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一个“观”字了得----黎明
《道德经体验沙龙》结束好几天了,时照师说,作为组织者你要写个总结,我也觉的应该说点什么,可是几次坐在电脑前,大脑都一片空白。昨晚再次坐在电脑前,告诉自己,先“观”一下,把心净净,找回感觉。结果一观入梦,待到睁眼,已是天光大亮,满脑子里就只有一句话:怎一个“观”字了得。
《道德经》已听过多次了,光时照师讲的都听过七八遍了,总是在似懂非懂中懵懂着。总想在《道德经》的字里行间,读出“道”的意义,总想在章节之中,品出“道”的滋味,“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两千多年前的的老子,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道”玄还是老子那老头在弄玄呢?老子是人,我也是人,老子这个人说的话,我这个人怎么就是听不懂呢?时照师每次讲《道德经》都用大量的时间在讲人的本来;讲所有的一切修行法门,最后都要归到“观”上;反复的讲,比方说:智利的地震和我们没有关系,可是我们怎么就知道呢?《道德经》都讲了七八遍了,才讲到第六章。我想听的是《道德经》讲什么,时照师好像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老子没搞明白,又被时照师给玄住了。于是,我强烈要求时照师,必须在两天的时间内把《道德经》讲出个所以然来。我不知道她在心里是怎么骂我的,但是她在妥协之余加了个条件,这两天之中还要讲讲《为自己出征》,她毕竟是老师,就给了她这个面子,所以,这次的活动是两整天的《道德经》,两个晚上的《为自己出征》。
前几次听《道德经》时,因为抱着要明白道理的强烈欲望,真的很用心,很集中精力,很投入的在听,但是一直没听出我要的感觉和道理,时照师讲的内容都很好,但都不在《道德经》的章节里。这次还是从头讲起,我很放松,没有什么期待,因为听过多遍了。正是这个放松,没有期待,没有自己要的标准,听着听着,突然打开了众妙之门的畅快涌上心头。
老子开篇就把“道”描述得清清楚楚,“无”和“有”是一体的两个面,是同时存在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妙”和“徼”都只有通过“观”才能够体验到,妙和徼是对无和有的形容。玄,一直都被当做深奥来理解了,其实“玄”还是寂静,清静的意思。在寂静清静的状态中观,一切都会明明白白的呈现出来。“道”不是说明白的,“道”被体验到了,你说它是什么都可以。
难怪我一直听不懂老子,我站在“有”的一面,想明白老子说的“无”和“有”同时在的整体,就像作为浪花不能理解,大海为什么能够知道所有的浪花一样。大海和浪花也是时照师常用的比喻,当我们在“有”的这一面时,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朵朵浪花,当我们在“无”的那一面时,我们就回归成大海。大海是本来的状态,浪花是一个个暂时的状态。大海和浪花,哈哈,多么玄妙的比喻,不能思维下去了,回到大海即是。我不知道是时照师的哪句话,也不知道是她的哪个比喻,让我有了心门大开的感觉,我很认真很认真的时候,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很投入很投入的时候,好像更加糊涂。我什么都不想的时候,空空里就有了我要的感觉了。哈哈,无中生有,歇即菩提。
再往后的章节,看起来生动又亲切。可亲可爱的老子老头儿,站在整体上,说有说无句句是“道”,可谓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生怕听者听不明白。我这才解开,何以老子这个人说的人话,我这个人不懂。原来老子是真人,我是假人。老子活的是大海,我活的是浪花。哈哈,感谢时照师,一语点破,通过“观”,我也可以活成大海。成为大海即与老子无二无别,才应了时照师在第一次讲《道德经》时说的:我讲《道德经》是要让大家都成为老子。那时我觉得,老子是圣人啊,要是来听时照师《道德经》的,都成了圣人,啊啊啊,我有点不相信呢。现在我觉得圣人不是那么高不可及了,圣人也不是另类的人,圣人就是站在整体上活着的人,咱要在整体上站住脚,咱也就可以成圣人啦。
很神圣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做圣人的方法就是“观”。没有时间地点的要求,没有姿势体态的要求,没有规则道具的要求,只是放下一切的要求,舒舒服服的看着自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看着自己念起念落,看着自己高兴生气,看着自己举手投足。别说做不到,做了才知道,没有做的好不好,只要一直做。做了有什么好处?做了会怎样?做到了就知道了,不要问,不做,告诉你也不懂。时照师反反复复的如是说,我决定听她一把,她说了,就算上当,你就上一回又怎样。就是啊,不就是和自己玩吗,玩一把说不定就玩成了圣人了呢。其实从第一次听《道德经》我就学会了观,时照师也常常告诫,没有其他的妙法,唯有一个观。
在“观”的过程中,思维歇了,分别歇了,感觉歇了,五蕴都歇了,浪花平息了,大海默默的承载着所有,我是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海。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不信你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