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84_avatar_small 楼主: huangdao007
收起左侧

[天下杂谈] 【各国军事卫星及其它】

[复制链接]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2: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洋水色卫星
海洋水色卫星是对海洋水色要素(如叶绿素、悬浮沙和可溶性的黄色物质等  中国首颗海洋卫星)和水温及其动态变化的探测,有效载荷通常选用灵敏度高、信噪比高、光谱分辨率高、波段多、带宽窄的海洋水色扫描仪。要求空间分辨率在250~1000m,地面覆盖周期要求2~3天。
发展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目的是:掌握我国近海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我国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监测我国近海海面溢油油漠、赤潮富营养、电场循环水排海热污染、海冰冰情、浅海地形等。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是对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浪场、流场以及温度场等动力环境要素探测的卫星,有效载荷通常是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并具有多种模式和多种分辨率。
发展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微波散射计监控全球海洋表面风场,得到全球海洋上的风矢量场和表面风应力数据,利用雷达高度计提供全球海洋地形数据,得到全球高分辨率的大洋环流、海洋大地水准面、重力场和极地冰盖的变异。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所获取的海面动力和海底拓扑资料,具有明显的军事价值,美国把这类卫星资料置于五角大楼控制下,尤其是实时高精度资料控制严格,绝不向别国提供。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2: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洋环境综合卫星
海洋环境综合卫星是对全球与近海(包括海岸带)的海洋动态环境和水色环境各种信息的综合遥感监测,有效载荷包括可见光、红外,主动、被动遥感器,如多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辐射计、高度计等。
发展海洋环境综合卫星主要目标是:提供全天时、全天候海况实时资料,用于改进海况数值预报模式,提高中、长期海况预报准确率。同时提供海上目标、海岸带调查、海洋污染的实时同步海洋要素,为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权益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综合利用与管理服务。
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海洋卫星及卫星海洋应用须尽快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健全天地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品丰富、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海洋卫星遥感应用体系。提升海洋遥感应用基础和技术能力,达到产品多样化、数据标准化、应用定量化、运行业务化,逐步满足海洋监测监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要求。通过努力,力争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实现以下目标:
(1)继续推进3个系列  
的海洋卫星的发展,力争实现发射海洋水色系列卫星3颗、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2颗和海洋监视监测系列卫星1颗的发展目标。
(2)在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方面,努力实现新建亚布力海洋卫星地面站、北京海洋卫星地面站、数据中心,扩建三亚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力争实现南、北极国家级的卫星回放数据接收站建设和海上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场的建设。
(3)在卫星海洋应用方面,结合应用技术成熟程度和海洋卫星的发展计划,有计划地开展HY-1卫星在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生态灾害预警、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温海冰预报等应用;有计划地开展HY-2卫星在海洋环境预报、海洋全球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有计划地开展HY-3卫星的信息处理平台、海洋监视和海洋动力现象的应用,推广和普及卫星海洋应用工作,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维护国防安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和可行支撑。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2: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985年,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开始立项准备。自此,我国海洋卫星工作开始进入基础调研和技术准备阶段。
1993年,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卫星研制立项论证工作。
海洋卫星图册(3张)1996年5月,成立“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工作领导小组”和“海洋卫星总体部”。
1997年1月31日,海洋卫星总体部完成了海洋水色卫星的综合论证报告和立项的准备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
1997年6月30日,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关于海洋水色卫星立项研制的批复”,同意海洋水色卫星立项研制。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海洋一号A”卫星。
1998年3月,成立“国家海洋局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海洋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和地面应用研究工作。
1999年5月,“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得到国家计委的立项批复。
2000年9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成立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建立“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2000年11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正式签订了研制合同。
2002年3月,完成正样发射星研制。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5月15日9时50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火箭发射升空,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
2002年5月27日,“海洋一号A”卫星定轨在预定高度798公里的准太阳同步轨道上。
2002年5月29日,北京、三亚地面接收站成功获得第一轨海洋水色遥感图像,并验证了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
2002年9月2日,完成“海洋一号A”卫星在轨测试评审,卫星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2002年9月18日,举行了“海洋一号A”卫星的交接仪式和“海洋一号B”卫星研制协议的签字仪式。海洋卫星进入了业务化应用阶段和海洋卫星事业的正常发展时期。
2002年12月12日,“海洋一号A”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分发。
2005年1月,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批复了“海洋一号B”卫星工程研制立项。同年7月,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复了“海洋一号B”卫星研制总要求。
2007年3月,“海洋一号B”卫星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出厂,并由专列运达太原卫星发射场完成吊装。
2007年4月10日,完成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
2007年4月11日11时27分,装备更为精良的“海洋一号B”卫星,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2011年8月16日6时5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成功送入太空。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2: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卫星卫星反卫星卫星(antisatellite satellite):亦称截击卫星或拦截卫星

       用于拦截、攻击、破坏、摧毁敌方在轨卫星或使其工作能力的军用卫星。它和空间观测网、地面发射-监控系统组成反卫星武器系统。这个系统在接到命令后,将反卫星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上,根据目标卫星的运行轨道,起动变轨发动机,做变轨机动去接近目标卫星,采用椭圆轨道法、圆轨道法或急升轨道法,用导弹、激光武器、高能粒子束武器、自身爆炸和碰撞等杀伤手段将其摧毁,或用无线电干扰方法使其电路中断,失去工作能力。
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通信、侦察、导航、海洋监视、导弹预警等军用卫星充斥空间,外层空间已在军事上具有战略地位。因此,研制反卫星卫星已成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反卫星作战过程大致如下:由空间观测网对敌方各种卫星进行不间断的观测,编存目标参数,判定其性质(军用或民用的),在适当时机将反卫星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上,不断监视目标卫星的运行情况;必要时由反卫星卫星上的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起动变轨发动机,进行变轨机动去接近目标卫星并将其摧毁。最后,由地面发射 -监控系统判断其效果。反卫星卫星的攻击方法有:
①椭圆轨道法。将反卫星卫星发射到一条椭圆轨道上,远地点接近目标的轨道高度,多用于拦截高轨道的卫星;
②圆轨道法。反卫星卫星的圆轨道与目标卫星的轨道共面,这样可以较容易地进行变轨机动去接近目标卫星,并可节省推进剂;③急升轨道法。将反卫星卫星发射到一条低轨道上,并在一圈内进行变轨机动,快速拦截目标卫星使其来不及采取防御措施,但需要消耗较多的推进剂。
在一般情况下,对较高轨道的目标卫星使用前两种攻击方法,但反卫星卫星要运行数圈才能完成拦截任务。对轨道高度为500公里以下的目标卫星,通常采用后一种攻击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06: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