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变星宝瓶座R
很久以前发现的肉眼变星宝瓶座R实际上是由两颗似乎具有紧密共生关系的恒星所组成的互扰双星系统。这颗距离我们约710光年远的变星是由低温红巨星和高温致密的白矮星组成,它们围绕着共同的质量中心运行。这个双星系统的可见光主要来自红巨星,而红巨星本身是一颗刍藁型长周期变星。然而,低温红巨星厚包层中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落向较小致密的白矮星表面,最终触发热核爆炸并将爆炸物抛向太空。在这幅影像中,红色的光学影像数据呈现了1770年代初期已发现、由爆炸所产生的碎片扩张环。这些尚不知晓原因的活跃剧变事件在宝瓶座R变星系统中所产生的高能辐射自2000年起就受到了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监测,所得数据在影像中呈现为蓝色。这幅合成影像覆盖了宝瓶座R估计距离内不到1光年的区域。
变星
变星(variable star)是指亮度与电磁辐射不稳定的,经常变化并且伴随着其他物理变化的恒星。多数恒星在亮度上几乎都是固定的。以我们的太阳来说,太阳亮度在11年的太阳周期中,只有0.1%变化。然而有许多恒星的亮度确有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变星。
船底座星云中的变星船底座η
变星会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亮度。而且有20%的变星是食双星(指一对十分接近的恒星,一颗周期性的通过另一颗的前方,使造成到达地球的亮度降低)。大多数亮度会变化的恒星是因为大小变化的缘故(常见的是成为刍蒿增二型变星的红巨星及超巨星)。
已发现的变星有2万多颗,著名的造父变星、新星、超新星等都属于变星。按光变的起源和特征,可将变星划分为3大类:食变星、脉冲星和爆发星。食变星是双星系统中的一个子星。从地球上看去,该子星在其伴星之前通过,部分地屏遮住伴星的光;而伴星在该子星之前通过,又部分地屏遮住该子星的光。每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双星系统的亮度会出现起伏。大陵五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食变星。大陵五的西语名称是algol,意为闪烁之魔。另外两种类型的变星和食变星不同。它们都是自身变光的变星。也就是说,它们发出的辐射能随时间而改变。脉冲变星是自身周期地膨胀和收缩,致使它们的亮度和大小都有脉动。造父变星和天琴RR星是脉冲变星的两种典型代表。爆发变星中包括新星、超新星等。突然爆发出辐射能的变星,亮度的突然增大只持续很短时间,随后又缓慢变暗。
宝瓶座与宝瓶座R
宝瓶座是一个大但暗的星座,位于黄道带摩羯座与双鱼座之间,东北面是飞马座、小马座、海豚座和天鹰座,西南边是南鱼座、玉夫座和鲸鱼座。把飞马座的β和α星向南延伸到一倍半远的地方,有一片比较暗的星,这里的一大片暗星就组成了宝瓶座。宝瓶座虽然贵为黄道星座(在黄道星座中,宝瓶座又被称为“水瓶座”),但里面却没有亮星,最亮的也只是3m。你看,这是宝瓶座的星图,从η到λ和到φ、ω的线条所构成的图案,多像是从赫柏和甘尼美提斯的玉瓶中流出的玉液琼浆啊!
宝瓶座
宝瓶座在中国被称为“水瓶座”;其实“水瓶座”是个非正式名称。
宝瓶座R (R Aqr) 是位于宝瓶座的一颗变星。
宝瓶座R被认为是由一颗白矮星和一颗米拉变星组成的共生变星,轨道周期大约是44年。为主的米拉变星是一颗红巨星,光度变化的数量级高达数百倍,并且变光的周期稍长于一年,于1810年被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发现是一颗变星。
艺术家概念的共生星R Aqr
经由引力的牵引,白矮星从红巨星提取物质,偶而还会将多余的物质弹射出,形成一些怪异的环路,连接成像是星云的图样。因为它处于一个充满尘埃的空间区域,蓝色的光在到达我们这儿之前都已经被吸收掉了,因此整个系统看起来是偏红的。
宝瓶座R
环绕着宝瓶座R的星云称为塞德布拉德211 (Cederblad 211)。依据Tom Polakis 的说法,在1998年之前还没有人成功的直接观测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天体。这个星云可能是一颗类新星爆发的残骸,日本的天文学家可能在公元930年观测到此一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