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86|回复: 11
收起左侧

NASA:地球只是众多生命模式之一,外星文明的体征或与人类不同!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3-13 11: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作者:今日头条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碳基,大部分为有氧生命,但是在深海也存在厌氧生命。那么,在其他星球的生命是什么形式呢?在今年SXSW展会上,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地质学家辛西亚·菲利普斯(Cynthia Phillips)及其多名同事,讨论了在太阳系内外搜索外星文明的主题。他们的谈话表明,他们未必要寻找另外一个地球。
NASA:地球只是众多生命模式之一,外星文明的体征或与人类不同!820 / 作者:陈明效 / 帖子ID:29454

我们的太阳系只是一个例子,但有大量不同的恒星系统,它们都不存在与地球相似的行星。我们尚未发现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当然,难以发现其他‘地球’的原因是它们相对较小。最近数年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是TRAPPIST-1系统——由7颗大小与地球相当的行星围绕一颗红矮星运转,距离地球40光年。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两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这颗红矮星亮度、温度可能过低,不足以维持与地球相似的生态系统之后,在其行星上找到外星文明的希望也破灭了。对于TRAPPIST-1系统来说,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相比,宜居带距离恒星过近,使得这些行星的紫外辐射高到不适于居住的水平。木卫二被认为地表覆盖有厚达100公里的冰层,其下存在液态水,据这项研究的作者称,研究人员可能在地表下存在海洋的冰冻行星上发现生命。当然了,这些生命看起来可能不同于地球上的生命体。
NASA:地球只是众多生命模式之一,外星文明的体征或与人类不同!55 / 作者:陈明效 / 帖子ID:29454

在SXSW上,蒂芙妮·卡塔莉亚(Tiffany Kataria)博士拓展了这一概念。科学家不应当只关注寒冷行星的地表,还应当关注神秘的地表层之下。潮汐加热——这一过程通过摩擦提升行星或卫星内部温度——非常重要,例如土星的卫星之一Io,潮汐加热造成了数百座火山。潮汐加热可能在Io或其他寒冷卫星、行星地表层下形成液态水——出现生命的一个条件。卡塔莉亚说,“我们确实需要修改相关概念。我们之前说过,宜居带是根据死板的规则以古典方式定义的,但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自己生活的地球就会发现,众多不同的因素孕育了生命,在一些因素缺失的情况下生命也可以存在。”
NASA:地球只是众多生命模式之一,外星文明的体征或与人类不同!198 / 作者:陈明效 / 帖子ID:29454

她的同事摩根·凯布尔(Morgan L. Cable)博士同意这种观点,“我们之前只考虑了我们熟悉的生命,还有大量的其他液态物质,可能成为某些独特生命体的宿主。”例如液态甲烷、液态氨或液态二氧化碳,这些液态物质不一定能维持地球上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孕育其他生命体。在讨论会后,菲利普斯强调说,人类不能让自己在地球上的生活经验掩盖了科学上的可能性。对于搜索外星文明来说,宜居带并非是一条不可更改的规则,它只是一个已知、得到证实的概念。更有趣的是那些尚未得到证实,甚至是尚未被注意到的维持地外生命的条件。或者,有些地外生命是以透明的能量体的形式存在,看不见,却在你的身边!
NASA:地球只是众多生命模式之一,外星文明的体征或与人类不同!167 / 作者:陈明效 / 帖子ID:29454

欢迎关注自媒体【读闻世界】,更多所读所闻的未解之谜,人文见解等你来分享。总有一篇富有建设性的新主张能够令你醒目。



UFO中文网温馨提示:本文由小编或网友采集编写,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UFO中文网是一个为广大UFO、外星人爱好者提供的交流平台,观点归本人所有,真实性还需要大家共同探索。。。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3-13 11: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公里厚的冰,就是与地球一百公里厚的大气层一样,冰的下面就是生物的世界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3-13 11: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有人说人话了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3-13 1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醒悟了,跳梁小丑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3-13 11: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体只是臭皮囊,外星文明长相丑态百出。但是他们到地球来肯定要改头换面的。制造人形机器人很简单的事儿。外星文明高智商不一定依生命体生存。可能完全脱离开生命体,而且有其他智能机器人代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0-6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