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观物质的运动变化可产生四种现象:光、电、磁、热。个人认为一切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基础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只有用物质的运动变化去解释现象的产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唯物理论。
当代除了光现象被描述成光子的波粒二象性运动而形成,其他三种现象都没有确定的基础物质。电现象被认为是电荷的属性,而电荷又是部分粒子的本质属性,没有质,却有量,不属于物质的概念。磁现象被认为有磁极子的存在,但任何磁性存在,总是南北极同时存在,怎么也找不到单极磁极子。现在对热的理论,更多的还是被定义为能量的一种,许多人认为是分子原子的内能、属性,而没有去思考热现象是不是一种物质的多少与运动。
大道至简,暗物质、暗能量有质量,都是稳定物质,无处不在,暗物质强力对撞时发生爆炸,分裂成能量物质,形成光电磁热四种现象。先说说电现象。
电能也是一种物质的量,现在有许多电池产品,就是电能的储存容器,我们可以用精准的仪器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电能充足时的质量要稍多于电弱时。所以可以肯定,“电”是一种物质,电荷或许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
这种物质就是构成所有原子的最基本的粒子——暗物质包子。利用暗物质爆炸成暗能量,可以无矛盾地解释生活中所有的电现象。
摩擦生电: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核不同,向外发射包子的速度与频率也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发射包子能力强的原子核发射的包子会被发射力弱的物体强力带走并吸收,形成包子低密度物体,被定义为带正电荷。得到包子的物体形成包子高密度物体,被认为带负电荷,其实所谓的电荷,就是包子密度的大与小。
电荷是为了描述物质现象而设定的一个概念,数学上为了表达物质的减少,可以人为定个负数,自然界不存在负的物质,也不存在负电荷。包子高低密度不同物体接近时,包子从高密度区流向低密度区,形成微物质连接链,也就形成两者间较强的引力。
小纸片电荷平衡,为什么能被不同电荷吸引?
微物质流动连接链,是所有引力的物质基础。相信很多人都玩过,用钢笔在自己头发上摩擦后,可以不接触而吸附小纸片。小纸片的电荷是中性的,用现有的正负电荷相吸是解释不太明了的,而用包子从高密度区流向低密度区轻易解答。
电荷也解释不明摩擦后的带电体电荷的逐渐消失,而在万物呼吸论下迎刃而解,原子核时刻在喷射包子,许多包子没有因对撞而爆炸,融入了空际中,成为了真正的暗物质。
摩擦生热:利用物质的热运动原理来解释摩擦生热的物质变化,有点差强人意。物体强力摩擦时,会造成物体原子核间微物质连接链的断裂,产生大量包子间的撞击,包子爆炸成点子,点子的多少直接就是热能的大小,点子的密度就是温度的大小,点子多了,发热就高了。强烈的摩擦,会有质量的减少,部分减少的质量分裂成了能量物质——点子。现在的摩擦焊接技术就利用了这一规律。
撞击切割火花:硬物大力锐角相撞,会有火花的产生,砂轮切割硬金属火花更明显,用动能转化为热能的理论说不到物质的本质上去。
生活中也有原子核的裂变
其实这时除了微物质链的断裂爆炸外,还存在一个更令人惊异的现象,由于撞击力远远大于原子核间的排斥力,会发生原子核与原子核的实体大碰撞,直接形成少量原子核的裂变,任何原子核的裂变都会产生大量包子的爆炸,从而产生光热现象。原子核的裂变就这样简单平常地发生了,只不过没有形成链式裂变而已。
雷电:现代人类对产生雷电现象的条件说明得较清楚,但对正负电荷的分别形成解释不透彻,用不是物质的概念去解释物质的现象,最多只能触及表面,刨根问底下必然穷词。
太阳光在波动传播中,空际中发生大量的暗物质包子的爆炸,地球的热层、电离层发生的包子爆炸更剧烈,所以温度高。云层在光波的作用下,云层上端吸收大量点子,转换成包子,加上直接吸收波动的包子,形成包子高密度区,包子一直保持从上端流向下端,但位移的速度很小,云层下端吸收不到太多包子,对比上端成为包子低密度区。
云层在气流作用下,上下端相会,包子快速流动,形成强烈的包子流,与原有其他包子碰撞,大量包子爆炸成点子产生光热现象。
包子爆炸成点子,体积急剧增大,排挤空气分子产生快速运动,形成声波。地面相对云层,更是包子低密度区,形成地表与云层间的雷电。这就是热雷电的形成。
应用最广的电流,也是包子的流动,后文接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