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84_avatar_small 楼主: huangdao007

[天下杂谈] 堕落的北方双头之鹰,俄罗斯军工雄风不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在于技术发展不是到此 为止,已经拉开的差距如果不切实填补,将积重难返,最终只有通过倍加艰辛的更大跳跃才能缩小或填平差距。换句话说,技术上的寅吃卯粮是吃不久的,技术上的 跨代发展不是想回避就可以回避得了的。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不是兴之所至或者追逐时尚,是有切实的技术原因的。机头进气这条死胡同不久就见底了,但涡喷发动机 这条死胡同见底比较晚。涡喷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技术简单、推力大,但是耗油高、红外特征大。到苏联发展苏-27、米格-29那样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 涡扇这道关口也避不开了。因为技术跃进过大,苏-27的研制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在8年艰苦的技术攀登之后全面重新设计,再用4年才终成正果。但苏联战斗机     发动机就此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日后的赶超更加艰辛。
  战争没有打败苏联,和平打败了苏联,苏联解体了。

  航空技术的一个重大特 征就是最大限度地拓延技术前沿,因此常常超越基础理论能够指导的范围,需要由大量的实践来推动。这是一个烧钱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稍有懈 怠,就要从前沿滑落到中不溜,甚至更惨的境地。在没钱可烧的时候,窘相就要毕露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航空陷入的就是这样的窘境。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的经济近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恢复。但俄罗斯的经济复兴并不扎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能源价格高企和金融虚火的光,因此受到当前的世界性经济 危机的打击也格外沉重。和苏联解体前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依然是形容枯槁。尤其是作为俄罗斯科技之花的航空行业,在苏联解体初期的大出血之后,一 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充,研发、工艺、生产依然停留在吃老本的水平。不仅新技术的开发停顿了下来,连维持原状都很困难,原有生产设施的工艺设备及技术文件的 完好状态和熟练技工的流失或者技艺荒疏也成为严重问题。工厂的设备是需要经常维修的,停转的设备容易锈蚀、失准,重开生产线不是一按电钮的事。技术文件包 括图纸、手册、规范、计算书、说明书。俄罗斯对于技术文件的管理从来就很“自由主义”,生产线荒疏多年后,能找到完整的技术文件才见鬼了。在向中国转让苏 -27技术的时候,沈阳飞机公司就曾为这事很是困扰,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把技术文件和和实物之间的对应理顺。俄罗斯为印度改装“戈尔什科夫”号(印度称为 “维克拉马蒂提亚”号)航空母舰遇到的一部分问题也是当年的图纸不全,技术资料都散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冷战时代,苏联为了争霸世界,曾倾尽国力,军费 高达GDP的1/4,确保军工技术一枝独秀,长期和美国并驾齐驱。不光在技术装备的投资方面,在人才方面,苏联也是军工优先。在生活资料紧缺的苏联时代, 投身军工也确实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军工行业不仅是荣耀所在,而且福利也好。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向理工科倾斜,军工科技教育则是苏联理工科教育的金字塔 尖,吸引着最优秀的人才。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崩溃,再也没有能力撑起这个胃口巨大的恐龙。年轻一代不再投身军工科技,而是转向来钱更快的行当,甚至 彻底脱离科技,投身金融、管理等行业。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苏联解体时正年富力强的40多岁一代人,今天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今天年富力强的一代则是在 俄罗斯军工贫血期成长起来的,不说理论功底,至少在实践上就缺乏经验,这20年里根本没有像样的项目可以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这20年恰好又是世界军工科 技从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关口,俄罗斯原有的技术体系亟待与时俱进,新技术的缺门亟待填平补齐,但这一切都因为俄罗斯经济崩溃而拖了下来。人才流 失、设备老化、体系瓦解、资料散落、科研断层成为严重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俄罗斯军工技术之花的航空工业,这个问题非常显著。在70年代末面临F- 15、F-16、F-18为代表的美国第四代战斗机的强力挑战时,苏霍伊设计局面对已经鸡肋的现有设计,毅然推倒重来,凤凰涅磐,推出了一代杰作苏 -27。但是30年过去了,战斗机技术已经从高机动性和单机的战场态势感知发展到隐身、超巡、超机动性和网络中心战的层次,俄罗斯反而从航空世界的最强音 变到张口结舌,在30年以后隆重推出的苏-35实际上就是苏-27的改进型,除非专家,要从外观一眼就分辨两者的差别还真不容易,在概念和技术水平上落后 于F-22不可以道里计。不光外表,就连作为战斗机心脏的发动机也是重新包装的。留里卡设计局在20多年前就开始设计新一代的AL-41发动机,原本计划 用于已经下马的米格I-42,但技术还没有过关就赶上了苏联解体,就此搁下了。苏-35的发动机也号称AL-41,但此AL-41非彼AL-41,这是 AL-31的伟哥版,不是全新设计。饶是如此,在不久前的试飞中,一架苏-35坠毁,事故原因最后追究到发动机的设计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8: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制造方面,俄罗斯也出现了断层,2009年8月19日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米赫耶夫透露,中国在2006年就订货的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 -78加油机的制造已经停顿,原定的乌兹别克的塔什干飞机厂无力完成订单,俄罗斯的乌里扬诺夫斯克飞机厂也无法在2010年前做好生产准备。米赫耶夫没有 详细说明原因,但这个不难猜测,伊尔-76是生产了30年的成熟飞机,伊尔-78也不新了,塔什干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原来就是生产伊尔-76、伊尔-78 的,但多年的荒疏之后,熟练技工流失、技术文件散落、生产工装失修、供应链中断,这些问题一个也不会少。俄罗斯赖以维持核均势的“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发 射屡次失败后,调查结果表明事故原因与制造质量有关,但当俄罗斯总参谋长马卡洛夫威胁要把“布拉瓦”导弹的生产转到其他工厂时,业内引起一阵大哗,因为俄 罗斯已经没有第二个能够生产这样的导弹的工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3 22: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