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8 21: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Mk1A 在 1981、1985 和 1986 年进行了飞行试验,但由于经费不足,直到 1988 年才开始服役。该导弹尺寸 3,660×203×1,020 毫米(弹长×弹体直径×弹翼翼展),发射重量 220 千克。导弹采用和 AIM-7 相同的旋转弹翼式布局,弹翼最大可偏转 20°(而 Mk1 采用正常式布局,由尾部舵面控制),导弹最大俯仰、偏航角都是 17°。弹体内部从前往后依次布置有导引头、引信及战斗部、液压能源及舵机、自动驾驶仪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而 AIM-7E 的引信及战斗部布置在液压能源及舵机后方)。
Mk1A 沿用了 Mk1 上的带倒置接收机和抗干扰电子线路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其天线罩由能承受高速、高温的烧结硅石材料制成。导引头工作在 I 波段(频率范围 8~10G 赫兹),对 RCS 为 2 平方米和 5 平方米的目标最大截获距离分别达到 18 千米和 22 千米,在有地杂波干扰的情况下,对低空 RCS 为 2 平方米目标的截获距离达到 9 千米,制导精度平均误差 2.7 米。与英国“天空闪光”、美国 AIM-7M、俄罗斯 R-27R/RE(R 型 1985 年开始服役,另一说法是 1983 年)、法国超 530D(1987 年开始服役)的导引头一样,它也采用“单脉冲角跟踪”体制工作,只要根据一个回波脉冲就能测量出目标的角度,而不需要天线进行机械扫描(AIM-7E/F 采用的圆锥扫描工作方式),提高了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导引头在信号处理中同样考虑了多普勒频移,不过从现有资料看,“阿斯派德”Mk1A 弹体后部并没有“天空闪光”那种用来接收载机连续波照射器信号的频率参考天线——后者采用这种天线的原因是 APG-60/-61 雷达的连续波照射器频率不够稳定,所以其导引头必须同时测量某个时刻连续波照射器所发出照射波的真实频率和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已经产生频移的照射波频率,将它们对比才能完成多普勒频移处理。而 R-21G/M1 等新型机载雷达的连续波照射器的工作频率比较稳定,可以将它以硬件或软件方式直接存储在导引头中,供信号处理器完成多普勒频移处理。
在受到强烈的电子干扰时,Mk1A 的导引头也能自动切换到被动制导模式,这时候它就成了一枚空空反辐射导弹。这种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将单脉冲雷达天线本身具有的 4 个方向探测器(分别称为上、下、左、右探测器)所接收到的干扰波信号进行比较和处理,得到目标的相对角度,并据此操纵导弹飞向目标。另外,Mk1A 还增加了中段指令修正的惯性制导方式,不但提高了制导精度,还使导弹的攻击弹道更加灵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