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航天飞机项目前主管维恩·海勒(Wayne Hale)说:“翻修成本是致使航天飞机(和其他可以部分重复利用的航天系统)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航天飞机是一台极其复杂的设备,需要进行大量翻修才能升空。此外,航天飞机的主要引擎经过几次发射之后必须更换,火箭助推器也需要不断更新,而且每次都要使用新的外部燃料箱。总体而言,每次发射任务的成本大约在4.5亿~15亿美元。”
重复发射远非一本万利
成功回收火箭后,马斯克只在推特上说了一句“There and back again”(去而复返),显得似乎过于淡定。他曾在某电视台上透露过,制造“猎鹰9号”火箭的成本是6000万美元,而火箭燃料的成本为20万美元。因此,我们不难想象,重复利用火箭可以不断降低发射分费用。如果火箭可重复发射,那么就和投资固定资产一样,只需要支付维护成本,补充燃料就可以继续执行任务。从理论上讲,我们只要给一枚火箭重复灌入燃料,即可执行多次发射任务。
相信现在Space X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努力实现两点--尽可能减少维修成本,尽可能延长火箭使用寿命。正如马斯克所说:“如果未来我们能将火箭回收常态化,那就能大大降低发射成本,从而为公司赢得更多的发射订单。”这番话相当实际,但愿他们的梦想成真,也能让人类共享红利。
Space X本次的成功为外太空探索带来了一种新希望,打破了国家航天局在这方面的垄断,为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展示了成功的可能性。再加上“猎鹰9号”运载火箭在技术上的创新,令本次成功更值得肯定。但是,这种成功并不是轻易能被复制的。
Space X为我们打开了“次航天飞机时代”的大门,但这道门与我们的距离还是非常微妙的--近得我们仿佛可以触及,但远得并非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尝试。所以,现在说外太空探索廉价化的“全民升空”年代已经到来还为时尚早,我们能做的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早在1981 年,一种名为Space Shuttle的技术就已经面世,这种技术在当时已经能够实现成功发射和回收航天飞机,同时能够达到可载人的程度。所以说,此次Space X的创新点在于部分可回收的运载火箭,而不是可回收的航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