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冥想时主体必须认清,控制念头或驾驭念头都是不对的,人使自己的心彻底安静下来的方法只有一个:处于零度的意识状态。
按照惯性定律,人不能免于内心长期累积的从出生到现在的负面思维,而人的自律神经也将大大受到此种心理状态的影响。在无意识中习以为常,就很难发现自己思维的负面作用,更没有注意自己“平时在想什么。”净化心灵不是简单地消除某种炎症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而是要先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中抽出来,认识到混乱的思维是造成种种身心失调的“罪恶根源”这些“混乱的思维”就是:。纵容感情神经,给负面心理暗示,忘记从经验中积累智能,相信痛苦是源于外在而不是思维本身。
在冥想的过程中,绝不能过分附着于思维而忽视想像力,强调理性的巨大作用,而不了解非理性才能通向心灵幽径。培养一种直观,一种对普遍之物的感知,就要有意愿引导自己的灵性暂时“出窍”,走出有限的思维去神游于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将感官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看清,领悟这些就是自己的真实情况,常常束缚头脑的“存在“不过是没有真正意义的东西,就能忘却烦忧。但如果此时头脑里仍出现凌乱的分析,批评,判断和规划的思维,直觉就不会出现。
从禅宗来看,心灵空无才能进入超知性,超功利的精神境界,也是认为思维会“蒙蔽”真相,阻碍我们摆脱业障,走出无明。这是因为非冥想状态时,思维都是凭经验在运作,而经验是支离破碎,混淆不清的意识。因此,冥想时最好保持零度意识的心理状态,让所有杂芜的表意识不能再“刺激”主体,人才能真正沉思,精神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