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33_avatar_small 楼主: rynet

暗物质和暗能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6-13 14: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暗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暗物质——空间构成物,类似许久以前人们所说的以太。就像在纸上画一个二维世界,里面的人是感觉不到纸的存在的,相反,他们认为周围全是空间,什么都没有,除了你画上去的东西。对于上帝而言,我们所说的暗物质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体、充满这个三维世界的空“空间物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因为那种物质对于我们来讲就是空间,承载和容纳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物质的空间,不过它也是物质啊,也会对这个世界里它所承载的所有物质有物理作用。但是在高维世界的人来看,暗物质看得见摸得着,整个宇宙就是一坨暗物质球、或者暗物质块儿,里面承载支撑着这个世界每一个物质粒子的存在。这个宇宙中没有暗物质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世界的边缘,要么进不去,要么就是进入高维世界的入口,对于高维世界来说,那里就是三维世界的空洞、与他们所处的高维世界同属一体了。比如我们在纸上画的二维世界,在其中一处纸上,挖一个洞,那里对于纸上的二维人来说,就“不存在世界”、“理解不了洞里有什么”,对于他们来说,那个洞的边缘和整个纸的边缘(他们世界的边际)是一样的,不可逾越,因为那里跟他们的世界之外一样没有二维物质,没有“空间”承载二维物质。当二维人有足够的办法越过那道边际、进入了纸上那个空洞的时候,他就瞬间进入了三维空间了。我们也一样,如果找到这样的“暗物质空白处”,也许就找到了进入高维空间的入口了。进入高维世界后,“俯瞰”这个三维世界,就会看清楚暗物质,即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物,是什么样子了。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6-13 14: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么问题我就回答什么问题

公理部分:

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名称很像,但是其实没什么本质联系。你问我为什么他们名字很像,都有一个“暗”字,因为无论是暗能量还是暗物质,都是”不可观测“的。目前我们可以初步假设他们并不接受电磁力,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引力或者其他作用猜测他们的存在。

有趣的问题是,除了不可观测之外,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暗物质”依然是物质,只是“看不到”,所以会出现一些相对而言更可靠的判据,比如引力透镜,被弯曲的光线,都能证明暗物质存在的假说不一定是错的。

而暗能量却不是我们已知的宇宙的正常能量,按道理说,引力作用必然引起物质汇聚,然而事实上宇宙在加速膨胀,这点是通过观察红移证明的。这种未知力量被称为“暗能量”。

我个人意见:


我们可以考虑一些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好比说我们知道强力和弱力只有在短程中才会体现出来,那么反过来说,是否有某种并没有被四大力归类的力能够在长程情形下才会发挥作用?然后这种力或许就是暗能量?

至于暗物质,这个说法还能囊括更多惊人的结论,如果有种完全不受四大力影响的物质在宇宙中存在(好比基本无法观测的中微子,这是个不恰当的比方),那么这肯定是个暗物质,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认为它是存在的?或者我们可以据此推测出,宇宙中根本不只是存在四大力,而是对于部分粒子而言,他们能够接受的力有限,就好比中子不受到磁力影响。好比我们现在声称的暗物质,是否就联系着宇宙中更多的力?

我认为,这是解决暗物质和暗能量之间关系的方向。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6-13 14: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收到了邀请,受宠若惊~
粗浅说一下自己的了解吧,也不是理论专业的。暗物质猜测最初来源于行星运动观测数据的失常,还曾作为之一万有引力使用范围的实验证据,貌似也是很扯淡的了,主要根据万有引力公式计算的恒星的质量和实际观测值(也有大量合理预测成分)差距太大,所以科学家觉得宇宙中还有不能被观测的质量,就是不能接收到发出的光,实验发射的光线也不能被反射(不同于黑洞,了解宇宙天体运动主要靠电磁波的反射,比如射电望远镜,暗物质主要是被认为不能发射电磁波,黑洞则是对于光子的束缚),不过由于暗物质能量密度预测值太低,难以给出有效测量证据。
后来Harb定理计算的宇宙膨胀最小密度,和实际值有出现的差别,已知的星体密度难以支撑宇宙的膨胀和熵交换,所以暗物质这个事情又得到重视。
不过我自己是不怎么相信暗物质的假设,纯粹从万有引力的引力传播来说,有了介质,这个波应该是可以观察得到的,要么就是太弱了~谁较你万有引力只有电磁力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465 / 作者:123bfl / 帖子ID:31131量级咧~

暗能量我实在是不清楚了~~~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6-13 14: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有方法,可解暗物质谜题
科学的发展总能给人类带来福祉。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滚滚的财富,并使捷足先登的英国领先发达起来。电子技术的应用,实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也让率先垂范的美国得以强大。
目前,世界科研前沿正在探索的暗物质,已被科学界认定为人类有史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机遇。并因探索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将其列为全世界科学领域的世纪谜题。许多国家投入巨资,采用多种方法予以探索,期望率先获得突破。
我研究发现,老子著述的《道德经》中蕴藏着破解暗物质谜题的成功方法。我们学用该方法,可为探索暗物质另辟蹊径。为使该方法广为人知,尝试着将粗浅认识写成《悟道》一文。文中列举出:老子对无形物质十项特点所作的论述,能与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相互印证。从而说明老子有探索宇宙奥秘的成功方法。
现将 “我的‘悟道’”,及《悟道》正文附后。敬请诸位审阅,给予指教。
欢迎有识之士参与探讨研究,共同诠释老子的方法,让其为今所用,造福人类。
谢谢
李明
                              二O一六年十月八 日
我的“悟道”
我结合现代科学家描述的暗物质,对老子讲的道进行探索性研究,写成《悟道》一文。文中从全新的视角对道予以诠释,从而发现老子有奇特的方法,我们可用来为探索暗物质另辟蹊径。
暗物质与光线不发生作用。由于人眼睛看东西是通过感受光线来实现的,因此,采用常规方式,包括动用现代仪器设备都不能对其进行观测。目前,科学界通过引力效应等方式,证实暗物质的客观存在,已将其列为全世界科学领域的世纪谜题。
究竟何为道?千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未有统一定论。如今的人们普遍认为道仅仅是道理、道义和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含义。只有部分国学专家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是物质性的”。但是,无人对此做过深入探究,并未阐明道是什么样的物质。
拙作《悟道》一文解读出:老子讲道之中,首先阐述他对道“物质”的探索认知,尔后才谈其“精神”层面内涵。该道物质与暗物质颇为相似,两者同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也就是看、听、摸等常规方式不能予以感知的物质,应称之为无形物质。老子对无形物质十项特点所作的论述,能与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相互印证,说明他有成功的探索方法。老子那个时代,一无科研团队,二无仪器设备,他能获此成就,足见其方法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应当予以关注。
既然道与暗物质同属无形物质,那么,能对道实现探索认知的成功方法,自然可用来破解暗物质谜题。关键是要将该方法诠释出来。这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科学的最新科研课题,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为此抛砖引玉,正是《悟道》一文的初衷和落脚点。
李 明
二O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悟    道
——浅谈“道的物质性”

   明
目   录
前  言
一、道是一种物质
       (一)道由粒子构成
       (二)道能独立存在
       (三)道的状态稳定
       (四)道的形体巨大
二、道是无形的物质
(一)道是摸不着的物质
       (二)道是看不见的物质
       (三)道是寂静的物质
三、道的存在形式及其他
(一)道以粒子流的形式存在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过程
       (三)宇宙起源于道

     道
----浅谈“道的物质性”

   明
前    言
道的内涵博大精深,悟道是个大命题。本文只是从全新的视角,阐述对“道的物质性”,研究之后的粗浅认识。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并指出,老子有奇特方法,我们可用来为探索暗物质另辟蹊径。
所谓“道的物质性”,是根据编著“国学典藏”书籍的专家们【注
1】,有关 “道是物质性的”论断,引申而来的。意思是指道所具有的物质方面含义。实际上,究竟何为道?自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多学派解释各异,始终未有统一定论。时至今日,人们普遍认为,“道”是哲学的概念,其仅仅有道理、道义和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含义。
我原先只晓得道有“精神”层面的含义,直到一个特殊机遇的出现,才逐渐有了新的认识。那是
2009年底读《新文化报》,得知美国科学家发现的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受此启迪,联想老子讲道之中也谈到“视之不见”,便将道假设为“不可见”的物质。尝试着以此思路研读《道德经》,结果大有豁然省悟之感。即:此前读该书所累积的种种疑窦,逐个地迎刃而解了,并渐渐对道有了新的理解。
2010年收看央视“哈勃望远镜二十年”系列节目时,发现其中对暗物质的描述,多与老子的论述相契合。为探究竟,广为收集暗物质资料,将其与老子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比较。令人惊诧不已的是:科学家们所描述的,暗物质区别于普通物质的诸多特点,基本上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
所说的暗物质,是现代科学发现的,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与光线不发生作用的,采用常规方式,包括动用现代化的各种仪器设备,都不能予以观测的一种物质。目前,主要通过引力效应等方式,证实暗物质的客观存在。科学界认定暗物质是人类有史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机遇,并将其列为全世界科学领域的世纪谜题。
  我结合现代科学阐述的暗物质,对老子所讲的道进行探索性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发现老子讲道之中,不仅谈论道“精神”层面的含义,还论述了道的“物质”性。解读老子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并非人们平常熟悉的普通物质,而是看、听、摸等常规方式不能予以感知的无形物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宝藏,应当让其为今所用。我认为道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若能弘扬道,将道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则会获益匪浅。而要弘扬道,就要对道的内涵,包括对道的“物质”性予以解读。为此,经过六年来的悉心努力,将学道心得汇集成文,其中第一篇称为《悟道》。本文诠释道的各项特点,将其与暗物质进行比较,对道的“物质”性予以探讨研究。旨在抛砖引玉,诚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一、道是一种物质
    所谓的物质,就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人类生存于物质所构成的世界之中。就连人的身体都是由物质长成的。按理说,我们对须臾不可离的物质,应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宇宙是很复杂的,其中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目前,人们对于宇宙中深层次的物质,还不够了解。尚需依据老子的相关论述,方能知晓道是一种物质。
老子直白地阐明,他将自己所发现的,未知其名称的一种东西,命名为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此为第二十五章的一段话。意思是说,有种东西浑然而成,其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密度稀疏,能独立存在,且不改变原样,周而复始地运行,并不会发生危险,能够作为天地的产生来源。我不知晓其名称,勉强用个字来命名,叫做:道。勉强为其形态做个描述,叫做大。
品味该段话,不由得想到居里夫妇。他们发现一种未知的东西,将其命名为“镭”。并通过对镭等放射性元素所作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实际上,每个科学家发现了前所未见的东西,都要为其命名,并讲述他的研究成果。老子的上述这段话,有如科学家们的通常作法。即阐明:他发现浑然而成的一种东西,不知其名称,将其命名为道,并阐述了该东西所具有的诸多特点。
逐项解析这些特点,可见其均符合“物质”的基本特征。如:对其中的“可以为天地母”,也就是对道能够作为天地的产生来源予以考量。即可知:凭着我们的意识,根本不能将天地制造出来。因此,能产生天地的道,必定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宇宙中客观存在的物质。
再如:根据“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这个定义,衡量上述的“周行而不殆”,便可知:周而复始运行着的道,具有物质的属性。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国学专家们有关“道是物质性的”论断,确属真知灼见。
现选取道符合物质基本特征的几项内容予以解读,并将暗物质的相关特点,与之进行对比研究。
    (一)道由粒子构成
物质都是微小粒子组成的。科学研究发现,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及其他各种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再细分下去,更小的是基本粒子、夸克、中微子等等。
老子讲的“寥兮”,意思是说,这种东西密度稀疏(兮是古文中的语音助词,本文不予解读)。
  首先,解析“寥兮”,可知其中存在着粒子。如说寥若晨星,就是将星球视为天空中的粒子;说基本粒子构成了原子,则是将质子、中子和电子看作是原子中的粒子。
  关于道中有粒子,老子还有更为确切的论述。即:“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第二十一章)。该“精”,是极微小的粒子。其实,这一章是老子在讲解他采用奇特的方法,对道实施观察感知的实际情形。上面摘录的这段话,意思是说,他在进行观察期间,当达到深沉的程度时,能在深奥的层面上,见到道中存在着极微小的粒子,该粒子在那个时候所见甚为真切。
现代科学的相应论述是:“在标准模型给出的
62种粒子中,有可能是暗物质粒子的只有三种中微子和三种反中微子”(“暗物质综合资料”,以下简称“注
2”第55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一:两者都存在着极微小的物质粒子。
  其次,解析“寥兮”还可知,道中的粒子,其密度是稀疏的。人所共知,稀疏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需要有参照物与之相比较,方能鉴别其是否稀疏。
    我认为老子是以大家熟悉的普通物质作为参照物,来与道相比照。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对其有所认识。因此所讲
“道”的密度稀疏,即表明在同等尺寸的空间范围内,能容纳较多的普通物质粒子,却只能容纳较少道的粒子。
     现代科学的相应论述是:“科学家们还在此次研究中确定了暗物质微粒分布的密度,譬如,在地球上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如果能够容纳
1023个物质粒子,那么,对于暗物质来说这么大的空间只能容纳三分之一的微粒”(“注
2”第21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二:两者粒子的密度,均比普通物质的密度稀疏。其中,老子只作了定性论述,现代科学指出了量化数据。
 (二)道能独立存在
  所有物质皆为客观存在的东西。有的物质能独立存在,有的物质须得依赖其他东西,才能存在下去。
     老子讲的
“独立”,意思是说,道这种东西能够独立存在。
  依据老子的论述,万物需要依赖于道,才能得以存在。他说:“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二章)。该“奥”是荫庇。意思是道乃是万物得以荫庇的东西。老子还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第三十四章)。意思是说大道广泛地充盈于宇宙空间,其能够掌控一切,万物依赖道而得以产生……。这就说明,万物需要依赖“道”的荫庇才能得以产生和存在。关于万物得到了怎样的荫庇,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第四十二章)。解读老子的相关论述可知,万物皆在阴与阳的包容之中,才能得以存在。
  道本身能独立存在,并以阴阳包容的方式荫庇着万物。
     现代科学的相应论述是:“
2007年
1月,暗物质分布图终于诞生了……将星系的图片与之相重叠,我们看到星系与暗物质的位置基本吻合。有暗物质的地方,就有恒星和星系,没有暗物质的地方,就什么都没有。暗物质似乎相当于一个隐形的,但必不可少的背景,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其中移动”(“注
2”第22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三:两者均包容着万物。老子指出了道以阴阳包容的方式荫庇万物,使万物得以产生和存在。现代科学发现了暗物质包容万物,并未谈及其有何意义。
(三)道的状态稳定
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存续时间。其中状态稳定的物质,其存在时间较长,便是寿命长。反之,其寿命就短。
  老子讲的“不改”,意思是说
, “道”不改其原样。这说明道的状态稳定至极,其寿命是长久的。
  我们熟悉的各种东西,其状态均不稳定,每时每刻都处于改变之中。放射性元素有衰变;生命有新生与老化,全都来去匆匆,草本植物和昆虫,多为一岁一枯荣;岩石逐渐地风化粉碎,钢铁亦会疲劳变脆,地壳演示着苍海桑田的变迁,宇宙也处于成住坏灭的演变之中。普通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全都被自然法则裹挟在易变的洪流之中。
  老子说道能够“不改”,表明自然法则只是普通物质世界中的法则,而道不是普通物质,就不受此法则的制约。该“不改”的特点决定了“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道乃寿命长久。若与道相比,则“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第二十三章)。
现代科学的相应论述是:暗物质的“寿命长意味着它的寿命必须与现今宇宙年龄相当,甚至更长”(“注
2”第10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四:两者皆寿命长久。老子指出,若与道相比,天地的寿命相形见绌。现代科学认识到暗物质的寿命不低于可见宇宙的现有年龄。
(四)道的形体巨大
   每种物质都在宇宙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占空间大的物质,即为形体大,反之便是形体小。
  老子说:“强为之名曰:大”。该“名”,是形态。意思是说,勉强为道的形态作个描述,叫做:大。
  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所说道的形态大,是以什么东西作为参照物,所做出的判断呢?在上面那句话的下文中,老子还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言外之意是说,因为道大,才使得天、地、人都随之而大。由此可知,道比天大,比地大。老子用天地作为可见宇宙的代名词(见下文)。所以,道比可见宇宙大。
     现代科学相应论述是:“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
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
10%不到”(“注
2”第1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五:两者都比全部普通物质所构成的可见宇宙还要大。老子并未指出道究竟有多大,现代科学测出了暗物质在整个宇宙当中所占有的质量比例。
二、道是无形的物质
所谓无形的物质,并不是其本身没有形状,而是专指采用看、听、摸等常规方式所不能感知其形状的物质。根据老子将此类物质称为:无形的东西(即“无名”)。及:是叫做没有形状的状态(即“是谓无状之状”)等相关论述。本文将其解读为:无形的物质。
实际上我们熟悉的物质,皆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听得到其声音的物质。科学界已将其统称为普通物质。相反,老子讲的道,及现在发现的暗物质,都是采用常规方式不能予以感知的物质。此两者同属无形的物质。
迄今为止,除了对暗物质的探索之外,人类科学所做的各种研究,基本上都是对普通物质世界在进行认知与开发。而对深层次的物质,即对无形物质的事理,还知之甚少。
老子讲道,就是阐述他对无形世界进行探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他为了让人们对道能够有所了解,还专门描述了采用看、听、摸等常规方式,对道等无形物质进行观察的实际情形。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第十四章)。该“名”,前三个名是某种现象的名称,第四个名是形态;“诘”,是追问(究竟),因该文是在讲述观察探索的事,故应为探究;“皦”,是明亮;“昧”,是昏暗;“绳绳”,是连续不断。意思是说,看这个东西看不见,这种现象叫做夷;听这个东西,听不到,这种现象叫做希;摸这个东西,摸不着,这种现象叫做微。该眼、耳、手三种感官单独使用,不能实现对其的探究,因此,将看、听、摸混合成为综合性的一种方式予以使用。却因其上既不明亮,其下又不昏暗,连续不断的努力,仍不能见其形态,反复做着如此尝试,终归未见其物。是这种东西叫做没有形状的状态。即为无形。
  上述可见,老子先是看、听、摸,又用综合性的方式进行观察,且反复予以尝试等等。可谓是竭尽全力了。若无明确的标的物,这一表现实在叫人无法理解。由此表明,当时老子已经明确知晓身边存在着无形的东西,晓得“道”的粒子流不断地穿越星球,穿越人体(见下文)。知此之后,一个疑问油然而生,为何人们对此毫无所知呢?为了探明究竟,于是有了上述的那一幕……。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方式进行观察,无论如何努力,也都不能对道的存在状态予以感知。
  既然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为何常规方式不能对其实施观察呢?通过探究,发现道有“无碰撞”的属性,所以使然。现对此予以解读。
(一)道是摸不着的物质
普通物质能够被我们摸得着,是因其有“碰撞”的属性。此类物体相触碰时,作用截面上有碰撞力,若是用手去摸,通过感受其碰撞力的阻碍作用,就能感觉到该物体的存在。碰撞力强的物体显得坚硬,反之则较为柔软。这样的物体,在运行中相碰触,会有损伤。其中固体物质的碰撞力较强,造成的损伤也较严重。一只鸟就能将飞行中的飞机撞毁。即便看似柔弱的水,其碰撞力也有水滴石穿,及洪水改变地貌等现象为证。只占水的密度八百分之一的空气,形成台风,都能摧枯拉朽等等。
  科学家指出,暗物质具有“无碰撞的特殊特性”。并说“无碰撞指的是暗物质粒子(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物质晕中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注
2 ”第10页)。根据这段话,可将“无碰撞”性的定义梳理为:物体与其它物体相碰触时,其作用截面的碰撞力极小,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用上述定义予以衡量,可见道也有“无碰撞”的属性。这由老子的论述便可知晓。他说:“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意思是说:弱的属性,体现在“道”与其它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
关于道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时的实际情形,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第四十三章)。该“有”字代表普通物质。普通物质有“碰撞”性,道却截然相反,具有老子所讲的“至柔”表现。因此,其中的“无有”,就是说:道没有普通物质那种碰撞的属性。该段话的意思是,天下至极柔弱形体的物质(道),穿越于天下至极坚固的物体(星球等)体内,是因为其没有普通物质那种碰撞的属性,故能进入没有间隙的物体之中。
  实际上,老子有奇特方法,能对道进行观察。上述这段话就是描述他在观察期间,所见到的奇异景象。即见到道的粒子在星球等至极坚固的物体体内自由穿越。此情此景有悖于我们的常识,令人不可思议。但历经长期探索,透过表面现象之后,使他明白了,因为道具有弱的属性,才使得道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时,具有至柔的表现。所说的至柔,即为碰撞力至极弱小,接近于零。因此,该弱的属性,则正是“无碰撞”的属性。
老子还曾经无数次用手进行抓摸,并用身体予以碰触,尝试着对道的存在状态予以感知。明明碰触到了,却总是不能感觉到,即“搏之不得,……绳绳兮不可名”。这表明道与人体相碰触,人并不会有感觉。
现以我们熟悉的事来做类比。即:用手抓摸空气,并不能感觉到其存在。这是因为空气的碰撞力甚弱。同理,道的碰撞力更弱,其接近于零,用手去摸这样的物体,自然不能有所感知。
结合“周行而不殆”,可理解为:道能进入没有间隙的,且至极坚固的物体体内。其周而复始地运行于宇宙之中,穿越星球,穿越人体,既无阻碍,亦无危险,被穿越的人也毫无感觉。
其实,X光透视时,其光的粒子穿越人的身体,人也是感觉不到的。还有r射线的穿透力更强。普通物质范畴之内的X光和r射线,都有这些超常的现象。而存在于普通物质之外的道,有上述表现,应当不难理解。
  上述表明,宇宙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有“碰撞”性的物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二是有“无碰撞”属性的无形物质。道与暗物质均属此种类型。
现代科学的相应阐述是:“暗物质能够直接穿越地球、房屋和人们的身体”(“注
2”第24页)。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倪凯旋说:“每天可能有几万亿个暗物质穿过你的身体,但你却感觉不到”(注“
2”第9页)。
  针对暗物质能穿越地球,许多国家设置地下实验室,对其予以探索。如美国“
2009年
12月
21日科学家在
SUDEN 煤矿中(地下
714米)发现暗物质,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发现暗物质证据”(“注
2”第6页)。中国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
2400米)“于
2010年
12月
12日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注
2”第6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六:两者都具有“无碰撞”性,能穿越星球、穿越人体,均无阻碍、亦无危险。
(二)道是看不见的物质
人的眼睛看东西是通过感受光线来实现的。要探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事宜,须得从光开始说起。
我们能看见普通物质,是因其能发光,并能与光线发生作用。普通物质原子中含有的电子,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激发而向外扩散传播,此即发光。光具有波粒两重的属性。只有波长
390纳米至
780纳米的电磁波才是可见光。普通物质有“碰撞”的属性。当光照射到此类物体时,该物体与光的粒子能够发生碰撞,其结果是物体吸收一部分光,同时反射、折射或散射一部分光。物体发射或反射、折射、散射的光线越多,就会感觉其越明亮,反之即越昏暗。通过感受物体的明亮程度,就看到了该物体的形状。我们看到的颜色也是由光谱,即光线的波长所决定的。普通物质具有明亮程度的表现,及其光谱的区别,使我们能够看得见其形状与颜色,即为有形有色的可见物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普通物质都能直接被看见。如:红外光,紫外光,距离遥远的,特别微小的物体,也都不能直接看到。但是借助于仪器设备,就能看得见。因此,普通物质属于“可见”类型的物质。
相反,道不是普通物质,其中不存在电子,不能发出普通光;而且,当光照射到道时,其“无碰撞”性决定了道与光的粒子并没有碰撞作用的发生,而是两者相互穿越而过。即:道不吸收光,又不反射、折射、散射光,相当于是光的透明体。因此,道既不明亮,又不昏暗(即如老子讲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并不是说其处于中等明亮程度,而是完全没有明亮程度的表现,我们的眼睛根本不能见到这种物质,可称其为“不可见”的物质。
老子讲的“视之不见”,意思是说,用眼睛看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结合现在科学的相关论述,可认为:具有“无碰撞”属性的物质,即便是动用现在化的仪器设备,也都不能对其予以观测。因此,道与暗物质均属常规方式“不可见”类型的物质。
  现代科学的相应论述是:普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自身就能发光,或者折射光线,从而被人们可以感知、看见、摸到或者借助仪器可以测量得到。但是暗物质恰恰相反,它根本不与光发生作用更不会发光,因为不发光又与光不发生任何作用,所以不会反射、折射与散射光,即对各种波和光它们都是百分之百的透明体。……故而不被人们的感官所感觉,也不被目前的仪器所观测”(“注
2”第40、
41页)。
暗物质不能被看见,人们通过引力效应,证明其存在。如李政道【注3】说:“由于暗物质的存在,远离星系中心的物质的速度不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对
967个星系测量的结果都如此,没有一个例外,即所有的星系中极大多数的物质都是暗物质”。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七。两者均与光线不发生作用,没有明亮程度的表现,常规方式不能对其予以观测。
(三)道是寂静的物质
寂静,就是没有声音。声音是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无论美妙的音乐,还是嘈杂的噪声,从呢喃细语,到震耳巨响,各种声音皆源于物体的振动,概莫能外。因此,寂静的实质,即为物体不振动。
我们熟悉的各种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声。因为这些物体均属普通物质,具有“碰撞”属性。此类物体受力就会振动,从而发声。
老子讲的 “寂兮”,意思是说,道是寂静的物质。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解读老子与孔子会面的场景。其中老子有句话。即:道是寂静深邃的世界。
这说明道物质,及由道所构成的世界,都是寂静的。原因在于道有“无碰撞”的属性,其物体没有碰撞力。当道与别的物体相碰触时,不发生碰撞,也就不会受力振动,物体不振动,自然是寂静的。
老子讲的“听之不闻”,是说用听觉器官对道予以探索,不能闻其声音。因其不能发声,故用此方式不能实现对道的感知。
在现有的暗物质资料中,没发现与此相似的内容,不能对此项特点予以对比研究。但以暗物质有“无碰撞”性作为依据,便可断定:暗物质也是寂静的物质。我相信,将来的科学探索会证实这一推论。
三、道的存在形式及其它
前面对 “道的物质性”进行了诠释,等于打开一扇大门,踏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随即就有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解答。其中的道物质是什么样子,老子为何能认识道,及道在宇宙中的角色等等,首当其冲地成为不可不回答的问题。现依据老子的相关论述,对此进行粗浅的解读。
(一)道以粒子流的形式存在
老子讲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就是在揭示道的存在形式。即:道以粒子流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
     如前所述,道中存在着极微小的粒子。由于道具有无碰撞的属性,其粒子能在宇宙中周而复始地运行。运行中的该粒子源源不断地接续起来,自然成为粒子流。众多粒子流广布于宇宙中,表现为粒子幕。粒子幕的形象可与下雨天的雨幕相类比,当然,道的密度稀疏,所形成的粒子幕远不及雨幕那样密集。该粒子流自古以来始终存在着,将来也会一直运行下去。但因道“视之不见”,该粒子流虽然存在于周围,我们却不能见得到,对其一无所知。
     老子有奇特的方法,能对无形东西实施观察。上面那句话,就是他对所见到的,运行中粒子流的实际情形,所作的描述。 意思是说,迎着该粒子流来的方向,见不到其开头的地方,随着其去的方向,也见不到其接近末尾的地方。可用一个例子来做类比,即我们站在河流的中游,迎着河水流过来的方向往上游望,见不到水流开头的地方,随着河水去的方向往下游望,亦见不到水流接近末尾的地方。
当然这个例子较为勉强。河流多源于山,流入海。若在其源头,或入海口,其情形就不同了。
  道所形成的粒子流时刻存在于我们周围,乃至整个宇宙之中。包括前面讲到的,道穿越星球穿越人体,也都是以此形式实施的。
     美国科学家雷塞特尔说:“就在我们周围,存在一种暗物质流,每时每刻都存在一种交互”(“注
2”第24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八:两者皆以粒子流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过程
     老子对道的认知,是采用奇特的方法(另文解读),在长期探索的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探索研究,作出了总体概括:
     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一章第二段)。该“名”,是形态;“母”,是产生来源;“徼”,是边界,因该文中是要寻找产生来源,其边界即为经探寻所抵达之源头。该段话意思是,在无形东西之中,探索天地的初始产生;于有形东西里面,寻找万物的产生来源。因此,经常在无形领域探索,希望观览其奥妙;经常在有形领域寻找,希望观察其源头。结果发现,该天地和万物同出于一个源头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同一源头称之为“玄”。
     该段话明确指出,他探索的范围,是“无形”和“有形”这两大领域。研究的对象,是天地和万物。研究的项目,一是天地的初始产生,二是万物的产生来源。研究的目标,是观览无形东西的奥妙,并探寻有形东西的源头。通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发现天地和万物同产生于
“玄”。
     “玄”是什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 可见
,万物的源头是无形的东西;而将产生天地和万物的同一源头称之为“玄”,则表明无形是该源头的表面形象,“玄”是无形东西的本体名称。结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的论述,可做进一步的解读。即:无形东西包含有道和一、二、三等许多种类(现代科学亦发现,不可见的东西不但有暗物质,而且有暗能量),有形的东西只有万物,道在整个宇宙当中的辈分(不够确切的比喻)最高,余下所有无形及有形的东西皆为其晚辈。其中的“三生万物”,就是说,万物是由三种无形东西所产生的。因此,所讲的“同谓之玄”,其实是以“玄”来泛指多种无形的东西,
“玄”是各种无形东西的总名称。
    何谓无形?如前所述,是指采用常规方式,不能感知其形状的东西,即为无形。同理,反之便是有形。老子时常用“有”代表有形,以“无”代表无形。实际上,有形即为我们熟悉的,普通的“可见”物质,所讲的无形,就是“不可见”的各种物质及其能量等。该无形东西,不能被我们看见,历来鲜为人知,通常称为宇宙奥秘。
结合老子将“可以为天地母”的
东西命名为道等相关论述,即可知,该第一章第二段中虽然没有谈及一个道字,其实整个段落都是在阐述老子对道的认识过程。即:在寻觅天地和万物产生来源的过程中,通过长期探索研究,发现该两者皆产生于无形东西。并发现在无形东西之中,有堪称为天地之母,万物之源的一种物质,将其命名为道(即“强字之曰:道”)。并著《道德经》阐述他对道等无形物质的研究成果。
(三)宇宙起源于道
宇宙是现代用语,其含义为“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自从发现了暗物质,宇宙就有两种概念。一是单指人们能看到的,由普通物质所构成的宇宙,应称为“可见宇宙”。二是囊括着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等所有物质及其能量的宇宙,即为“整个宇宙”。如:“当科学家们一再通过各种的观测和计算证实,暗能量在宇宙中的确约占到
73%,暗物质约占到
23%,普通物质仅占到
4%。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和消息,这将预示着人们看到的宇宙,认识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
4%的比例”( “注
2”第36页)。
  老子讲道之中所谈的宇宙,就体现了双重概念。他将天下和天地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中“至柔”,是指“道”这种无形的东西;“至坚”,是星球等普通物质。由此表明,“天下”涵盖着有形和无形两种东西,代表整个宇宙。再如:道“先天地生”,表明道并不隶属于天地,“天地”是指普通物质所构成的可见宇宙。
  《道德经》中数十次提到天下和天地,就是针对宇宙予以阐述。
其中所讲的道“先天地生”,其实是说道在可见宇宙的存在之前便已经生成了。这也表明,道存在于普通物质之外。
    现代科学的相应论述:一是“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注
2”第30页)。二是在宇宙大爆炸的初期,“普通物质还没有从辐射中脱耦出来,……不与幅射耦合的暗物质,其微小的涨落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前就放大了许多倍。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后,已经成团的暗物质就开始吸引普通物质,进而形成了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结构”(“注
2”第4页)。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之九:两者都在可见宇宙的存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且存在于普通物质之外。
如前所述,老子在探索天地和万物产生来源的过程中,实现了对道的认知,并阐明,道能够作为天地的产生来源(即 “可以为天地母”)。实际上,所谓天地的产生来源,就是可见宇宙的产生来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宇宙起源。这是古老而未得其解的难题。由本文的解读,表明老子对此已作出论述。即:我们熟悉的可见宇宙起源于道,宇宙中的万物均依赖道的荫蔽,才得以产生并维系存在着的。  
丁肇中团队的相应论述〖注4〗是:“人们认为暗物质促成了宇宙结构的形成,如果没有暗物质就不会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更谈不上今天的人类了”。
     显而易见,该处所讲的“宇宙”,不包含暗物质,是指普通物质所构成的可见宇宙;该“星系、恒星、行星和人类”均属万物的范畴。因此,丁氏的这段论述,可理解为:暗物质促成了可见宇宙结构的形成,从而产生了万物。
道与暗物质相似的特点
之十:两者均关系到宇宙能否得以产生。依据老子的论述,可见宇宙起源于道。按照现代科学的描述,暗物质是可见宇宙产生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道是高深的宇宙奥秘,老子对道的认知也是复杂的事情。本文采用高深道理浅显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式,尝试着作出解读。
综上所述,
道有物质的属性,道与暗物质相似的诸项特点,均符合物质的基本特征。领悟到:道有双重含义。一是有“精神”的层面。诸如我们熟悉的,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与方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规范等等。二是有“物质”的一面。对此,向来少人问津。本文通过探讨研究,认识到:道并非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普通物质。道具有“无碰撞”的属性,其物体对光的粒子,对触摸,皆不发生碰撞作用,且不会受力振动。致使看、听、摸等常规方式不能对其予以感知。因此属于“不可见”类型的,也就是所说的无形物质。无形物质鲜为人知,被视为宇宙奥秘。上面所列举的,道与暗物质相似的十项特点,其实正是各种无形物质所共有的特点。至于道与暗物质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有待另文解读。
  道的双重含义,有其内在的统一性。简言之,道(物质)产生了宇宙中可见和不可见的各种物质及其能量,并广泛地充盈于宇宙空间,能够掌控一切。该物质主导着宇宙的演化运行,故将宇宙运行的规律与方式,称为道(之理)。该物质在宇宙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得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事和物,皆体现为:合道者兴,离道者衰,“不道早已”的必然趋势。由此引申为道义。人类生存于这样的宇宙
之中,须得顺应道之理,循行道之准则。因此,人要遵守道德规范。
    老子著书讲道,首先阐述他对道“物质”的认识过程,尔后才谈其“精神”层面的内涵。由于人们未知“不可见”物质的客观存在,历来都对老子所谈的“物质”不甚理解。而其“精神”层面的论述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经验的积淀与升华,并根植于宇宙,师从于道,非同凡响,应当深入探究,大力弘扬。其中本文列举的,老子与现代科学家之间的共识,就有十项之多,这表明他们双方的研究成果已能相互印证。老子那个时代,一无仪器设备,二无科研团队,他能获此成就,必有奇特方法。而且,上述事实还证明,双方的探索方法虽然不同,却已经殊途同归。我们诠释老子方法(另文),自然可为今日探索暗物质所用。
备注:
  注
1:编著“国学典藏”书籍的专家们,是指宋建华、陈涛、博瀚等人,分别在各自解说《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时,异口同声地阐明:“道是物质性的”。

2: “暗物质综合资料”,是因特网《百度文库》之
百度文库-信息提示。其中综合性地列举了,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对暗物质和暗能量进行探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011年
3月下载,共
55页。
注3:李政道是美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该论述摘于其《物理学的挑战》一文。
     注4:“丁肇中团队的相应论述”,摘自《东亚经贸新闻》报,
2013年
4月
5日第五版之“华人学者发现暗物质痕迹”一文。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6-13 14: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来说,暗物质是对目前人类暂时无法探测出来但根据方程应该存在的物质的称呼。
同理,暗能量是对目前人类暂时无法探测出来但根据方程应该存在的能量的称呼。
它们都不是一种确定性的存在,所以才被称为“暗”,当我们能够把它们检测出来之后它们肯定换上真正的名字了。
二者分别是对宇宙膨胀速度和星系自旋速度这种现象的猜想和解释,因为连证明它们自身的存在都很困难,所以更无法证明它们有何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9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