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84_avatar_small 楼主: huangdao007
收起左侧

[天下杂谈] 【两栖攻击舰 】

[复制链接]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17: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命名为"美国"级 
该级舰将能搭载F-35B联合攻击机。 LHA-6将比LHA-1系列体积要大。美国国防部网站6月30日报道,美国海军部长唐纳德·云特在“美国”号航母老兵协会在杰克逊维尔聚会的演讲中表示,美国海军最新一级大甲板两栖攻击舰LHA-6将命名为“美国”级。 自美国独立战争至第一次海湾战争,已有3艘舰艇采用“美国”号这个名字。LHA-6是第4艘命名为“美国”号的战舰。

“美国”号两栖攻击舰(LHA-6)将作为联合与多国海上远征力量的主要部分,提供前沿存在和力量投送。该舰是前沿部署远征打击群的核心,将为海军陆战队多种作战提供空中支援,包括小规模突发事件行动,还有大规模作战时执行强行进入任务。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17: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LHA-6将替代老化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
-- LHA-6特意加强了航空作战能力,可以搭载更多的飞机。
-- LHA-6具有扩大的机库甲板,有2个高帽区,每个高帽区安装了高架起重机用于舰载机维修。
-- LHA-6还增加了航空燃油储量,并储存了更多的航空部件和保障设施。
-- LHA-6可搭载和起降M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运输与攻击型直升机、AV-8B“鹞”飞机和F-35B“闪电II”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联合攻击机。
新一级两栖攻击舰的重要性和给舰队带来的强大的作战能力。“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目前正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建造,预计2012年交付美国海军。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17: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LHA两栖攻击舰- LHA的研制背景

LHA两栖攻击舰中的首舰———USSLHA-1“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该舰1974年开始服役,目前服役期将满。LHA-6长281米,宽35米,排水量达5万吨。
LHA是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的缩写(意为直升机登陆攻击舰),俗称攻击型直升机航母。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全能登陆舰。LHA纯粹是美国人的发明,并且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参与的多次战争(包括越南战争)中不断得到完善。它相当于船坞登陆舰和航空母舰的结合体。
LHA的出现起源于“垂直包围”理论,这是一种新型两栖战法。具体来说,就是要避开敌军防御力量,直接跃向其后方。虽然军方和设计者都知道这种战舰造价高昂,但实际情况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要想“全能”可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塔拉瓦”的满载排水量为3.8万吨。它可以同时运载1个海军陆战队加强营(约2000人)、20架重型直升机或30架中型直升机、多艘登陆艇、约40辆水陆两栖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还可起降“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
总之,LHA的确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其高昂的造价令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也有些消受不起。据悉,美国当初计划首批建造9艘“塔拉瓦”级LHA,但最终只决定建造5艘。最后一艘USSLHA-5“佩莱利乌”(Peleliu)号于1978年交付使用。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17: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待发!【两栖攻击舰 】600 / 作者:huangdao007 / 帖子ID:20561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17: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LHA-6的研制背景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了体积更大、战力更强的V-22“鱼鹰”偏转旋翼机后,军方高层意识到了建造第6艘LHA的必要性。此外,老式的“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也将被第五代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所取代。对这些装备来说,“塔拉瓦”和“黄蜂”(另一级两栖攻击舰)就显得小了点。 于是,2001年出台了LHA(R)计划,字母R表示repla-cement(替代)。也就是说,新的LHA系列两栖攻击舰将取代即将于2011-2015年到期退役的“塔拉瓦”们。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间建造4艘新型LHA。
LHA-6可搭载登陆艇、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V-22“鱼鹰”偏转旋翼机,以及各种型号的直升机。该舰配备的武器系统主要有著名的“密集阵”近防系统和“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
LHA(R)级两栖攻击舰将与LPD系列两栖船坞登陆舰(如LPD-17“圣安东尼奥”号,此类两栖舰共计划建造31艘,每艘造价17亿美元)一起,共同构成21世纪美国两栖舰队的核心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