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70|回复: 4

宇宙是否经过设计,这是一个关乎我们生存命运的重大课题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7-6-2 0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是宇宙的设计者?
(一 )
宇宙是否经过设计,这是一个关乎我们生存命运的重大课题。因为如果宇宙就如“反设计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自然的物质或能量在某种自发的或偶然的条件下形成的,之后便一如既往的在自然定律的制约下井然有序的运行,然后又产生出了生命及其我们,最后一切都必然的毁灭于宇宙的大坍缩之中,——如果这样,那么,我们的所有奋斗及其辉煌的成就,就失去了最终的意义。而如果宇宙不是一个由单纯的物质与能量主宰的系统,而是由智慧的造物主设计出的结果,那么,我们就不是在与一个无视我们情感的物理宇宙打交道,我们就会获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当然,我们必须假定这个智慧的造物主是仁慈的(至少对于我们),否则,我们宁愿生活在一个无知无识的物理宇宙之中。因此,最理想的情况是,宇宙是经过设计的,且设计者是关爱着我们的。我们有幸存在这样一个宇宙之中吗?或者,我们有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存在于这样一个宇宙之中吗?
证据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存在所必须的那些极为苛刻的条件;而这不是别的,就是宇宙的存在——就是这个被牛顿视为“钟表宇宙”的精巧与和谐。实际上,这个按照优美的定律而井然有序运行着的宇宙本身就已证明了其设计者的存在,只是我们至今未能发现这个设计者的踪影而已。因此,我们无需再为“宇宙是否经过设计?”这个问题而浪费精力,而是应全力找出宇宙的设计者。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设计者,那么,不仅解释了宇宙的精巧与和谐,而且也终结了宇宙是否经过设计这个古老的命题。
如何寻找呢?我们首先需要变换一下思考的角度,——把“谁是宇宙的设计者”变换为“谁是宇宙中的设计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应是明确的,这个答案就是:我们。毋庸置疑,我们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的设计者。如果没有我们,地球虽然不乏生命,但至今仍会像亚马逊丛林及塞伦盖蒂草原那样的原始景象。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无以计数的地球上(或许宇宙中)从来没有的东西: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以及电话、电视、手机、电脑…… ,而这一切,不仅是因为我们有一双灵巧的手,更是因为我们能够事先在看不见的世界中无中生有的谋划出了它们的蓝图。而这不是别的,正是“设计”一词的含义所在。
如果我们是宇宙中当之无愧的设计者,那么,是否可以把我们提升为宇宙的设计者呢?这个提议显然有悖于如下两个常识性观点,一、虽然我们已使地球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我们的能力而言,充其量也只能在太阳系或稍大一点的区域内改变部分的宇宙,而至于银河系以及遥远的河外星系是我们永远无力去改变的。——即,我们设计以及实施设计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重新设计及改变整个宇宙;也即,我们的设计及实施设计的能力不足以改变(或阻止)大爆炸与大坍缩。二、生命是在宇宙演化的某一阶段才出现的,而具有设计能力的我们出现的历史则更为短暂,因此,从时间上说,我们不具备宇宙设计者的资格。
然而这两个常识性观点并不会否定我们的提议,因为我们能够在更深的层面上提出与这两个常识性观点不同的观点。首先,第一个常识性观点中的“我们设计以及实施设计的能力是有限的”就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经验之谈。这只要看一下近几百年来我们的设计及实施设计的能力的迅猛发展、所涉及范围(从宏观到微观)的不断拓宽,就会有所启示。尤其是自牛顿时代以来,科学定律的不断发现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了普适的可操作性。每有一次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就会带来一次改造世界的革命性的进展。这种由于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不仅没有任何衰减的迹象,而且还在以爆炸式的方式加速的发展。因此,如果有一天我们找到了制约宇宙的终极理论(即使不是M理论),为什么不能认为我们同样会依据这个理论去设计与改造宇宙呢?
史蒂芬?霍金认为,即使寻找到了宇宙的终极理论,也不能最终确定它是否正确,因为这个理论本身也决定了寻找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这个观点暗含着如下一个假设:我们(即寻找者)是宇宙定律被动的生成者或执行者。而这显然有悖于量子物理的基本法则:我们是这个以定律制约的宇宙的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即是说,物理定律之所以有效其中有我们参与的功劳。
宇宙并不是一个由大大小小的定律联手管辖着的必然王国,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定律之间的协同合作、相互制衡从而消弱其管辖权的自由王国。就像引力定律能够把所有地球上的物体都束缚在大气层之内,而不会因其自转或公转而抛到外边去,但是,通过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学、气象学 、以及数学等各学科定律之间的协同合作,航天器就可以冲出地球飞向太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违背”了引力定律,而是促使引力定律严格管辖下的地球中的物体出现了例外。这种例外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从逆流而上的游艇,到空调机、微波炉;从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日用品,到转基因食品……。不消说这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物品,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几乎都是这种“例外”的产物——铅笔、书本、桌椅,我们使用的各种餐具、以及食用的各种菜肴……。宇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可以自行拆解、重组的可变易的系统,而人就是为着实现这一“变易”而来的。
如果再考虑到这个可变易的对象也包括人本身,考虑到我们正在步入一个神奇的生物科技时代,那么,我们努力的方向就不仅是使自然更适宜我们,而且也是使我们更适宜自然。因此,如果我们找到了宇宙的终极定律,那么,在这双重的努力下,我们何愁成为宇宙的主人。
其实,只要我们想到苹果手机对于处在三百年前牛顿时代的人们是多么的难以想象;想到这一产品不断缩短的更新速度,以及人类整体科技水平的加速发展,那么,再过三百年,科技发展令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比起三百年前的人们就应翻倍的加大。即是说,对于在蜡烛下用鹅毛写情书、或阅读情书的先人们,如果将一款苹果手机送到他们面前,让他们亲耳聆听到对方熟悉的声音,亲眼看到跃然屏幕画面上的鲜活的人,其惊异的程度,就相当于我们亲眼看到这个鲜活的人从屏幕画面中走出来,站在我们面前,和我们面对面的谈情说爱,拥抱接吻……。这种比喻或许仍是保守的,更符合信息科技发展趋势的比喻应是,这个鲜活的人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媒介(指有形的介质)出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样的出现在她(或他)面前。不仅如此,如果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接触与交流,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无数个摹本,而每一个摹本都认为自己是真实的蓝本。至于这种对未来的描述其依据是什么,能否成为现实,以及一旦成为现实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话题 。我们的意图只是要作一种比喻式的说明,即,这种三百年后神话般的奇迹对于我们,与三百年前的人们对于苹果手机,其难以置信的程度至少是同等的。因此,如果对于三百年前的人们,今天苹果手机能够成为现实,那么,再过三百年,那种神话般的奇迹对于我们,也理应能够成为现实。而如果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的穿越时空。
诚然,当我们想到风驰电掣的光的速度,想到即使这个速度也要走上百亿年的宇宙的边际时(况且这个边际仍在膨胀加大着),不免会为我们征服宇宙的雄心而感到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不必如此自卑,因为当我们想象这个大得难以跨越的宇宙时,实际上是站在牛顿的时代,以传统的观念在理解时间与空间,而时间与空间在牛顿时代之后的物理学中已经有了全新的解释。
首先是爱因斯坦否定了时间与空间的绝对客观属性,把观察者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引入了其中。即时间与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富有弹性的,它们可以被伸长或缩短,而其伸长与缩短的程度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时间与空间不是绝对孤立的物理量,而是四维时空的派生物。用明科夫斯基的话说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由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构成的世界图像,其实是四维时空的影子。
而量子物理则更为人性化,它宣称,不仅是时间与空间而且整个宇宙中的所有事件,脱离观察者便没有意义。并且,观察者的观测不仅影响到所观测对象的现在及未来,而且还决定着它过去的历史(参见延迟选择实验)。而这就意味着观察者不仅是某种物理事件平起平坐的参与者,而且是所有物理事件的决策者。这种量子理论是如此的革命,以致连爱因斯坦这个曾为绝对时空观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人也为此而大惑不解。因为量子论涉及的不仅是时空,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现实世界的因果性与实在性。
相对论与量子论已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物理学的发展标示出了趋势,这个趋势就是,观察者在物理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在越益增大。这里所说的“越益增大”,并不是说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在物理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才越益增大起来,而是说人们越益的认识到了,人作为观察者在物理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说观察者在物理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古至今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现代物理学才把它揭示出来而已,并仍在继续揭示着(比如,从双缝实验到延迟实验)。因此,如果这种物理学的发展不是任意的,而是标示着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即使这个趋势有所放缓,我们仍可以作出如下预言:在下一场物理学革命中,我们在物理系统中的地位,既不是参与者,也不会停留在决策者,而应是创造者。
这个趋势已经显现在现代物理学家的工作之中。首先体现在理论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致许多理论物理学的问题几乎成了数学问题。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通过把作为物理量的引力转化为黎曼几何中的弯曲时空而得以建立起来的。还有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及薛定谔的波动力学都是以数学替代物理学的范例。然而数学是没有现实原型的,它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完全是得益于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在虚拟世界中所创建的数学模型的缘故。
尤其是自量子物理学诞生之后,物理学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微观世界的亚原子领域,而这个领域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至少目前是这样),即使间接的观测效应也是极为有限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已为此确立了界限)。这就决定了物理学家的工作重心不是在现实世界中用宏观仪器对着微观世界搜集资料、寻找相关关系,而是在虚拟世界中用想象中的更基本的物理元素所应具有的性质及其存在方式,为现存理论之间建立更为协调一致的数学模型(至少对于量子物理而言)。这里基础性的工作是寻求理论的自洽,并作出可验证的指导性预言。“如果该理论是优雅的模型,它能描写大量的观测,并能预言新观测的结果,则它就是一个好理论。除此而外,问它是否和实在相对应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与理论无关的实在”(霍金讲演录第32页)。
量子论是如此,比量子论更基本的弦论更是如此。
当然,一个与观测不符的模型可能会被否定掉,但是,问题是,一个与观测相符的模型是如何能在很早以前就为未来的观测做出正确预言的。
关于第一个常识性观点先暂时谈到这里,下面我们要着重谈一下第二个常识性观点(即,生命是在宇宙演化的某一阶段才出现的,而具有设计能力的我们出现的历史则更为短暂,因此,从时间上说,我们不具备宇宙设计者的资格)。因为与第一个常识性观点相比这第二个常识性观点似乎更坚固更不可逾越,因而只有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取代了第二个常识性观点,我们对第一个常识性观点的反驳才可能获得最终的说明。
(二)
关于第二个常识性观点,首先我们要把所考察的问题作一下简化处理,即,一是把大脑作为自然界最杰出的作品;二是把电脑作为大脑最杰出的作品,于是宇宙发展的历史从其造化出的代表作来看就可以简化为:自然界——大脑——电脑 。
这个简化处理的结果是为了更直观的提示人们,不要再为“为什么这个盲目的自然世界会造化出如此复杂有序的大脑?”而苦思冥想了;即我们不应把思考的焦点一味的放在“自然界——大脑”这个环节之上了,而是应放在“大脑——电脑”这个环节之上。因为如果大脑是自然界造化的结果,那么作为大脑造化的结果——电脑,就不会和自然界一刀两断的脱掉关系。即是说,电脑虽然是大脑的杰作,但从整体论的立场上说,它的原著者不应是大脑,而应是大脑的造化者。也即,从整体论的立场上来看电脑的产生,我们也完全可以简化为:自然界——电脑。否则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宇宙就不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圆满系统。而一个没有内在逻辑性的宇宙在本质上不能称为是一个有连续性的同一个宇宙。
因此,如果大脑与电脑是同一个宇宙中的产物(实际也是如此),那么在原则上(暂且抛开具体细节)它们的造化者就应是同一个东西(姑且叫东西),而不应是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即,是什么使得大脑造化出了电脑呢?答案不言自明,是意识。一个不健全的或丧失了意识功能的大脑是没有造化能力的。而一个只有感知没有意识的大脑(比如动物界)同样是没有造化能力的。
同理,是什么使得自然界造化出了大脑呢?不是盲目的自然力的巧合,不是什么“自组织”,更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意识;是与造化出电脑的同一个意识。只有这样,宇宙才是一个从始至终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宇宙。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最简洁的方式说明为什么宇宙是一个高度有序并最终造化出了生命及我们的宇宙。
但是如何证明自然界与我们有着同一个意识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想拿出直接的证据或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证明自然世界除了山川、森林、星球、波或场之外还有意识,那便是徒劳的(至少目前是这样)。正如我们无法在大脑或脑细胞中捕捉到意识一样,假若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脑、星球是脑细胞,我们同样无法从中找到意识的踪影。我们所能确定的是,宇宙与大脑一样都是高度复杂有序的系统;而这其中的一个系统——大脑,除了复杂有序的可见形态外,还有另一种不可见的更神奇的存在形态——意识。
并且我们能够进一步确定的是,意识对于有意识者来说是不言自明且不证自明的,而在有意识者之间却是只可意会不可实证的。即,我之所以认为他人有意识是因为他人与我有着同样复杂有序的生命身体及大脑,并看到他人的行为(一般地说)与我一样不是任意或盲目的。而宇宙对于我无异于一个巨大的“他人”。
我们无法确定的是,意识在哪?以什么方式存在着?或者,我们无法确定我们自己的意识究竟是在大脑之中,还是在大脑之外?换言之,我们无法确定我的这个正在“想”着的意识,是在我大脑所在的空间中,还是在宇宙的空间之中?因此我们其实无法确定,意识,是我的意识,还是宇宙的意识?我们只能说,大脑与意识有着某种关联,但不能说这个意识就是大脑派生出来的囿于大脑之中的。设想自己的意识就在大脑之中,或设想意识与外界毫无关系,它就是这块复杂而有序的物质实体自己运作的结果,这种观点无异于在说,电视中播放的节目,就是电视中的电器元件运作的结果而与电磁波没有关系是一样的质朴。
总之,宇宙中存在着意识,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我们不是天外来客,我们的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宇宙中的意识。关键在于,这个意识(如常识所认为的那样)是盲目的自然力造化出的复杂而有序的大脑所派生出的副产品?还是内禀于自然宇宙中的一种原始的能力?
当然,把意识作为内禀于宇宙中的一种原始能力是一种假设(至少现在是这样),但是要知道,认为意识是盲目的自然力造化出的大脑的派生物同样是一种假设(至少现在是这样)。这两个假设哪个更合理呢?应该说与盲目的自然力主宰的宇宙模型、或与上帝主宰的宇宙模型相比,用宇宙中的意识所主宰的宇宙模型来解释这个有序的宇宙,是假设最少、且最为简洁而自足的宇宙模型。
说到宇宙中的意识,就不能不提到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为康德留给世人的那个抽象而神秘的“自在之物”赋予了具体而实在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意识。(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注:为了和译本保持一致,以下用“意志”一词替换“意识”。虽然译本中经常是把“意识”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或“认识”来使用的,但我们不必管它,只需在此明确,本文中所说的“意识”与“意志”是意义相同的两个词就可以了)。由于本文基本上承接了叔本华“世界(即宇宙)在本质上是意志”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又是他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本书来阐述的,因此这里有必要对此书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考虑到本文篇幅的关系,这里对此书内容的介绍是极为简要的)。
首先叔本华认为对于世界之谜的真正哲学的考察“应是不问世界的来由,不问为何有此世界,而只问这世界是什么”(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30页,注:下面引文均出自此书)。因为何来、何去、为什么,都是在事因学这条线索上追究因果关系,而对因果关系的追逐总会碰上一个无法解释的“隐秘属性”(192页),因而永到不了事物的本质(叔本华认为全部科学都属于此种考察方式)。那么世界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是表象(这里主要是指直观表象)。而表象分为两个半面,一半是主体,另一半是客体,客体是主体的表象。客体与主体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二而一”(145页),二者“存则共存,亡则俱亡”(29页)。因此人们不应问“客体是否是实在的”,因为这是在表象之外又拟设了“一种完全不可想象的东西”(40页)。因此这个长期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实际上应是如下这样一个问题:这“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如果有,那又是什么。”(149页)叔本华说,从外面寻找答案是徒劳的,其实我们天生就有着最近便的考察途径,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因为这个身体也是表象之一,无异于其他表象,是客体中的一客体”(150页)。因此我们首先应问自己,除了是这个表象(身体)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如果我们找出了这个不同于表象(身体)的“什么”,那么也就找到了解开表象世界“还是什么”的钥匙。而这个不同于表象身体的“什么”,就是意志。而身体就是意志的显现;就是客体化了的意志。因此我们不仅可以把这意志推广到离我们最近的动物身上,而且继续不断的反省思维还将引导我们“也把在植物中茁芽成长的力,结晶体所由形成的力,使磁针指向北极的力,从不同金属的接触中产生的震动传达于(我们)的力,在物质的亲和作用中现为趋避分合的力,最后还有在一切物质中起强大作用的重力,把石子向地球吸引,把地球向太阳吸引的力,——把这一切一切只在现象上认为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则认作同一的东西,认作直接地,如此亲密地,比一切其他(事物)认识得更充分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在其表现得最鲜明的地方就叫做意志。唯有这样运用反省思维才使我们不致再停留于现象,才使我们越过现象直达自在之物。”(164页)
其次叔本华说,虽然表象的“世界是意志的客体性,意志的显出,意志的镜子。”(236页),但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表象世界是按根据律(时间、空间、因果性、及杂多性,是根据律的形态)展开的,且受制于根据律。而这个表象世界的显现者——意志,却不受根据律制约,它是无根无据的,因而是“自由的,全能的”(482页)。
并且这个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不同于一个个具有明确目的的动机,它“只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376页)。即“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235页)。而这一无止境的盲目的追求表现得最鲜明的地方就是人的愿望一个接一个永不满足。愿望即欲求,而“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273页)。“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如果相反,人们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427页)。因此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必须要从意志的盲目欲求中解放出来,其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审美的(主指艺术)状态使自己成为“不带意志的“认识”的纯粹主体”(274页)。但这种状态总是短暂的,一般人又难以获致。二是通过清心寡欲或禁欲否定生命意志。也即是无欲无求、甘愿清贫、不近女色、自制痛苦、甚或绝食而死(见第四篇最后部分)。
在简介了叔本华的理论之后,我们首先要指出一点,即,虽然我们认同意志客体化的每一个级别都不同程度的显现着意志,但是我们认为,只有意志客体化程度最高的人所具有的创造能力(悟性+理性)的意志,才称得上是把自己逐级显现于这个表象世界的那同一个意志(虽然严格说来也并不绝对同一)。而人以下的那些级别(如动物、植物、无机物)虽然也是这同一个意志的显现,但就其在表象世界的具体存在而言,只能看作是显现者的中间过渡形式。这正如我们不能把一粒种子生长过程中的根、茎、枝、叶、花、视为再生的种子,而只能把最终成熟的果实——复制得最完美的种子,与复制者视为同一质料的存在形式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叔本华的理论也不免存在着缺陷,而这个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虽然他在书中开篇就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25页),“世界是我的意志”(27页),并在书中多处提到这个我的意志是自由的,甚至是万能的(参见373页)。但是在全书的行文中他却并未把这个观点贯彻到底,而是把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意志(连同表象的身体)视为一个似乎是更为原始的客观的世界意志的被动的显现者与践行者。这里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他在书中并未明确的这样说,但是在整体思想上却又透露着这个含义,否则他就不会认为这个属于我的意志是我“无法遏止的盲目的冲动了”。
“这显然是伸手便可碰到的矛盾”,即说“世界是我的意志”且我的意志是自由的,全能的,又说这种自由的全能的意志是一个(我所)不可遏止的盲目的冲动,一个(我所)不可选择的“饥饿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难都是从这里来的”(222页),这就相当于在为自由而全能的意志“立法”,而这也无异于在说“木头的铁!”(参见373页)。因为如果我们的意志就是一个被迫要疲于奔命的意志,那么从原则上说,我们的意志就没有自由,而是被上满了弦的不自由。并且如果世界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我行我素的意志掌控着的世界,且这个意志又只能显现为一个在盲目的冲动中“以自己的牙咬入自己的肉”的表象世界(参见486页),那么,这个魔鬼般的意志对于我们就比一个无知的物理宇宙还要可怕。因为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我们是被一只无形的手驱赶着的,且对于这种“驱动力”来说,我们的意志不仅不是自由的全能的,而且是无能为力的。
宇宙是否经过设计,这是一个关乎我们生存命运的重大课题319 / 作者:伤风学长 / 帖子ID:24096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7-6-2 0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者叫做  道  甚至宇宙的所有运行规律。就是是人的命数都是道 安排的。 整个宇宙的所有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一切东西都是由无产生的。也就是任何东西都是由震动产生的。   宇宙天道应该有自己的意识。我们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们。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7-6-2 0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议论文的格式。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7-6-2 0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离宇宙终极理论最近的西方人!!!霍金先生的唯一遗憾~~我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十年以后~~智慧宇宙的终极理论属于中国人!!!过去一个膨胀的智慧宇宙卍未来一个塌陷的智慧宇宙!!!智慧的宇宙没有时间!!!!!!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7-6-2 0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5 2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