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在世界八大环境问题中,中国引来了全世界的“瞩目”。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关于环境问题,1979年在高度经济增长开始之际,政府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遗憾的是环境一味恶化,根本看不到整体上有所改善。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为缺水状态)、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当长约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一些指标(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已开始下降;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颐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
环境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在未来五年内,此问题将益加突显。这必将促使当局者们思考下一阶段的发展问题: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向,还是继续苦苦支撑这种方式走下去。
“司机”能开多远,取决于他们正在驾驶的这辆“车”本身。然而对于这辆“车”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在众多探讨“中国模式”的声音中,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断言中国究竟是一辆重型卡车还是一辆老爷车。
站在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似乎很像是一辆重型卡车。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GDP增速仍然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足以让世界为之惊叹。但站在环境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更像是一辆破旧的老爷车。一辆排放着熏人的尾气,耗油量大得惊人,还要不断向其加注散热剂的老爷车。
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耗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在中国北方,水资源危机已经十分严重。水污染、过度用水和干旱是主要原因,这三项因素导致的水资源累计损失已经超过2,000亿立方。
在没有改革的前提下,上述问题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人民的财富不断增加,能源消耗日益膨胀,中国的人均碳排量将会在五年内超越欧洲国家,十年内超越美国。国民对于水、能源、食物和其他任何种资源的需求也将变得十分紧张,尽管受到警告,但他们已经超过了可持续发展水平。
前段时间,中国各地的车辆在加油站外排起长龙。北京方面采取了一些列紧急供应措施,确保水和燃油供应,才避免了一场危机的发生。
曾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项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水资源从中国的南方引到干旱的北方。借助外交和贸易的努力,中国在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等国家不断进口资源,确保国内的煤炭、石油、木材和其他资源的供应,以向美国施加竞争压力。为了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中国方面不惜重金加强了对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资源的投资。
升级到一个和谐、低碳的经济,对中国来说一项艰巨和昂贵的任务。要达到减排目标,中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中国已经开始行动,据世界能源机构报告,仅去年,中国在“绿色科技”方面投资就达340亿美元之多,同期美国的投资仅180亿美元。未来十年,最大的两种替代能源——水电和核电,这两种能源将在中国呈快速增长趋势。不过,这两种能源也是有环境代价的。风能资源的开发也十分迅猛(中国去年成为该领域NO.1),但超过三分之一的风能并没有很好地用于发电。太阳能发电,生态城市建设和电动汽车发展等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建设。中国政府表示,会尽快成立相关基金来积极推动这些项目的发展。
中国当然很不愿意打压需求,这很容易理解,一旦经济增长放缓,结果必然会造成和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巨大悬殊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凡已经实施污染控制的地方,结果是喜忧参半,其原因在于:腐败、治理不善以及与经济目标的背离等。在此背景下,中央政治局已经开始制定“刚性”目标——如节能减排行动——直接将其和国民生产总值(GDP)挂钩。
有迹象显示,中国的道路颠簸、拥挤和干燥等问题正在改观。据悉,北京近日出台了其首个限制车辆方案,削减了超过2/3的新车注册,以缓解交通压力和空气污染问题。上个月,国家规划师表示,中国将制定一个年节约水资源6700亿立方米的新措施,在未来十年,国家还将投入双倍的资金用于保护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
将于三月份公布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将在现有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基础上,制定新的氮氧化物和氨气减排目标。伴随环境税的征收,中国工业的成本必然提高,但这意味着中国声名狼藉的烟雾终于开始慢慢消散。
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伙伴们遭受到打击——中国政府开始限制用于高科技制造的稀土资源出口。当然,一方面,这是出于正当的环保理由的,采矿污染环境,中国不希望再做第一资源供应国;但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所在,中国希望留住这些稀土资源,用国产技术制造出高附加值成品,以此来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地位。
还有一个更绿色的转变,然而,这需要制定一个总体目标——设定一个碳排放上限,以限制能源的使用。这项全新的举措也被写入了下一个五年计划,力争减少中国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全球温室气体、酸雨的主要来源,土壤、河流的主要污染源都是煤炭。尽管不断投身于新能源开发,但当下中国使用的77%的能源还是最脏的化石燃料。
.
限制初级能源的使用,不管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此转变,就不会有烧炭的老爷车向高科技的大卡车的转变。而国家这辆“车”的“司机”,也将感觉到越来越难以控制住方向盘。
现在就松松加速器吧!这比以后踩急刹车要容易得多!
.'
作者简介:加西亚.沃茨是《卫报》的亚洲环境问题特派记者,著有《当10亿中国人起跳:中国将拯救还是摧毁这个世界?》一书。。。。
。。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中国政府虽然知道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的严重性,但并不想对此大张旗鼓。德国外长此次访问中国期间与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们见了面,但记者不得入内。德国之声特约记者对中国环境问题现状报导如下。中国经济在繁荣着,它的剧变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敬佩,但也引起了一些恐惧,因为高速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清晰。几乎没有一天是在没有报纸报导新发生的矿难,煤气爆炸,或者化学品事故的情况下空白着过去的。 中国多年来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为了制服贫穷,保持国家的稳定。一个悲哀的小结:这个国家三分之一以上的天空下着酸雨,50多个湖泊由于环境被破坏而干涸,烟尘让城市的天空不再露出蓝色,70%的中国河流受到了污染。 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社会不满的导火线。绿色和平组织的尼娜.图仁说:“甚至中国环保副部长(好象应该说是副总局长)也发出警告说,中国将因此而出现大迁徙,也就是说环境难民,他们离开他们所在的地区,因为他们在那里已经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中国发生的示威抗议越来越多。农民觉得他们的土地受到了威胁,渔民担心他们的收入来源被切断,城市居民担心他们的健康受到伤害。就象这位北京姓刘的29岁青年说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必须命令式地来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大多数情况是用钱来解决的。假如发生了灾难,受害者家庭得到一笔补偿金。接下来呢?接下来就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环保规定和安全规定至今在日常事务单子上还排在很后面。与此同时,腐败欣欣向荣。一旦现金流动,两眼经常就闭了起来。在最近的一系列环境灾难发生后,中国国务院推出了一个保护环境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到2010年,受污染的地区要恢复洁净,进一步的污染要阻止住。 环境保护者李先生对此能否贯彻持怀疑态度。在骑着自行车穿越北京时,他总是戴着一个口罩。他骂道,由于空气污染,他一直在不停地咳嗽:“北京西面有一个钢铁厂,东面有一个化工厂。大多数人在冬天还是靠烧煤来取暖。有那么多汽车向空气里排放废气。当然还有更多导因。控制汽车尾气可能还是最容易做到的。要投资很多钱,给工厂安上过滤系统。”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这个国家打算加大力度,发展诸如太阳能、地热、风力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但中国能源今天的主要来源仍是化石类燃料,超过80%,比如石煤。 绿色和平组织的图仁女士说:“煤的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整个的经济发展在能源上可以说主要是站在煤的脚上的。虽然人们打算在今后2至3年里每年都建设一些核电厂,但这绝不是好的解决方法。” 到2020年,中国将共新建30个新的核电厂。人们只能希望,到那时,环境保护获得更大的重视,安全规定得到遵守。。。。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这三大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依据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多年采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为目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一)“预防为主’的政策。此项政策的基本思想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问题得以产生的根源,从而减轻事后治理所要付出的代价。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生产体系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上具有很大潜力,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为主上,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预防为主”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1.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进行综合平衡。这一工作是从。“六五:计划开始的。在“七五:计划中仍然把环境保护单列了一个篇章。计划中规定了防治工业污染、控制重点城市污染、保护江河水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目标和措施,一些省市也按国家计划要求,把环保列入当地的发展计划之中,“八五”计划也同样列入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很重要,它不仅便于使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而且也纺环保工作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保证。
2.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建立区域性“生产地域综合体”。实现资源多次综合利用,改善城市产业结构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产生和排放总量。
3.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产生新的重大环境问题。
4.实行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
(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此项政策的基本思想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或个人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污染产生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都必须由污染者负担和补偿,从面使外部性费用内化到企业的生产中去。这项政策明确了环境责任,开辟了环境治理资金的来源。但在目前经济还不很发达,技术设备都比较陈旧落后的历史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污染就治理谁。这是因为:第一,造成了污染,就必须祖负治理责任,缴纳治理费用;第二,究竟治理谁,或者说先治谁后治谁,则应由环境管理部门根据环境质量状况,运用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的理论,经分析论证后确定,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资,求得最佳的效益。“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就是指在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把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求和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把持染尽量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拟定技术改造方案时,要尽量以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代替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能耗物耗低的新型设备代替污染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陈旧设备;采用无毒、低毒、低害原料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发展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效率高的净化设备代替效率低、费用高、占地面积大的净化设施。同时企业还应结合技术改造,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改造资金要有适当比例用于环境保护措施。充分回收工厂的余热和可燃性气体,:实行闭路循环、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气的重复利用率,尽量把废弃物中的有用物质加以回收或进行深度加工,使之转化为新产品。这些要求在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正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和后面要讲的环境技术政策中都作了明确规定。
2.实施污染物徘放许可证制度和征收排污费。对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是防止污染进一步加剧的重要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说就是控制污染源,消除了污染源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所谓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就是指凡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或生产经营者,都必须向环境管理部门申报,并附交各种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说明。在申请报告表上填明拟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地点等,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质量情况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审查批准、签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后,才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我国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这项制度以来,已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是进行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的一项有效措施。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凡向环境排污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交纳费用,这是体现污染者承担责任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目前开征的主要有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两项。超标排污费是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排放浓度,按国务院关于《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的规定收取排污费。我国自1982年征收排费以来,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一是促进了污染者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许多企事业单位由于交纳排污费,提高了对治理污染的紧迫感;上了治理设备,使污染物排放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二是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许多单位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原材料消耗,减少跑、冒、滴、漏,从而减少了排污量;其三是促进了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甚至有相当多的单位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四是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部分资金。按国务院规定,征收的排污费,80%用于污染治理,20%用于环保业务补贴。1988年全国用于污染治理的排污费约为12亿元,用于环保业务补贴的约为3亿元,对各地污染治理、开展环境监测、环境科研、培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排污水费是指凡向水体中排放污水的单位,均要缴纳排污水费。缴纳排污水费的企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规定的,还要同时按规定征收超标排污费,并负责治理。目前,排污水费的具体规定和标准尚未颁发,但有的省市已开始征收。
3.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必须作出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调整或搬迁。”所谓限期治理,就是各级政府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对所辖区内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损害的企事业单位发布命令‘采取强制措施限定其在某二时期内,把污染问题解决到规定程度。显然,采取这种强制措施,必须严肃、慎重,必须针对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主要污染源才发布限期治理的命令。从1987年起,我国共安排限期治理的项目12万多个,解决了一大批老污染源问题。
(三)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政策。这是三大政策的核心。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既不能像日本那样提出“环境优先”的原则,也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高投资、高技术,只能在当前一定时期内把政策的重点放在强化环境管理上。达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强化环境管理,可以完成一些不要花费巨额资金就能解决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强化环境管理可以用有限的环保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效益。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先后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单项环境保护法律,并在《森林法》、《水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中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另外,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等10多项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制定了与这些法规相配套的各类环境标准100多项等等。
2.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和全国性环境保护管理网络。自1973年第一次金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各级政府中都没有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站,环境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机构,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各种技术和信息的支持。
3. 广泛通过报刊、影视等传播媒介,动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