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0-13 13:13:13
|
查看: 7752 |
回复: 34
【战略弹道导弹】
发展
战略弹道导弹的机动发射一般可以分为地面机动、水面机动、水下机动和空中机动四种。空中机动发射方式与其它几种相比,具有发射费用低,准备时间短,机动性、
隐蔽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因此美苏在战略导弹发展过程中都曾试图开发这一技术。但由于技术过于复杂,使发展过程一波三折。
空地战略弹道导弹阶段
运输机发射的美国“和平卫士”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弹道导弹数量相对于美国开始逐步占据优势,可以对美国战略核力量实施全面覆盖性打击。于是提高在研导弹的机动生存性,成为美国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
这时,美国国防部提出了对正在改进的“民兵”导弹进行空射部署的设想,波音公司首先提出了一种“巡航弹道导弹”的设想:这一方案是将密闭在容器里的“民兵”3导弹放在现有的“民兵”地下井里,容器内的导弹固定在一个飞行平台上,平台的翼面折叠在导弹周围。接到报警后,用冷发射方法将容器弹出地下井,借助固体助推器把容器送上大约6000米高空,然后抛掉容器,容器内飞行平台的主翼和尾翼展开,随之涡轮风扇发动机起动,平台带着“民兵”3导弹作亚音速巡航飞行,飞行时间可持续12小时。在这期间,导弹可随时从空中发射出去。解除警报后,导弹可以回收,可再次使用。在波音公司提出的巡航弹道导弹方案中,飞行平台的总质量约为50吨,其中固体助推器约18吨,巡航用燃料约13吨。飞行平台的翼展为24-27米,总长21米。可以看出这种方案成本不菲,而且巡航时间有限,因此军方并不看好,于是又提出了利用运输机空中发射的方案。
美国空军1974年首次在C-5“银河”运输机上发射了不带弹头的“民兵”导弹,验证了飞机发射弹道导弹的可能性。这一技术虽然虽终没有采纳,但是为以后的MX“和平卫士”导弹和空射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部署MX导弹时,军方再次 提出了空中巡航方案。携载MX导弹的飞机,平时停在跑道上,常备不懈;危机时作空中巡航,待命实施导弹的空中发射。
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计划,首先使用C-5运输机,先装备10架,每架飞机携载1枚MX导弹:最终以续航能力强的“大鸟”取代C-5。“大鸟”飞机每架携载1枚MX导弹,巡航速度为185.2千米/小时,巡航高度为1500米,续航时间为2~5天。MX导弹从飞机上投放出来后,在空中成垂直状态,然后点火发射。
空中巡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反应灵活,生存能力较强。但由于飞机巡航成本高,空中精确定位困难,对苏联潜地导弹的反应时间太短,且与美国当时的预警能力不太适应,因此美国国会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一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