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0556|回复: 0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5-12-24 01: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未解之谜——西藏篇

在喜马拉雅山北侧的中国境内,有一片广阔、宁静和生机盎然的土地,这就是西藏。西藏未解之谜这里精选十个。

提起西藏,就是一句话:“神秘而飘渺”;走进西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梦想和希望。

西藏——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一个像梦境一样神秘的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巍峨旷远的列列群山,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寺院,有不染纤尘的蓝天白云,有无数的故事传奇……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69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像一盏高悬天空的明灯,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吸引着我们向她靠近。高原的天空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蓝,经幡在风中飘舞,金黄色的古树在斜阳下招手,雅鲁藏布江在一旁流光溢彩地奔腾,远处珠穆朗玛峰上的白雪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泽,碧蓝的湖水尽头是连绵起伏的皑皑白雪,和着蓝天下的茵茵草地、朵朵羊群以及帐篷内飘出的袅袅炊烟……的确,对于西藏,即使穷尽我们的想象,也想象不出她的纯净与神圣。

西藏——作为很多人心中的一块净土,近年来随着进藏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游客得以深入藏区,亲身领略西藏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宗教文化面貌,但限于西藏特殊的地理和交通状况,许多人仍不能身临其境。

本期“知道”精心策划了“神秘的雪域高原——西藏”专栏,深入解读西藏地理、历史、文化的神秘现象,诠释西藏特别的魅力。读者将领略一个神秘、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西藏。

让我们向西藏进发,开始奇妙的西藏之旅!



一:香巴拉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999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也译作“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也称“坛城”。

传说香巴拉是一片绝尘净域,美丽得让人一见倾心;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人如入梦境;是一座七色乐土,神圣得让人顶礼膜拜。总之,香巴拉是人神向往的世外桃源。但是,香巴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又在哪里呢?

关于香巴拉,藏文史籍中有很详细的记载: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个国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

那么,香巴拉这样一个有着史籍记载的美妙的极乐世界是否真正存在呢?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众说纷纭。

关于香巴拉隐秘历史的记载和传说,大量存在于现在西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藏经、西藏口头文学、诗歌、流浪说唱艺人等,都对香巴拉的隐秘历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藏传佛教徒更在藏经中查到,早在12世纪的《时轮经》中就有香巴拉这个词;16世纪吉达王子曾用藏文写成香巴拉史诗;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根据大藏经中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关于怎样前往香巴拉的类似指南。根据“指南”,要想在香巴拉圣境入境,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才能最终顺利到达。

很久以前印度就已流传着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边,也即在西藏附近的昆仑山脉,有一个圣人居住的神秘王国。有一部印度佛教的典籍是这样记载的:“香格里拉在一个会涌出美酒的湖中央的浮岛上,那儿建有被神圣森林围绕着的王宫,要前去该岛必须乘坐‘金鸟’才行。”

中甸的仲巴活佛讲过一个故事,康巴地区曾有一个孩子到过香巴拉王国,他看见了车轮大小的莲花,因为走路走累了,他便在那朵硕大的莲花瓣上打了个盹,醒来后却满身清香。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已经过世,围着他的竟是一群老头,他仔细辨认,才看出围着他的那些老头全是孩提时的伙伴。

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者来说,他们相信香巴拉王国至今仍然存在着,它是作为人间惟一的一块净土而保存着。但是,关于香巴拉的具体位置,至今无人能够说清楚。

找寻香巴拉

富有探险精神的西方人不相信香巴拉仅仅是一个理想王国,他们为找出现实中的香巴拉,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1924~1927年,苏俄人尼古拉·雷里西经过艰苦搜寻,终于在印藏边境一带遇上了来自香巴拉王国的僧侣。僧侣告诉他,香巴拉王国是居住在地下的王国,他们有着超人的能力,掌握着某种地下的隧道,这些隧道向世界的四面八方延伸。在香巴拉王国还有一个巨大的魔镜,用来观察人类的生活和行踪,魔镜可以旋转,用于看清不同地方的景象。后雷里西神秘失踪,据说是被香巴拉人接走。

香格里拉真的在云南吗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创造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这个山谷高崖处有名叫“香格里拉”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1995年,云南迪庆地方政府在接待新加坡科学探险考察团时,他们一致认为这里是遗落在人世间的“香格里拉”。这一说法,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云南省先后组织了多次科学调查和论证,得出结论认为:詹姆斯·希尔顿先生是根据美籍学者兼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绘出香格里拉的,小说中的卡拉卡尔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说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赞林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藏区)的一个偏僻的雪域县城——中甸。

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国务院批准迪庆州州府所在地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而迪庆被认为是香格里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迪庆有着《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切人文自然景观:雄伟奇崛的壮丽峡谷,金字塔般熠熠生辉的雪峰,明亮如镜、气象万千的高原湖泊,碧如绒毯、辽阔无垠的高山,松赞林寺草甸,金碧辉煌、种类繁多的喇嘛寺庙,安静质朴、历史悠久的古道老城,还有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和平共处,无不显示出远在东方雪峰下的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香格里拉理想王国的神圣魅力。

然而,当世人纷纷涌入迪庆的香格里拉时,有人表示,云南怒江州经过考证,认为香格里拉是怒江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它地处滇藏交界的怒江大峡谷深处,境内层峰叠嶂,江河纵横,大小雪峰绵延盘亘,四周是一片冰清玉洁的冰雪世界。境内的卡哇卡拉峰海拔5128米,直插云霄,呈圆锥形金字塔状,银光闪闪,神圣平和,被列为藏区十大神山之一。其最著名的景观为怒江第一弯——千里怒江从雪域高原拾阶跌宕而下,流经丙中洛的王箐大绝壁,由于大绝壁的阻挡,猛然西拐,又被丹拉大山的陡坡挡回,在崇山峻岭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大转弯。江弯的两岸树木葱茏,桃花竞开,风光绮丽,景色诱人。丙中洛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所以现在仍然有典型的喇嘛寺庙、别具一格的基督教堂、道观等人文景点,这些景观也与希尔顿小说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一致。

而现在,专家们在丽江也找到了证据。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父”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的约瑟夫·洛克博士,旅居丽江长达27年之久,以毕生精力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和丽江的文化地理和动植物,写成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丽江比起其他地方更像“蓝月山谷”——这里有着蓝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和喇嘛庙。这里的雄古村被人认为是香格里拉的原型:林中农舍参差有致,有葱茏的翠竹、成片的桃李,一派田园景色。在该村还发现清光绪年间刻的石碑,上面“香格里拉”的字迹仍十分清晰。境内的玉龙雪山,巍峨蜿蜒的雪峰如玉龙游动,绵亘35千米,积雪终年不化,雪山中的峡谷、湖泊、草甸,无不流露着小说中香格里拉的神韵。

但是,香格里拉到底是否在云南,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答案。

稻城与香格里拉

正在各地争吵香格里拉的归宿时,四川稻城县也爆出新闻,说香格里拉在此处。有专家发现,这里与小说中香格里拉有十分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观。

这里的雪峰、峡谷、草甸、湖泊、寺庙、恬静的村庄,以及稻城境内的小贡噶雪山,被称作“雪域神峰”,它山势挺拔,直插蓝天。其主峰为“仙乃日”,即观音菩萨之意,海拔6032米,为四川境内第五高峰;南峰为“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海拔5958米;东峰为“夏诺多吉”,意为金刚菩萨,海拔5978米。

据称以上山名都是五世达赖所封。三座神峰冰雪皑皑,一尘不染,恬静明阔,摄人心魄。峰顶交错着条条冰川,峰腰长着茂密的森林,峰脚铺垫着肥美的草甸。在雪峰之间,还有一个闪耀着七彩光韵、色泽变幻无穷的美丽湖泊,清澈剔透如一块碧黛的翡翠,又像天空中一弯月牙儿镶嵌在雪峰之间。旖旎的湖光山色,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村落里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平相处,也如香格里拉圣地一般。

香巴拉在喜马拉雅山中吗

据说,香巴拉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风光秀美、空气清新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散居着几个隐士国:不丹、锡金、尼泊尔。隐士国中的居民分属不同的国家和种族,生活方式却是一样。他们与世隔绝,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小小而宁静的石造小屋,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这里没有任何运输工具,他们常常要背负四五十千克重的物品步行一二十千米。他们平常要忍受物资缺乏和疾病侵袭,甚至地震、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争斗啊!然而,面对着喜马拉雅山云气撩人的绮丽风光,没有人会厌倦的!重重叠叠的山峦,浓淡远近的气象,是任何画家都难以描绘的。

现在,随着登山风气的逐渐盛行,喜马拉雅山区已渐为大众所知。但是,这里的隐士生活仍丝毫未变。数十户石造小屋集成一个村落,每一户人家屋外都种满了高茎圣诞红;老人们在门边劈竹编篮,孩童裸身在小河里玩耍,而健硕的壮年人就荷锄到梯田里去干活。在农闲之时,大伙儿便坐在小庙前的广场上闲话。这种淳朴、与世无争的生活,正是人们所描绘的理想生活。

香巴拉的入口在布达拉宫吗

传说,前往香巴拉圣地的入口,就在布达拉宫的神殿之下。这种传说有一定道理,因为布达拉宫本身就是喇嘛教的圣地,其选址和设计必然有其独特的地方。而且布达拉宫结构复杂,地道、暗门众多,如同迷宫一般。可惜的是,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通往香巴拉的真正入口,也没有找到关于香巴拉入口的记载。

关于《香巴拉王国指南》

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写了一部《香巴拉王国指南》。对此,祈竹活佛在《生死自在》一书中介绍说:香巴拉国是位于凡俗地球上而却是净土的一个奇妙地方。香巴拉实际上是一个有君主、有臣民的国土,而且它拥有极为先进的科技。居住于其中的居民乃至牲畜,其实都是有缘往生的修行者。香巴拉虽然是与我们同时处于同一地球上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但由于它拥有比我们更先进的科技,它的国民有办法用科技隐藏整个国度,令我们去不到、见不到,也不知其存在,连我们最先进的雷达及卫星系统亦无法察觉。



二:列山古墓群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49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考古专家1982年在西藏朗县列山发现一片有210多座墓葬的吐蕃时期古墓群,其规模之大、墓葬数量之多十分罕见。然而,谁是古墓的主人?掩藏在古墓背后的历史是什么?考古界和历史界多年研究未果,列山古墓群成为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

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巴桑旺堆从史学的角度,对列山古墓群进行多年考察研究后认为,列山古墓群的主人是与吐蕃王室有着300多年姻亲关系的“钦木氏”家族,这一家族曾是吐蕃松赞干布统一政权前“钦木域”邦国的统治者,使这一千古之谜有了新说。

列山古墓的历史与发现

据史料记载,7世纪松赞干布一统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统一政权前,西藏地方分属不同邦国,先后有12邦国、42小邦国登上历史舞台。其中,赫赫有名的“钦木域”是12邦国之一。

巴桑旺堆说,根据古代藏族习俗,赞普(王)或每一个显赫氏族的人,不管在何地何处过世,都要安葬于祖宗最初生息繁衍地。而现列山墓葬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上钦木氏族的发祥地的记载完全吻合。

另据敦煌藏文历史文书记载,自公元6世纪以来,钦木氏家族与吐蕃王室建立了300多年牢固的联姻关系。尤其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历代赞普多娶钦木家族女性为王妃,其家族男性则作为赞普的舅家出任大臣、重臣。

巴桑旺堆认为,吐蕃时期,今朗县辖境属钦木家族统治,惟钦木家族才有权势、财力修建如此壮观的墓葬群。

此外,巴桑旺堆还发现,列山墓葬群的正西有一座神山,被当地人称作“钦拉”。而史料记载,“钦木”邦国的保护神是一座神山,称为“钦拉天措”,其地点正位于现古墓所在地。

列山古墓群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距金东乡4公里多的列山南坡上。距八一镇有200公里,离雅鲁藏布江东岸约2公里,海拔3200米。

列山古墓群的发现极其偶然。1982年3月的一天,一辆汽车沿着河边的公路行驶,车内一个乘客不经意地往窗外一瞥,只见远处山坡下,大大小小的土堆足有百座。此人便是原山南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山登郎嘎主任,这样的发现让他精神为之一振。从此,列山古墓群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揭开了。

有“世界之谜”之称的列山古墓群,当地人叫它“鬼房子”——因为那里的房子与人间的恰好相反,是一层一层向下深入的,是鬼居住的房子。墓地下有一条河,汇入雅鲁藏布江。

今日的列山古墓

我们今日看到的列山古墓群极为壮观,墓地范围约有50万平方米。列山古墓葬形制特点鲜明,均为封土墓,此外还有房屋祭祀场所,石碑座等遗迹。封土墓的平面形状有方形、梯形和圆形,还有少数的“亚”字形和复合变形类墓葬。高大的封土墓犹如一座座巨垒,坐落在山间,共有184座。墓葬分布密集,主要分为东、西两区,中间有山梁隔断。墓葬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区,有墓162座,呈扇形分布;西区有墓22座,分布呈曲尺形。

2000年列山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葬封土堆面积差异很大,根据面积的大小,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封土边长在25米以上,占地6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有20余座;封土边长25米以下,占地1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墓就有60余座,封土的高度一般在1~3米不等,最高达14米。墓葬封土最大者,其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边长最短者仅两米多。



三:文成公主进藏与魔女地形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315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文成公主进藏,给西藏带去了佛教文化,也带去了文明,她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然而,文成公主入藏时曾发现西藏的地形是一个魔女仰卧之形,因此修建了众多的寺庙。这一传说是否真实?而文成公主进藏又产生了哪些传说呢?

藏文史籍中有不少关于藏王松赞干布修建十二镇魔寺以镇压女魔四肢关节的记载。关于西藏地形是魔女仰卧之形的传说,可以远溯到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的时代。

据说文成公主是用八卦推算出来的:“于是由(文成)公主摆开卦具,运用八卦进行推算。推算结果是,拉萨这个地方并不具足八种吉祥之相,而且有八种或五种地煞。原来雪域吐蕃这个地方,形如一个仰卧的女子。”

经过文成公主进一步勘查,得知拉萨平地卧塘湖为女魔心血汇集之处,在玛布日山(即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甲波日山(在布达拉红山西南,孤峰耸出,俗称药王山)、帕玛日山(在甲波日之西北,较低,俗称魔盘山)三山之地为女魔心窍脉络。为了镇住魔女,故而决定在布达拉红山上修建王宫,镇住女魔心骨。于是,松赞干布的另一位妻子尼泊尔赤尊公主根据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并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神像,镇住女魔心骨。为了进一步镇住这个仰卧的魔女,先在吐蕃王朝的四大重镇卫藏四茹分别修建四大镇寺。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整理罗布林卡文物时,发现了两幅《西藏镇魔图》的唐卡,大小、内容都一样,画面长152.5厘米,宽72厘米,采用金、银、玛瑙、珊瑚、珍珠等多种矿物颜料和藏红花、茜草、大黄等植物颜料绘制,其颜料纯度高,画面效果浓烈而厚重,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

而关于这些魔女仰卧之形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证实。

奇妙的《西藏镇魔图》

《西藏镇魔图》构思巧妙,细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既描绘了高山、河流及谷地,又能使魔女的身躯、五官清晰地呈现出来。

女魔头向东脚向西仰卧,其心脏在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首府拉萨。所以在布达拉红山上修建王宫,镇住女魔心骨,并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并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神像,镇住女魔心骨。

为了进一步镇住魔女,在当时吐蕃王朝的四大重镇卫藏四茹(当时的四个行政区划),分别修建四大镇寺,称为镇边四大寺,又称镇肢寺。

女魔左肩的约茹修建昌珠寺(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区,寺庙建筑宏大)。

女魔右肩当时为伍茹,上建嘎采寺(今拉萨以东墨竹工卡县的秀绒河与马曲河汇合处的马曲河东岸)。

女魔的双足处是叶茹及茹拉,也分别建寺(今属日喀则地区)。

后来在女魔关节处再修建了四大镇节寺,或称再镇边四寺。

最后又修建四大镇翼寺,位于女魔左右掌心及左右足心处。

这张魔女形象的西藏地形图上描绘的寺庙及建筑名称全部以古藏文注明。经过时代变迁,一些寺庙只能在文献里读到它们的名称,现今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已很难考证,但也反映了西藏历史上人们祈求天、地、人和谐一致的文化观念。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藏王松赞干布是个英明有为的赞普,他仰慕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听说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贞淑美丽的女儿文成公主,便想求娶来做妃子。于是他派出聪明能干的大臣禄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国都长安请婚。不料当时还有波斯、霍尔、格萨和印度等处的使团也来求娶文成公主。各处婚使都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王妃,这使唐太宗非常为难。

为了做得公平合理,唐太宗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于是,几个使者之间展开了一连串比巧斗智比赛。刚开始时,唐太宗先给了使臣们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带,叫他们把柔软的丝带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抢先接去,想尽千方百计,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这时,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然发现一只大蚂蚁,便灵机一动,将一根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系紧丝带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边抹上蜂蜜,把蚂蚁放进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便带着丝线,曲曲弯弯爬去。爬了一阵,丝线忽然不动了,原来蚂蚁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呢。禄东赞挺着急,忙顺着孔眼往里慢慢吹气。这时,蚂蚁也歇过来了,便借助吹气的力量,很顺利地从那边爬出来。由于拉着丝线爬弯弯曲曲的路特别费劲,所以蚂蚁的腰部都给勒得细细的了。禄东赞见蚂蚁爬出来,高兴极了,赶紧抓住丝线,慢慢拉扯,把丝带也拉过来。

第一场比赛禄东赞胜利了,又开始了第二场比赛。这时,皇帝叫人牵了100匹母马和100匹马驹来,让婚使们分辨出哪匹母马是哪匹马驹的母亲。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结果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在一天之中,只给马驹草料吃,不给它们水喝。第二天,他把马驹放到母马群中。马驹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妈妈去吃奶。于是,母马和马驹都被禄东赞分辨出来了。

第三场比赛是认鸡。有100只母鸡和几百只小鸡,唐太宗请婚使们指出哪些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轮到禄东赞了,他把鸡群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这时大多数小鸡都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还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母鸡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一边学着鹞鹰的叫声,一边大声喊道:“鹞鹰来了!抓小鸡了!”鸡娃听见,以为真的,便都急忙钻到自己妈妈张开的翅膀下藏起来。霎时,广场上一片寂静,只见老母鸡护卫着各自的小鸡,警戒地向四周巡视着,准备抵抗侵袭者。

后来,婚使们又经过识木、宰羊揉皮饮酒、赴宴找路回店等比试,禄东赞都以超人的智谋获得胜利。

禄东赞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唐太宗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七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六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个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吸引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他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

于是,文成公主带着汉族的文明前往西藏,成为历史上“汉藏联姻”的佳话。

文成公主与贝纳沟

贝纳沟与文成公主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在贝纳沟的岩壁上至今还保存有9尊佛像。相传,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会面后,翻过巴颜喀拉山,越过通天河之后,来到玉树境内的贝纳沟。因长途劳顿,他们决定在贝纳沟休整1个月。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后第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

文成公主为一行能够平安地通过巴颜喀拉山和通天河而高兴。自小信佛的她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亲自进行了设计,在贝纳沟的岩壁上刻下这9尊佛像。

日月山的传说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初唐时名为赤岭,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体呈现红色,古代称为“赤岭”。

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时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而使其战略地位最为突出。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文成公主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面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

倒淌河的传说

关于倒淌河的传说,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千米,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见底,看上去犹如一条明亮的缎带飘落在草原上。

当然,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泪水汇成的这只是一个传说。

对于倒淌河,地质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倒淌河原也是一条东流的河,它和布哈河、罗汉堂河一起注入黄河,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它才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成为一条倒淌河。这便是科学的论断。

然而,不知为什么,这科学的断语总是被人忘记,远古的神话更使它永远笼罩着一层神秘。


四:古老的象雄王国消失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68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象雄王国既是位于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也是藏区雍仲苯教的发源地。象雄人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创造了浓厚的精神文明。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教理,在古藏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博大精深、灿烂无比的象雄文化与藏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被称为是浩如烟海的藏文化的故乡。

象雄是公元10世纪在西藏高原上崛起的王国,曾有无数的辉煌。可就是这样一个繁荣的王朝,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从来就不曾存在一样。

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羊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和辽阔的疆域。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

按说任何一个王朝的覆灭都会留下一些文献、遗址,为什么象雄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鼎盛王朝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般呢?史籍记载的象雄王朝具体位置在哪里?象雄文明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象雄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大国,雍仲苯教之发祥地。关于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域,只能确定大致的方位。长期以来,广袤的阿里草原被认为是象雄国的发祥地。

据汉文史料《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藏史《苯教源流》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克什米尔相连,北接于阗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南抵印度和尼泊尔。”汉藏两史所载象雄地域基本一致。然象雄东接吐蕃,以何地为界,汉史记载不明。藏史《佛法铁注》补充这一疑难载道:“象雄与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为古象雄之辖区。”

相传,当时的象雄有18万户,在仁波山峰修法典的米拉就有5225人,首席就是平措嘉措。据《象雄年续》中说,象雄有一支99万人的军队。《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中说,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这些足以证明当时的象雄是如何繁荣,与今天阿里地区7万多人口,形成鲜明的对比。古代的象雄与今天的阿里人口成反比,这到底是为什么?至今还是个谜。

《西藏王臣记》载:上部阿里是大象与野兽区。现在森林已消失,大象在阿里已无迹可寻,这亦可说是阿里沧桑变迁的佐证。

当时的象雄交通相当发达,藏学专家研究得出,古象雄并非像今日偏僻封闭。那时,阿里依靠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开阔的绿色走廊以及南部的孔雀河、西部的象泉,这三条通道,开通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而此时此刻,行走在阿里高原上的人们,因举目皆荒凉,很难有所谓的文化长廊的历史感觉了。

象雄为苯教之源。象雄人笃信苯教,重鬼神,喜卜巫,忌食野马肉。象雄盛世,即十八代鹏甬王之时,也是雍仲苯教盛行之际。雍仲苯教文化源远流长,遍及青藏高原,至今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在苯教8000年的历史中,作为象雄的中心地阿里,很可能有众多的部落、部族生活在这儿。一些专家认为,若干年以前的阿里之东应是丰饶的大草原,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沿岸,曾有森林分布,应有比较发达的农业,若干年才退化至今天这个样子。

如今的阿里,空荡荡的大山、无人区、大戈壁,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繁华过、热闹过、辉煌过,更难相信曾有个象雄时代,在这里繁荣昌盛了几千年。

象雄文明的考古发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考古学家们在阿里高原的象泉河、狮泉河流域,相继发现了一批在年代上要早于古格王国时期的考古遗存,其中包括石丘墓、列石遗迹、石棺葬、岩画等,这些发现为探寻象雄文明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1992年5月,考古学家们在日土县境内对古代的岩画和石器进行调查时,当地的一位藏族同胞无意中向他们谈及,在日土县日松区附近有一座阿不热山,山脚下有一个叫做“阿垄沟”的小山沟里有好多用石头垒砌成的坟堆,因听老一辈的人说那里闹鬼,所以没有人敢去。这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随后,考古学家们对这个叫“阿垄沟”的地方进行了考察。

考古学家们在这个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墓区,发现大约分布着100多座石丘墓葬。墓丘的外表大小不等,直径约2~3米,采用直径二三十厘米的砾石垒成圆馒头状。在离墓葬几米远的巨石上,还发现有用坚硬的工具在石面上雕刻或凿錾而成的一些牦牛、狗、羊等动物的形象,由于年代久远,巨石的表面已覆盖着一层铁锈般的沉积物。这些刻在巨石上的岩画,大部分是动物,如牦牛、羊、水鸟、鹿、狗等;其次是人物,有骑马的猎人,放牧的牧人,还有战斗的武士,这些武士均身穿长袍,手执盾牌、剑弩等武器,有的头上戴着帽子或装饰有头饰,其中一些人两两相对,似正在格斗。

考古学家们对这里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发现死者的葬式有屈肢葬、乱骨葬以及火葬,还有男女合葬的。这些墓葬的结构有的是在地表向下挖掘很浅的墓穴,也有的不挖墓穴,将尸体埋入墓穴内后,再用大石块垒成墓框,其上用大石块层层累覆,形成大小不等的石丘。这些石丘墓中的遗物不多,仅有一些陶器、铁马饰、串珠等小件的器物,一些附着在尸体身上的织物残片,只是其中一些尸体面部的两眼处残留着眼帘一样的织物。这种用于遮掩死者双眼的东西,我国古代文献中称其为“瞑目”,早在中原地区的商周至春秋战国墓葬中便有出土,后来在西北新疆一带的魏晋至唐代的古墓中,也发现过不少用织物或纸文书制作的“瞑目”,同阿垄沟发现的“瞑目”极为相似。

考古学家们将在阿垄沟发现的这些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古代象雄两相对照,发现文献中所记载的自然环境、人物服饰的特点,以及墓葬所反映出的宗教特色等,都可从中找到某些象雄文明的蛛丝马迹。而且,根据对石丘墓中发现的遗物进行年代分析,得出的初步结果表明这些东西大概是7世纪以前的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所以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范围上,表明它们都应属于象雄文明时代。

古老的象雄文明随着王朝的覆灭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后人除了从后期的一些史书的零星记载中窥见端倪之外,还无法从考古材料上来确认它的文化遗存。曾经繁荣昌盛的象雄文明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个历史谜团,也吸引着后人不断地探寻它的足迹,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五:西藏活佛转世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42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活佛圆寂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现象,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十分神秘的魔幻般的人文景观。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人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线贯穿于前世和后世之间,生命是以轮回的方式永远存在的,这就是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现象赋予生命的超常意义。

从活佛转世到圆寂,或从圆寂到转世,这期间有许多神话般的故事。章嘉若白多吉在《七世达赖传》中记载:七世达赖洛桑嘉措被病魔缠身后,贵贱众人虽采取多种方式欲将他留于尘世,但在这期间西藏各地出现了地震、日食、冬日鸣雷等奇异现象。在达赖喇嘛及其贴身侍从的梦中,也出现了种种不祥之兆,预示他将不久于人世。

藏历第十三饶迥火牛年(藏族年历的叫法),在七世达赖50岁时,这位功德圆满的活佛圆寂了。活佛圆寂时,天空如琉璃一般透明蔚蓝,没有一丝云影。微风停止了吹拂,变得柔软温馨,使芸芸众生感到心底透亮,安舒无比。活佛法体(活佛遗体)面部不见一丝皱纹,如有一道白光闪烁,脸颊和嘴唇红润慈祥,并略带微笑。法体右手垂地,左手持一串白色檀木佛珠,盘腿打坐,右腿微微伸直,如大自在佛休息时的姿态,整个法体如年少之人。

活佛转世灵童

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源于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教派噶玛噶举派为了使自己的教派永不衰谢。噶玛噶举派将公元1284年生于后藏贡塘地方的一个叫让琼多杰的孩子立为噶玛噶举派继承人噶玛拨希的转世活佛,并追认噶玛噶举派创立者都松钦巴为第一世活佛,如此,噶玛拨希为第二世,让琼多杰便为第三世。从此以后,西藏便有了永生不死的活佛,并产生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有关活佛转世,有着许多优美动听的传说。

据说有些潜心修炼、乐善好施的活佛在圆寂前,能够预言自己后世的出生地点和再生父母的姓名。1992年6月25日,由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的第16世活佛噶玛巴转世灵童伍金赤列多杰,就是依据前世的遗嘱寻得的。16世噶玛巴活佛日白多杰于1977年立下遗嘱,便密封存箱。1981年活佛圆寂,依照噶玛噶举派教规,噶玛噶举派4名高僧打开封存有遗嘱的箱子。遗嘱预言转世灵童位于西藏昌都县拉多乡中藏语“巴”字打头的村庄,灵童父亲名叫顿珠,母亲名叫洛嘎,灵童属相为地上行走的动物。西藏楚布寺僧人根据遗嘱预言,在一个叫巴果的村庄果真寻得了灵童,灵童父母的姓名和活佛遗嘱预言不谋而合,灵童属相为牛——地上行走的动物。

西藏有一个神奇的湖泊,叫拉姆措,藏族称此湖为神湖。如果有活佛圆寂,到湖边去诵经祷告,湖中就会幻化出各种风景画和藏文字,依此可判断转世灵童的出生地点及姓名、年龄。

青海省果洛有一寺院的活佛圆寂后,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一直未寻灵童。十年动乱结束,宗教政策放开后,寺内一些德高望重的喇嘛便到塔尔寺为活佛超度。他们乘火车向西,准备到西藏拉姆措湖祈祷。火车路经青海省扎嗄天峻大山,天峻大山气势雄奇,云雾缭绕。几位佛僧都开口赞叹此山之壮丽雄伟。十几日后,他们到了拉姆措湖边,向神湖敬献了哈达等物,开始诵经祷告。7天7夜后,就看见湖面像一面纱帘徐徐打开,青海省的扎嗄天峻大山离拉姆措湖有1000多公里远,此时却清晰地显现在湖面上。众人又惊又喜,根据这一启示知道活佛已转世在天峻。但又不知如何寻找,便又开始祷告。又过了7天7夜,湖面上显现出“十一”两个藏文数字,预示转世灵童已满11岁。那一年适逢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这座寺院便派人和天峻县取得联系,把该县年满11岁的男童尽数统计,并依此寻得了转世灵童。

据传说,灵童因是活佛转世,所以尽管年岁很小,但他能认出前世活佛所用的东西。所以,大凡寻访灵童的人都要带一些已故活佛的遗物和其他杂物放在一起,让灵童辨认。灵童如果是活佛转世,他便能准确无误地认出已故活佛用过的东西。

活佛“奇光”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透过活佛转世现象看出,藏传佛教凭借生死轮回观念,认为在前生后世之间,总有一些相关联的凭证可寻,这些“凭证”便成了认定转世灵童的主要依据。在青海省化隆县的夏琼寺,曾有一位活佛,据说他整天闭门修炼,足不出户,每日早晨,他都要吩咐手下侍从为他准备好一匹马,将马拴在他修行的屋外。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每到傍晚时分,这匹备好鞍具、寸步未行的坐骑却累得汗流满身,气喘吁吁,而此时,也正是活佛修炼完毕之时。对这件事,活佛的徒弟们是这样解释的:活佛在屋中修炼,这只是凡人俗子眼中的事实。其实,活佛早已骑马远去,到各处行善积德去了。由于每日所去路途很远,所以累坏了忠实的坐骑,使它流汗不止。

活佛转世现象和活佛身上奇异的光环,或许能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藏族文化中,时间并没有纵深度,历史、神话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因此,面对宇宙,我们不再感到苍茫无望。伟大的中国历史久远,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许多奥秘还需我们去认识,去解开!


六:西藏金字塔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30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参考消息》曾经披露了一条重要信息:西藏发现世界最大金字塔群。消息来自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的一篇报道:《西藏的神秘金字塔》。

一批俄科学家到了中国西藏,结果发现了世界最大的金字塔群。考察组组长穆尔达舍夫称:“我们总共发现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种古迹,它们分布在海拔6714米高的冈仁波齐峰周围。金字塔形状各异和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据粗略统计,它们的高度约为100米至1800米不等,而埃及最大的奇阿普斯金字塔为146米。整个金字塔群非常古老,因此损坏得很厉害。但是经仔细观察可以弄清金字塔的轮廓,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是石头结构的,有凹面或平面。我们还发现巨大的石头人体雕像。因此完全可以有根据地说:在西藏存在着主要由金字塔组成的古建筑群。”

文章还说,为了怕把西藏的山当成了金字塔,他们向电脑输送了金字塔和山的图片,然后将其主要轮廓勾画出来,这样就能区别哪是山,哪是金字塔了。另外,他们发现的金字塔是阶梯式的,而周围的山峰没有这种结构,因此不会将山错当成是金字塔。

如果俄科学家在西藏发现的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群,这可不是小事,它不仅要改写西藏的历史,而且也将改写亚洲的历史。可又是些什么样的人,有力量能在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上,建起座座1800米高的金字塔呢?如此大规模的历史遗迹,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及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原上的西藏人民就愣是没发现呢?

曾多次去过西藏,也到过冈仁波齐峰考察的中科院地貌学家杨逸畴说,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第一个感觉是震惊!

冈底斯山是一条与喜马拉雅山脉并行的重要山脉,它的主峰就是冈仁波齐峰,位于普兰县境内。这座山是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山下的玛旁雍错被称作“圣湖”,每年朝神转山的人不断。山的周围有喇嘛塔、玛尼堆、石刻经文等人文景观。冈仁波齐峰虽不是藏地最高的山峰但却很有名气,如果真有大规模金字塔存在,不会等到今天才会被发现。

西藏究竟有没有金字塔,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破解的谜。



七:西藏巫师之谜


关于西藏的巫师,我们知道的很少。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在西藏人们心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现在还有巫师的存在吗?正是这些谜团,吸引无数专家学者前往探秘考察。

作为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主持人的巫师,在原始部落和氏族时代,大都是由氏族的长者和部落的首领来担任。掌握神权,是他们能否牢牢掌握和控制氏族与部落大权的关键条件。据说这类在远古时代的巫师,都能通神,且能同鬼神通话,能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灾祛病;还能从事征兆、占卜,施行招魂、驱鬼等巫术。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在某些场合还被视为是神的代言人……总之,巫师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威望。

尽管今天我们从藏汉典籍之中,已无法找到有关这些藏族原始时期巫师的任何资料,但我们从后来由象雄传入藏区的苯教巫师对吐蕃王朝的影响,却也可见一斑。苯教巫师的权力是相当大的,而且他们一直影响吐蕃王朝达26代之久。直到公元6世纪左右,印度佛教传入吐蕃,得到吐蕃王室的接纳,苯教才逐渐失势,到后来终于退出了政治舞台,被佛教取而代之。

这些藏族原始宗教时期的巫师,在藏汉历史文献中已无据可寻。那些曾参与吐蕃王朝26代政权的巫师们,能查找到的资料,也是微乎其微,更何况那些远不可及的年代的巫师了。就是在那有着“青藏高原原始部落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的《格萨尔王传》之中,我们也仅能发现一些“阿尼”、“亚木”、“莫玛”等古老巫师的称谓。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巫师的各种情况,如名称、传承、服饰、法器、神坛、咒语、巫术、占卜等,几近一无所知。或许在某个偏远的地方,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较为接近于原始宗教巫师的面目,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察。

巫师是如何产生的

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藏族先民们认为:无论是在天上、地下或是水中,都有神灵,而且世间万物也都听命于这些神灵。

按照自然界生存竞争的规律,藏族先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又发现了某些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只要人们在生活习惯、劳动方法上稍加变动即可适应,有的甚至还可以为人们左右,并使其为己所用。换句话说,就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方法,来影响某些客观事物与自然现象,或避其伤害,或变害为益。例如下雨,人们可以用树叶来遮体;刮风,人们可以躲进山洞,如此等等。

随着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通过实践,又进而把仅能遮雨的树叶,逐渐扩大到既能遮雨又可御寒的兽皮,甚至后来的织品;采摘野果逐渐发展到栽种和定期收割;躲风避雨的山洞,逐渐演进到筑屋而居……

基于同样原因,藏族先民的精神世界也在向前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听命于神灵的赐予和惩罚,产生了想利用一定的方法或工具,来影响和控制这些神灵,以改变他们所具有的“神奇力量”。

尽管藏族先民有着美好的愿望,但这并不一定就能实现。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对于客观事物和某些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控制和对其施加影响,而单纯地利用“精神”方法,当然就更难以如愿以偿了。当他们这种“精神”要求无法实现和满足时,于是十分自然地就把这一美好的幻想,寄托在“能有一种可以联系鬼神的人”身上。然后通过这种能“上达民意、下传神旨”的人,来影响和控制客观事物和某些自然现象。这便是青藏高原巫师应运而生的客观背景。

巫师的产生,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过程。当人们在举行祭祀和施行某些巫术的时候,常常是在绝大多数时间内这一主观要求都未能实现。不过总还是有某些巧合得到应验,也会取得一些预期的效果。于是这一位主持祭祀和巫术活动的人,便被视为具有特殊的巫术技能。这样,巫师这种原始宗教的特殊人物,便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了。

巫师的巫术有何神通

时至今日,藏区还有不少应该属于古老巫术的遗存,例如为了避免天降暴风雨、冰雹,防止野兽和其他灾害的袭击和侵扰,藏族群众便请来巫师进行禳解或施巫,以保人畜平安和庄稼的收成。有时请来的不是巫师,而是藏传佛教寺庙中的喇嘛,但即使是在这些喇嘛所作的禳解仪式中,仍不乏巫术。

虽然这些禳解仪式中的巫术有简有繁,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应该说是源于那种藏族先民想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大自然顺从自己的幻想和行动。人们怎样想,也就怎样去施行。就其内容来看,其所反映的,也大都属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一范畴之内,只不过在传承过程中,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从藏族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些应该属于原始宗教范畴的巫术,其产生应是在吐蕃的止贡赞普以前,也就是象雄苯教输入藏区以前,即史家们所称的“笃苯”时期。

就其形式来说,较之原始的那种自然巫术要繁琐复杂得多。单是在施行巫术时巫师的服饰、法器、祈祷词乃至这种巫师的传承,也更加复杂,他们的祭物、法坛、祭祀仪轨等,都是“笃苯”时期的巫师所望尘莫及的。

不过,这种巫术应该归入“人为巫术”的范畴里去,因为它已失去了原始自然巫术的古朴性,增加了人为成分,当然也就增加了一定的欺骗性。尽管这种人为巫术在以后的年代内,逐渐成为藏区巫术的主流,但它并没有把原始的自然巫术完全取代。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偏僻地区,甚至两者还并行不悖。同时,这种“人为巫术”,也并不是藏族巫师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是由原始自然巫术所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透过这些人为巫术,能够从中窥见许多古代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巫术之遗迹。

然而,任何一种巫术都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愿望,并把这些主观愿望建筑在那偶然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联想上面。因而藏族巫师所施行的各类巫术,不管它是自然巫术或是人为巫术,都不可能有所例外。如果说在那远古时代所盛行的藏族自然巫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对人类社会向文明进化所起的阻碍作用还比较轻微,那么,后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人为巫术,这时期它已经恶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同其所依附的宗教母体一样,最终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

就像吐蕃时期苯教依附于吐蕃王朝一样,其巫师所施行的巫术,也就成了吐蕃王朝统治者用其来统治属民以及攻击敌对者的工具,于是巫术就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朴素的幻想,相反却常常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

巫师村之谜

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曲下镇乃萨村是远近有名的“巫师村”。这个村有40多名巫师,每年从播种到收割,都有附近曲玛乡、查务乡、锡钦乡、曲下镇,甚至有萨迦县的群众带着酥油、糌粑,赶着牛羊来请他们。

传说这些巫师们能够在农田中指挥人们何时种地、怎样下种,在干旱季节念咒撒糌粑求神祈雨,阴云密布时又作法“驱冰雹”,或者走村串户为人“除病”。



八:谢珠林寺千年少女肉身不坏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41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位于拉萨贡嘎机场咫尺之遥的谢珠林寺,在西藏多如繁星的大小寺庙中,绝对是不起眼的。每天,在贡嘎谢珠林的小山脚下,来往于拉萨市区内至机场的车辆川流不息,然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山顶的小庙中,供奉着一尊神奇的菩萨像。

她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因为这尊佛像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令人惊奇的是她是一位一千年前存留至今的女肉身像!她坐化于一千年前,圆寂时只有十二岁,圆寂后身体自然收缩至只有一肘高,呈度母坐姿。传说她是绿度母和吉祥天母的真实化身,后被信徒供奉于此庙中。穿越悠久的岁月,如今,她仍静静地安坐于谢珠林寺的山巅,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圣洁的土地。

“谢珠林”是藏语的译音,意思是“讲修洲”,属于格鲁派寺院,它于五世达赖喇嘛时发展至最大规模,当时成立有显密二院,有僧人500多人,讲辩,修学佛法,至今保存有五世达赖喇嘛的法座。经过了岁月的沧桑,十年浩劫后,色拉寺的钦则活佛重修了该寺,把原供于山下的肉身吉祥天母像迎至山顶的寺中,供信众观瞻。于是,此千年少女得以与谢珠林一起重现于世人面前。

也许是缘分吧,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钦则活佛口中听说了有关这尊肉身像的传奇故事:约1045年,阿底峡尊者从印度被迎请至西藏。在赴拉萨的途中,有一次,当尊者经过一条大河时,河对岸的一位少女遥见尊者,心生敬仰,即欢喜地把头上佩带的饰物以及身上所有的金银装饰全都解下来,隔岸抛向尊者以行供养。回家后,当她的父母得知女儿的贵重饰物都供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僧人,气得把她毒打一顿。姑娘痛苦不堪,投河自尽,谁知河神又把她托上了岸。乡人见其投水不死,以为妖怪,最后把她封于石洞中以烟熏烤而死。此时阿底峡尊者以神通显现少女神识变为度母投生兜率天的情景,且随即作颂词赞叹少女以身命供养的功德。此时,人们才醒悟她是吉祥天母为护持西藏佛教而作的示现,遂把少女的肉身像建寺供养,留存至今......我不禁被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贡嘎谢珠林寺。

推开沉重的殿门,我终于站到了这位传奇少女的面前。她不再是传说中的故事了,她真实地坐在神龛里,大小如五六岁的女孩,头戴宝冠,身披彩衣,面容沉静,脸部肌肤饱满,仿佛仍有弹性,头微低垂,双眼似开似闭之间,竟隐隐可见眼球的反光!多么不可思议呀!我神思飞越,当年阿底峡尊者特别为这位少女作的颂文涌上心间:

扎溪勤汝少女献头饰,

自尽示现彼之供饰过。

善女投生净土世界云,

从生救度尊者前祈白。

她已从此往投兜率天,

恭谨敬仰于我诸种事。

兜率天中相见再详诉,

显见未来尊前敬祈白。

此颂文见于尊者弟子仲敦巴大师所著之《阿底峡尊者赞》中。此情此景,令我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藏王功德光于西藏佛法危难之际,置生命于不顾,以等身的黄金遣使者至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中兴佛法。尊者以后世众生计,不顾高龄,迢遥万里,跋山涉水赴藏弘法;而吉祥天母示现的这位少女,则以神变显现身命供养,显示了佛教大德先驱们为众生利益奉献身心的大菩萨境界,亦显示了佛法修证的殊胜成就。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和学佛者,我曾留心过世界各民族的古尸保存风俗,如埃及的木乃伊、我国塔里木天然干尸、菲律宾群岛的岩穴古尸等,他们多是经过古人特殊科学方法处理,或地处极干燥的环境下才能得以保存的,而且除冻土高原外,无一例外的都是干尸保存。而我面对的这尊肉身像,近千年来都是自然露置的,无任何措施,她所处的山南贡嘎地区(古代扎溪勤汝地区)地处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处的河谷地带,终年雨量充沛,肉体千年不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奇迹,除了佛法修为的证量,我真想不出有其余的解释。佛法修行中有临终虹化,肉身缩小等等的神奇现象,这尊少女像也许是其中特殊的例证吧。其余的解释,则有待于科学工作者去进一步探索了。

正因为围绕在她身上的种种传奇经历,千百年来,在藏传佛教中,此尊菩萨像被认为是至圣至灵的,相传她的灵迹随处显现,有时化现为女性的形象接济贫者,有时现为施主的形象以骡子驮着财物给藏地贫穷的僧人发布施,有时显现神人形象骑着黄色的骡子在天空飞过,且凡给其像献酒、食等供物者,随求必应。如今,每天晚上,僧人们都会听到天母殿中传出骡子的蹄声。近年不少求生男、生女或求生意顺利者,无不如愿。在藏传佛教中,度母是大慈大悲的本尊神,而吉祥天母是绿度母的忿怒身相,专门护持修行者及众生。尤其女性众生,尤易得到天母的守护。正如吉祥天母护法经中,称赞天母云:“悲心殷殷切切,至深至微。”故而这尊天母真实化身像更具有殊胜的加持力!

天母肉身像在“文革”十年动乱中几乎毁于一旦。这期间她和其他的铜、铁等佛像被混放于大昭寺的一间暗室中,直至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恢复,她才得重见天日,但颈部关节受损,头变得下垂歪斜,原来白色的皮肤变成褐色,睁着的双眼变成微闭。所幸身体其余部分未遭破坏。据钦则活佛介绍,在移动该像时,其关节仍是柔软的,至今头发仍在生长。钦则活佛感慨地说:“如今整个西藏就只有这样一尊肉身了,她确实是个宝贝呀!”但由于“文革”的破坏,目前谢珠林庙已残旧不堪,地面潮湿,天母像面临着损坏的危险。钦则活佛正焦急地筹措资金,祈愿三宝加持,龙天加被,能让活佛早日如愿吧!




九:神秘的西藏石头古堡之谜

解密中国西藏未解之谜大全17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1076




去林芝的路上,路过工布江达,可以见到秀巴古堡。这些古堡用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天然石块堆砌而成,规整的多边形,笔直的菱角,历经多发的地震而屹立千年不倒。在强烈的阳光下,默视这些傲然沉默的古堡,仿佛听到千年沧海横流的故事。

对于这样的古堡,只有在四川与西藏境内见到,但是这些高高的、傲视在川藏地区的碉楼,至今还有很多的谜团期待解读:它们的建造年代是何时?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它们的建造者是谁?

秀巴古堡目前只剩3座方形碉楼,是八角形的。每座都是杰作,结构没有瑕疵,角像刀刃一样棱直,墙壁牢固又光滑。经历了这么多风和雨,甚至战争和地震的洗礼,它们仍然骄傲地耸立着,虽然有的已坍塌了一半,缠绕着野藤,然而在人们眼里,它们始终保存着自己的荣光、庄严和神秘。

相信碉楼的传奇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传奇的西方女探险家伊莎贝拉·伯德曾于19世纪到四川探险。她在自己的书中曾这样提到过碉楼:“村民们说这些碉楼早就在那,已没人能记得这些碉楼是做什么用的了。”

其实不仅是碉楼,甚至碉楼所在地的历史都笼罩在神秘之中。数百年来,这个如今以“民族走廊”闻名的“无人之地”,曾是吐蕃和中原之间的蛮荒地带,居住着许多文化、语言不同的“野蛮”部落,他们各自建立了独立的王国。

据《后汉书》记载:那些高达40米的碉楼是由居住在今成都西北部深山里的冉人和岷江上游的羌部落修建的。而住在西藏高原南部的“孟”部落也是高碉楼的建造者。修建碉楼的原因通常被归为防御,实际上碉楼也是身份的象征。

《隋书》和《新唐书》里只言片语谈到了“东女国”,女王居住在9层高的碉楼里,还提到“附国”境内有很多碉楼。孙宏开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碉楼在《汉书》中被称为“邛笼”,这是羌语的汉语译音。从《隋书》开始,碉楼先被称为“巢”,而后称为“碉”。至今它们仍然被称为汉语中的碉、碉房、碉楼。所有这些词在中文里都有防御之意。

土、木或石建的碉楼在中国很常见,但最精巧的石材星形碉楼却只在川西的三个地区和西藏的工布江达才能找到。这也许是种独特的文化。四川有碉楼的三个地区:今羌族居住地;被称为“嘉绒”的地区;雅砻江流域:南起木里,北至道孚,东至康定,西至雅江,这是木雅人的传统居住地。

如果这些碉楼真如一些老人所说的那么古老,碉楼天才的建筑师是如何发明了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神秘建筑,使得它们能经受当地几乎连年发生的地震?

秀巴位于工布江达县县城约8公里处,原为阿沛庄园所在地。公元7世纪左右,吐蕃第七代首领支贡赞普被杀,聂赤和夏赤两位王子逃回工布地区。后来弟弟夏赤从工布逃回雅隆,成为雅隆部落的第八代首领。哥哥留在工布地区成为工布人的首领,开始了工布土王的沿袭。公元17世纪,工布地区被分封为阿沛、江中和甲拉三家地方首领的领地,从此阿沛家族开始以世袭贵族的身份在江达地区定居。历代阿沛多为噶夏政府中的噶伦,特别是最后一代阿沛庄园主阿沛·阿旺晋美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初,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接受了攻克康区,拉开解放西藏战役序幕的任务。同年6月,噶夏政府任命阿沛为噶伦,并派他于7月1日离开拉萨赴昌都,任昌都总管,接替任职3年期满的拉鲁。同年10月5日,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渡过金沙江,向昌都地区的藏军阵地发动大举进攻,并于10月19日俘虏了阿沛及其手下的全体藏军军官和大批士兵,昌都战役就此结束。昌都失守之后的第一天,阿沛在一个会上发言说:“我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协商并使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是我能够说的一切。”他相信,保住西藏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地位的惟一机会是进行谈判。

1951年4月29日,西藏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和平谈判在北京举行,西藏代表团团长为阿沛噶伦。至5月23日,双方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签署了著名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签字仪式结束之后,毛泽东主席接见西藏谈判代表时说:“现在人民解放军将要进藏,你们还有什么疑惧吗?”阿沛回答:“我们在昌都第一次遇见中共军政人员时还存在着疑虑,但是现在我已经深信不疑了。”

阿沛庄园依山而建,前面是奔腾的尼洋河,视野开阔。它是由9座碉房组成,占地数十亩,主房为5层碉房,主房周围喇嘛经楼、贵族楼、娱乐楼、佣人房林立。庄园内草地、乔木遍布,并有西藏最早的果园。清末曾在阿沛家做客的川军管带陈渠珍在其所著的《野艽尘梦》中形容阿沛庄园“层楼广厦,金碧争辉,地板且涂酥油,光华可鉴。明窗净几、陈设精雅,恍若王侯第宅”。想当年,那场面,一定相当宏伟壮观了。

可惜的是,庄园旧址现仅存一幢两层碉房,为阿沛家当时的经堂;左边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为佣人房;其它建筑,为文革时所毁,均已荡然无存。

距阿沛碉房15公里,现存有阿沛管家房屋。主房为三层碉房,共24间。房内隔墙均为木制,雕刻精美。现房内残存的壁画上画有5位王公贵族,画像色彩艳丽,人物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壁画上留有既非汉文,又非藏文、梵文的奇异文字。楼内有专门的议事厅、会客室、经堂等功能各异的房间。从管家所住的房子可以看出,即使身为管家,他的地位仍然比较尊贵,更可以推测当年的阿沛庄园是何等的气派。

上世纪70年代,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阿沛·阿旺晋美曾出资在尼洋河上建有一座钢架桥。1998年桥被洪水冲毁。1999年政府出资再建水泥桥时,阿沛·阿旺晋美又曾慷慨捐资。


十:遥远国度——古格王朝兴衰之谜

有人说,没到过阿里不算到过西藏,没到过古格不算去过阿里。阿里位于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个似乎被现代文明遗忘了的角落里,隐藏着一个炫目的传奇性遗址——古格故城。

在靠着太阳最近的阿里地区,从10世纪到17世纪,将近700年的时间里,古格王国巍然耸立,傲视群雄,犹如灿烂的星辰,创造出令人赞叹不已的辉煌文明,却又巨星陨落般骤然消失,在历史的苍穹中,划过一道耀眼的弧线,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像玛雅文明一般,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和探究课题。

神奇的古格,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在西藏期间,我专程搭车从日喀则前往阿里首府扎达县城,为的就是一睹古格故城的风姿。

汽车颠簸在崎岖的土路上。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根本就没有路,有的只是汽车在灰黄色的土石上碾过的痕迹。到处可以看到的是呼之欲动的土林。在远处喜马拉雅山泛着银光的雪峰映衬下,形态各异的土林非常壮观。通往扎达县城的路途中,极目所见,让人不由地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在迷宫似的土林中穿行多时,车子驶进扎达县城。扎达县城只有一条约200米的小街,人口不过几百人,县城四周均是高耸的土林峭壁,古格故城就坐落在城外18公里的土山上。

休息一夜,天刚破晓,我们就朝着县城西南方向出发了。因路面不好,车子走了一个多小时,残破的古格故城遗址赫然呈现在眼前。

故城与土山浑然一体,气势蔚然,颇为壮观。层层叠叠的土林环护着破败的城堡。如今,那早已坍塌的断垣残壁,那饱受劫难的宫殿佛寺,与尽人皆知的圆明园一样,透射出一股浓重的悲怆美和残缺美。300多年以来,在那遥远而又荒凉的雪域高原上,古格遗址孤寂地矗立着,任由风吹日晒,任由雨雪交加,似乎总是在默默地、凄惨地向后人讲述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7世纪,古格走向了衰落。内乱频仍之际,毗邻的拉达克(今克什米尔境内)国王森格朗杰趁虚而入,发动了攻灭古格的战争。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当年这场战争的文字记载了,但是,漫步在故城遗址中,不时可以见到深深地嵌入土山中的铠甲片和铁箭簇。这意味着,当年这座土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间房舍,每一座宫殿,都曾进行过生与死的搏杀,回响过惊天动地的战鼓声和厮杀声,殷殷鲜血流淌在这座土山的每一个角落之中,令人触目惊心。

曾经盛极一时的古格文明在这场战争之后戛然中断,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了。古格夕阳,带着血红的色泽,无奈地沉下了地平线。这轮太阳曾经炽热,曾经辉煌,下沉时竟然如此苍凉。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场战争并不足以彻底毁灭古格文明。那么,古格文明为什么完全彻底地销声匿迹了呢?古格文明的消失,与玛雅文明的消失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外族入侵的时候,骤然失去了踪影,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和悬念。

古格是孤独的,以至于我们很难在史书中寻觅到它的踪影,哪怕是片言只语的记载。古格却又是永恒的,矗立在扎达县城之外的故城遗址,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文明碎片,引无数人心驰神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3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