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25 15: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清廷,地方上是军政合一的,或者,在地方政府职务的任命上,清廷是会更多倾听军职人员(总督)意见的,这也是清朝能够战胜太平天国原因之一。
但宋明就不是这样(也许除了袁崇焕的宁远,宁远几乎是个独立的军区,没有多少居民),宋明硬是将地方的军政分离,无法彻底剿灭如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起义。
这样,在清廷,满人又失去了掌控军队的权力。
当然,清廷这样做,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太平天国之后,慈禧几乎立即就着手削弱汉人的军权,但大势已去,满人中连真正有才干能力的人都不多了。
曾国藩的手法非常邪,既是利用乡谊、连襟、同门、门生等的手法---当然也是中国传统的手法,令传统的封建体制无懈可击---构成了一个庞大势力,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南方。这都是太平天国所赐。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曾国藩不取清帝而代之。这个问题本身十分愚蠢。
除了他自己本身的思想哲学,他用乡谊、连襟、同门、门生等的手法串联的拥护者本身未必可靠,关键是在北方,仍然是一股保守派的强大势力,满清还有一支强大的僧格林沁指挥的黑龙江马队,虽然这支马队未必能够抵挡洋枪洋炮,但最起码在心理上是巨大的威慑。
咸丰是十分愚蠢的,他主动挑起了与洋人的争端,不但烧毁了圆明园,连黑龙江马队也烟飞灰灭。从而也消除了这支威慑力量。
慈禧是十分愚蠢的。
自从她当政以来,一直是在保守派和洋务派之间搞平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锐不可当,面对新的形势,她没有,也不可能有新的思想,但搞平衡,对于大清政权来说,虽然被认为落后保守,难以有进取和进步,但仍不失为一种保持政权的方法。
随波逐流,保持平衡,不失为执政的好方法。
随着社会进步力量上升,如果说国会有力量,有能力足以掌握政权,顺水推舟,把这个政权交给他好了。
要掌握政权,自然有了权力,但也肩担了义务。
移交了权力,同时也移交了义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