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641|回复: 0

[军事历史] 士为知己者死的例子 出处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5-1-31 12: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士为知己者死有什么典故呢?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士为知己者死出处是什么呢?
士为知己者死,古人交友重义胜于生命!

两千多年前,钟子期、俞伯牙不期相遇,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觅得知音,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后人。

士为知己者死的例子 出处151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330


古人云:“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非常重视朋友的交往,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管仲得到鲍叔牙的识拔而为齐国宰相;伯牙与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舍命刺杀赵襄子。古人对知己的看重,远在金钱名利之上,甚至超过了生命。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说明了朋友相处之道,贵在重义。
所谓朋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交,一种是相知。相交甚易,相知则难得。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卷一中写道:“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高山流水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8月15日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晚上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突然琴弦被拨断了一根。这时他发现有个人在偷听。
伯牙藉着月光仔细一看,发现是一个樵夫。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问:“你既然懂得琴声,就请你说说看,我刚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那樵夫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他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伯牙又为樵夫弹了一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这位樵夫就是钟子期。俩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没想到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钟子期却因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8月15日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于是下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有一次,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在桥上突然受惊,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
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豫让知道这次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则侍奉公子纠的弟弟小白。两个儿子争夺王位时,公子小白躲过管仲的刺杀,成功当了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让他做宰相。但是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还囚在牢中的管仲。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来做宰相。后来管仲在齐国执政,使齐桓公称霸。
管仲后来回忆道:“我贫穷时,与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总是多拿,鲍叔从不以为我贪,他知道我是因为贫穷的缘故。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有时不顺。我曾经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好,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 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你齐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因为管仲不推荐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满,反而高兴,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廉范报答知遇之恩


廉范,字叔度,北魏永平年间,陇西太守邓融曾召任他做功曹。不久,邓融被检举,牵涉到一个案件中去。廉范知道这件事复杂,难以解决,打算用变通的方法来帮助邓融。他假托有病,请求离职。邓融不了解他的用意,恨廉范忘恩负义,在自己正困难的时候离开。
廉范到了洛阳,改名换姓,请求代理廷尉、狱卒的工作。没多久,邓融果然被捕押在洛阳监狱。这时,廉范得以守卫、侍侯在他身边,尽心的照顾护理他。邓融奇怪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决没有想到他会是廉范。于是对他说:“你怎么这样像我过去的功曹?”廉范斥责他说:“您因为关押在这里,神志错乱了吧?”
后来,邓融被保释出狱,贫病交加,廉范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照顾他。邓融去世后,廉范送葬到南阳,后事办完方才离去,最终也不说自己的姓名。
一次知遇之恩,使廉范终身不忘,而且屈己相助,士人的感恩图报,真是无以伦比。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流芳千古,当时,刘备、关羽、张飞在结拜时表达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诺,这句话在后世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这就是生死之交,可以抛弃时间、金钱、健康、甚至生命,真心真意同舟共济,齐心协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3 12: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