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王龙的资料
暴龙,又名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名字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庞大的陆地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龙。它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体长11.5~14.7米(最大顺弯体长15.3米)。平均臀部高度4.3米。平均高度5米,最高5.2米。平均体重9吨,最重14.86吨,头部长度1.2-1.55米。咬合力居陆地生物第一(咬合力可达4~20吨),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也是陆地史上已知的最强的食肉动物。
霸王龙怎么被发现的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霸王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
2013年12月25日,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块霸王龙耻骨化石,这是有证据显示霸王龙也曾经生活在南半球大陆上。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块化石非常特别,确信于霸王龙。它长约30厘米,出土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恐龙湾,形状类似一根两端膨胀的杆,其中一端扁平,另一端呈靴状。
这块化石所属的物种已被暂时命名为NMV P186069。研究人员推测,其主人体形介于2·7米至3·05米之间,重约59公斤,而普通霸王龙体长可超过12米,重量可达10吨。尽管个头差别很大,但两者均头部巨大,前肢退化,后肢发达。
霸王龙有什么特点
前肢
如同其他暴龙科,霸王龙拥有非常小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的22%,一般个体的长度仅有80厘米左右,相对霸王龙的巨大体型和后肢来说,前肢显得非常细小。它们的手臂非常细而小霸王龙的长头骨使它的前肢位置也靠后,这对前肢前伸伸不过其的嘴部,也无法摸到自己的嘴,同样更没法触及到到自己的脚部,可能其作用仅仅是平衡工具而已,用来平衡它们的巨大的头部。
头部
从霸王龙的头骨形状来看,其上颌宽下颌窄,咬合的时候上下颌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对,有利于咬断骨骼。霸王龙的牙齿成圆锥状类似香蕉,适合压碎骨头,而绝大部分肉食恐龙的牙齿则多用于穿刺和切割。其头骨结构显示霸王龙的猎食行为可能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不一样。
体型
从身长上看,有许多的食肉恐龙都可以几乎与霸王龙相当,包括鲨齿龙、蛮龙、魁纣龙、索伦龙,宽度、颈椎宽度、腿长、骨盆大小、肩胛骨大小远远超过马普龙和魁纣龙等几乎所有的异特龙超科恐龙,并有着食肉龙里最大型和最粗壮宽大的头部、颈椎、躯干和后肢,一般身材和体形的食肉龙和兽脚亚目(如角鼻龙、异特龙、斑龙、永川龙等等)只有霸王龙70%-65%的体重,而一些粗壮的食肉龙(如特暴龙、爆诞龙也只有同体长霸王龙的75%-80%体重)。与暴龙科相比鲨齿龙科成员虽然在身长拥有略微优势,但是在身体粗壮程度却完全不能和暴龙科相提并论,比如,鲨齿龙与巨兽龙在身长上都接近霸王龙,但是在体重和身高上却完全比不上霸王龙。
食肉恐龙里只有蛮龙和魁纣龙在体重指数可以达到或超过霸王龙的90%。霸王龙的骨架也非常厚重,虽然爬行动物只要不死就会一直生长下去,但是这并不代表爬行动物会一直变高变长,霸王龙的生长周期到19岁时结束,最迟不会超过21岁,当霸王龙的生长周期结束后,虽然霸王龙还会继续生长,但是它既不会长长也不会变高,它的骨架会变得更加粗壮,整体看起来会更加强壮。这就是为什么28岁的“苏”只有12.8米,却可以14米以上等级的mor1126,ucmp137538等竞争已发现最大的霸王龙的地位。所以,虽然霸王龙不是最长和最重的食肉恐龙,但是它是除埃及棘背龙以外最大的食肉恐龙(平均体重霸王龙更大,极限体重棘龙更大)。
羽毛
在2004年,科学期刊《自然》公布的一份研究,叙述了一种早期暴龙超科物种,奇异帝龙,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义县组。如同许多在义县组发现的恐龙,帝龙的身体有一层覆盖物,被认为是种原始羽毛。另外也发现过体型较大的暴龙类身上长有羽毛,例如华丽羽王龙。暴龙与其他暴龙科近亲也被推测具有类似的原始羽毛。但在加拿大与蒙古所发现的成年暴龙科化石具有罕见的皮肤痕迹,由典型的卵石状鳞片所组成。
也有可能是幼年个体的身体某些部分覆盖者原始羽毛,但成长后脱落,最后身体缺乏隔离物,如同许多现代大型哺乳类,例如大象、河马、大部分的犀牛。根据霍尔丹法则,与身体体积相比,大型动物反而拥有较小比例的表面积,它们释放的热量温度较高,而吸收的热量温度较低;因此成长后的暴龙较易保持体内的热量。大型动物演化自温暖的环境,而用来隔离热量的羽毛会将过度的热量留在体内,造成体温过热。因此大型暴龙科恐龙,例如暴龙,可能在演化过程中失去原始羽毛,以适应温暖的白垩纪气候。
两性异形
随着标本的增加,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暴龙的个体间变化,并发现它们可分为两种模式或形态,类似于某些其他兽脚亚目恐龙。其中一个形态较为粗壮,而另外一个较为纤细。数个形态学研究认为这两种形态代表暴龙拥有两性异形,而较粗壮的形态通常被认为是雌性个体。例如,数个粗壮标本的骨盆似乎较宽,可能用来容纳产卵的通道。粗壮形态的第一节尾椎上的人字骨缩小,很明显地用来是容纳生殖系统的产道,这特征也在鳄鱼身上出现。
最近几年,两性异形的证据被削弱。一个2005年的研究发现,原先宣称鳄鱼的人字形骨特征是两性异形特征是错误的,使得拥有类似特征的暴龙的性别分类产生争议。“苏”的第1节尾椎上有完全大小的人字形骨,而“苏”是个非常粗壮的个体,显示这特征并不能用来辨认这两种形态。因为暴龙的标本被发现于萨克其万省到新墨西哥州的地带,个体间的差异可能较适合显示地理差异,而非两性异形。这些差异也可能与年龄有关,较粗壮的个体可能是较年老的个体。
现在只有一个暴龙标本被认为确实属于某个性别。“B-雷克斯”标本的数个骨头内保存了软组织。某些组织被鉴定为髓质组织,髓质组织是种只存在于鸟类身上的组织,是钙质的来源,可在产卵期制造蛋壳。因为只有雌性个体产卵,髓质组织只存在于雌性鸟类体内;但在雌性个体制造荷尔蒙如雌激素的期间,雄性个体也有能力制造髓质组织。这个证据明确显示“B-雷克斯”是个雌性个体,并在产卵期间死亡。最近的研究显示鳄鱼没有髓质组织,而鸟类与兽脚类恐龙共同拥有髓质组织,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演化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