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天文学家预言人类走向深空必遇问题及解决方案(一) ——中国深空探测必遇微波信号谱线漂移问题及解决方案 解析天文学创始人周坚/2018年5月2日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多位专家计划2030年或稍后完成载入登月,而下一站就是载入登上火星。专家们建议先让人在月球上锻炼锻炼,磨练一下意志,然后再登上火星,走向深空。解析天文学(著作权登记号:2009-A-020687)创始人,中国民间天文学家周坚(民科)获知这一信息后十分兴奋,同时也明白走向深空将意味着什么。笔者是民科,在这里斗胆预言一下人类走向深空必遇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于必遇问题很多,本文就中国深空探测必遇微波信号谱线漂移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预言如下,供我们人类参考,供深空探测的专家们参考。我们人类要进军深空,就必须把我们的触角深入深空进行探测,在了解深空环境之后,我们人类才能走向深空,这是进军深空必经的路线图。目前,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他们发射的旅行者1号深空探测器已经达到太阳系边缘,现在或许已经进入星际空间。我们知道,深空探测器的测控是靠接收来自探测器的微波信号的监视和发射微波信号去控制的,其测控理论就是多普勒效应理论,这些微波振幅的变化是严格按照多普勒效应引起而变化的。当然了,深空探测器的测控也能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来获知它的运行状态。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分别用这两种测控方案进行测控是否会获得一致的测控结果呢?笔者依据解析天文学理论可以给出如下预言:1、这两种测控方案所获得的测控结果不可能一致,特别是在远距离上。2、测控的微波信号在运行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有感知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现象,然而它的多普勒频波设计一向稳定,这是必须的。3、这种测控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变化量与距离呈现线性关系,比如运行在100天文单位距离探测器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变化量是运行在50天文单位距离探测器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变化量的2倍,而运行在200天文单位距离探测器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变化量是运行在100天文单位距离探测器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变化量的2倍,等等,以此类推。以上民科预言是否灵验呢?目前,美国发射的所有深空探测器都遇到了这种预言现象,实验组的科学家们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原因,诸如来自星系和基泊尔(Kuiper)行星带的引力,航天器漏气,地球进动,地球方向误差,飞船热辐射的各向异性等,发现没有一种起因可以对此加以解释。由于笔者没有他们的测控数据,上述预言的这种“异常变化现象”的线性关系暂时无法验证,只能期待实验组的科学家们进行验证了。 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了进军深空的计划,笔者这位民科先生也同样能够预言到,中国走进深空进行探测也必然要遇到这种称之为的“异常变化现象”,而且无论我们如何设计更加稳定的多普勒频波,设计防范各种外部因素影响的措施,都不能消除这种“异常变化现象”,如果非要这样完美设计的话,那么最后只能是劳民伤财,多余消耗地球资源和运行资源,那是否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呢?有,笔者这位大家称之为民科先生就给出如下解决方案供参考。 笔者这位民科先生到底给出怎样的解决这种“异常变化现象”的方案呢?具体来说就是采用连续间隔式的深空探测器发射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确定深空探测方向,比如某某星或星系,或某某区域,等等。 2、在某一时刻向预定方向发射编号为“xx1”号深空探测器。 3、当“xx1”号深空探测器运行到一定预定距离后再发射编号为“xx2”号深空探测器。 4、当“xx2”号深空探测器运行到一定预定距离后再发射编号为“xx3”号深空探测器。 5、依此类推,这样进行连续间隔式的深空探测器发射,所有发射出去的深空探测器之间几乎都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距离间隔,并且它们之间的测控也能通过中间运行的探测器进行可靠的相互传递,而且单一探测器的能量消耗小,地面有效控制最远探测器的距离大大增加,理论上能够达到无限远,甚至还不会出现上述的“异常变化现象”,也就是说,上述测控与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注意,上述所涉及的这个“一定预定距离”都不能大于出现有感知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的距离,在“异常变化现象” 可控范围内可以大于出现有感知的微波信号谱线漂移的距离,具体大到什么程度,笔者还是暂时卖个关子吧,当然了,如果我们掌握了解析天文学理论,如果我们应用解析天文学理论来进行深空探测的顶层设计,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很多探测捷径,期待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掌握解析天文学,应用解析天文学,让解析天文学早日为我们人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