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744|回复: 0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7-8-9 23: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它是以一种灰白色、颗粒较细的碳酸钙沉积物——白垩命名的。在这一时期,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其他新生的动植物种类纷纷出现。


  气候


  随着洋流把水汽带入以往的内陆地带,全球变得更加暖湿,沼泽面积也大大增加了。到了白垩纪晚期,气候则开始恶化,全球气温降低。


  陆地


  白垩纪是地球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冈瓦纳古陆继续解体,劳拉西亚古陆则继续北移。在白垩纪早期,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陆地相连,印度向北移动逐渐靠近亚洲大陆。到了白垩纪末期,南极洲脱离了大洋洲向南漂移。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50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659


  海洋


  白垩纪时期,海洋的新海盆开始张裂,大洋中新生的巨大山脉使海水溢到陆地上来,当时的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出200米左右,导致海水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各陆块因而纷纷被孤立起来。


  白垩纪时的植物


  白垩纪早期,以苏铁和银杏为主的裸子植物仍然繁盛,但这一时期被子植物也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142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659



  白垩纪时的动物


  白垩纪时的动物界因为陆地的分隔逐渐发展出了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动物群。爬行类在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早期达到极盛;鸟类继续进化;哺乳类略有发展;鱼类已完全以真骨鱼类为主;而与花朵关系密切的昆虫因开花植物的茂盛而兴旺起来了。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79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659



  白垩纪的恐龙


  在白垩纪时期,虽然小型的哺乳动物逐渐多样化,其他的动物类群也日渐繁多,但恐龙仍然是陆地上的主宰。体形巨大的梁龙等蜥脚类恐龙在北方陆地上逐渐减少,但在南方大陆上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兽脚类恐龙则从喜欢集体狩猎的恐爪龙到大型肉食性恐龙——暴龙都一应俱全;新的草食性恐龙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


  哺乳动物的乐园


  白垩纪时植物的繁盛使之成了哺乳动物的乐园。这些哺乳动物体形不大,一般在晚上出来觅食。其中包括最早的有袋动物,它们在自己的育儿袋中养育后代。另外还包括口袋大小的有胎盘哺乳动物,它们像今天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也在腹中孕育后代。


  水栖动物


  在海洋里,爬行动物依然居于统治地位,鱼龙科和蛇颈龙科都经历了整个侏罗纪时期。一个新的种类——沧龙科在白垩纪行将结束时成为海中爬行动物的霸主。另外,在白垩纪即将结束时,海洋无脊椎动物、蟹类和其他现代甲壳类动物也开始出现了。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43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659



  白垩纪 - 第三纪生物大灭绝(K/T灭绝):6500万年前



  由于恐龙的灭绝,这次事件最广为人知。然而,许多其他生物在白垩纪晚期仍然繁盛,包括菊石类、许多有花植物以及最后的翼龙类。在最终的大灭绝事件来临之前的数百万年中,一些类群的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与火山爆发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的急剧下降有关。最后,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床,导致了这场生物大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距今已有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因为它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相继灭绝。因此在五次大灭绝当中,这一次的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为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远近闻名,由于海洋当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 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一个主要契机。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这一次灾难主要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因此在白垩纪末期所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重大崩溃。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就是在6500万年前后,在白垩纪晚期,由于事件突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也相继灭绝了。因此又称第五次物种的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也就是恐龙大灭绝,通过白垩纪的简介,我们可以了解到白垩纪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它主要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也同时经历了7000万年。因此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一场重要的变革。它主要位于侏罗纪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垩纪同时也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没程度最大的一个主要时期,在此期间北半球广泛沉积了白垩层,1822年比利时学者J.B.J.奥马利达鲁瓦将其命名为白垩系。由于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它也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所构成。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它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因此在第五次大灭绝之中,这一次大灭绝的主要事件显得最为著名,因为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 由于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就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 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主要契机。 这一次灾难主要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它的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从而导致全球的温度急剧下降,这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之久,植物也不能从阳光当中获得一定的能量,由于海洋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也因此而被破坏了,因此大批的动物也因饥饿而死,其中就有恐龙。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从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所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一场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由于所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从而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当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球上,从而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因为没有了阳光,植物也在逐渐的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龙也饥饿而死。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也同时在绝望和相互残杀当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因此在极其寒冷和饥饿当中绝望地死去。由于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则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发现了许多相当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主要观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来自在K/T(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所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根据科学家们所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就是哪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所带来的,因为冲击石英就是在撞击的整个过程当中而形成的。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是由美国人查特吉大约l0年前所提出了一种类似的假说。他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颗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由于大量的彗星雨直接撞击到地球上,从而形成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主犯”:一块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墨西哥湾附近的巨大的陨石坑,另外一块撞击到现在的印度大陆上,形成的陨石坑比墨西哥湾附近的陨石坑还要大。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709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659



  淡水生物何以躲过白垩纪末大灭绝?


  6500万年前那场著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不但毁灭了以恐龙为代表的陆生动物,还引发了海洋生物的集群灭绝。然而,与海洋生物相比,生活在内陆淡水河流、湖泊的生物,似乎较少受到大灾难的影响。现在,科学家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一些淡水生物原有的适应性,恰好能够帮助它们度过小行星撞击后,长达数月的漫漫长夜。

  “淡水生物比起海洋生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理化环境。”研究的参与者之一,科罗拉多大学的淡水科学家W.Lewis说。


  例如,大部分淡水生物要适应一年一度的冰封期,以及因为季节引起的溶氧稀薄期或枯水期。为了度过难关,这些生物将自己或卵埋藏在河床的湿泥中,以休眠方式存活,能量消耗极低。当严酷的季节过去后,才纷纷苏醒。这种本领很可能帮助它们在大灾难中存活。虽然,某些海洋生物也有这种能力,但它们都是非常特化的物种,海洋的整体环境相当稳定,大部分生物不必应对剧烈的环境变化。


  6500万年前那场著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不但毁灭了以恐龙为代表的陆生动物,还引发了海洋生物的集群灭绝。然而,与海洋生物相比,生活在内陆淡水河流、湖泊的生物,似乎较少受到大灾难的影响。现在,科学家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一些淡水生物原有的适应性,恰好能够帮助它们度过小行星撞击后,长达数月的漫漫长夜。
  “淡水生物比起海洋生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理化环境。”研究的参与者之一,科罗拉多大学的淡水科学家W.Lewis说。



  例如,大部分淡水生物要适应一年一度的冰封期,以及因为季节引起的溶氧稀薄期或枯水期。为了度过难关,这些生物将自己或卵埋藏在河床的湿泥中,以休眠方式存活,能量消耗极低。当严酷的季节过去后,才纷纷苏醒。这种本领很可能帮助它们在大灾难中存活。虽然,某些海洋生物也有这种能力,但它们都是非常特化的物种,海洋的整体环境相当稳定,大部分生物不必应对剧烈的环境变化。



白垩纪时代的动植物与第五次生物大灭绝90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659




  下一次大灭绝即将到来?


  很多科学家相信这样的生态系统破坏也正在21世纪的地球上发生,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被排放进入大气层,使其含量达到有测量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这或许将成为未来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生存挑战之一。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案例,但却并不会自动免除我们的风险。

  维格纳尔表示:“事实上我们正在创造,或者说推动着另一次‘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发生。不过海洋升温的过程将会是缓慢的,模型显示在未来的大约200~300年内,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将下滑到令人担忧的程度,而洋流系统在未来数千年内将会出现异常。谁知道到那时候将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


  佩 恩指出,从长远角度看,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对于生命来说其实是有益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地球上物种的种类在经过这一灭绝事件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不 过在此期间经历的漫长恢复期意味着这完全不应该感到任何的宽慰。佩恩表示:“在地球生命历史上发生过的所有大灭绝事件,其背后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在今天正在 再次发生,我们预计在未来的100~1000年内,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他说:“事实上,从长期来看,二叠纪末期灭绝事件对于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多样化是起到了刺激作用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在经历这一灭绝事件之后,生物界的恢复耗费了长达数百万年的时间。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应被视作是对于人类社会有用或相关的事件。”


  在他1993年出版的《古生代大危机》(The Great Paleozoic Crisis)一书中,美国古生物学家道格·埃尔文(Doug Erwin)将对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可能原因的探寻比作是著名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杰作《东方列车谋杀案》中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所面临的局面。这位侦探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整个列车上的所有乘客都参与了这场谋杀。
  而维格纳尔在他最新出版的著作中,则将道格·埃尔文这样将原因一股脑归结于“所有一切事物”的做法称为是“懒人所为”。与埃尔文不同,维格纳尔将这一事件与一部丹麦侦探电视片《谋杀》(The Killing)中的女主角莎拉·伦德(Sarah Lund) 进行了类比。在该电视剧的第一部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嫌疑人进入了莎拉侦探的视野,最终她从所有这些疑犯中找出真正的谋杀凶手。而维格纳尔对二 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找到的这真正的凶手便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加上其后续引发的全球变暖,海水缺氧以及臭氧层破坏。


  现在,随着科学界获得越来越多更加精确的数据,我们在探寻此次空前大灭绝事件背后可能的原因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并不会是直截了当的。如果这就是一个犯罪现 场,那么它应该是一个造成惨重伤亡,尸横遍野的现场,凶手所使用的是一系列不同,但彼此之间存在关联的武器。佩恩表示:“环境因素将会造成灭绝效应的倍 增,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剧,因此很难将某一单一事件与其他导致的连串环境效应产生的后果区分开来。”


  这样的结果并非是科学的失败,而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简单答案的本能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8 18: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