Drake将一副直径25米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指向了太空中两颗附近的行星—— εEridani和τCeti。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寻找来自地球以外智能生命的讯息。
后来,他使用西弗吉尼亚的10个大型射电望远镜,接收宇宙中的无线电信号并进行分析,寻找1.42GHZ附近的有规律信号。这个叫做OZMA计划的活动标志着一个新研究领域的诞生:寻找地外智慧生命。F.Drake是St.Cruse加州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兼任外星智能调查所的所长。该所位于旧金山以南55km,监听频率为1~3GHz的频段(这里的背景噪声最低)。由于自1993年美国国会宣布不再支持原来的研究计划,该所一度面临困境;后来由于私人捐助才坚持下来。现在他们的工作称为“凤凰计划”(Project Phonix),并且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在那里有先进的射电天文设备和波谱分析仪以及大型计算机。
早期进行研究的还有美国哈佛大学的Paul Horowitz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领导了“太空多通道分析”计划,它在800万个频道(每个宽0.05Hz)上,用巨型射电望远镜探测太空,对收到的信号作自动分析。他们长时期地探测地球北半球上面的天空。鉴于宇宙深空有大量的星际氢,他们也特别重视氢原子跃迁频率——1.42GHz这个波段。 1961年,Drake提出了一个公式: N=RSfPnEfLfIfcL
式中N是银河系可能有的文明总数;RS是银河系中合适恒星的诞生率;fP是合适恒星带有行星的系数;nE是有生物圈的行星数;fL是能产生生命的行星的比例系数;fI是能发展为智慧生命的比例系数;fc是智慧生命有通信能力和文明的比例系数,L是与外界通信能力的持续寿命(即文明存在时间)。据研究,可取以下数据作计算:RS=5~10颗恒星/年,fP=0.5, nE=2, fL=0.1~1, fI=0.1~1, fc=0.1~1;由此得:N=(0.005~10)L
L取决于该星球上的文明持续能力——是长期存在还是由于核战争之类原因自我毁灭。如取L=(104~105)年,则可算出两套数据:差的情况N=50~5000个,好的情况N=105~106个。 因此我们认为,“化学演化→生物进化→智慧生命出现”的戏剧到处都会上演,这就是科普杂志中所说的“外星人问题”。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发展了文明的地外星球在银河系中平均也有数百个。 SETI计划经历了几个阶段:OZMA(1960年),独眼神(1974年),HRMS(1992年),凤凰计划(1993年至今)。使用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Arecibo,直径达306m;搜寻频段1~60GHz,特别是波长18~21㎝(称为“水洞”)。凤凰计划是搜寻200光年的约1000个类日恒星,假设它们周围有类地(球)行星。Arecibo望远镜扫完所在区域的天空需要6个月时间——而那还只是整个天空的三分之一。科学家承认,这样观测的效果跟乱找一气没什么分别,然而谁也不知道智慧信号会从哪边来。迄今无结果,只证明了地球人类寻找同伴的探索精神。
2 近期的地外文明探索
40年后(即2000年),F.Drake 仍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把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大大提高。他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寻找,再寻找;直到我们的目光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投向一个恰当的地点。他们在进化上或是科技的发展上也许比地球上的人类提前了数十亿年,我们所面临的就如同正在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一次考古学的研究”。 国际天文学界曾不止一次建议只通过接收宇宙信息来寻找外星生命,而不提倡主动发送有关地球的信息。在波多黎各Arecibo天文台于1974年向M13球状星团(该星团约有106颗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发射无线电信号后,国际天文学会即发出警告。天文学家们担心地球被先进的外来文明发现而遭到攻击。此外,国际航天学会也发表过关于寻找外星生命活动原则的声明。声明规定:在不进行国际协商的情况下,不应对外星智能发出的信号作出回答。2003年,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制定一份名为《地球的回音》的文件,该文件将对向地外文明发送信息的决策程序作出规定。
Arecibo的作法是,用 305m射电望远镜向宇宙深处发送了24000个二进制码和关于地球及其居民的一些最基本信息,其内容包括:数字1到10,一些化学分子的原子数,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式及其原子数量,人的体形,地球人口总数,太阳系的构成和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的形状。按照电波的速度来测算,估计要在4.8万年后才可能得到来自M13星团的回音。 1972年、1973年和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4个探测器,名字分别为“先驱者一10”号、“先驱者一11”号、“旅行者一1”号和“旅行者一2”号。“先驱者”系列探测器上安有一个金属板,它可谓是地球人的“名片”。上面刻有一男一女的图像,男子在招手。他们身后是探测器示意图,加上这一背景旨在让外星人通过对比来判断地球人体形的大小。金属板下方刻着太阳及太阳系9大行星的编码。从第3颗行星划出一条线,指向探测器,这条线表明了“先驱者”的出发地——地球。左上角刻的是氢原子跃迁过程示意图。 最重要的信息在金属板的左侧,这里透露了太阳系的具体地址。中心一点是太阳,从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十多条直线指向银河系的“灯塔”——脉冲星。每一颗脉冲星的运行周期都用二进制数码表示。所有先进文明都应当了解这些脉冲星。根据它们的坐标和周期,外星文明可以判断出太阳系的位置,甚至可能推算出“先驱者”飞行器发射的时间。 在两艘“旅行者”号探测器上都装有送给外星人的邮包:一个圆形铝盒,里面放着一张镀金视听光盘。光盘经过了特殊处理,可保存数亿年。读取光盘数据的说明写在铝盒的盖子上。光盘上收录了115张图片,介绍了地球文明最重要的一些科学资料:地球的图像及各大洲的自然景观,人类和动物的生活图景,人与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物化学构成,包括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除图片外,光盘上还存有大量声音信息。
光盘上录有地球人类用55种语言向外星文明发出的简短问候。光盘上还有一个特殊章节:地球文明的音乐文化,如Bach、Beethoven、Mozart的作品,爵士乐和许多国家的民族音乐。 “先驱者-10”号于1997年3月结束了对太阳系外层空间的探测任务,离开太阳系,飞向银河系深处。它与地球的距离已超过1010 km,是迄今为止距离我们最远的人造飞行器,它发出的信号要经过近10个小时才能到达地球。“旅行者”系列探测器于2003年11月离开太阳系,正以每年5 ×108km的速度飞向宇宙深处。 尽管国际天文学会反对主动向外发送地球信息,在天体物理学研究史上,人类已向其他星球发送过6次信息,其中4次通过雷达发射电波,两次借助宇宙飞船发送实物。2003年仍以电波方式发送信息,发射地定在乌克兰国家航天器指挥和试验中心(位于乌克兰Yevpatoria),即原苏联外太空联络中心。科学家们此次“送信”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大熊星座中47Uma恒星旋转的一颗行星。47Uma的光谱分析结果和年龄同太阳很接近,它与我们相距约42.4光年。天文学家认为,它周围的那颗行星与我们地球有着类似的“温室”环境。他们相信,如果这颗行星上存在着生命并有一定的接收设备,那它一定能收到我们的问候。
科学家们曾把注意力放在离地球不到15光年的两个恒星的周围。它们叫“鲸鱼T星”和“波江E星”,它们非常像我们的太阳,稍冷、稍小、年龄相近。1995年10月,两位瑞士天文学家提出,飞马星座中的恒星“飞马51 (距地球40光年)周围可能隐藏一颗新的地球,那里就有可能存在着外星生命。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找到第2个地球的关键是先要找到第2颗木星。为什么呢?一个星系一定要有像太阳系中的木星那么大、那么重的星球,才能起到保护作用,把偶发的陨石吸走,避免地球(或类地球行星)遭到打击。我们地球如今每亿年才可能遭受1次大的(毁灭性的)碰撞;而如果没有木星,这个时间会缩短到10万年,因而就无法完成物种进化过程。前述两位瑞士科学家正是通过测量,推断“飞马51”周围有类似木星的巨大行星在飞行,才预言“第2个地球”存在的可能性的。……近10年来,科学家已经通过各种方法发现了约170颗所谓的太阳系外行星;大多数是像木星一样的气态巨行星,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06年2月中旬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公布了一个名单,列举了探索地外生命的10个候选恒星,它们将是NASA计划于2020年前发射的“类地行星搜寻者”的首批探索目标。发言人M.Turnbull代表NASA和SETI说,现在飞马座51号成为10个候侯选恒星中的首位。其他候选者还有:与太阳极为相似的天蝎座18号星;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α(B);以及epsilon Indi A;等等。人类至今对它们知道得很少。
2006年4月,《Nature》杂志报道说,两架最新的天文望远镜的安装将在这一年加速SETI的进程。一架是直径1.8m的望远镜,装在美国Havard大学Oak Ridge天文台,可以发现小于10-9s的闪光;观测由P. Horowitz领导,预计将进行数年。这个构思来自下述假设,即地外智慧生命或许是用激光发送信号,而不是用无线电波。另一套装置则仍用无线电波,它安装在美国加州的SETI研究所,领导人是Peter Backus;该所计划与Benkeley加州大学合作,建设350个反射器组成的阵列(每个直径6m),以便在今后搜索106个星体!这个宏伟计划受到Micro Soft的支持,近期即有几十个天线开始工作,对银河系中心进行研究。 美国宇航局(NASA)对地外文明探索非常重视。NASA计划在2004~2014年间发射两艘价值达数十亿美元的宇宙飞船,用来进行类地行星的搜寻探测工作。NASA又打算首先研制出一台较小型的日冕观测仪,并于自由飞行干涉仪发射几年之后,即在2014年前后发射升空。这种结合了可见光波长和红外波长的联合探测研究,将提供大量独立的证据,从而帮助天文学家得出“在地球之外存在生命并且适合生命居住的行星”的可靠判断。
3 早期和中期的超光速研究
在1905年以前,科学界对“速度”从未认为存在极限。1905年狭义相对论(SR)问世,其中却有一条“光速极限法则”。我们知道,A.Einstein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纵观他的一生和他的工作,称他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没有问题的。他的光子学说,以及他的其他科学贡献,确实可以彪炳千秋。但是,对他的相对论人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例如,早在1962~1971年间,H.Bondi、P.G.Bergmann和N.Rosen就指出,相对性原理和宇宙学原理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然而,正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一起,构成了SR的基础。而且,Einstein的光速不变原理实际上是假设“单程光速不变”,这个假设至今也没有得到实验上的证明,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证明的假定。中国科学家陆启铿、邹振隆、郭汉英早在1980年就曾指出,对于现实宇宙的大尺度行为SR已无意义,故对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必须重新考察。
SR理论断言“超光速运动不可能”,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断言主要来自两个推论,一是“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尺度随速度增加而减小”,二是“运动物体的质量随速度增加而加大”;即β=v/c,式中β是物体静止时的尺度和质量, v是动体速度,c是光速。由于以上两式,SR便断言“v>c时的讨论已无意义”。其实,这两个推论都没有直接的、判据性的实验证明。因此,多年来超光速研究也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断地开展。它虽然还处在婴儿时期,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产生了良性刺激。 最早的报告来自对微观粒子的观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介子(mesons)的运动速度小于光速。1955年,O.Chamberlain等的文章(Phys.Rev.,Vol.100,947)说,对π介子的测量表明,它在3.8×10-8s时间内飞行了40ft (约12.2m)距离,故其速度为320842105.2 m/s,即v=1.0702c。故认为π介子的飞行速度是超光速的;但以后没有对此再研究下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超光速研究,即早期开展的工作,是寻找“快子”及观测类星体。“快子”一词的英文是tachyons,是美国Coloumbia大学教授Gerald Feinberg于1967年提出来的;它是根据tachus(希腊文中意为“快速”)而创造的词。快子以超光速运动,其速度v>c。1960年之后,一些物理学家认定:Einstein的“速度极限”(speed Limit)不能用在“已经以超光速运动的粒子”身上,这种粒子就是快子。为了不与SR理论相矛盾,Feinberg 假定快子的静止质量为虚数。然而,人们一直无法说明“虚数质量”的意义,实验上也找不到证据。后来,即在1986年~2000年间,对 中微子(neutrinos)的测量表明可能其<0,故一些物理学家认为中微子是快子,以超光速运行。但迄今为止尚不清楚中微子的运动速度究竟是怎样的;而且,对其可能为负数也有其他不同的解释。
快子有一些古怪的特性。例如,它损失能量时将加速,故能量为零时的速度是无限大。实际上,只有无限大能量才能使快子减速到c。无限大能量是不可能达到的,故快子不能以c(以及小于c)的速度运动。快子仿佛存在于相对于亚光速粒子来讲是镜象的世界。当它穿过真空空间,会产生称为Cerenkov辐射的光锥。……尽管快子尚未找到,然而最早是为了避开狭义相对论(SR)困难而提出的快子,却出现在各种物理理论中。例如,有人认为宇宙线中可能有快子;也有人认为它存在于暗物质(dark matter)里;在弦论(string theory)中快子也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宇宙深空。20世纪70年代,在射电天文观测中通过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技术发现了数十个河外射电源有超光速膨胀现象。在遥远的宇宙深空,类星体(quasrs)是具有活动星系核的一类星系,是很密的物质。对3c273类星体的观测,1971、1977年M.H. Cohen报告了3c、4.2c的分离速度;1979年G.A.Seielsted报告了5.2c,而1981年T.J.Pearson报告了9.6c。……问题是对这种“天体运动中的超光速”应当怎么看?有人从SR出发认为这只是“表观超光速”,即一种视现象。然而,长期积累的观测数据表明这类膨胀在加速,并且似乎与Einstein引力理论中的类空运动呈现的规律非常相似。就是说,虽然SR否定超光速运动的可能,但广义相对论(GR)的宇宙论的类空测地线规律又与宇宙星体超光速运动的规律相符!天文与天体物理学家曹盛林曾对3c273的观测数据作拟合研究,发现其结果否定了所谓“视超光速”SR喷流模型,而支持GR类空测地线描写的“真实超光速膨胀”模型。故他认为类星体的有关超光速数据不是“表观超光速”,而是实在的超光速运动。
超光速研究的中期大约从1992年开始,特点是发现光子、微波、光脉冲和电脉冲的传输速度可以超光速。一个著名的实验是在1993年发表的:美国Berkeley加州大学的A.M.Steinberg, Kwait和R.Chiao(乔瑞雨)测量了光子穿过厚1.1μm的位(势)垒时的时延,并在一种称为“双光子赛跑”的实验安排中证明光子的隧穿速度为(1.7±0.2)c。这个实验装置的高水平令人惊叹! 众所周知,电磁波是非实体物质。对自由空间中的波、无线电波脉冲、微波脉冲、光脉冲的传输速度的实验研究,是在1992年及以后的10年中展开的。德国科隆大学的G.Nimtz等用微波脉冲通过截止波导,获得了4.7c(1992年)和4.34c(1997年)的数据。A.Ranfagni等用双角锥喇叭在微波实验,1996年获得了自由空间的波速为2c。2000年,D.Mugnai等用改进的喇叭天线法得到一个结果是1.053c。在无线电波频率上的脉冲传输也获得了超光速——2002年A.Hach 和L.Poirier用模拟光子晶体的同轴结构获得了群速vg=(2~3.5)c。用类似方法,J.N.Munday和W.M.Robertson获得vg=4c(2002年);黄志洵和逯贵祯获得vg=(1.5~2.4)c(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