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FO中文网报道: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上个世纪一直被科学界奉为圣经,可随着研究得深入,不少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质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宇宙大爆炸理论或被推翻!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的观点似乎已被奉为权威,任何质疑都是对它的冒犯。然而,现在的多项实际观测结果令这幢壮美的理论大厦产生了裂痕。凭什么怀疑这一理论?就凭超级天文望远镜的观测,它们的出现至关重要。
反大爆炸论者的声音
这封《致科学界的公开信》得到了34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签名,于 2004年5月22日发表于英国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我们将它翻译过来,目的是让读者对大爆炸理论的人的论据有所了解。这封公开信被贴到网上(www.cosmologystatement.org)后,又得到了185位科学家的网络签名(现在已四百多人了):
如今,大爆炸理论越来越多地以一些假设,一些从未被实证观察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论据:暴胀、暗物质和暗能量等就是其中最令人震惊的一些例子。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在实际的天文学观测和大爆炸理论的预言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矛盾。这种不断求助于新的假设来填补理论与实现之间鸿沟的做法,在物理学的任何其他领域中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这至少反映出这一来历不明的理论在有效性方面是存在着严重问题的。
然而,没能这些牵强的因素,大爆炸理论就无法生存。离开了暴胀之类的假设,大爆炸理论就无法解释实际观测中发现的同质的、各向同怀的宇宙背景辐射。因为那样的话,它就无法解释宇宙中相距遥远的各部分何以会有着相同的湿度并发出同量的微波辐射。离开了那种与我们20多年来辛苦努力在地球上观察到所有物质都格格不入的所谓暗物质,大爆炸理论的预言与宇宙中实际的物质密度就完全是矛盾的。暴胀所需的密度是核聚变所需的20倍,这也许可以作为大爆炸理论中较轻元素来源的一个理论解释吧。而离开了暗能量,根据大爆炸理论计算出来的宇宙年龄就只有80亿年,这甚至比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系中许多恒星的年龄还要小几十亿岁。
更重要的是,大爆炸理论从来没有任何量化的预言得到过实际观测的验证。该理论捍卫者们所宣称的成功,统统归功于它擅长在事后迎合实际观测的结果,它不断地在增补可调整的参数,就像托勒玫(Ptol m e)的地心说总是需要借助本轮和均轮来自圆其说一样,其实,大爆炸论并不是理解宇宙历史的唯一方式。“等离子宇宙论”和“稳恒态宇宙模型论”都是对这样一个持续演化着的宇宙的假设,它们认为宇宙既无始也无终。这些模型,以及其他一些观点,也都能解释宇宙的基本现象,如较轻元素在宇宙中所占的比重、宇宙背景辐射以及遥远星系谱线红移量随着距离增加等问题,它们的一些预言还甚至得到过实际观测的验证,而这是大爆炸理论从未做到过的。大爆炸论的支持者们强辩说这些理论不能解释观测到的所有天文现象。
但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它们的发展严重缺乏经费的支持。实际上,直到今天,这样一些疑问和替代理论都还不能被拿出来进行自由的辩论和检验。绝大多数的研讨会都在随波逐流,并不允许研究者们进行完全公开的观点交流。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说过,‘科学就是怀疑的文化’,而在今天的宇宙学领域,怀疑和异见得不到容忍,年轻学者们即使对大爆炸这一标准模型有任何否定的想法也不敢表达。怀疑大爆炸论的学者如果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就会失去经费资助。连实际的观测结果也要被筛选,要依据其能否支持大爆炸理论的标准来筛选。这样一来,所有不合标准的数据,比如谱线红移、锂元素和氦元素在宇宙中所占的比例、星系的分布等,都被忽视甚至歪曲。这反映出了一种日益膨胀的教条主义,完全不合乎自由的科学研究精神。如今在宇宙学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经费和实验资源都被分配给以大爆炸理论为课题的项目。科研经费来源有限,而所有主管经费分配的评审委员会都被大爆炸论的支持者们把持着。结果就造成了大爆炸理论掌握该领域的全面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与该理论在科学上的有效性毫无关系。
只资助从属于大爆炸论的课题,这种做法抹杀了科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持续不断地用实际观察来对理论加以检验的原则。这样一种束缚使任何探讨都无法进行,也使任何研究都无法进行,为了治疗这一顽症,我们呼吁资助宇宙学研究的机构将相当部分的经费留给那些替代性理论的研究课题,留给那些与大爆炸理论存在矛盾的实证观测。为避免经费分配不公的问题,掌管经费分配的评审委员会可以由非宇宙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将经费公平地分配给针对大爆炸理论有效性进行的研究项目,以及其替代性理论的研究项目,这将能使我们以科学的方式找到关于宇宙历史演变的最可信的模型。
被动摇的理论
凭借三大观测证据的支撑,“大爆炸”理论早在40年前就已成为关于宇宙起源的“权威”学说。然而,该学说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裂痕。而且,这些裂痕还越来越明显。
大家都听过有关“大爆炸”(Big Bang)这个优美动听、构思巧妙的故事,它极具冲击力,毫不费力地抓住了大家的心。这个讲述宇宙起源及演化的传奇故事不仅让普通听众深信不疑,也昨到了科学界的认可,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真实可信!40年来,它成了解释宇宙起源的唯一标准版本,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的:“在137亿年以前……”
后来呢?大爆炸理论提供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137亿年前,一次神秘的爆炸之后,宇宙出现了。关于这次爆炸,我们只知道它的强度和温度超乎人类的想象,也是当前物理学所无法触及的。大爆炸也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一次爆炸,而是某种神奇的能量促使宇宙发生急速膨胀,之后空间和时间出现。整个宇宙在其最初时刻,即理论假设的零点之后,都还只是一团炙热的、不断发生着快速膨胀和冷却的等离子体,由于这次急速的膨胀,这一炙热均匀的流体开始变得致密,渐渐形成了原子、恒星、星系……
三大证据
当然,这样一个剧本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该设想由比利时的一位牧师兼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 tre)在上世纪20年代末提出。短短几十年间,他的观点逐步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支持。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设想开始变成一门几乎无懈可击的理论。该理论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它拥有三大观测证据作为基础。第一项证据是在1929年发现的: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发现星系之间的距离在拉大,而星系之间相互远离的现象正是大爆炸理论关于宇宙膨胀的一个标志;第二项证据名为“原初核聚变”:上世纪60年代,人们观察到宇宙中各种原子所占的比例(氢原子占75%、氦原子占24%、较重的元素仅占1%)与大爆炸理论的预言值基本吻合。因为根据该理论,在宇宙形成之初,只存在那些最轻的原子(氢和氦),而较重的原子则是后来才在各恒星中形成的,数量也要少得多;第三项证据则是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这种表明整个宇宙沉浸在-270℃(也就比绝对零度高3℃左右)的温度之中的微弱辐射来自何方?唯一合理的解释似乎就是:这是当宇宙还是一团炙热气体时所散发出的巨大光辐射在经历了宇宙膨胀而冷却之后的余烬。换句话说,宇宙背景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时发出的辐射,用大爆炸自身的辐射来证明大爆炸的发生,这是何等强有力的证据啊!最终使得大爆炸理论大受欢迎的正是这项伟大的发现。
大爆炸理论主宰天文学界已经40余年,已经成为知识领域无人能够撼动的圣殿。
有了这些支柱,大爆炸理论便顺理成章地主宰了天文学界,到如今已经40余年了,甚至已经成为知识领域一座无人能够撼动的圣殿。不过,一旦我们走近这座圣殿,就会发现上面已经出现了些许观测上的裂缝或理论上的缺口……这不由让人担心“圣殿”是否摇摇欲坠。应该看到,这些裂痕尽管有着扩大的趋势,但仍然不成气候。那么,它们究竟只是一些很容易修正的建筑瑕疵,还是可能危及这一理论的严重缺陷呢?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几个月前,也就是在2005年末,有一道裂痕悄悄地扩大了。当时,马克·迪金森(Mark Dickinson)领导的国际研究组发现了一个们于鲸鱼座的星系HUDF-JD2。科学家们在发现了这一星系后,立即组织了全球数台大望远镜对其进行观测,其中有哈勃空间望远镜,欧州的VLT望远镜(VLT:Very Large Telescope)以及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斯必泽(Spitzer)空间望远镜等,它们一刻不停地注视着茫茫苍穹中这个极微小的亮斑。在使用了如此众多的技术手段后,人们成功地获得了关于HUDF-JD2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显示,该星系有着超乎常规的属性!据计算,它与地球的距离达到130亿光年,这个数字如此接近大爆炸发生的时间,不禁令人瞠目结舌。如果大爆炸理论成立的话,这就意味着,我们观测到的HUDF-JD2星系正是它在大爆炸发生仅仅7亿年后的模样。
“物理学上来讲这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因为根据计算得出,该星系的质量相当于6000亿个太阳的质量,约为我们所处的银河系质量的4倍。而天文学家一向认为,银河系已经是星系中非常巨大的一个了。奇怪的是,根据目前有关星系演化的理论,即所谓“层级模型理论”,现有的星系都是逐渐由小型星云和小型星系聚集形成的——那么如此巨大的一个星系怎么可能在大爆炸之后这么快就形成了呢?
这并不是唯一的问题。科学家们在测算构成HUDF-JD2星系的恒星年龄时,碰到了更奇怪的事。根据他们在计算机程序中建构的恒星形成模型,他们发现,这个星系最晚大概形成于大爆炸后的2亿年,而最早则有可能形成于大爆炸之前的1亿年!换句话说,这个星系Z“可能比宇宙还要老”,马克·迪金森说。他急忙又补充道:“当然,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他甚至怀疑过是不是计算机出了错,竟算出这样一个荒诞的结果……目前,马克·迪金森正在从理论方面寻找突破口,以期缩短恒星及星系形成所需的时间,30多年来,很多科学家都是这样做的……实际上,“星系年龄大于宇宙年龄”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一次,问题也许变得更加尖锐了,因为HUDF-JD2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天文家认为,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更老的天体。果真如此的话,根据大爆炸理论编制的宇宙演化时间表就有可能要被彻底改写……问题还不止于此。宇宙背景辐射因其反映了宇宙在大爆炸发生后38万年的状态(即温度高达3000℃的浓密粒子雾),其提供的证据一向被视作大爆炸理论最牢靠的支柱,然而这些证据也发生了动摇。特别是2003年以来,人造卫星WMAP对这一辐射进行了准确的测量,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宇宙中,各部分的温差不会超过0.0002℃。那么,仅仅几亿年后,星系间真空与恒星内部的温差却过到了宇宙形成之初的数万亿倍,这怎么可能?一个原本同质的环境怎么可能如此迅速地转变成一个几乎全部由真空构成、其中零散分布着一些巨大的物质结块(比如星系)的环境呢?依据大爆炸理论编写的星系形成剧本无法对此作出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