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SA/JPL-Caltech
在经过了约一年的时间后,NASA 又公布了最新一期的 Kepler 数据分析结果,也是最终的成果。这次的“新发现”没有上次多,仅有 219 颗,但地球大小,且在液态水能存在温度区间的行星就占了十颗,在比例上比之前大幅提升。这其实并不意外,毕竟木星、土星那种大小的行星发现容易,所以早早都获得了确认,只有地球这种大小的行星需要长时间分析才能有比较肯定的结果。不过,除了知道它们的大小和轨道周期(也就是与主星的距离)外,我们对它们其实还是一无所知。金星和地球差不多大,“理论上”也在液态水能存在的区间,但它完全不适宜人居 -- 系外行星也有相同的可能性存在。
无论如何,随着 Kepler 的分析来到尾声,其最重要的成果不会是一共发现了多少颗地球大小的行星,而是让我们对宇宙整体的行星数与分布,有了初步的概念。最重要的,原先以为会占绝大多数的大型气体行星,实际上只占行星总数的约一半而已。同时,在太阳系中行星很明显地分成了两种大小、组成都截然不同的类型,但 Kepler 的数据显示宇宙中并不尽然都是如此,比海王星略小,或是比地球略大的行星都是存在的,形成两个新的行星“类别”。Kepler 预计在明年结束目前进行中的第二阶段(K2)任务,科学家们希望能在未来数年内对到底银河系中有多少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环绕着类似太阳的星体,做出一个较准确的估计值。
接续 Kepler 的,是名为“TESS”的新一代系外行星探测卫星。和 Kepler 不同的是,TESS 不是盯着同一小片天空连续看,而是每 27 天换一片区域,在两年间将整个天球所有比较亮、或是与我们比较接近的星体,全部探查过一遍,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系外行星的数量。另一边 JWST 则是有机会借由光谱分析,确认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的大气成份;而表定 2020 年代中期发射的 WFIRST-AFTA,更是有机会让我们首度直接目睹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这真是个让人兴奋的时代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