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尼斯湖水怪之谜真相的说法,早在千年以前就有所传说。这个怪物被描述为长颈圆首,能吞云吐雾。近代以后,随着古 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水怪的身份有了更科学的推测。1934年,伦敦一家医院的妇科医生罗伯特路过尼斯湖时,目击到这种长颈圆首的怪物,便用相机拍摄下来,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外科医生的照片”。尼斯湖水怪在照片上首次与人类谋面,其如蛇般的长颈很快让人们把它的身份锁定在中生代海霸蛇颈龙的身上。这种推测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但疑点也最多。
声纳探测到尼斯湖底有巨大的沟槽
令世人震惊的水怪“魅影”(1934年摄) 疑点1:长脖子那么多,凭什么就是你?
所谓的“蛇颈龙”,这一词至少具有两层含义。
首先,“蛇颈龙”可以指在三叠纪初期生活在陆地的鳞龙类爬行动物(现存的蜥蜴、蛇和电影“侏罗纪世界”里的沧龙都属于鳞龙类)适应水生环境后,高度特化出的一大类海洋爬行动物,统称为蛇颈龙目(Plesiosauria)。 蛇颈龙目整体分为蛇颈龙亚目(Plesiosauroidea)和上龙亚目(Pliosauroidea),虽然同属一目,但两者的外观差异还是蛮大的。蛇颈龙亚目的化石由英国著名的“化石之母”玛丽·安宁于1823年发现,本亚目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头部小,颈部修长,颈长可以占据全身长度1/3的比例,以白垩纪比较有代表性的薄片龙科为例,对其化石的研究显示,其颈椎骨多达40余枚。
上龙亚目,其眼窝位于头部两侧,头部硕大,上下颚强壮有力,是中侏罗世到中白垩世的终极猎食者
而上龙亚目的化石发现的要稍晚一些,于1841年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发现。这类动物头部硕大、颈部短粗,上下颚的咬合力也更为强悍。从“尼斯湖”水怪的目击情况来看,它基本不可能是上龙亚目的物种,而是头部较小、颈部修长的蛇颈龙亚目,因此单说水怪是蛇颈龙不合理,因为蛇颈龙可以指整个蛇颈龙目,蛇颈龙目包含着颈部短粗的上龙亚目,与目击者描述的情况不符。
典型的蛇颈龙亚目骨架解剖图,颈长占全身的30%以上,颈椎骨近40枚,通过起眼窝位置还可推断其眼睛位于头顶位置,而不在两侧
其次,即使目击者看到的水怪是长脖子,也认同它是蛇颈龙亚目,也不能粗暴的说它就是蛇颈龙。这是因为蛇颈龙亚目还分为蛇颈龙、隐锁龙、白垩龙、薄片龙等多个科,它们基本上都是的“长脖子君”。在这里面,与本亚目同名的蛇颈龙科是最早出现的,主要生活在侏罗纪,而后面几个科的动物则出现较晚。通过化石分析,它们的不同的地方主要不在脖子,而在身体上更细微的特征。比如,最原始的蛇颈龙科主要特点是外鼻孔和内鼻腔呈90°角;隐锁龙的特点是锁骨极其微小,因而得名。
更重要地是,蛇颈龙亚目中的这几类物种,其生存年代在地层中有明确的区分。真正与本亚目名称相同的蛇颈龙科早在 恐龙灭绝之前就已经消失在海洋之中了,就算尼斯湖水怪是长脖子,那么它也只能是那些存活到白垩纪地层中的蛇颈龙亚目的后代,而不可能是蛇颈龙科的后代,因此,从这层含义来看,说长脖子水怪就是蛇颈龙也是有失偏颇的。
疑点2:老照片里的雷人“泳姿”
好,我们姑且就理想化一些,目击者看到的长脖子水怪是蛇颈龙亚目里活到恐龙灭绝时的物种的后代,那么,这种说法就站得住脚吗?请大家再来看一下罗伯特医生拍下的被誉为永恒经典的水怪照片:修长如蛇的脖子,娇小的脑袋,宛如一只婀娜的天鹅,安详地享受着尼斯湖面的静谧……这不但是纪实照片中的水怪给我们的形象,也是2005年科幻电影《尼斯湖水怪》中的水怪给我们的形象——它能像天鹅一样抬起长长的脖子。
其实,这种深入人心的“泳姿”不仅出现在水怪身上,也出现在被怀疑的头号嫌疑犯蛇颈龙身上。19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科普作家Cope在他的笔下将蛇颈龙描绘为“高昂着脖子在海面上巡游捕鱼”的生物,甚至说它们的脖子可以“灵活地旋转扭曲”。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科普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的蛇颈龙形象亦是如此,能昂着脖子在海面上追杀狐狸菲菲。
可是,这种幻想中的蛇颈龙泳姿是非常雷人的,因为蛇颈龙的脖子不但不能灵活的扭动,而且连更简单的“昂起”都做不到。换句话说,即使尼斯湖水怪真是蛇颈龙,它也不能以这种姿势和我们见面。这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这种昂起脖子的形象有悖生物结构,蛇颈龙化石显示,它的颈椎骨之间的关节处生长着支撑血管的“颈肋”,一旦颈部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时,尖锐的颈肋便会扎穿血管,蛇颈龙就要一命呜呼咯!
其次,这种昂起脖子的形象更有悖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有作用力就会有反作用力,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水中无支撑点的情况下,蛇颈龙脖子的一端昂起便会产生作用力,它的尾部必须要产生向下的反作用力使之保持平衡,这样一来蛇颈龙在水中就是一副通身“直立”的形象,这是不可能滴。因此,这种只有脖子昂起来的形象是不可信的。
尼斯湖水怪博物馆外的雕塑
疑点3:老巢在湖底貌似有点扯?
话题又拉回本次的新发现,斯图尔特船长发现的巨大沟槽深达274米,这个深度几乎接近于湖底了。如果把水怪认为是蛇颈龙的话,那么斯图尔特船长认为这个沟槽是水怪老巢的观点,其漏洞也是很大的。 在接近于湖底深度的环境中生存的生物,在生物学上又被称为底栖生物,它们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生活时间是在水体的底部。这类生物的栖息方式多为两种,其一是附着在水底的岩体上,其二是潜伏在水底的泥沙之中,因而底栖生物绝大部分为无脊椎动物,例如海绵类、腔肠类、棘皮类等。
追根溯源,蛇颈龙是古爬行动物的一大类,是较为先进的脊椎动物,与我们人类一样用肺呼吸,它基本上是不可能以底栖方式生活的。不过,据古生物学家对白垩纪蛇颈龙的胃部残留食物的化石分析,这个年代的蛇颈龙胃部有许多底栖生物的残骸,说明它们开始像水底空间猎食,这推翻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蛇颈龙只在浅海猎食的观点。但这种行为的变化被推断是为了躲避新生代海生爬行动物沧龙的强大竞争而摸索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并不是说蛇颈龙就变成了底栖生物。所以,很难想象蛇颈龙会选择距离换气处如此遥远的沟槽作为“老巢”。
综上,我们从蛇颈龙的科学分类、运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剖析了“尼斯湖水怪之谜真相”是蛇颈龙的疑点,那么它到底是不是呢?笔者也无法解答,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尼斯湖的美景必将因这道神秘的色彩而依旧绮丽……
参考文献 邢立达.海龙大传[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2001. David Martin. Nessie -- The Surgeon's Photograph --Exposed[M].UK,1999. 东征.蛇颈龙12米长脖原为猎食海底贝类[N].北京科技报.2005-10-26(7). 佐藤环等.重庆侏罗系杨氏璧山上龙的再研究[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3-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