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322|回复: 18
收起左侧

[天下杂谈] 堕落的北方双头之鹰,俄罗斯军工雄风不再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0-28 18: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堕落的北方双头之鹰,俄罗斯军工雄风不再

  双头鹰本来是拜占庭帝国的徽记,这是东西罗马分裂后,留居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部分,所以也称东罗马帝国,疆界曾经远及西班牙和摩洛 哥,几乎囊括整个地中海。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迈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后的君王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最后的时刻,撕掉王 袍,和仅剩的战士们一起决死冲锋,像普通一兵一样战死。两年后,侄女卓依·帕莱奥洛基娜出生,日后远嫁俄罗斯的伊凡大帝,受封莫斯科女大公。从此,双头鹰 成为俄罗斯的国徽。
  罗马人初到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徽记还是传统的单头鹰,以后才启用早在苏美尔人时代就在中近东流行的双头鹰徽记。早年的双 头鹰没有太特别的含义,大概就是两个头比一个头更厉害的意思。传奇中的双头鹰可以用鹰爪把一头牛抓到天空。在双头鹰的旗帜下,俄罗斯的沙皇们前赴后继,开 疆拓土,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巨大帝国。从此,双头鹰有了新的含义,一头望着西方,一头望着东方。俄罗斯要做欧亚的霸主。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月革命后,斯大 林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把苏联强力推上工业化的道路,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得到高速发展,其中航空工业得到特别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斯大林亲自启 动苏联航空工业的整顿,组建了米格、雅克、伊柳辛、苏霍伊、拉沃奇金等设计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航空不仅在产能产量上居世界领先,在技术上也傲居世 界第一梯队。但苏联的经济模式在本质上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当这种杀鸡取卵式的自我掠夺再也无法继续下去时,苏联轰然解体,俄罗斯航空陷入了冰河时代,至今 没有真正解冻。
  在更具体的层面上,今日俄罗斯航空的困境与苏联时代数量优先和大战在即的军事思想有直接关系。从沙俄时代到苏联时代,航空技 术经常落后一拍一直是一个恼人的问题,只有用数量优势弥补质量不足;战争的严酷也凸现了“数量就是质量”的道理,能够把最大数量的作战飞机送上天空就是胜 利,产量高达36000多架的伊尔-2强击机至今保持作战飞机最高产量的世界记录,对东线的胜利起到重大作用。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调数量有两个方面,一是战 争爆发时就有很大的数量,二是战争期间可以迅速扩大生产,替补损失并继续扩大数量。战后的苏联航空工业继续了“数量就是质量”的传统,强调简单、轻巧、实 用、皮实、容易大量制造。不算中国的歼-7,米格-21的产量就达到一万架以上,成为超音速时代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战斗机。米格-29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苏联 解体前的10年,生产尚在加速的时候就因为苏联解体而嘎然而止,但也达到了1200多架的产量。
  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都表明,在战场上,数量 是很有用的。但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数量优势的代价是质量上的平庸。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不追求昂贵的最前沿,二是制造质量上容忍一定的粗 劣。确实,苏制战斗机的品相粗糙,技术上也通常没有西方先进。然而,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苏联时代爆发,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苏联战斗机将继续以数量优势作为 制胜利器。
  问题在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劣势的另一个问题是战斗机的技术“保鲜期”短,在技术水平上很快就会过 时,相对粗劣的制造质量也使大规模的中期更新丧失价值。要是预期的大战不爆发,数量型空军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服役不久的战斗机很快就成为鸡肋,但多次 重复的大量替换又抵消了简单、廉价的优点,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另外,粗劣质量也使日常维护负担加重,极大地提高了和平时代的装备使用成本。从某种意 义上说,和平使得苏联的这种长期面向临战要求的军备路线把国家搞得破了产。
  苏联航空的另一个问题是针对性赶超。针对性赶超针对对手的特点, 在传统成熟技术渐改的基础上,在几个关键的领域压倒对方,通过整体优化取得技术上的均势甚至优势。针对性发展通常后发制人,看清了对手的底牌,所以比较有 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探索的成本和风险。技术渐改的成本和风险较低,在起点落后不多的情况下,出成果快,有利于技术上弱势的国家迅速恢复技术均势,及早形成 战斗力。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传统技术还有很大潜力、新技术没有特别显著的优越性时,渐改加针对性赶超是一个很有利的技术路线。技术渐改的缺点在于:一旦传统 技术路线走进瓶颈,就坐失了时机。早期米格的机头进气锥内很难安装较大的雷达,这个技术瓶颈在目视搜索和空战时代不是太大的问题。但随着对先进火控的要求 越来越高,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最终成为米格-21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米格-23只得追随美国,改用两侧进气,空出机头空间安装雷达,还采用变后掠 翼,避免大后掠三角翼低空低速机动性和起落性能不好的问题。但米格 -23依然采用耗油率较高的涡喷发动机。涡喷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但耗油率太高,最终是没有前途的。在电子技术上,苏联也是坚持电子管,直到米格-25还在 继续使用。渐改式的技术路线有意识地在成熟技术上挖潜,不追求技术上的最高水平,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风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工业和技术基础,较快地 形成了战斗力,成本也较低。更重要的是,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以有的放矢,避免技术弯路和不必要的高精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