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276|回复: 1

[军事历史] 大和号:日本最后的辉煌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0-10-27 21: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和号:日本最后的辉煌850 / 作者:admin / 帖子ID:222

大和号战列舰的影视镜头。


日本企图打捞二战时被击沉的"大和"号战舰   

  继2005年热播的电影《男人们的大和》之后,最近大和号战舰再次成为日本民众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大和号战列舰的建造地广岛县吴市的有关团体正在酝酿一个将这艘巨型战舰部分打捞上岸的宏大计划。尽管已在东海的海底沉睡了六十四年,但大和号这艘曾经象征着旧日本帝国强大军事力量但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战舰一直未能淡出日本人的记忆。     主导此次打捞计划的是吴市的经济界团体,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打捞上来的大和号来振兴该市的旅游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外也可以将战争的悲惨更加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当然,吴市海事历史科学馆(又称“大和博物馆”)也将加入这一打捞计划。此前,有关方面已对大和号进行了两次潜水考察并收集了传声筒和餐具等遗物,但准备将大和号的部分船体打捞上岸这还是第一次,其难度也可想而知。吴市的相关团体已决定在今年大和号沉没纪念日4月7日成立一个“实行委员会”,今后将在日本全国进行募款的同时开展打捞工作的可行性研究,并争取在数年之内开始实际打捞,预计工程的费用将高达几十亿日元。     


大舰巨炮主义的象征   

大和号是旧日本海军所建造的最大战列舰,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艘战列舰。大和号全长263米,宽38.9米,其标准排水量为6万4千吨,满载排水量可达7万3千吨。该舰不仅进攻能力强,舰上装备有3座9门口径为460毫米的巨型主炮以及不计其数的副炮和对空机关炮,像一座能够自由移动的海上炮台;而且其防护能力也不弱,舰身的重要部位都能经受46厘米大炮的轰击,就连其烟囱也在开口处和侧面装上了厚厚的蜂窝状钢板和防护装甲,这又相当于一辆能够在海上航行的巨型坦克。   


日本决定建造大和号这样的巨型战列舰主要是出于在太平洋上与美国海军决战的考虑。早在1934年1月日本修改国防方针时就把美国列为正式的假想敌。1936年6月,日本再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旧日本帝国的海军认为,要想在西太平洋战胜美国海军,就必须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由于日本海军在军舰的数量上无法与美国抗衡,因此只能力图在单艘军舰的战斗力上超过美国。当时美国军舰的宽度受到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其舰炮的口径最大只能达到406毫米。为了在主炮口径上超过美军战列舰,日本海军设计出了能够搭载口径为460毫米主炮的超级战列舰。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日本与英美等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正式破裂。次年,日本海军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大和级巨型战列舰。

同年11月4日,首艘大和号正式在广岛县吴市的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     尽管日本的造船技术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当时已跻身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但与美英等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建造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列舰,当时的日本政府可谓是不计血本地从德国购买了最先进的水压机和酸性平炉,以便造出大和号主炮炮塔所需要的65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同时,大和号战列舰也凝聚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技术,其半圆形船头大大降低了波浪的阻力,提高了航行速度,舰上还安装了大型望远镜和测距仪,在美国军舰装备雷达等电子设备之前,大和号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此外,大和号使用了分块建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进度,也奠定了后来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基础。   


为了不让外人发现日本正在建造能够超过美国的战列舰,大和号的建造过程非常秘密。旧日本海军内部也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大和号的建造计划。而吴市海军造船厂附近更是防守严密,所有能够俯视船坞的地方都建起围墙,附近的山头则由宪兵把守。船坞的上方有一半盖起了顶棚,四周则用干棕榈的树叶掩盖。据说当时曾发生过造船厂附近农家晾晒的干棕榈树叶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的怪事。为了做到彻底保密,大和号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战舰的下水仪式也是静悄悄地进行的。可见当时日本军部对这艘战舰寄予了非常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美军舰队面前并给予对方致命性的打击。



06_avatar_middle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0-10-27 22: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可惜 这么一艘大船 还没啥显著战绩  就被弄沉了  大炮巨舰的最后辉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2 21: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