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2 16: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69年5月27日,S-300V的反导反飞机通用战术技术等要求被下达:一,能够杀伤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二,杀伤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三,杀伤在有源干扰机掩护下的战略和战术飞机、武装直升机;四,在上述空袭武器大规模空袭的条件下,在复杂空情和干扰环境下,能有效掩护地面机动作战部队。
S-300V深刻影响了S-300P的改型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S-300P的定货方和研制方才意识到,国土防空中的高价值要地也迫切需要机动型反导反飞机通用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因此,S-300P陆续研制发展了反导反飞机通用的S-300PMU系列地空导弹。
编辑本段主要性能S-300V系列型号 S-300V先后出现的型号有S-300V1、S-300V、S-300VM和S-300VM2,经历了四个研制阶段。
第一阶段研制出的系统仅配用了一种射程较小的9M83导弹及其它相应的配套装备,1980~1981年通过国家联合鉴定试验,1983年装备陆军防空部队,系统代号当时为S-300V1,拦截的目标类型主要是飞机、巡航导弹和诸如“飞毛腿”、“长矛”之类的近程战术弹道导弹。
第二阶段主要是为S-300V1进行补充设计,即再为系统配置一种射程更大的9M82导弹及其配套装备,采用了两型导弹、两型发射单元的新系统,于1985~1986年通过了国家联合鉴定试验,1988年装备陆军防空部队,拦截的目标类型增加到可对付“潘兴”中程战术弹道导弹、空地导弹,以及巡逻在100千米距离上的干扰飞机。
第三阶段是射程增加了2~3倍的S-300VM系统,1993年前后装备部队。
第四阶段是射程又增加2倍的S-300VM2系统(“安泰”-2500),1998年前后装备部队。
S-300V的用途与主要性能 S-300V通常用于陆军军级以上的野战防空,机动式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发射阵地的防空,也可用于国土防空。它以对付战术弹道导弹为主,也可对付高速飞机、远距预警指挥机、干扰飞机等。
S-300V通常以旅为作战单元,每个旅下辖4个火力单元(营级编制)。这4个营通过旅一级的指挥控制中心,即1套“巴良纳”自动化指挥系统,形成一个地面防空作战整体。
S-300V的导弹所对付目标的速度范围为0~3 000米/秒。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最大杀伤距离为40千米,最小杀伤距离为13千米(9M82导弹)和6~8千米(9M83导弹),最大作战高度25千米,最小作战高度0.2千米。对飞机等空气动力目标的最大杀伤距离为100千米(9M82导弹)和75千米(9M83导弹),最小杀伤距离为13千米(9M82导弹)和6~8千米(9M83导弹),最大作战高度30千米(9M82导弹)和 25千米(9M83导弹),最小作战高度25米。导弹采用初段惯导+中段指令修正+末段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制导精度6~20米。单发杀伤概率为高空60%,中低空80%~90%。一个S-300V旅最多可同时射击24个目标。最多可同时制导48枚导弹。导弹发射间隔1.5秒, 导弹发射准备时间15秒。导弹总数96~192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