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625|回复: 14
收起左侧

[天下杂谈] 历史上什么人热衷告密?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0-29 2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什么人热衷告密?

         在世界史和中国史上,围绕告密与反告密持续了几千年。回顾这一历史过程,似乎有一些看不见的规律,告密之风往往发生在独裁专制与极权统治之下。
  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传统美德“古已有之”,告密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据《辞源》释义,“告密”是指告发人的秘密。其实,由于我国告密文化特别发达,告密一词还有告发、告讦、告奸等等的不同说法。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告密在我国史书的记载,至少不晚于殷商时期。大约3100年前,“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史记》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P116)崇侯虎就是告密者,西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这一告密事件是高度政治性的。西伯姬昌收买民心,涉嫌反叛,加之商纣王又是这样一个暴虐无道的君主,西伯只能消受铁窗风雨了。
  在西伯事件中,告密者是主动的,统治者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商纣王是因为崇侯虎的告密,才将西伯拘禁的。而在另一事件中,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周厉王三十四年(前845),也就是距今2860年前,“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P10)周代商而起,才经历几代,就出现了一个无道国君——周厉王。为了封住民众的批评之口,他竟然找了一个卫巫,专司告密之职。只要发现有谁对国王有不满之语,密报王室,立刻人头落地。白色恐怖之下,国人只好“莫谈国事”,“道路以目”了。在这一事件中,统治者是主动的,告密者则是奉命行事。然而,好景不长,三年之后,民众忍无可忍,起而造反,厉王被迫流亡。这一事件不仅形成一句成语——“道路以目”,而且弘扬了一句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2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起事件,我们毋宁将其视为孤立的、偶发的事件,真正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告密作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法律义务,来规范和要求民众,则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其始作俑者则是一向被我们称为改革家的商鞅。周显王十年(前359),变法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资治通鉴》第1册,中华书局,1956年,P47)将法律与军事视为一体,把告密与作战同等看待,告密等同于杀敌,不告视为降敌,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力度的告密法律。这样的法令,将告密与连坐捆绑执行,剥夺了任何人独善其身的生存空间。利用国家法律激发、调动、挤压、强迫,以释放人性深处最为邪恶、阴暗、狠毒、卑劣的成份,作为控制民众、服务政治的手段,可谓前无古人!通过这样的变法,秦国虽然国富民强,天下无敌,甚至在秦始皇手里,席卷六合,一统天下。然而,不仅这个政权国祚不永,二世而亡,而且这个恶法的制定者商鞅在逃亡期间,因被他人告密,最终被秦人车裂(俗谓“五马分尸”)夷族,不得好死,诚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另一个出台告密恶法的非汉武帝莫属。这个秦始皇式的君主,他的“雄才大略”不过是穷兵黩武,最终导致了国库空虚。如何解决财政困难,也是通过告密。元狩四年(前119),他下达了“算缗令”,即征收富商的财产税。然而,不仅富商偷漏虚报、隐匿财产,而且还导致了一些人的投机钻营(放羊专业户卜式成了爱国模范,而且被朝廷封侯晋爵),“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于是告缗钱纵矣。”(《汉书》第4册,中华书局,1962年,P1169)“告缗令”表面上为防止偷税漏税,实际上就是鼓励民众对隐匿财产者进行告密,而且“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同上书,P1167)告密者能够得到被告者一半的财产,使所有的贪利者红了眼,以致于告密者络绎于途,不绝如缕。通过“告缗令”的实施,“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不过,其社会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民媮(愉)甘食好衣,不事畜臧之业,而县官以盐铁缗钱之故,用少饶矣。”(同上书,P1170)这一措施不仅沉重打击了商贸业,而且损害了政府诚信,败坏了社会风气。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21: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告密高峰,出现在武则天时期。垂拱二年(686),篡唐立周的女皇武则天,为胁制君臣,威服天下,竟然动用国家机器公然鼓励告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投机分子鱼保家专门为武则天设计了方便告密的硬件设施——铜匦,其功能主要用来接受告密信件。为激发告密者的积极性,武则天专门下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如此以来,告密成了一桩害人利己,且毫无风险与成本的好生意,“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资治通鉴》第14册,P6438)有什么样的恶法,就会孳生什么样的恶徒。于是,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之类的害人虫,因告密有功,不仅受到武则天的接见,而且个个封官,索元礼擢为游击将军,周兴累迁秋官侍郎,来俊臣升为御史中丞。
  告密者出卖他人隐私,置亲朋好友于死地,其人品是极其猥琐龌龊的。唐代的宋之问,其一生行迹可用八个字概括:“才华盖世,无耻之尤”。此人确有才名,“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旧唐书》第6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P4320)然而,如果将“文如其人”这样的成语用在他身上,则是莫大的讽刺。他想给武则天当面首,曾为张易之端尿壶,在张氏兄弟被诛后,他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次年春逃回洛阳,友人张仲之出手救援,让他住在家里。张仲之忠于李唐,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密谋除掉武三思(武则天之侄),只因对宋之问疏于防范,宋之问竟指使其侄宋昙暗中向武三思告密,致使王同皎等人被斩首弃市,宋之问自己却被提拔为鸿胪主簿,遭到天下义士非议。睿宗即位,将宋之问流放钦州,随后赐死。(同上书,P4321)
  武则天时代究竟告密有多可怕,以下事例可见一斑。武则天废除庐陵王(即唐中宗李显)之后,十几个飞骑军士在客店饮酒,也是朋友聚会,也是酒席筵上,也是议论前领袖,一人发牢骚说:“早知今日得不到奖赏,不如去扶持庐陵王了。”只是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无法拍成视频,流布网上。于是,一人乘人不备离席,去向上司告密。酒席未散,羽林军破门而入,宴饮者全部被抓,经审问属实,告密者顿时官授五品,发牢骚者被处斩,其余在场众人“知反不告”,一律处以绞刑。(《隋唐嘉话·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P160)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21: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是我国古代又一个恶政横行的政权。第三位皇帝朱棣,以“靖难”为名,凭借武力,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这在传统政治中可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朱棣为控制局面,稳固皇位,动用国家机器,实行特务政治,大兴告密之风。“山阳民丁钰讦其乡诽谤,罪数十人。法司迎上旨,言钰才可用,立命为刑科给事中。”(《明史》第8册,中华书局,1974年,P2320)这个丁钰显然是个投机分子,他瞅准了朝廷的政治风向,告发其家乡的诽谤之事,竟使几十人入罪。有关部门也投皇上之所好,竟称丁钰有才可用,居然一步登天成了政法队伍的公务员。这个丁钰其实是踏着他人的骷髅向上爬,用他人的鲜血染红官袍。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登基之后,也感到过去的制度有些过分:“往者,法司以诬陷为功,人或片言及国事,辄论诽谤,身家破灭,莫复辨理。今数月间,此风又萌。夫治道所急者求言,所患者以言为讳。奈何禁诽谤哉?”(同上)可惜,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十个月后就龙驭宾天了。
  有明一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中最黑暗、最残暴的时期之一。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这些特务机构都是前代所无、本朝独有的专政机器。这些特务机构经常“遣逻卒刺事四方”,这些鹰犬随时可以将刺探的消息上报皇上或厂卫,人人都被置于危险之中。明末名臣杨涟遭宦官陷害致死,仍然为正直的官员所钦佩,“中书吴怀贤读杨涟疏,击节称叹。奴告之,毙怀贤,籍其家。”(《明史》第26册,P7820)一名朝廷官员,只因在家阅读落马官员之书,只因读书时发出几声赞叹,竟被家人告密,不仅抄没家产,而且脑袋搬家。这是可怕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呀!
  吴怀贤是官场中人,其实。在民间也是防不胜防。明代也有一起著名的酒局,“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著名太监),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明史》第8册,P2333)骂权贵者竟被分尸,其余三人早已吓得三魂荡荡,七魄悠悠。吊死煤山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生前一项重要政绩就是除掉了祸害晚明多年的宦官魏忠贤。此人在从凤阳押解进京途中,自缢于阜城(在今河北衡水),皇帝“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在今河北沧州)。”(《明史》第26册,P7824)这个生前借用告密之风和特务政治作恶多端的太监头子,最终也不得好死。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21: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几何时,在我国官方电视台的黄金时段里,在编导的剧本里,在屏幕的形象中,清代康雍乾三位皇帝,曾被歌颂多年,似乎是天纵英明、勤政爱民的伟大领袖。然而,这三人正是清代惨烈的文字狱的主导者。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由于文化自卑而大规模地实施文字狱,不仅残酷迫害了汉族知识分子,而且借修《四库全书》为名,大规模地毁灭了古代典籍。而文字狱的构筑,是由告密开端的。导致文字狱的告密者,有两个前提,一是告密者拥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二是告密的标的是书籍与诗文。由此可见,清代的学术环境与文化氛围是多么可怕,厕身其中的知识分子是多么倒霉。浙江乌程(今属湖州)人庄廷鑨,因病眼盲,想学盲人史家左丘明,撰写一部史书,其岳父朱佑明则予以经济赞助。书成不久,庄廷鑨病死。在这部拟名为《明史》的书中,奉尊明朝年号,否认清朝正统。其父庄允诚将书刻成,定名为《明书辑略》。不想却被归安(今属湖州)知县吴之荣两次告发。顺治十八年(1661),玄烨年幼尚未亲政,鳌拜责令刑部到湖州彻查,并严惩涉案人员。庄允诚被捕进京,不久死于狱中。庄廷鑨死后也不能幸免,竟被掘墓开棺焚骨。康熙二年(1663年),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及庄廷鑨族人均被处死。告密者吴之荣却攫取了庄允诚、朱佑明两家大量财产,并被清廷擢为右佥都御史。(清·杨凤苞《秋室集·记庄廷鑨史案本末》)
  如果说庄廷鑨史案,由于玄烨年且9岁,尚未亲政,并非由其决策。那么,黄培诗案则是由这个少年天子(时值15岁)直接处理的。黄培是山东即墨人,曾在明末任锦衣卫都指挥使。明亡后,隐居在家。他的《含章馆诗集》,其中有“一自蕉符纷海上,更无日月照山东”、“杀尽楼兰未肯归,还将铁骑人金徽”、“平沙一望无烟火,惟见哀鸿自北飞”,反映出黄培的反清思想。告密者是黄家的世奴家仆黄元衡。其祖父黄宽本姓姜,莱阳人,当年流浪街头、乞讨为生,被黄培祖父收养,改名黄宽,并为其娶妻成家,供其子孙上学。黄元衡系黄宽长孙。在其考中进士、当上翰林后,为归宗还姓,改名姜元衡,并背信弃义,向官府告密黄家私下刻印诗稿,有隐叛、诽谤清廷等情事。姜元衡还嫌不够,蓄意扩大事态,顾炎武等人也被牵涉进去。清康熙八年(1669),文字狱案审结,黄培被判绞刑,余者被释放(2013年8月20日《城市信报》及百度百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