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美国《科学》杂志6月15日发布的文章称: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宛如两条长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征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近一大步。该杂志同时还刊发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量子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等人的论文。
量子卫星
大家都记得,在2016年8月16日01时40分,中国首颗世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它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是中科院第一批确定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它的成功发射和正常在轨运行,不仅将有助于我国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还将开展对我国量子力学在基本问题上的空间数据的实验检验,可以加深人类对量子力学知识的更进一步理解。
“量子缠绕”
由于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太空进行传播时损耗几乎为零,如果人类能够在科学技术上实现纠缠量子穿透整个大气层后,仍然存活并保持其纠缠特性的话,人们就可以通过卫星来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并且这种通信是绝对安全的,不会出现被监听、数据遗失等现象。那什么是“量子纠缠”?通俗地来说,量子纠缠就是指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就像有“心灵感应”,无论相隔多远,一个量子状态变化,另一个也会改变。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是一种奇特的量子力学现象。所谓的量子纠缠分发,其实就是将一对量子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这特别适用于军事方面的各种保密通信,因此,这种量子通讯技术被称为“21世纪信息安全终结者”。
“墨子号”
美国《科学》杂志认为,这一项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研重要性的重大技术成就”、“毫无疑问将在学术界和广大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这篇题为《基于卫星的纠缠分发距离超过1200公里》的论文讲到,通过“墨子号”向地面发射光子,这对处于纠缠状态的光子,一个发向了青海德令哈站,另一个则发向了云南的丽江站,两个地面站之间的距离达到了1203公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那要实现量子远距离分发,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卫星向地面分发。这就好比从飞机上扔一个硬币,然后从地面上用储钱罐接住,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呀。在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虽然远距离传送过程中也存在着有很多量子存在衰减,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量子对具有王强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用分发的量子对来进行绝对安全的同心实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