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6-11 19: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赤焰腾空图,作于1892年(光绪18年),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度及飞行速度皆有明确记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UFO事件的图画记录。
清朝末期,有位画家吴友如,他于 1884 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以画册为主之「点石斋画报」,这可说是中国第一份画报。这份画报是申报随报赠送的,后来集之成册,名为「上海璧园珍藏」之「吴友如画宝」。该画册第十二集上册之第十一页上,就有一幅画叫「赤焰腾空」图。
该画距今已近百年,画面为许多身着长袍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桥头,仰望高挂在空中的一团火球而议论纷纷。画家在画面上方落款写到:
“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清人吴有如之题记,可谓一详细生动之目击报告。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调,飞行速度以及各种猜测又不得其解,皆有明确记述。一位老人还在它开始出现时,听到微微的响声。吴友如1884年在上海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韩熙载》。他的许多画都记录了当时的新闻,并配以文字说明。
文中有三点,以航空专业之立场甚觉佩服,其一是吴氏把赤焰飞行之特点与流星相比,却不以为是流星;其二,根据风向与飞行方向否定了此物为儿童所放之天灯;其三,他已具有今日电视记者之作风,知道访问老叟,且能记下「微觉有声」之纪录,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实是不可多得之人才。
2、民国时人张瑞初在《西神遗事》中曾记载:“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3、《五行志》记载,康熙十二年三月,有人看到一黑面人在空中飞驰,红光闪闪,如同在空中放火,捕快闻讯赶来,忽然不见其踪影
4、明代就出现了对螺旋状飞行器的描述,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张周生介绍,乾隆年间广东“潮州府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转如轮,焰照天,逾时乃灭。
5、《宋史·五行史》记载,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现一高约丈余、鸡首人身的不明物,从天而降,大白天在田野行走,并试图与人交谈
6、苏东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夜游金山寺,忽然江中亮起一团火来,于是在《游金山寺》中记载下来,“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众所周知,UFO通常具有如下特点:一、碟形;二、发光;三、能飞行和潜水;四、隐身;五、干扰电子磁场;六、异于常物而人不识
在这里,苏轼没提及飞行、形状和隐身,干扰电子磁场也无法验证。可是具有强光、潜水和异于常物,三点却和UFO吻合。
试想,除了掌握了电能光能的ufo外,能惊起宿鸟、使光焰照山的也只有雷电阳光极光了,而其当时所见风平浪静,根本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
写的时候只有2人关注,想不到竟然会有人看啊~那上电脑了再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