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楔形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也称为钉头字、丁头字。
楔形文字大约有三千年历史,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的数量的发展青铜时代约1000个字数逐渐减少至晴天后期时代的400。
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和方式都非常奇特,至今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大多记录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将芦苇感削尖或者直接用木棒在软泥板上即可刻写,软泥般经过露天晒或是火烤之后变得非常坚硬不易变形。
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是伯人则称之为“ ”(ha mismari,即“钉头文字”)
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楔形文字是美索不达米亚两千年间唯一的文字体系,公元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公元前五百年左右,这种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直到后来的商业的发展需求,对楔形文字才改变为比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再后来,先被希腊语取代,又被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改成了字母,也是字母文字走上舞台的开始,并逐步成为西方文字的主流。
考古学家发现大批量的楔形文字泥刻版或是铭刻,19世纪以来陆续被译解,从而形成一门亚述学,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三千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获得最后一次复兴
,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本文选自: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