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第八节)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第八节 文化和习俗中的洪水证据
沧海桑田
人类的记忆可以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人类的感情也可以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冷漠,但是,人类的文化却不可以漠视过去的历史,它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将淡忘或冷漠的东西注入在人们的生活中,你可以不去感觉它,但你无权阻止它默默地述说。
在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沧海桑田。据考证,这条成语出自《神仙传》。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就是那个献寿桃的麻姑,她见到仙人王平后,说了这么一番话接待以来,又川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沧海桑田成语的来历。它的本意指大海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大海,现多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人们从来没有问一问这个成语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仅仅是出于一个所谓神仙之口吗?即使是神仙之言,那也是人们告诉神仙的。如果有人说,这一个成语是出自中国人的想象,那才是天大的怪事,有谁能把天地间变化的事件也想象得像这样一清二楚呢?
通过近百年的科学研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沧海桑田在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次,但地球的自然演变过程极其缓慢,几千万年未必有大的变化,几万年对于地球而言,真是一眨眼的工夫,但对人类而言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从人类出现以后,我们根本看不到地球的这种自然演变。但是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太准确了,准确到让人难以想象。
所以我们认为,沧海桑田成语的源头,肯定与大海浸事件有关。住在高原和山区地带幸存下来的人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看到了巨大的海浪以雷霆万钧之势吞没了平原和高山的情况,也看到了海水向东南方向退去,露出了陆地和山脉的情形,所以才能把看到的这个全过程用一句极其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沧海桑田。这是大洪水发生过的又一有力的文化证据,它进一步说明大洪水是按照我们猜想的方式发生的。
泰山祭天
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围绕泰山,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千古流芳的奇文妙句。从泰山脚下一路上去,到处可见各种摩崖碑刻,据说这一坏习俗最早发端于秦始皇,他在东巡泰山时,在泰山上刻下了石鼓文,为自己歌功颂德,后世的无聊文人也就纷纷效仿起来。但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谁也说不清楚,很可能来自一种古老的习俗泰山祭天。
中国人崇拜虚无的天帝,这种崇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古老的宗教仪式祭天,也叫做封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人立庙祭拜天帝,关于这个说法现在有争议,但这条资料至少说明祭天的宗教仪式十分古老。一般来讲,祭天的地点都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平常都在山顶,如果没有山,就用土筑起一个坛,以象征高的意思。古时祭天有三种形式庙祭在天帝庙里拜祭;郊祭每年两次在城郊拜祭;封禅大典泰山拜祭。泰山封禅是祭天的最高仪式。
但为什么要选择在泰山祭天呢?。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学者真正涉及,现在学术界里的解释十分抽象。首先,是因为泰山高。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地区,海拔1524米,是山东全境海拔最高的山,也是中原地区濒临大海最近的一座高山。它气势雄伟,故古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正因为它高,所以古人才选择泰山来祭天。其次,因为泰山在东面。太阳属阳,乃万物之君,在哲学内涵上代表着新生,象征着生命,因此,太阳升起的东方也就具有了与太阳相同的本质。同样的,东方的泰山由于每天迎接日出,它自然也会与太阳的哲学本质相一致。客观地说,以上这种解释大约只有学者才会明白,普通人是看不懂的,因为它太抽象,主观的成分又很大。 |
|