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404|回复: 0

【干支纪年日法】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7-9-21 21: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历法、干支纪法与节气【干支纪年日法】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一、什么是时间?时间如何计量?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包含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内容:时间间隔和时刻。时间间隔指物质运动的两个不同状态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历程,含有久或暂之意。时刻则指物质的某种运动状态瞬间与时间坐标轴原点之间的时间间距,含有早或迟之意。时间表达了事物出现的先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快慢。因此,准确地量度时间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研究自然现象所必不可少的。

  时间与长度、质量一起构成了三大基本物理量。但是同后者相比,时间具有特殊的性质。人们不可能像计量长度和质量那样,利用一个“原器”把时间标准恒定地保存起来。量度时间不能用尺,不能用称。要建立一个时间计量系统,必须选定某一运动规律已知、运动状态可以观测的具体事物的运动作为计量依据,确定基本单位和起算点。

【干支纪年日法】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278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7335
  由于选用的依据不同,或选取的起算点和单位不同,便产生不同的时间计量系统。如恒星时、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都是以地球自转为依据,而原子时则以原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时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为依据。长期以来,人类普遍采用天体的宏观运动周期作为计量时间的标准。这就是传统的天文时间标准。

  20世纪初以后,科学家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三种变化:

  一是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
  二是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可能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三是不规则变化,其原因还不清楚。由于以上这三种变化造成了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后,天文时间标准被以物质内部原子的微观运动为基础的原子标准所取代,计量时间的标准是铯原子在一定条件下跃迁辐射的振荡频率。通俗地讲,现已用原子钟取代天文钟作为测时报时的标准了。

  日、月、年、世纪的计量,属于历法范畴。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时间计量不是指这些长时间间隔的时间计量,而是指日以下的时间间隔的计量;对于专门的天文台和物理实验室来说,甚至是指秒以下的时间间隔的计量。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人们用刹那、瞬间、弹指、须臾来形容时间的短暂。应当指出,它们的短暂程度不仅不同,而且还相差不少倍。据古印度佛教戒律书所说:“一刹那者为一含,二十含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三十须臾。”我们知道,一日一夜为24小时,按它们的倍数关系很容易算出,一须臾为48分,一罗预为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显然,对它们所代表的具体时间有个确切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加贴切地用它们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什么是历法?

  历法就是编制日历的原理和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说明每月的日数如何分配,一年中月的安排和闰月、闰日的安排规则,节气的安排,纪年、纪月、纪日的方法等。
  各国历代历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以太阳运动为主要依据的称为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以月球运动为主要依据的称为阴历,例如回历、希腊历;兼顾太阳和月球这两种运动为主要依据的称为阴阳历,例如农历、藏历。

  我国至晚到殷代就使用了阴阳历。从那时起一直到清末,先后制定过一百余种阴阳历。在长期的历史中,这种阴阳历一直被用来指示农时,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农历。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国从1912年起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方法则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与此同时仍颁行传统的农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中华民国纪年,采用公历纪年。目前通行的日历牌,上半部印的是公历,下半部印的就是农历。

  三、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也叫格里历,它是在公元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哥里13世颁行的。它的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为大月,有31天;4月、6月、9月和11月为小月,有30天;2月份在平年为28天。为便于记住这种安排,在我国民众中传颂着这样一段谚语:“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十一月)三十日;只有二月二十八。”

【干支纪年日法】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36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7335



  公历规定四年一闰,闰年的二月份为29天,所以公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公历还规定:凡公元数能被4整除的年为闰年,除不尽的为平年;但对整世纪的年份如1600年、1700年、1800年等,只有世纪数能被4除尽的才是闰年,不能被4除尽的仍为平年。比如1900年的世纪数是19,不能被4除尽,所以1900年是平年;2000年的世纪数是20,能被4除尽,所以2000年是闰年。

  这样,公历每400年中不是有100个闰年,而是要扣除3个闰年,只有97个闰年。于是,公历400年的天数为(400-97)×365+97×366=146097天,400个回归年的天数为400×365.2422=146096.88天,两者只差0.12天,平均每年只与回归年差0.0003天,三千年只差一天,其精度已够用。现在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公历,以1月1日作为一年的开始,用公元纪年。

  四、中国农历

  正如前面已提到的那样,中国很早就使用阴阳历,因为有二十四节气,能指导农业,所以后来又叫做农历。这种历法是以月球圆缺,即月相盈亏和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为依据的。中国农历历法规定:将月相为朔的日期定为下一个月的初一。由于月相的朔望周期不是日的整数,平均为29.53059天,便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此外,由于地球公转运动不是均匀的,如在近日点处就比远日点处运动快,所以朔望周期也长短不一,最多相差半天,所以规定有的年份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

  中国农历也是以回归年为依据的。但回归年的周期与朔望月的周期性是不通约的。积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已超过一个月。调节的方法是在有的年份安排13月,有两个一样的月份,需要置闰。置闰的规则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

  五、干支纪法

  我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称为天干,而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称为地支。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按序将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共有60种组合。干支最早用来纪日,以后用来纪年、纪月、纪时。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也可用4组干支共八个字来表示,这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在干支纪法中,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现已不常用,但目前在绘画、书法艺术领域还沿用干支纪年。这里仅对干支纪年作简要介绍。干支纪年是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四分历开始的。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壬戌为59年,至癸亥为止,一周为整六十年。然后又从甲子开始,循环往复。

【干支纪年日法】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908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7335


  已知公元年数可求出年的干支,其方法如下:将公元年数减去3后再除以60所得的正余数就是该年的干支序号。如余数为1,则该年的干支序号为1,从六十干支表上即可知该年为甲子年;以此类推,如余数为2,则该年为乙丑年;如余数为59,则该年为壬戌年。如余数为0,则该年为癸亥年。例如求2003年的干支序号,只要将2003减去3后除以60,马上就可算得商为33,余数为20,而此余数20就是2003年的干支序号,从六十干支表上即可查得该年为癸未年。不难明白,由公元年数确定年的干支有唯一解,反之则有许多可能解,但如能知道,这个干支年在哪个世纪或大致年代,那么就可能有唯一解。懂得这一点,对推算发生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份与鉴定书画作品的创作时间会有帮助。

  这里举例说明如下:例1.试问: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此题可按以下三步解答:

  (1)先判断辛亥革命发生的大致年代,因为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可以肯定是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辛亥年。
  (2)求出所在世纪第一年即1901年的干支。将1901减去3再除以60,可算得余数为38,即可从六十干支表上知道,此年的干支为辛丑。
  (3)从六十干支表上知道,辛亥年的序号是48,比序号为38的辛丑年1901年晚10年,所以辛亥革命应发生在1911年。

  例2.试问:苏轼(1036~1101)是在哪一年写的著名赏月词《水调歌头》?此题也分三步解答:

  (1)先判断写作的大致年代,因苏轼生于1036年死于1101年,写作时间必在这两者之间。
  (2)求出1070年的干支。将1070减去3再除以60,可算得余数为47,即可从六十干支表上知道,此年的干支为庚戌。
  (3)苏轼自己为此词所作注解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从六十干支表上知道,丙辰年的序号是53,比序号为47的庚戌年1070年晚6年,所以苏轼是在1076年写的《水调歌头》。

  例3,试问:书圣王羲之(321~379)是在哪一年写的《兰亭序》?此题也分三步解答:

  (1)先判断写作的大致年代,因王羲之生于321年,写作此词必已成年,应离350年不远
  (2)求出350年的干支。将350减去3再除以60,可算得余数为47,即可从六十干支表上知道,此年的干支为庚戌。
  (3)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已表明兰亭聚会是“岁在癸丑”。从六十干支表上知道,癸丑年的序号是50,比序号为47的庚戌年350年晚3年,所以王羲之是在353年写的《兰亭序》。

  我们从以上三例中看到,在求年的干支所对应的公元年份时,都有一个如何选取相近的年份的问题。从原则上说,只要与所求的公元年份相差不超过60年,任选一年都可。如超过60年,就可能有不止一个解。例如,在20世纪就有两个辛亥年,一个是1911年,另一个是1971年。但若知所求的年份属于上半世纪或下半世纪,那就只有一个解。从换算技巧上说,所选取的相近年份越靠近所求的年份就越省事。


  综上所述可知,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相互换算的方法并不难懂,也不难算,但要熟练掌握它,就应在弄懂方法的基础上多加练习。最后,作为一种趣味性练习,请读者解答下列问题:2008年的干支是什么?郭沫若的名作《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何年?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在何年所作?丧妻时他多大岁数?

  附: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作者在此词前有一行小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干支纪年日法】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6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7335


  六、二十四节气

  1.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留意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日历上标有二十四节气,它们的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这二十四节气里,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其中,单数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双数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为便于记住二十四节气,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口诀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此外,还有一首助记口诀: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上下不差一两天。意思是说,上半年的节气发生于每月的六日或二十一日左右,下半年的节气发生在八日或二十三日左右,上下差不了一、二天。

  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按其含义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表示季节变化的节气,包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这里,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等长,它们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至是到来的意思,夏至和冬至则表示盛夏和隆冬的到来,也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长和夜晚最长的两天。第二类是象征气温变化的节气,包括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这里,处是即将结束的意思,处暑意味着酷暑即将结束。第三类是反映雨露霜雪情况的节气,包括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第四类是与农事活动有关的节气,包括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民适时进行农事活动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有首农谚诗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其诗曰: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干支纪年日法】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36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7335


  3.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黄道分为24段,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每转15度定为一个节气。因为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并不均匀,所以各节气的时间长度也不相等,各个节气所对应的太阳黄经和时间。

  4.二十四节气与农历的制闰

  农历以十二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农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把不包含中气的月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每月都有一定的中气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包含中气的月呢?因为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意味着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这二者之间相差近一日,所以中气(节气也一样)在农历中出现的日期,每个月就向后推迟近一日。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中气赶到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必然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下一个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作这一年的闰月。如果这个没有中气的月的上个月是五月,那么我们就称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五月。2004年是闰二月,有两个二月,前一个有中气,后一个无中气,这后一个无中气的月就是闰月。

  农历之所以将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只要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19个回归年中分别有19×12=228个节气的中气,而在农历的19个年头中有19×12+7=235个朔望月,显然会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这样把七个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19年7闰法,闰月一般安排在第3、5、8、11、14、16、19年,其中相隔年数为3、2、3、3、3、2、3年。至于是闰几月,还有农历的大小月如何排列,这需要进行精密的推算。

  七、三伏与九九

  在农历的节气中,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还有一些诸如三伏、九九、入梅、出梅、端午、重阳之类的杂节气。这里单讲三伏与九九。俗话说:热在三伏。那么,究竟什么是三伏?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农历的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如庚子、庚申等)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也叫三伏)。

  从干支纪法中知道,相邻两个庚日的间隔是十天,所以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十天,但由于有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规定,所以从中伏到末伏的时间就有十天和二十天两种情况。末伏与初伏一样固定为十天。由于末伏必须在立秋之后,所以不少地区“秋后一伏”的说法。三伏天恰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农谚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就是这个意思。此外,三伏与农业生产也有密切关系,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头伏萝卜二伏菜,末伏有雨种荞麦”等经验之谈。我国每年的日历上都特别标有三伏的日子,为农业生产服务。

  “九九”是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人民很熟悉的一个杂节气。它从冬至这一天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合计“九九”八十一天。“九九”和气候、物候密切有关。民间流传着一些“九九”歌,对此作出了生动的描写。这里引用其中的一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8 06: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