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29 12: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崇祯帝见明军取得一些小胜后,就高估明军力量,传旨催战。无奈之下,洪承畴率部抵锦州城南,与锦州守军对清军实施南北夹击,迫使清军“退六十里,分守各隘,上疏请兵”。此时的战局对明军十分有利,但洪承畴在战术布置上却显得太过保守。当时马绍愉建议洪承畴“乘锐出奇”,张斗也建议要“防其抄我后”。但是,洪承畴都轻蔑地拒绝了这些建议,“我老督师十二年,若书生何知?”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有利的决战良机,给清军留下了可乘之隙。
崇祯十四年八月,皇太极带病急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并挖掘三道壕沟,截断了洪承畴归路,形成一种反包围的态势。皇太极的这一招很厉害,使战局立刻由劣势变为优势。洪承畴乃“大惧”,遂收缩兵力,企图突破重围。双方列阵大战,未分胜负。然而清将阿济格突袭塔山得手,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海仓”的粮草,致使当时明军的存粮仅可供三日,形势进一步急转直下。
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召开军事会议,打算同清军决一死战。可是,大部分将领都予以反对,洪承畴无法统一意见,只得同意突围退往宁远就粮。然而突围时,吴三桂、王朴等提前遁逃,致使明军 “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损失惨重,全军溃散。洪承畴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城陷,洪承畴被俘至沈阳。
松锦决战,明朝赔光了家底,最后的灭亡已指日可待。追究战败责任,崇祯帝的盲目催战要负主要责任,而洪承畴的战术保守、御下不力也要负次要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